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22 14:18: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在民族复兴的
历 史丰碑上
钟华论
2 往 昔 ,【羊羊得疫】, 逆 行者们为我们带来光明
i
学习目标
1.梳理文章主要内容,分析多角度、分层次进行报道的方法
2.品析文中语句
3.把握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文学性,理解事件通讯和人物通讯的区别
4.理解并传承中国人民在抗疫行动中体现的“百折不挠、众志成城、 甘于奉献、命运与共”的精神品格
1、主标题:
介词短语,指出抗击疫情在民 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2、副标题:
交代文章的主要内容。
3、两个标题合在一起,意思是 2020年中国成功战胜新冠肺炎疫 情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必将在民 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留下浓墨重 彩的一笔。
在民族复兴的
历史丰碑上
一 —2020中国抗疫记
标题解读
钟华论,是由新华社领导直接指挥、集中
全社评论骨干力量打造的重要政论栏目,于
2019年创办。"钟华论"聚焦深入贯彻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打造有高 度、有深度、有温度的重磅评论,实现文字、 视频、图片、金句海报的全媒呈现,彰显新 华社评论的权威性、传播力和影响力。
写作背景
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1949年以来我国遭遇
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
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湖北武汉市等地近期陆续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全力做好防控工作。
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
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
神。
任务一。文本梳理
导语
悲壮雄浑的篇章
( 一 )
党的坚强领导
(二)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 三 )
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 四 )
生命至上,人民至上
( 五 )
科学防治,效果显著
( 六 )
国家治理能力的检验
( 七 )
合作抗疫,国际援助
(八)结语
中华民族从磨难中奋起
请结合文本,给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并填入空缺处。
章节 主要内容 (典型事件) 小标题 选取 角度 事件原因 或意义 引子 概述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抗 击新冠肺炎疫情这一事件及 历史意义 战胜疫情 雄浑篇章 全面 总结 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 成果,经济社会发展取 得积极成效。 用大量数据直观展现抗击 疫情取得的成效 国家力量 挺过疫情 国家 力量 党中央的领导力、组织 动员力、执行力,是抗 疫胜利的关键。 武汉用灯光秀表达谢意;“一 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国抗 疫。 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 制度 优势 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 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 制度的显著优势。 抗疫斗争中的许多感人 场景 中国精神 力量之源 中国 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就 当代国人优秀精神品质。 武汉在院患者清零;医务人 员等用生命践行使命,用大 爱庇佑苍生;举国悼念牺牲 者 生命至上 人民至上 执政 理念 党和政府始终把人民生命 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 位;许多平凡而伟大的同 胞,挺起民族脊梁。
章节 主要内容 (典型事件) 小标题 选取 角度 事件原因 或意义
5 强调科学防治的重要, 肯定中医药对抗疫的贡献 科学防治 克难攻坚 抗疫 手段 科学防疫是夺取抗 疫斗争胜利的压舱 石。 6 反思抗疫经验教训, 提出改变的方向与措施 及时反思 积极改变 经验 教训 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更加优越。 7 展现全球抗疫最新形势, 总结中国为全球抗疫做 出的贡献 命运与共 中国担当 全球 视野 携手抗疫,共克时艰 的中国声音引发国际 社会广泛共鸣,推动 团结合作的中国理念 和中国行动得到各国 广泛支持和认同。 8 回望中华民族百年沧桑 历史,展望民族复兴的 光明未来 历难奋起 重焕生机 展望 未来 任何磨难都只能激发 我们奋斗的力量,抗 疫斗争的胜利为民族 复兴注入蓬勃之力。
对体系变革的深入思索
对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 对文化精神的热情礼赞
r
OD
对科学抗疫的理想思索 对命运与共的真诚愿望
对人民精神的歌颂赞扬
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一历史事件,请分析一下作者是从哪些角
度进行报道的。
文章主体由七个部分组成,分
别是从国 家、人民、精神、理念、
应对方法、国际合作等角度进行报
道 的 。
课文全面、客观、立体地报道了2020年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
(1)依据是由宏观到具体,由内因到外因, 突出了我们国家抗疫成功的主要因素。
(2)党的领导是抗疫成功的根本保证;四面 八方的支援与人民的不屈精神、医护人员的 奉献精神以及科学防治效果显著,都是党的 正确领导的具体体现。抗疫的成功说明了我 们国家的治理模式是成功的。合作抗疫虽是 外因,但在战胜疫情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
作 用 。
作者安排课文主体部分的顺序的依据是什么 各部分的关系是怎样的
本文在叙述中运用了倒叙手法,请分析一下这样叙述有哪些好
处。
①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引人入胜, 避免叙述的平板和单调。
②造成悬念,引发读者对文章的思考。
③倒叙打乱事件发展的顺序,使人猝不及防地进入故 事发展的紧要关头,使故事更加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这幅照片展示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
民众举着写有“不死”两字的旗帜。作 者以此说明,武汉人民在面对各种困难 时,都表现出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 从而引出下文对民族精神的讴歌。
文章第(三)部分为何写1938年外国记者在武汉拍的照片
本文在叙述中运用了许多富有诗意,饱含深情的句子,还使用了一些名言、诗 句、格言式的句子,请按章节找出这些句子,用批注的形式赏析这些句子的使 用效果 。
示 例 :
岁月静好,只因有人负重前行;稳若泰山,源于根基坚实如铁。
批注:采用对称句式,指出抗疫能取得重大成果的原因在于 党带领人民上下一心,奋起战斗;比喻手法的运用写出了作 者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度信任与赞扬,语言富有诗意又饱含作 者情感。
肖像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细节描写
借助其他人物对比衬托
借助物象衬托
借助环境衬托
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嗅觉等)
写景顺序(远近、高低、内外结合等)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
点面结合、色彩渲染、细描、白描 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交代时代背景,烘托人物心情
渲染故事气氛,抢动情节发展 突出小说主题
感彩
语体色彩 叠词、动词、形容词等 地域、时代、职业特色
整句、散句 长句、短句
豪放与柔婉 直露与含蓄
质朴与华丽 庄重与诙谐
简洁与细腻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描写角度
描写技巧
描写作用
用词之美
句式之美
修辞之美
风格之美
描写技巧
言莺
物写
人物描写
“为了进行斗争,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一切力量拧成一股绳,并使这些量集中在 同一个攻击点上。”(恩格斯)
批注:引用,增强说服力,强调团结的
作用和力量,高度赞扬中国人民集中力
量办大事的作风。
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 从无数普通人坚守岗位的执着中,人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 感;从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 情;从方舱医院里“读书哥”的淡定中,人们看到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 吟啸且徐行”的乐观豁达……
批注:采用大量诗句诠释抗疫期间中国人民时代精神 的丰富内涵,诗句的使用丰富、充实了文章内容,使 得文章更具内涵; 一连串的排比增强了语言气势,给 人一种荡气回肠、打动人心的力量。
批注:采用格言式的句子,对疫 情给予中国人的启示进行了总结 与提炼,语言简练,富有哲理。
反思,是面对灾难的应有态度;改变,是面对问题的最好回答。
批 注 :引用诗 句,增强文章的典雅厚重之感,更表现了全世界 人民互帮互助,携手前行带来温暖与力量。
“武汉,从来不是一座‘孤岛’;湖北,从来不是孤军作战。”
批 注 :对 称句式,"从来不是"反复,加强语气,突显了全国一 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点,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 显著优势。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担风雨”
约敬
逆行
武漠 加油
你从文中学到哪些写作技巧 请结合具体文段进行分析
1、多角度、多层次地叙述,呈现出全面性和立体感
2、将回顾与总结、记事与思考融为一体,呈现出厚重感和深刻性
3、善用名言、诗句、格言式句子
社 论是新闻评论的一种,是最为重要的新闻评论和舆
论工具,是报纸编辑部就重大问题发表的评论。美国作者史 本沙尔在《社论写作》 一书中认为: “社论是一种事实与意 见的精确、合理与有系统的表白,为了娱乐,并影响公众, 也为了要解释新闻,使一般读者能够了解其重要性。"
文学常识 — — 社论
社论是带有指导性的声音,所以不同于学术论文,是不允许进行无休止的讨论和辩论
的;社论也不同于一般的评论文章,因为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带有权威性的坚守党性 原则的评论文章,是不允许任意发挥个人意见的。社论也不同于一般的文件和指令,它是 从思想认识上阐明问题,把社会生活现象和重大时政问题提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加以分析
阐述,从而把受众的认识水平提升到政策的高度,从而具有高度的指导性。所以说,作为
新闻评论的一种形式,社论也具有新闻评论的一般功能(认知功能、教育功能等),但是最
突出和重要的就是它代表媒体乃至政党、政治团体等直接发言的喉舌与舆论功能。因此美
国著名报人普利策才会把社论喻为“报纸的心脏 ”。
事件通讯是报道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
件的通讯。它具体完整地记叙事件发生发展 的情况和过程、原因和结果、意义和影响。 事件通讯的题材非常广泛,既可以报道重大 事件,又可以叙写“凡人小事”;既可以赞颂 先进事物,又可以批评错误倾向。
人物通讯 事件通讯 概念定 义 是一种对人物事迹和经历进行 具体形象报道的新闻通讯类型 是一种对一些典型或具有普遍教育意义 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的新闻通讯类型 报道主 体 一般以先进人物、英雄人物、 具有突出贡献的正面人物为主 一般多以典型事件或先进单位为主 写作重 点 重在写人,把人物放在突出位 置,一般多写人物个像 重在写事,但在记事中写人,并且多写 人物群像 写作特 色 抓住典型事件表现人物,通过典型细节 把人物形象表现得充实、立体;通过人 物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的精神品格 完整并形象地再现新闻事件发生和发展的 过程,揭示事件的影响和意义;也可以概 括性叙述事件,或突出描写事件片段 相同之 处 同属新闻,具备新闻的基本属性——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等;内容都涉及人 和事;写作目的与功用都是为了记录与传播。
阅读以下新闻,请为之取一个标题(含
有主标题和副标题),并能清楚表达出 新闻的主旨内容
新华社巴黎5月24日电(记者肖亚卓、乔本孝)到目前为止所有关于巴黎奥运会的消息里,最 令人期待的也许就是那场将于明年7月26日在塞纳河上举行的开幕式。
现代奥运历史上首次将开幕式从体育场搬到了开放式的城市空间,还是在举世闻名的塞纳河上, 运动员们乘坐游船,沿着巴黎最经典的水上观光线路,由东向西从奥斯特里茨桥出发, 一路沿塞
纳河由东向西航行6公里最终抵达耶纳桥。沿途,运动员们将途经巴黎最经典的地标性建筑,包括 巴黎圣母院、卢浮宫、协和广场、大皇宫以及终点处的埃菲尔铁塔。可以说,巴黎这座城市“最 精华的区域”都被囊括在了这条线路里。
然而,随着奥运会的日益临近,关于这场盛大户外“party”的争议却始终没有停息。观众人 数、安保措施、交通负荷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始终牵动各方神经。
60万,50万还是40万 现场观众数量依旧未定
围绕着开幕式,最令人关心的话题之一就是现场观众人数。按照组委会的初始设想,预计将 有约60万观众能来到现场观看,其中大约10万人是购买门票的观众,可以坐在沿河低处近岸及桥 上;剩余的大部分观众将免费入场,但只能在距河稍远的高岸欣赏。
自从组委会宣布这一观众人数以来,人们就在担心法国政府及组委会能否有能 力组织好如此大规模的集会活动。毕竟,去年在巴黎举行欧冠决赛的混乱场景还 让人心有余悸。相比之下,奥运会开幕式涉及的运动员和观众人员数量更是与一 场足球赛不可同日而语。
果然,就在今年2月份,巴黎公共交通系统负责人佩克雷斯就公开号召组委 会“考虑缩减开幕式观众人数”。据他估算,以巴黎现有的公交负载能力,现场 观众的人数不能超过50万。
随后,包括法新社在内的多家法国媒体也曝出,根据法国警察部门的研判, 开幕式现场观众人数应该控制在40万左右。就在一周前,法国体育部长卡斯特 拉在接受采访时被问及是否会缩减观众人数,表示各方“正在研究这一问题”。
5月23日,法国内政部、巴黎奥组委以及巴黎市政府三方签订了一份关于开幕式的 协议,明确各自的安保职责。现场观众人数依然是媒体关注的焦点,但法国内政部长 达尔马宁的回答非常模糊,表示会有“几十万人”。
显然,现场观众的具体数字,目前还很难确定。
大规模动员安保力量警察部门取消假期
对于习惯了在夏日度假的法国人来说,取消假期一定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 但为了奥运会的安保,这一次法国政府不得不这么做。
开幕式上,将有大约35000名左右的安保人员负责现场秩序,法国政府甚至不排 除调动军队来确保一切万无一失。从7月26日至8月11日的整个奥运会期间,平均每天 将有30000名安保人员在各比赛场地维护治安,高峰期这一人数将达到45000人。
为了保证届时有充足的安保力量,法国政府已经决定取消了警察部门在明年夏天 的假期。
2015年11月13日,巴黎爆发一系列恐怖袭击,其中当时正在举行法国队与德国 队比赛的法兰西体育场成为目标之一。明年奥运会上,针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 况,尤其是无人机带来的新挑战,达尔马宁表示法国政府正在谨慎对待,做好 各种应对措施。
“对于传统的恐怖威胁,我们已经有非常多的经验。”达尔马宁在23日的 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但无人机确实是一个新的挑战,我们现在还无法排除这 种可能。"
此外,达尔马宁还表示将在巴黎增加约400个摄像头,使得全市的摄像头数 量能够达到4400个, 一定程度上能增强奥运期间的安保部门预防和反制破坏行 动的能力。
大规模的动员意味着更高的开销,尽管到目前为止,法国官方并没有给出 开幕式的安保工作究竟需要花费多少。但根据已经公布的数据看,整个奥运会 的安保预算一共是2亿欧元,在不断升级更新的安保方案面前,这一预算能否够 用也令人担忧。
天马行空的想象法国人给自己出了道难题
巴黎上一次举办奥运会还是在遥远的1924年,整整一个世纪之后,奥运再回浪 漫之都,法国人从筹办开始就一直在用天马行空的策划震惊世界。
“正如一百年前那样,当法国人举办奥运的时候,我们一定是怀着雄心壮志去 做这件事。"巴黎奥组委主席埃斯坦盖说。
“所有的这些因素,都让我们举办这样一场开幕式显得非常挑战重重。但我要 再重申一遍,这是法国历史上,最大规模向全世界展示自身的机会,这将是一场华 丽的演出。我们的责任就是去创造这一梦想,向全世界展现我们这个国家有多么的 不可思议。"这位前皮划艇奥运会冠军补充说道。
尽管面对多方争议,但法国政府和巴黎奥组委至今依然表现得非常 坚持。未来这一年多时间里,各方在具体细节上一定还会有无数次 反复的修订与更改,但在塞纳河上举办这场开幕式,似乎已经成为 必然选项。
2024年7月26日晚8点24分,巴黎奥运会开幕式将拉开大幕。法 国将以何种方式呈现这场史无前例的开幕式 这场开幕式又将以怎 样的印象被全世界观众在未来铭记 让我们拭目以待。
该报道选自:
《巴黎奥运开幕式———场前所未有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