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3 生命起源与进化、生物技术
考点1 生命起源与进化
1.(2024 泰安·中考真题)下列关于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米勒的实验说明原始地球上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B.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各自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C.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得为获取足够食物、空间等进行生存斗争
D.在进化过程中生物趋向产生有利变异,并通过遗传逐代积累
【答案】D
【解答】解:A、米勒的模拟实验可以证明在原始地球大气中,无机物可以形成简单的有机物,支持了无机物到简单有机小分子物质的生命起源学说,A正确;
B、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各自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如不同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相似,形成保护色,B正确;
C、达尔文认为,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力,即过度繁殖;而生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因此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即生存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C正确;
D、变异不定向,任何生物在进化过程中都不会趋向产生有利变异,D错误。
故选:D。
2.(2024 兰州·中考真题)下列关于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原始大气中含有甲烷、氨、氧气和水蒸气等
B.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
C.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
D.脑容量的逐渐增加是人类进化过程中最显著的变化之一
【答案】A
【解答】解:A、与现代大气相比,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A错误。
B、化石是保存在古老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的证据,B正确。
C、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C正确。
D、脑是人体重要的思维器官,脑容量的逐渐增加是人类进化过程中最显著的变化之一,D正确。
故选:A。
3.(2024 广东·中考真题)图甲是甲骨文“鱼”字,乙是约4700万年前的鱼化石。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甲中的①表示鱼的鳃 B.乙是研究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C.甲乙均能看出鱼具有脊柱 D.甲出现的时间比乙形成的时间晚
【答案】A
【解答】解:A、由图可知,甲中的①表示鱼的鳍,A错误。
B、乙是鱼化石。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故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B正确。
C、甲乙均能看出鱼具有脊椎骨构成的脊柱,C正确。
D、甲骨文是在商朝发现的,距今约3千多年,乙是约4700万年前的鱼化石;因此甲出现的时间比乙形成的时间晚,D正确。
故选:A。
4.(2024 泰安·中考真题)图1示科研人员在内蒙古宁城县发现的距今1.65亿年且保存完整的蜻蜓化石,图2示蜻蜓的生活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蜻蜓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重要证据,有助于追溯生物进化的历程
B.蜻蜓体表被有外骨骼,可保护和支持内部结构,防止体内水分大量蒸发
C.蜻蜓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有利于扩大其活动和分布的范围
D.蜻蜓的发育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答案】D
【解答】解:A.化石是生物进化最直接和最有力的证据,故蜻蜓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重要证据,有助于追溯生物进化的历程,A正确。
B.蜻蜓属于昆虫,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可以保护和支持内部结构,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适于干旱的陆地生活,B正确。
C.蜻蜓的身体可分为头部、胸部、腹部三部分。头部生有一对触角,为感觉器官;胸部一般着生有两对翅、三对足,为昆虫的运动器官,扩大了分布范围有利于觅食和繁育后代,C正确。
D.蜻蜓的发育经历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D错误。
故选:D。
5.(2024 宁夏·中考真题)八年级学生到博物馆研学,他们参观了恐龙等生物化石并听取了解说员的讲解,对生物的进化有了更深的认识。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恐龙以卵生的方式繁殖后代 B.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化石是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 D.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低等
【答案】C
【解答】解:A、恐龙蛋化石告诉我们恐龙繁殖后代的方式是卵生,A正确。
B、自然界中生物进化的原因有两方面:内因是遗传变异,外因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与不适者被淘汰三个过程。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
C、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最可靠的证据,不是唯一证据,C错误。
D、科学家发现,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化石总是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化石则出现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层里,D正确。
故选:C。
6.(2024 枣庄·中考真题)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 )
A.黑猩猩 B.露西 C.北京猿人 D.森林古猿
【答案】D
【解答】解: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森林古猿的一支进化为现代类人猿,以树栖生活为主,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可见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
故选:D。
7.(2024 牡丹江·中考真题)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 )
A.狒狒 B.长臂猿 C.森林古猿 D.大猩猩
【答案】C
【解答】解: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森林古猿的一支进化为现代类人猿,以树栖生活为主,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可见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
故选:C。
8.(2024 宿迁·中考真题)从森林古猿进化到人,具有决定意义的姿态改变是( )
A.使用天然工具 B.直立行走 C.制造复杂工具 D.产生语言和意识
【答案】B
【解答】解: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现代类人猿包括: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和猩猩。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其中直立行走是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准,是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故选:B。
9.(2024 吉林·中考真题)关于人类和现代类人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都以直立行走为主 B.都能制造复杂工具
C.都起源于森林古猿 D.都用语言文字交流
【答案】C
【解答】解:A.人类靠直立行走的方式,现代类人猿靠臂行,A错误。
B.人类能制造并使用复杂的工具,现代类人猿只能使用简单的工具,B错误。
C.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C正确。
D.人类用语言交流,现代类人猿靠动作、声音等交流,D错误。
故选:C。
10.(2024 绥化·中考真题)下列不属于生物进化总体趋势的一项是( )
A.由简单到复杂 B.由低等到高等 C.由水生到陆生 D.体型由小到大
【答案】D
【解答】解:由分析可知,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可见D符合题意。
故选:D。
11.(2024 黑龙江·中考真题)关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叙述错误的是( )
A.由水生到陆生 B.由简单到复杂 C.由低等到高等 D.由矮小到高大
【答案】D
【解答】解: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因此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可见D错误。
故选:D。
12.(2024 菏泽·中考真题)如图为生物进化树中的植物进化历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乙代表的植物类群分别是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
B.植物进化历程:原始藻类植物→原始苔藓植物→甲→乙→原始被子植物
C.自然选择决定原始生命进化成不同种类原始植物的方向
D.从生活环境看,植物进化的趋势是由水生到陆生
【答案】B
【解答】解:AB、植物的进化历程:原始藻类植物→(原始苔藓植物和原始蕨类植物)→原始的种子植物(包括原始裸子植物和原始被子植物),而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相比出现了花与果实,使其繁殖能力更强、后代的成活率更高,适应能力更强,也就更高级。藻类植物无根、茎、叶的划分,生殖多为低等的孢子生殖,是最低等的植物,可见,按照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的是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根据图中生物“进化树”的植物进化历程分枝,可知甲是蕨类植物,乙是裸子植物,A正确,B错误。
C、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但生物进化经长期的自然选择,其中不利变异被淘汰,有利变异则逐渐积累,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C正确。
D、植物进化的趋势是: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D正确。
故选:B。
13.(2024 宁夏·中考真题)八年级学生到博物馆研学,他们参观了恐龙等生物化石并听取了解说员的讲解,对生物的进化有了更深的认识。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恐龙以卵生的方式繁殖后代 B.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化石是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 D.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低等
【答案】C
【解答】解:A、恐龙蛋化石告诉我们恐龙繁殖后代的方式是卵生,A正确。
B、自然界中生物进化的原因有两方面:内因是遗传变异,外因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与不适者被淘汰三个过程。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
C、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最可靠的证据,不是唯一证据,C错误。
D、科学家发现,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化石总是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化石则出现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层里,D正确。
故选:C。
14.(2024 吉林·中考真题)小刚收集到四种“鱼”的图片,依据它们的主要特征拼出脊椎动物进化大致历程,如图所示,其中摆放正确的是( )
A.鲫鱼 B.鲸鱼 C.娃娃鱼 D.鳄鱼
【答案】A
【解答】解: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为:,鲫鱼属于鱼类,鲸鱼属于哺乳类,娃娃鱼属于两栖类,鳄鱼属于爬行类。
故选:A。
15.(2024 陇南·中考真题)我国科学家在辽宁省发现了孔子鸟化石,其翼端有爪,由此推断鸟类的祖先可能是古代的( )
A.鱼类 B.两栖类 C.爬行类 D.哺乳类
【答案】C
【解答】解:孔子鸟的身体结构既和爬行动物有相似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根据以上特征,科学家认为鸟类可能起源于古代的爬行类,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考点2 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
16.(2024 枣庄·中考真题)科研机构调查某地区一种兔时发现,20世纪50年代该种兔各种毛色个体的数量如图甲所示,20世纪90年代的数量如图乙所示,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白色兔最容易被天敌发现 B.该种兔的毛色差异属于可遗传变异
C.浅色兔为适应环境变化发生深色变异 D.不同毛色兔的数量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C
【解答】解:A、从图中的数据可知:甲图中白色兔最少,而乙图中没有白色兔,这说明白色兔最容易被天敌发现,A正确。
B、该种兔的毛色差异是由于遗传物质不同引起的,属于可遗传变异,B正确;
C、浅色兔子不适应环境被淘汰,而生存下来的是适应环境的深色兔子,因此不是“浅色兔子为适应环境毛色发生深色变异”,C不正确;
D、达尔文认为,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因此,不同毛色兔子数量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选:C。
17.(2024 宿迁·中考真题)一种新上市的杀虫剂在使用初期,对某种害虫杀灭效果显著,但随着这种杀虫剂的使用次数增加,该种害虫的抗药性逐渐增强,数量也逐渐增多。下列选项中,能够完整解释这一现象的是( )
A.自然选择 B.人工选择 C.遗传变异 D.生存竞争
【答案】A
【解答】解: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害虫的抗药性的产生机制是这样的:害虫在繁殖后代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变异,这些变异中包含具有抗药性的变异,药物对害虫的变异进行了选择,具有抗药性的变异个体生存下来并产生后代,不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则被淘汰,这样,一代代选择并积累下去,就产生了害虫抗药性。所以,害虫个体间存在着抗药性的差异,随着杀虫剂的不断使用,害虫的抗药性强这一性状逐渐得到了选择和加强,存活下来的个体由于具有了更强的抗药性,因而杀虫剂的效果就越来越差了。
故选:A。
18.(2024 常州·中考真题)如图是一农田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群体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不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的是( )
A.使用农药后,害虫产生变异 B.害虫群体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
C.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的抗药性逐渐增强 D.害虫抗药性越来越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A
【解答】解:A.害虫原来就存在着变异,不是农药使害虫产生变异,A符合题意。
B.从曲线变化可知,使用农药时不能把全部害虫杀死,表明害虫群体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B不符合题意。
C.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因此,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群体的抗药性逐渐增强,C不符合题意。
D.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长期选择的结果,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9.(2024 牡丹江·中考真题)在某个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有许多无翅昆虫。从自然选择学说的角度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昆虫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B.后代出现了有翅昆虫和无翅昆虫
C.无翅昆虫的出现是环境改变带来的 D.无翅昆虫更适应环境逐渐成为多数
【答案】C
【解答】解:A.达尔文认为,昆虫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很多后代,A正确。
B.变异是不定向的,后代出现了有翅昆虫和无翅昆虫,B正确。
C.无翅昆虫的出现是变异的结果,不是环境改变带来的,C错误。
D.无翅昆虫更适应环境,适者生存,逐渐成为多数,D正确。
故选:C。
20.(2024 通辽·中考真题)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是逐渐发生的,如图示意了生物类群1和类群2的形成过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形态特征是两类群生物分类的依据之一 B.两类群生物形态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类群1比类群2进化的更高等 D.类群1和类群2来自共同祖先
【答案】C
【解答】解:A、生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故形态特征是两类群生物分类的依据之一,A正确。
B、在生存斗争过程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逐渐被淘汰。这种汰劣留良或适者生存的原理,达尔文称之为自然选择。故两类群生物形态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
CD、由图可知,类群1和类群2是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但不能说明类群1比类群2进化的更高等,C错误,D正确。
故选:C。
21.(2024 广西·中考真题)叶 (又叫叶子虫)善于伪装,成虫的翅有叶脉一样精致的纹路,可以“模拟”出叶子被啃食后的模样(如图所示)。叶 这种体态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
A.人工选择 B.自然选择 C.遗传变异 D.生物适应环境
【答案】A
【解答】解:AB、叶 体态形成的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不是人工选择的结果,A错误,B正确。
CD、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物质基础,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繁衍,所以在遗传变异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有利于生物生存的变异个体,适应环境而生存下来,CD正确。
故选:A。
22.(2024 齐齐哈尔·中考真题)依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抗生素的使用导致细菌产生抗药性的变异
B.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去吃高处的树叶,因此颈变得很长
C.生物产生的变异一定都有利于适应环境
D.雷鸟保护色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D
【解答】解:A、细菌群体内存在耐药性和不耐药性的不同变异,是抗生素的使用对细菌的变异进行了选择,A错误。
B、长颈鹿群体中本来就存在颈和前肢较长和颈和前肢较短的不同变异,是环境(食物)对它们的变异进行选择。颈和前肢较长的个体能够获得食物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这样逐代积累和加强,就形成了颈和前肢长的长颈鹿,B错误。
C、变异是不定向的,生物产生的变异不一定都有利于适应环境,C错误。
D、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雷鸟的保护色是在寒冷的环境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选:D。
23.(2024 滨州·中考真题)在棉田中长期使用同种杀虫剂后,发现防治农业害虫的效果越来越差。我国科学家将细菌中产生杀虫毒素的基因转移到棉花体内,培育出一系列抗虫棉品种,减少了杀虫剂的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适应有杀虫剂的环境,害虫出现了抗药性变异
B.害虫抗药性的出现是害虫对杀虫剂进行选择的结果
C.转移到棉花体内的产生杀虫毒素基因仍具有遗传效应
D.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的作物无需论证即可投入农业生产
【答案】C
【解答】解:A、害虫本身就存在着抗药性变异,不是为适应有杀虫剂的环境,害虫出现了抗药性变异,A错误。
B、变异是不定向的,选择是定向的,故害虫抗药性的出现是杀虫剂对害虫进行选择的结果,B错误。
C、可遗传的变异是指由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变异,可以遗传给后代,故转移到棉花体内的产生杀虫毒素基因仍具有遗传效应,C正确。
D、人工移植外来基因可能令生物产生“非预期后果”.因此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的作物需要经过论证才可投入农业生产,D错误。
故选:C。
考点3 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共15小题)
24.(2024 菏泽·中考真题)人们利用微生物发酵制作出多种食品,例如泡菜、酸奶、酒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加快泡菜发酵速度,制作过程中要经常开盖搅拌
B.制作酸奶时,先将加入适量蔗糖的牛奶加热煮沸,目的是为了杀死杂菌
C.白酒的酿造过程依次经过制曲、发酵、糖化、蒸馏
D.酿酒过程中,酵母菌在适宜温度和有氧条件下将葡萄糖转化成酒精
【答案】B
【解答】解:A、乳酸菌在适宜温度和无氧条件下,能够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所以利用乳酸菌发酵制作泡菜过程中要严格密封,不能开盖搅拌,A不正确。
B、制作酸奶时,先将加入适量蔗糖的牛奶加热煮沸,目的是为了杀死杂菌,避免因杂菌的存在而失败,B正确。
C、白酒的酿造过程依次经过制曲、糖化、发酵、蒸馏,C不正确。
D、酿酒过程中,酵母菌在适宜温度和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转化成酒精,D不正确。
故选:B。
25.(2024 宁夏·中考真题)下列食品的制作与酵母菌有关的是( )
A.馒头 B.食醋 C.酸奶 D.酱油
【答案】A
【解答】解:蒸馒头离不开酵母菌;制作食醋要用到醋酸杆菌;制酸奶要利用乳酸菌;制酱油离不开霉菌。
故选:A。
26.(2024 吉林·中考真题)制作酱油和腐乳过程中用到的微生物是( )
A.霉菌 B.醋酸菌 C.甲烷菌 D.根瘤菌
【答案】A
【解答】解:A.制作酱油和腐乳要用到霉菌,主要是曲霉,故A正确。
B.制醋要用醋酸菌,醋酸菌发酵产生醋酸,故B错误。
C.甲烷菌发酵能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产生甲烷,从而起到净化污水的作用,故C错误。
D.豆科植物中的根瘤菌能固定空气中的氮,增加氮肥,故D错误。
故选:A。
27.(2024 兰州·中考真题)“甜醅甜,老人娃娃口水咽,一碗两碗能开胃,三碗四碗顶顿饭。”甜醅子是利用酵母菌发酵的产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甜醅子发酵过程需保持一定的温度
B.酵母菌属于细菌
C.利用酵母菌还可制作馒头
D.酵母菌能通过出芽生殖产生后代
【答案】B
【解答】解:A、发酵需要适宜的温度,因此甜醅子发酵过程需保持一定的温度,A正确。
BD、酵母菌属于单细胞真菌,条件适宜时一般进行出芽生殖,在营养物质和氧气不足时,一般进行孢子生殖,B错误、D正确。
C、酵母菌在适宜温度条件下,能把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遇热膨胀,所以利用酵母菌还可制作馒头、面包等,C正确。
故选:B。
28.(2024 陇南·中考真题)“牛奶鸡蛋醪糟”是风靡金城兰州的一道美食,其原料之一——醪糟,在发酵过程中所利用的微生物主要是( )
A.乳酸菌 B.醋酸菌 C.大肠杆菌 D.酵母菌
【答案】D
【解答】解:A、制作酸奶要用到乳酸菌,在无氧的条件下,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易于消化,具有甜酸风味,A不符合题意。
B、制醋用醋酸菌,醋酸菌发酵产生醋酸,B不符合题意。
C、大肠杆菌是大肠埃希氏菌的俗称,这是一类在肠道内可以正常存在的细菌,C不符合题意。
D、醪糟含有酒精,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能将葡萄糖彻底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进行无氧呼吸时,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经常被用于酿酒业,D符合题意。
故选:D。
29.(2024 常州·中考真题)制作米酒步骤中不正确的是( )
A.糯米提前浸泡一昼夜
B.蒸熟的糯米迅速与酒曲搅拌均匀
C.制作器具需高温灭菌
D.密封好的容器需放在温度适宜的地方
【答案】B
【解答】解:A、在制作甜酒时,首先要把糯米浸泡一昼夜,淘洗干净,A正确。
B、应该冷却后再接种,将刚蒸熟的糯米饭迅速与酒曲搅拌在一起,温度太高,菌种会被烫死,B错误。
C、在制作甜酒的过程中,要防止其它杂菌的污染,制作器具要高温灭菌,C正确。
D、酵母菌的发酵需要适宜的温度,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发酵,因此,密封好的容器需放在温度适宜的地方,D正确。
故选:B。
30.(2024 牡丹江·中考真题)乳酸菌含有的酶能把葡萄糖转化为乳酸。下列食品中利用乳酸菌制作的是( )
A.面包 B.泡菜 C.醋 D.豆浆
【答案】B
【解答】解:微生物的发酵技术在食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如制馒头或面包和酿酒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制醋要用到醋酸杆菌等,豆浆不需要发酵,可见B符合题意。
故选:B。
31.(2024 广东·中考真题)小天制作酸奶所用的微生物也能用于制作( )
A.酱油 B.泡菜 C.馒头 D.米酒
【答案】B
【解答】解:微生物的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如制馒头、面包和酿酒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制作酱油要用到霉菌等。小天制作酸奶所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也可以用来制作泡菜。
故选:B。
32.(2024 通辽·中考真题)某同学做了一组对照实验,实验处理如下表。一段时间后,实验现象如图。他探究的是( )
装置 酵母菌(种类) 酵母粉质量(克) 面粉质量(克) 温度(℃) 水量(毫升)
甲 M菌种 3 50 28 300
乙 N菌种 3 50 28 300
A.两种酵母菌的发酵速度 B.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C.面粉发酵时酵母粉用量 D.酵母菌发酵的产物
【答案】A
【解答】解:甲、乙两组装置中,除了酵母菌种类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且适宜,因此,实验变量是酵母菌的种类,观察气球胀大的速度来判断不同种类酵母菌的发酵速度。因此该同学探究的是两种酵母菌的发酵速度,A符合题意。
故选:A。
33.(2024 陕西·中考真题)小秦发现酸奶胀袋了。关于酸奶及其胀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酸奶制作不灭杂菌 B.胀袋是杂菌光合作用所致
C.胀袋后不可以食用 D.酸奶可放在冰箱永久保存
【答案】C
【解答】解:AB、酸奶制作过程中杀菌不彻底或储存时间超过保质期,会导致杂菌繁殖发酵(杂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气体,酸奶袋会膨胀AB错误。
C、胀袋酸奶已经变质,不能食用,C正确。
D、低温只是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延长储存时间,酸奶放在冰箱不能永久保存,D错误。
故选:C。
34.(2024 黑龙江·中考真题)许多传统食品的制作都要利用细菌或真菌,酸奶和泡菜的制作利用的是( )
A.酵母菌 B.乳酸菌 C.醋酸菌 D.枯草杆菌
【答案】B
【解答】解:A、制馒头、面包和酿酒要用到酵母菌,A不符合题意。
B、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属于细菌,在无氧的条件下,经酵母菌的发酵后使原有的乳糖变为乳酸,使酸奶和泡菜具有甜酸风味,B符合题意。
C、制醋要用到醋酸菌,C不符合题意。
D、枯草杆菌能使水果等腐烂,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5.(2024 滨州·中考真题)酸奶酸甜可口,营养丰富,是利用乳酸菌发酵制成的一种乳酸饮品。某兴趣小组开展了制作酸奶的实践活动,步骤如下:
①将600mL新鲜牛奶煮沸,冷却至常温,加入适量酸奶,搅拌均匀;
②取3个大小相同的小碗,沸水中煮3分钟,冷却后分别倒入200mL混合后的牛奶;
③将3个小碗用保鲜膜密封,分别置于15℃、35℃、55℃的恒温箱中培养;
④10小时后,分别从3个小碗中取样检测其酸度,并记录。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该活动探究了温度对乳酸发酵的影响
B.用保鲜膜密封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杂菌进入
C.加入酸奶的目的是接种乳酸菌
D.可将记录的数据绘制成曲线图以便分析
【答案】B
【解答】解:A、由题干“将3个小碗用保鲜膜密封,分别置于15℃、35℃、55℃的恒温箱中培养”可知,该实验的变量是温度,活动探究了温度对乳酸发酵的影响,正确。
B、乳酸菌属于厌氧菌,制作酸奶时要密封,创造无氧环境,利于乳酸菌的发酵,用保鲜膜密封的主要目的是创造无氧环境,错误。
C、制酸奶的步骤包括:灭菌、冷却、接种、发酵。自制酸奶时,需在牛奶中加入带活菌种的酸奶。加入酸奶的主要目的是接种,即接种乳酸菌,正确。
D、可将记录的数据绘制成曲线图以便分析,正确。
故选:B。
36.(2024 临沂·中考真题)在食品发酵跨学科实践活动中,如何自制甜美的饮品,是同学们最喜欢的实践活动。在自主报名的基础上,老师将学生分成三个项目组:酸奶项目组,米酒项目组、葡萄酒项目组。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项目实施:
①项目原理。各项目组使用的菌种均在 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产生乳酸或酒精,乳酸项目组使用的菌种区别于其他两组菌种的生殖方式是 。
②制作流程及分析。
A.制作培养基,三个项目分别使用牛奶、糯米和葡萄作为培养基材料:
B.各项目组对设计的装置进行高温消毒并冷却;
C.项目组各自将牛奶煮沸后冷却、糯米蒸熟后冷却、洗净晾干的葡萄榨成汁液后,分别放入甲、乙、丙装置内;
D.甲装置加入适量酸奶并均匀搅拌;乙装置将糯米与酒曲均匀搅拌、压实,中间挖一个凹坑:丙装置加入酵母菌并均匀搅拌;
E.按照图示方式密封后,均放置在30℃恒温箱中。
流程分析:A步骤的目的是 ;D步骤,乙装置挖凹坑的目的是 ;E步骤,将装置均置入30℃的恒温箱中,原因是 。
③结果及分析。(略)
(2)反思与总结:
①酸奶的制作可使用 的酸奶替代乳酸菌,更方便,味道更好;
②乙、丙装置设置橡皮管排气口、可及时排出产生的气体,并方便检测气体成分,检测的方式是 。
【答案】(1)①无氧;分裂生殖;②为细菌和真菌生长繁殖提供营养物质;为酵母菌的生长和繁殖提供充足的氧气;细菌和真菌的生长繁殖需要适宜的温度
(2)①市售;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解答】解:(1)①制作酸奶时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是一种厌氧菌,在无氧的条件下,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使得奶和菜呈现一种特殊的风味,还不改变其的品质。酿酒时要用到酒曲,主要成分是酵母菌,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无氧的条件下,酵母菌能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因此,各项目组使用的菌种均在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产生乳酸或酒精。细菌的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一分为二,繁殖速度快。真菌的生殖方式是孢子生殖,酵母菌还可以出芽生殖。因此,乳酸项目组使用的菌种区别于其他两组菌种的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
②微生物的生殖和繁殖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所以,A步骤的目的是为细菌和真菌生长繁殖提供营养物质。酿酒一定要加入酒曲,酒曲中的微生物主要是酵母菌和霉菌,其中霉菌主要起到糖化的作用,把米中的淀粉转化成葡萄糖,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再把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酵母菌发酵是不需要氧气的,但是其生长繁殖是需要氧气的,D步骤,要在米饭中间挖一个凹坑的主要目的是为酵母菌的生长和緊殖提供充足的氧气。E步骤,将装置均置入30°C的恒温箱中,原因是细菌和真菌的生长繁殖需要适宜的温度。
(2)①制作酸奶需要乳酸菌,市售的酸奶中含有大量乳酸菌,故可使用市售的酸奶替代乳酸菌,更方便,味道更好。
②乙、丙装置设置橡皮管排气口、可及时排出产生的气体,并方便检测气体成分,检测的方式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因为二氧化碳遇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产生了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
(1)①无氧;分裂生殖;②为细菌和真菌生长繁殖提供营养物质;为酵母菌的生长和繁殖提供充足的氧气;细菌和真菌的生长繁殖需要适宜的温度
(2)①市售;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7.(2024 齐齐哈尔·中考真题)某小组为了研究酵母菌的发酵作用制作了四个装置,在四个相同的瓶子中加入等量的相应物质,进行搅拌,并在瓶口处套上相同大小的挤瘪的气球,置于相应的温度下,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并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装置 加入物质 温度
甲 水、葡萄糖、酵母菌 室温
乙 水、葡萄糖
丙 水、酵母菌
丁 水、葡萄糖、酵母菌 0℃
(1)上表四个装置中最有可能出现如图实验现象的是 装置。
(2)若探究温度对酵母菌发酵作用的影响,应该选择 两个装置进行对照实验。
(3)通过实验观察,我们直观感受到酵母菌的发酵作用,利用酵母菌可以制作馒头或面包,我们还可以利用 制作酸奶。
【答案】(1)甲;(2)甲和丁;(3)乳酸菌。
【解答】解:(1)甲装置酵母菌发酵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乙装置没有酵母菌不能产生二氧化碳,丙装置缺少葡萄糖酵母菌不能发酵产生二氧化碳;丁装置温度过低酵母菌不能分解葡萄糖,因此产生二氧化碳出现如图现象的最可能是装置甲。
(2)甲和丁装置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温度,因此甲和丁装置可以探究温度对酵母菌发酵作用的影响。
(3)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在无氧的条件下,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使得菜或牛奶呈现一种特殊的风味。还可以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
故答案为:(1)甲;(2)甲和丁;(3)乳酸菌。
38.(2024 泰安·中考真题)白啤酒是利用酵母菌和乳酸菌混合发酵制成的,它既具有啤酒的风味,又含有酵母菌和乳酸菌帮助消化、很受消费者欢迎。请分析回答:
(1)乳酸菌种类很多,在制作白啤酒前要进行选择培养。培养乳酸菌时,所用的培养基应首先进 ,冷却后将菌种涂抹到培养基上。涂抹菌种到培养基上的操作属于培养细菌步骤中的 。
(2)图1是制作白啤酒时发酵液中酵母菌相对浓度、乳酸菌相对浓度及pH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2是发酵液中pH值、总糖量、酒精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①分析图1可知,发酵时间0~24小时期间发酵液的pH值迅速减小,是由于 快速繁殖,在无氧条件下产生 造成的。
②分析图1、图2可知,发酵时间24小时以后酒精含量迅速增加,是由于 大量生长繁殖将糖类转化为酒精。两种菌类相比, 更适宜生活在pH值较低的环境中。
(3)白啤酒与普通啤酒一样,酵母菌发酵过程中能产生 气体,利于形成丰富泡沫,更加口感,白啤酒还具有酯香味和微酸口味,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答案】(1)高温灭菌;接种。
(2)①乳酸菌;乳酸;②酵母菌;酵母菌。
(3)二氧化碳。
【解答】解:(1)培养基和培养皿在接种前须经高温灭菌处理。以杀死培养基和培养皿中原有的细菌和真菌,避免影响实验效果。冷却后将菌种涂抹到培养基上。涂抹菌种到培养基上的操作属于培养细菌步骤中的接种。
(2)①乳酸菌快速繁殖在无氧的条件下会产生乳酸,引起发酵液的pH值迅速减少。
②酵母菌无氧呼吸会产生酒精,图1和图2中24小时以后酒精含量迅速增加,是由于酵母菌的大量繁殖,从图1可以看出发酵后期,pH值较低低,酵母菌相对细胞浓度大于乳酸菌相对细胞浓度。说明酵母菌更适宜生活在pH值较低的环境中。
(3)酵母菌无氧呼吸分解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
故答案为:
(1)高温灭菌;接种。
(2)①乳酸菌;乳酸;②酵母菌;酵母菌。
(3)二氧化碳。
考点4 克隆技术和转基因技术
39.(2024 陇南·中考真题)我国科学家采用体细胞克隆技术,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克隆出灵长类动物——猕猴“中中”“华华”。这种生殖方式属于( )
A.有性生殖 B.无性生殖 C.营养生殖 D.出芽生殖
【答案】B
【解答】解:克隆不经过精卵结合,属于无性生殖。营养生殖指植物通过根茎叶来繁殖,出芽生殖主要指酵母菌、水螅等通过产生芽体来繁殖。因此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40.(2024 广西·中考真题)2024年,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培育出体细胞克隆恒河猴。与克隆恒河猴采用相同技术的实例是( )
A.克隆羊多莉 B.杂交水稻 C.转基因大豆 D.发酵酸奶
【答案】A
【解答】解:A.克隆羊多莉是世界上第一例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成功克隆的哺乳动物,使用的是与克隆恒河猴相同的克隆技术,A符合题意。
B.杂交水稻是通过有性生殖的方式,将不同遗传背景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以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B不符合题意。
C.转基因大豆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大豆的基因组中,使其获得新的性状,C不符合题意。
D.发酵酸奶是通过微生物发酵过程制成的食品,与克隆技术无关,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1.(2024 陕西·中考真题)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超级水稻”,童第周采用克隆技术培育成“克隆鱼”,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培育“超级水稻”的生殖方式为有性生殖
B.“超级水稻”的性状可以遗传
C.“克隆鱼”的性状与提供细胞核的个体相似
D.培育“克隆鱼”的生殖方式为有性生殖
【答案】D
【解答】解:A.“超级水稻”是通过杂交技术培育出来的,杂交涉及到不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的交配,是需要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的有性生殖方式,A正确。
B.“超级水稻”的性状可以遗传,因为杂交后代的性状会通过基因遗传给下一代,B正确。
C.克隆是通过将一个个体的细胞核移植到另一个个体的去核卵细胞中,发育成的克隆个体在遗传上与提供细胞核的个体几乎完全相同,C正确。
D.克隆是一种无性生殖方式,它不涉及两个不同遗传背景的个体的基因结合,而是通过复制一个个体的遗传物质来产生后代,D错误。
故选:D。
42.(2024 枣庄·中考真题)我国科研人员将乳酸菌的乳酸脱氢酶基因导入酿酒酵母,获得能产生乳酸的酿酒酵母菌株。该过程利用的生物技术是( )
A.克隆技术 B.转基因技术 C.发酵技术 D.组织培养技术
【答案】B
【解答】解:转基因技术是指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故科研人员将乳酸菌的乳酸脱氢酶基因导入酿酒酵母,利用的生物技术是转基因技术,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43.(2024 常州·中考真题)将人凝血因子基因导入山羊的受精卵中,主要应用的生物技术是( )
A.克隆 B.杂交 C.组织培养 D.转基因技术
【答案】D
【解答】解: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DNA中的生物技术。由于基因控制着生物性状的表达,因此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得到生物新品种。将人凝血因子基因导入山羊的受精卵中,主要应用的生物技术是转基因技术。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44.(2024 牡丹江·中考真题)科学家用生物技术的方法将两种基因转入水稻,使水稻种子的胚乳中富含有胡萝卜素,这种大米呈现金黄色。这里用到的现代生物技术是( )
A.转基因技术 B.克隆技术 C.杂交技术 D.组织培养技术
【答案】A
【解答】解:A、转基因技术是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转基因生物,就可能表现出转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因此,科学家用生物技术的方法将两种基因转入水稻,使水稻种子的胚乳中富含有胡萝卜素,这种大米呈现金黄色。这里用到的现代生物技术是基因工程技术,A符合题意。
B、克隆技术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而获得新个体的方法,属于无性生殖,B不符合题意。
C、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C不符合题意。
D、植物的组织培养指的是在无菌的条件下,将植物的茎尖、茎段或是叶片等切成小块,培养在特制的培养基上,通过细胞的增值和分化,使它逐渐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组织培养属于无性生殖的范畴,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5.(2024 黑龙江·中考真题)生物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利用克隆技术培育出小羊多莉
B.用腌制法保存鸭蛋的原理是杀死细菌和真菌
C.利用转基因技术培养大肠杆菌,使之生产胰岛素
D.利用仿生技术研发设备,如模仿蝙蝠的回声定位系统研制雷达
【答案】B
【解答】解:A、克隆技术属于无性生殖,小羊多莉的培育利用了克隆技术,正确;
B、腌制法是去掉食品中的水分,抑制细菌真菌的生长繁殖,来延长保质期的,并不能杀死细菌和真菌,错误;
C、将控制合成人胰岛素的基因转移到大肠杆菌体内,利用其繁殖速度快,生产胰岛素,属于转基因技术,正确;
D、模仿蝙蝠的回声定位系统研制雷达,属于仿生技术,正确。
故选:B。
46.(2024 广东·中考真题)小华制作了仿生飞行器(如图),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仿生体形特点,机体呈流线型 B.仿生骨骼特点,材料坚硬厚重
C.仿生视觉特点,摄像头高清 D.仿生翅膀特点,机翼轻盈可折叠
【答案】B
【解答】解:A、仿生体形特点,机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少飞行时的阻力,A正确。
B、仿生骨骼特点,轻、薄、坚固,利于飞翔时减轻体重,B错误。
C、鸟类视觉发达,仿生视觉特点,摄像头高清,C正确。
D、鸟类全身覆羽,前肢特化成翼,是飞行器官,仿生翅膀特点,机翼轻盈可折叠,利于飞行,D正确。
故选:B。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专题13 生命起源与进化、生物技术
考点1 生命起源与进化
1.(2024 泰安·中考真题)下列关于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米勒的实验说明原始地球上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B.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各自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C.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得为获取足够食物、空间等进行生存斗争
D.在进化过程中生物趋向产生有利变异,并通过遗传逐代积累
2.(2024 兰州·中考真题)下列关于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原始大气中含有甲烷、氨、氧气和水蒸气等
B.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
C.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
D.脑容量的逐渐增加是人类进化过程中最显著的变化之一
3.(2024 广东·中考真题)图甲是甲骨文“鱼”字,乙是约4700万年前的鱼化石。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甲中的①表示鱼的鳃 B.乙是研究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C.甲乙均能看出鱼具有脊柱 D.甲出现的时间比乙形成的时间晚
4.(2024 泰安·中考真题)图1示科研人员在内蒙古宁城县发现的距今1.65亿年且保存完整的蜻蜓化石,图2示蜻蜓的生活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蜻蜓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重要证据,有助于追溯生物进化的历程
B.蜻蜓体表被有外骨骼,可保护和支持内部结构,防止体内水分大量蒸发
C.蜻蜓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有利于扩大其活动和分布的范围
D.蜻蜓的发育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5.(2024 宁夏·中考真题)八年级学生到博物馆研学,他们参观了恐龙等生物化石并听取了解说员的讲解,对生物的进化有了更深的认识。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恐龙以卵生的方式繁殖后代 B.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化石是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 D.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低等
6.(2024 枣庄·中考真题)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 )
A.黑猩猩 B.露西 C.北京猿人 D.森林古猿
7.(2024 牡丹江·中考真题)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 )
A.狒狒 B.长臂猿 C.森林古猿 D.大猩猩
8.(2024 宿迁·中考真题)从森林古猿进化到人,具有决定意义的姿态改变是( )
A.使用天然工具 B.直立行走 C.制造复杂工具 D.产生语言和意识
9.(2024 吉林·中考真题)关于人类和现代类人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都以直立行走为主 B.都能制造复杂工具
C.都起源于森林古猿 D.都用语言文字交流
10.(2024 绥化·中考真题)下列不属于生物进化总体趋势的一项是( )
A.由简单到复杂 B.由低等到高等 C.由水生到陆生 D.体型由小到大
11.(2024 黑龙江·中考真题)关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叙述错误的是( )
A.由水生到陆生 B.由简单到复杂 C.由低等到高等 D.由矮小到高大
12.(2024 菏泽·中考真题)如图为生物进化树中的植物进化历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乙代表的植物类群分别是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
B.植物进化历程:原始藻类植物→原始苔藓植物→甲→乙→原始被子植物
C.自然选择决定原始生命进化成不同种类原始植物的方向
D.从生活环境看,植物进化的趋势是由水生到陆生
13.(2024 宁夏·中考真题)八年级学生到博物馆研学,他们参观了恐龙等生物化石并听取了解说员的讲解,对生物的进化有了更深的认识。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恐龙以卵生的方式繁殖后代 B.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化石是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 D.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低等
14.(2024 吉林·中考真题)小刚收集到四种“鱼”的图片,依据它们的主要特征拼出脊椎动物进化大致历程,如图所示,其中摆放正确的是( )
A.鲫鱼 B.鲸鱼 C.娃娃鱼 D.鳄鱼
15.(2024 陇南·中考真题)我国科学家在辽宁省发现了孔子鸟化石,其翼端有爪,由此推断鸟类的祖先可能是古代的( )
A.鱼类 B.两栖类 C.爬行类 D.哺乳类
考点2 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
16.(2024 枣庄·中考真题)科研机构调查某地区一种兔时发现,20世纪50年代该种兔各种毛色个体的数量如图甲所示,20世纪90年代的数量如图乙所示,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白色兔最容易被天敌发现 B.该种兔的毛色差异属于可遗传变异
C.浅色兔为适应环境变化发生深色变异 D.不同毛色兔的数量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7.(2024 宿迁·中考真题)一种新上市的杀虫剂在使用初期,对某种害虫杀灭效果显著,但随着这种杀虫剂的使用次数增加,该种害虫的抗药性逐渐增强,数量也逐渐增多。下列选项中,能够完整解释这一现象的是( )
A.自然选择 B.人工选择 C.遗传变异 D.生存竞争
18.(2024 常州·中考真题)如图是一农田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群体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不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的是( )
A.使用农药后,害虫产生变异 B.害虫群体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
C.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的抗药性逐渐增强 D.害虫抗药性越来越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9.(2024 牡丹江·中考真题)在某个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有许多无翅昆虫。从自然选择学说的角度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昆虫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B.后代出现了有翅昆虫和无翅昆虫
C.无翅昆虫的出现是环境改变带来的 D.无翅昆虫更适应环境逐渐成为多数
20.(2024 通辽·中考真题)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是逐渐发生的,如图示意了生物类群1和类群2的形成过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形态特征是两类群生物分类的依据之一 B.两类群生物形态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类群1比类群2进化的更高等 D.类群1和类群2来自共同祖先
21.(2024 广西·中考真题)叶 (又叫叶子虫)善于伪装,成虫的翅有叶脉一样精致的纹路,可以“模拟”出叶子被啃食后的模样(如图所示)。叶 这种体态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
A.人工选择 B.自然选择 C.遗传变异 D.生物适应环境
22.(2024 齐齐哈尔·中考真题)依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抗生素的使用导致细菌产生抗药性的变异
B.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去吃高处的树叶,因此颈变得很长
C.生物产生的变异一定都有利于适应环境
D.雷鸟保护色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3.(2024 滨州·中考真题)在棉田中长期使用同种杀虫剂后,发现防治农业害虫的效果越来越差。我国科学家将细菌中产生杀虫毒素的基因转移到棉花体内,培育出一系列抗虫棉品种,减少了杀虫剂的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适应有杀虫剂的环境,害虫出现了抗药性变异
B.害虫抗药性的出现是害虫对杀虫剂进行选择的结果
C.转移到棉花体内的产生杀虫毒素基因仍具有遗传效应
D.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的作物无需论证即可投入农业生产
考点3 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共15小题)
24.(2024 菏泽·中考真题)人们利用微生物发酵制作出多种食品,例如泡菜、酸奶、酒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加快泡菜发酵速度,制作过程中要经常开盖搅拌
B.制作酸奶时,先将加入适量蔗糖的牛奶加热煮沸,目的是为了杀死杂菌
C.白酒的酿造过程依次经过制曲、发酵、糖化、蒸馏
D.酿酒过程中,酵母菌在适宜温度和有氧条件下将葡萄糖转化成酒精
25.(2024 宁夏·中考真题)下列食品的制作与酵母菌有关的是( )
A.馒头 B.食醋 C.酸奶 D.酱油
26.(2024 吉林·中考真题)制作酱油和腐乳过程中用到的微生物是( )
A.霉菌 B.醋酸菌 C.甲烷菌 D.根瘤菌
27.(2024 兰州·中考真题)“甜醅甜,老人娃娃口水咽,一碗两碗能开胃,三碗四碗顶顿饭。”甜醅子是利用酵母菌发酵的产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甜醅子发酵过程需保持一定的温度
B.酵母菌属于细菌
C.利用酵母菌还可制作馒头
D.酵母菌能通过出芽生殖产生后代
28.(2024 陇南·中考真题)“牛奶鸡蛋醪糟”是风靡金城兰州的一道美食,其原料之一——醪糟,在发酵过程中所利用的微生物主要是( )
A.乳酸菌 B.醋酸菌 C.大肠杆菌 D.酵母菌
29.(2024 常州·中考真题)制作米酒步骤中不正确的是( )
A.糯米提前浸泡一昼夜
B.蒸熟的糯米迅速与酒曲搅拌均匀
C.制作器具需高温灭菌
D.密封好的容器需放在温度适宜的地方
30.(2024 牡丹江·中考真题)乳酸菌含有的酶能把葡萄糖转化为乳酸。下列食品中利用乳酸菌制作的是( )
A.面包 B.泡菜 C.醋 D.豆浆
31.(2024 广东·中考真题)小天制作酸奶所用的微生物也能用于制作( )
A.酱油 B.泡菜 C.馒头 D.米酒
32.(2024 通辽·中考真题)某同学做了一组对照实验,实验处理如下表。一段时间后,实验现象如图。他探究的是( )
装置 酵母菌(种类) 酵母粉质量(克) 面粉质量(克) 温度(℃) 水量(毫升)
甲 M菌种 3 50 28 300
乙 N菌种 3 50 28 300
A.两种酵母菌的发酵速度 B.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C.面粉发酵时酵母粉用量 D.酵母菌发酵的产物
33.(2024 陕西·中考真题)小秦发现酸奶胀袋了。关于酸奶及其胀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酸奶制作不灭杂菌 B.胀袋是杂菌光合作用所致
C.胀袋后不可以食用 D.酸奶可放在冰箱永久保存
34.(2024 黑龙江·中考真题)许多传统食品的制作都要利用细菌或真菌,酸奶和泡菜的制作利用的是( )
A.酵母菌 B.乳酸菌 C.醋酸菌 D.枯草杆菌
35.(2024 滨州·中考真题)酸奶酸甜可口,营养丰富,是利用乳酸菌发酵制成的一种乳酸饮品。某兴趣小组开展了制作酸奶的实践活动,步骤如下:
①将600mL新鲜牛奶煮沸,冷却至常温,加入适量酸奶,搅拌均匀;
②取3个大小相同的小碗,沸水中煮3分钟,冷却后分别倒入200mL混合后的牛奶;
③将3个小碗用保鲜膜密封,分别置于15℃、35℃、55℃的恒温箱中培养;
④10小时后,分别从3个小碗中取样检测其酸度,并记录。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该活动探究了温度对乳酸发酵的影响
B.用保鲜膜密封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杂菌进入
C.加入酸奶的目的是接种乳酸菌
D.可将记录的数据绘制成曲线图以便分析
36.(2024 临沂·中考真题)在食品发酵跨学科实践活动中,如何自制甜美的饮品,是同学们最喜欢的实践活动。在自主报名的基础上,老师将学生分成三个项目组:酸奶项目组,米酒项目组、葡萄酒项目组。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项目实施:
①项目原理。各项目组使用的菌种均在 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产生乳酸或酒精,乳酸项目组使用的菌种区别于其他两组菌种的生殖方式是 。
②制作流程及分析。
A.制作培养基,三个项目分别使用牛奶、糯米和葡萄作为培养基材料:
B.各项目组对设计的装置进行高温消毒并冷却;
C.项目组各自将牛奶煮沸后冷却、糯米蒸熟后冷却、洗净晾干的葡萄榨成汁液后,分别放入甲、乙、丙装置内;
D.甲装置加入适量酸奶并均匀搅拌;乙装置将糯米与酒曲均匀搅拌、压实,中间挖一个凹坑:丙装置加入酵母菌并均匀搅拌;
E.按照图示方式密封后,均放置在30℃恒温箱中。
流程分析:A步骤的目的是 ;D步骤,乙装置挖凹坑的目的是 ;E步骤,将装置均置入30℃的恒温箱中,原因是 。
③结果及分析。(略)
(2)反思与总结:
①酸奶的制作可使用 的酸奶替代乳酸菌,更方便,味道更好;
②乙、丙装置设置橡皮管排气口、可及时排出产生的气体,并方便检测气体成分,检测的方式是 。
37.(2024 齐齐哈尔·中考真题)某小组为了研究酵母菌的发酵作用制作了四个装置,在四个相同的瓶子中加入等量的相应物质,进行搅拌,并在瓶口处套上相同大小的挤瘪的气球,置于相应的温度下,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并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装置 加入物质 温度
甲 水、葡萄糖、酵母菌 室温
乙 水、葡萄糖
丙 水、酵母菌
丁 水、葡萄糖、酵母菌 0℃
(1)上表四个装置中最有可能出现如图实验现象的是 装置。
(2)若探究温度对酵母菌发酵作用的影响,应该选择 两个装置进行对照实验。
(3)通过实验观察,我们直观感受到酵母菌的发酵作用,利用酵母菌可以制作馒头或面包,我们还可以利用 制作酸奶。
38.(2024 泰安·中考真题)白啤酒是利用酵母菌和乳酸菌混合发酵制成的,它既具有啤酒的风味,又含有酵母菌和乳酸菌帮助消化、很受消费者欢迎。请分析回答:
(1)乳酸菌种类很多,在制作白啤酒前要进行选择培养。培养乳酸菌时,所用的培养基应首先进 ,冷却后将菌种涂抹到培养基上。涂抹菌种到培养基上的操作属于培养细菌步骤中的 。
(2)图1是制作白啤酒时发酵液中酵母菌相对浓度、乳酸菌相对浓度及pH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2是发酵液中pH值、总糖量、酒精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①分析图1可知,发酵时间0~24小时期间发酵液的pH值迅速减小,是由于 快速繁殖,在无氧条件下产生 造成的。
②分析图1、图2可知,发酵时间24小时以后酒精含量迅速增加,是由于 大量生长繁殖将糖类转化为酒精。两种菌类相比, 更适宜生活在pH值较低的环境中。
(3)白啤酒与普通啤酒一样,酵母菌发酵过程中能产生 气体,利于形成丰富泡沫,更加口感,白啤酒还具有酯香味和微酸口味,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考点4 克隆技术和转基因技术
39.(2024 陇南·中考真题)我国科学家采用体细胞克隆技术,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克隆出灵长类动物——猕猴“中中”“华华”。这种生殖方式属于( )
A.有性生殖 B.无性生殖 C.营养生殖 D.出芽生殖
40.(2024 广西·中考真题)2024年,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培育出体细胞克隆恒河猴。与克隆恒河猴采用相同技术的实例是( )
A.克隆羊多莉 B.杂交水稻 C.转基因大豆 D.发酵酸奶
41.(2024 陕西·中考真题)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超级水稻”,童第周采用克隆技术培育成“克隆鱼”,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培育“超级水稻”的生殖方式为有性生殖
B.“超级水稻”的性状可以遗传
C.“克隆鱼”的性状与提供细胞核的个体相似
D.培育“克隆鱼”的生殖方式为有性生殖
42.(2024 枣庄·中考真题)我国科研人员将乳酸菌的乳酸脱氢酶基因导入酿酒酵母,获得能产生乳酸的酿酒酵母菌株。该过程利用的生物技术是( )
A.克隆技术 B.转基因技术 C.发酵技术 D.组织培养技术
43.(2024 常州·中考真题)将人凝血因子基因导入山羊的受精卵中,主要应用的生物技术是( )
A.克隆 B.杂交 C.组织培养 D.转基因技术
44.(2024 牡丹江·中考真题)科学家用生物技术的方法将两种基因转入水稻,使水稻种子的胚乳中富含有胡萝卜素,这种大米呈现金黄色。这里用到的现代生物技术是( )
A.转基因技术 B.克隆技术 C.杂交技术 D.组织培养技术
45.(2024 黑龙江·中考真题)生物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利用克隆技术培育出小羊多莉
B.用腌制法保存鸭蛋的原理是杀死细菌和真菌
C.利用转基因技术培养大肠杆菌,使之生产胰岛素
D.利用仿生技术研发设备,如模仿蝙蝠的回声定位系统研制雷达
46.(2024 广东·中考真题)小华制作了仿生飞行器(如图),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仿生体形特点,机体呈流线型 B.仿生骨骼特点,材料坚硬厚重
C.仿生视觉特点,摄像头高清 D.仿生翅膀特点,机翼轻盈可折叠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