(共33张PPT)
黑夜之后是黎明,越过苦难迎新生
包 身 工
夏 衍
夏衍(1900-1995)原名沈乃熙,现代著名剧
作者介绍 作家。早年参加五四运动,从学校毕业
本工人运动和左翼文化运动
1927年回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同 鲁迅等人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发起组织
②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先后任《救亡日报》
总编辑、重庆《新华日报》代总编辑等。为
中国戏剧、电影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著有报告文学《包身工》剧本《赛金花》
3 《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据同名小
说改编的电影剧本《林家铺子》《祝福》等
“夏衍”这一笔名从发表《包身工》起使用的。
① 后留学日本,并接触日本共产党,参加日
写作背景
“其实,20年代后期,我就着手收集包身工素材了,到了1936年才完 成,前后历时达十年之久。1927年开始,我做过一段时间的工会工作,认识 了一些在纱厂工作的朋友和微工人运动的同志,从他们口中,我了解了包身 工制度和他们的遭遇,我觉得非把这个地狱揭开不可。为了看到包身工们早 出晚归的上下班的生活,我足足打了两个月的“夜工”,每天半夜三点闹钟 起身,走十几里路到包身工们上班的杨树浦,混身于其中。这两个月,我比 较详细地观察到了包身工们非人的生活。我本想写篇小说的,调查结束后,
觉得小说不足以反映包身工的境遇,所以,我就把调查到的材料,不带虚构
,如实地写成了《包身工》。”
——夏衍《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
1936年,报告文学著作《包身工》发表在《光明》(左联机关
刊物,沈起予主编)的创刊号上,从而引发了世人对包身工的普遍关注。
了解作品
这是一篇“报告文学”,不是一篇小说,所以我写的时候 力求真实, 一点也没有虚构和夸张。她们的劳动强度,她们的 劳动和生活条件,当时的工资制度,我都尽可能地作了实事求 是的调查。因此,在今天的工人同志们看了似乎是不能相信的 一切,在当时却是铁一般的事实。
——夏衍
常识了解
报告文学是文艺通讯、特写、速写等的总称。它是
一 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 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品种。 报告 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新闻性: “报告”意味着报告文学所反映的人物事件, 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具有新闻报道价值的真人真 事,并且要具有一定时效性。
文学性:“文学”意味着报告文学在忠实于真实的前提下, 可以运用文学的艺术手法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文学性是报告 文学有别于般的新闻报道的突出特点。
惩戒(chéng) 猪 猬(luó) 呵 欠(hē qiàn)
惺忪(xīng sōng)
水 门 汀(tīng) 弄堂(lòng) 褴 褛 (lán lǚ)
胆 怯(qiè)
舀 水(yǎo) 执 拗(niù) 吆 喝(yāo he)
簿 子(bù)
轧票处(gá) 木栅子(zhà) 莴 苣(wōjù)
揩 地 板(kāi)
蹒跚(pán shān)
欺 侮(qī wǔ)
骷 髅(kū lóu)
船舷(xián)
搽粉(chá)
皮 辊 (gǔn)
贿 赂(huì lù)
怔 住 了(zh èng)
锭 壳(dìng)
谄 媚(chǎn mèi) 焦 灼(zhuó)
露 骨(lù)
轧 坏(yà)
懒 惰(duò) 横 肉(hèng)
预习检测
主线 副线 段落 内容 段落
内容
1~6段 (四点一刻)起身 恶劣的住宿条件 7~11段
包身工的来源、身份——包身工制
度的形成。
12~14段 (四点半后)早餐 恶劣的饮食条件 15~22段
帝国主义雇佣包身工的原因——包
身工制度的发展。
23~32段 (五点)上工 恶劣的劳动条件 33、34段
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的膨大——
包身工制度的膨胀。
35~47段 (十七点)放工 榨干最后一滴血汗 48~50段
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
梳理思路
整体感知
1.本文是以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
包身工一天的具体生活
4:15 4:30 5:00 17:00
天
课文是以 时间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 天的生活和工作来组织材料的。
12 小 时
包身工作息时间
包身工真实生活
4:15 起床
衣:褪色或油脏了的短表、短移,下面是玄色或者条纹 的裤子,破脏的粗布鞋。
4:30 早餐
食:两粥一饭,早晚吃粥,没有粥菜,中午干饭
5:00 上工
住:七尺阔,十二尺深(面积约9.32平方),要容十六七 个人,吃喝拉撒睡,人均居住面积不到0.6平方
17:00 放工
行:没有自由,在严密监视下往来于工房与工厂之间,两
点一线。
做工:在“三大威胁”(音响、尘埃、湿气)和“三大危险
”(殴打、罚工钱、停生意)下工作。
通过《包身工一天作息时间表》了解包身工的真实生活。
狭窄恶臭
质差两“粥” 一 饭无菜 量少不够一人一碗
破脏 短衣乡下气
工房与工厂之间两点一线
劳动强度最重
地位最低
待遇最差
痛苦最深
猪狗般的非人生活
生活悲惨
三个场景展现了包身工生活现状
住 食 衣 行
年 龄 :十五六岁性 别 :女 绰 号 :芦柴棒、猪猬、娼妓等
工作场所:上海东洋纱厂 工作时间:12个小时以上
工作环境:三大威胁(音响、尘埃、湿气)
古1仕杀件七尺阔,十二尺深,十六七个人挤,鸽子笼,汗臭、粪臭和湿气
饮食条件:两粥一饭(乡下喂猪的豆腐渣熬成的稀粥和烂菜叶)
劳动待遇:每天三角八分(成年人的三分之一)
来历(身份):贫苦农村少女
细读课文,以芦柴棒为例,制作包身工的身份卡片
→ 文本探究
思考:本文除了描写包身工的住宿、饮食和劳动的场面,还穿
插了哪些内容
1.包身工产生的原因(7-11) :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女孩子生活困 苦不得不出去谋生;另一方面是因为"带工"老板为了中获利极 力促成。
2.包身工制度产生的原因(15-22) :"一 · 二八"事变后,东洋 纱厂需要大量包身工,因为包身工"安全"、 "可靠"、 "廉价
II
3.包身工制度带来的结果(34): 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地庞大
4.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的趋势(48-50)
副线:介绍包身工制度
什么是包身工
包身工是旧中国工厂中实行的一种定期 卖身的雇佣制度。首先实行于日商在华的纱 厂。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残酷的 奴役制度。包身工一般多为农村来的女童工。 由包工头迫使他们的父母或保人接受极少的 包身费,订立包身契约。包身期间,包身工 没有人身自由, 一切听命于包工头,不准回 家,不准到其他厂家劳动,全部工资归包工 头所有。包工头仅提供极差的食宿条件。包 身工身受资本家和包工头的双重剥削,不少 被迫致死。新中国建立后,废除了包身工制。
作 品 背 景
《包身工》反映的是1932年“一 ·二八”事变前后到抗日战争前夕这 一
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的黑暗。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
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日本资本家就大量雇佣包 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 生活的农家女子,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这些包身工身处旧社会的 最底层,受尽剥削、压榨,丧失了自由,丧失做人的尊严。
夏衍曾冒着危险深入她们工厂,在她们上下班时观察了两个多月,才较 全面地了解了她们的情况。这篇文章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进行了有 力的揭发和严厉的抨击,它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一定 的作用 。
双线交织,虚实相生
以时 间为主线组织材料,描绘包身工一 整天的 生活和劳动画面: 清晨起床 →吃早饭 →上工 →黄昏 收工。这四个片段从生活条件恶劣、劳动条件恶劣 两方面形象地反映出包身工悲惨的生活和劳动情况。
文 中穿插(补叙、插叙)着背景资料,以包身 工制度的形成、发展及恶果为副线,揭露了包身工制 度的残酷和黑暗及其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思考文章的线索
主线 副线
本文主旨在于表现包身工这
个群体的生活,从而表现包身工
制度的黑暗、残酷,那么作者重 点描写“芦柴棒”起什么作用
深入探究
典型人物:芦柴棒、小福子、不知名女工
一、芦柴棒
1.出场: 十五六岁;手脚瘦得像芦柴梗一样。
2.重病遭打:将身体慢慢的移到屋子的角上,缩做一团,尽可 能不占地方;手脚着地,很像一只在肢体上附有吸盘的乌贼;
“露骨”的突出的脚腿,碰痛了他的脚趾;顺手夺过一盆另一个 包身工正在揩桌子的冷水,迎头泼在芦柴棒的头上。
3.骨瘦如柴:身体实在瘦得太可怕了,放工的时候,厂门口的
“抄身婆”也不愿意去接触她的身体,“骷髅一样,摸着他的骨头
会做噩梦!”
典型人物:芦柴棒、小福子、不知名女工
二、小福子:
挨罚 拿莫温打得比平时格外着力;东洋婆揪住小福子的耳朵,将
他扯到太平龙头前面,叫她向着墙壁立着;拿莫温拿起一个丢在地上 的皮带盘芯子,不怀好意的叫她顶在头上。
三、不知名的女工
惨遭毒打 一把揪住她的头发,踢,打,掷,和爆发一般听不清的
嚷骂;血和惨叫使整个工房的人都怔住了,大家都在发抖;打倦了之 后,再在老板娘的亭子楼里吊了一晚。
H 文 学 性
这篇报告文学用文学的语言和手法报道社会生活中的典 型事件,真实再现了包身工晨起与做工时的悲惨状况,字里 行间饱含同情。再读文本,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请分享最打动你的句子及打动你的理由。
任务二:本文的写作手法有何借鉴之处
☆赏析句子
粥菜 是不可能有的。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
的苹叶田盐一温这就旦她们难得的佳务
运用反语,表现包身工饮食条件差,控诉了老板的无情。
☆赏析句子
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啰一般的生活
,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 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 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 着在做工。
这段话,作者先从六个方面总结了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接着,连
云用两个“还是”指出她们不能不做工;通过反复、排比等修辞手 超
乡法,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工作情况,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
的繁重劳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 工寄予的关切与同情,作者的情感灌注在字里行间。
扌
鸭捕色的事了
“饲养”一词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说明资本家根本不把 工人当人看待,而是像喂养动物一样饲养小姑娘,并从中谋利。 所以作者就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来,这样更能揭
露包身工所受的非人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
☆赏析句子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
☆赏析句子
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
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0实际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 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运用排比句“六个没有”强调黑暗深重,表达作者对包身工 制度的极大憎恨。后一句中,“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 械、体制”代表了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这同“16世纪封建 制度下的奴隶”形成巨大反差,两种事物结合在包身工身上, 揭露了包身工遭受的压迫之深。
作者重点描写“芦柴棒”起什么作用
面: 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群体描写)
(骨架)
↓个
(血肉)
点:典型人物、事件、细节(个体描写)
“面”上的描写,主要是
人物的群体描写,写包 身工的起床、吃粥、进 工厂等等。这里作者并 没有具体刻画哪一个人 物 ,而是速写式地描出 包身工这个群体。 描写 他们的生活,必须通过 整体速写,才能得到全 面的表现。从整体描写 中表现包身工制度的黑 暗,残酷.
点面结合
骨瘦如柴
面上的描写使所写的内容有整体感;点上的描写则使所写的内容 既充实丰满,又生动形象,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无名女工
惨遭毒打
"芦柴棒"
放工 上工
小福子挨罚
点面结合 “芦柴棒”出场
放 起\ 床
工 面
“芦柴棒”重
病遭受毒打
早餐
对比手法: 包身工与带工老板的对比
包身工
住的“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像鸽笼一般”的工房;
吃的“浆糊一般”的薄粥;
穿的“褪色和油脏了的湖绿乃至莲青的短衫” ;
收入"每天三角八分"
带工老板
穿的“拷绸”之类
收入不仅可以放债起屋买田,还能兼营茶楼浴室理发一类的买卖
作用:刻画出包身工奴隶一般的生活,揭露了帝国主义和中国封
建势力相勾结残酷压榨包身工血汗的罪行。
类比手法
船户养墨鸭——捕鱼——卖钱(没有虐待)
带工老板——饲养包身工——赚钱(没有温情)
类比作用:形象地阐释了帝国主义及其买办们与包身工的
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有力地控诉了包身工制度的罪行。
比喻、反语
1.手脚瘦得像芦柴棒一样。
2.很像一只在肢体上附有吸盘的乌贼。
3.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
4.有几个 "慈祥" 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 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5.这种文明的惩罚,有时会叫你继续到两小时以上。
细节描写
1、 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 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
2、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地 瘦,身体像弓一样地弯,面色像死人一样地惨!
本文通过对包身工一天生活遭遇的描
写,概括了包身工的全部悲惨生活, 揭 露
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控 诉了帝国主义勾 结封建势力压榨、虐待中国工人的罪行,
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不幸生活的深切同情
与关注, 并指出了黑暗必将过去,光明必
将来临的历史趋势。
主题
名记历史关照当下
“人吃人的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工人给资本家当牛马,当虫豸的时代,
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是我们得记住:要赶走帝国主义,要推翻人吃人的社会
制度,我们的先人曾付出了无数的生命、血汗与眼泪。幸福不是无代价可以得 来的。为了今天的幸福,为了更幸福的将来:爱党、爱社会主义。为社会主
义——共产主义的新中国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应该是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 ”
——夏衍先生在《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