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真题题源解析(江苏专用)专题03基础句式与运用(原卷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真题题源解析(江苏专用)专题03基础句式与运用(原卷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1.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22 15:20:45

文档简介

板块一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专题3 基础句式与运用
考情概览:理解课标要求,把握命题方向,总结出题角度。
真题透视:精选真题,归类设置,完整展现中考试题的考查形式。
中考新考法:梳理中考出现的新题型、新考法试题。
新题特训:选用最新的优秀中考题、模拟题,巩固考点复习效果。
课标要求 考点 考向
1.能修改有明显错误的语句,并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3.认识常用标点符号,体会不同标点符号表达的不同语气,了解它们的用法。 4.通过仿写提高写作能力,通过补写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基础句式 修改病句
语句衔接
标点符号
句式语用 对联
补写
考点一 基础句式
考向一 修改病句
考法1 病句辨析
1.(2024·江苏无锡·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城市是古老与现代、本土与外来、自然与人文碰撞和融合的场所。【甲】伟大的城市犹如浩瀚的典籍,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伟大的城市犹如宽广的海洋,汇聚着多元的文化,孕育着péng( )勃的希望;伟大的城市犹如璀璨的星空,隐藏着无尽的ào( )秘,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乙】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它可能是我们离开了的故乡,可能是现在生活的地方,也可能是向往的远方。【丙】我们在这里汲取力量,收获成长,播种梦想。【丁】在这片广袤( )的热土上,我们用脚步丈量,用真心感受,书写青春的诗行。愿你我都能在这里各得其所,与它______。
以上语段画线句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甲】句 B.【乙】句 C.【丙】句 D.【丁】句
考法2 病句修改
2.(2024·江苏盐城·中考真题)根据语境完成题目。
翻开厚重的历史,拂去岁月的尘埃,每一位舍生忘死、为国捐躯的人民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精神和情怀,让我们的心灵一次次受到震撼( )。无数仁人志士pāo( )头颅、洒热血,用生命浇灌理想之花。英雄儿女各千秋,一寸丹心为报国。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呼唤革命的理想主义情怀,也呼唤我们对人民英雄永héng( )的景仰。
奋进壮阔( )时代,书写非凡答卷。我们需要汲取革命文化的养分,不断发扬和继承“铁军精神”。新时代盐城的宏伟蓝图正在展开,我们应当用传承之笔描绘“① ”,用创新之笔描绘“② ”,用发展之笔描绘“满园春晖画”。
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正确的句子。
解题技巧 读:借助语感找出病句,往往读着“别扭”的地方就是需要修改的地方。 提:提取主干,从而辨析句子是否有错误(抓主要动词)。 改:增(即增加缺少的成分)、删(删去多余的部分)、调(调整字词顺序)、换(更换字词)。 查:进行复查(是否通顺、有无新语病)。
考向二 语句衔接
3.(2024·江苏徐州·中考真题)你准备应聘徐州博物馆讲解志愿者,小徐从报纸上摘抄了一段文字考考你。
通过考古,采撷大地深处的文明碎片,寻找流淌千年的历史文脉,可以找到一座城市文化的根和魂。将散落的遗址串珠成链,将城下城的碎片拼凑成画,徐州的文化底色由此A( )。史河流韵、天工汉玉、俑秀凝华、金戈铁马……展示在徐州博物馆的一件件徐州出土文物,带着遥远时光的故事,成为独具辨识度的文化符号,丰厚徐州的底yùn( )。尘封于徐州大地的一个个考古遗址,记录古城坚韧成长的过去,yùn( )育B( )的人文精神。这些由过去流向现在的历史见证,在时代的前行中,滋养徐州的未来。______,______,______,伴随城市更新的铿锵足音,徐州正以文铸魂、以文塑城。在文化强市的化蝶之旅中,徐州不断积蓄高质量发展。
小徐抄写横线处三个短句时打乱了顺序,请你选出排序正确的一项( )
①树立时代新风②保护千年文脉③培厚人文精神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②③①
4.(2024·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相关任务。
我们头顶的星空既美丽又神秘。人类从dàn( )生起,就对它充满好奇,产生种种遐想,并用有限的想象力编织出许多神话故事,如“夸父追日”“______”“______”,等等。如果说这些古代神话满足了人类精神上的需求,那么古代天文学的méng( )生,则是人类有意识地观察自然、观测宇宙,以满足生产生活之需的结果。为了耕种, 甲 ;为了出行, 乙 ;为了起居和休息, 丙 。这些都与日月星辰( )的天象变化有关。早在两千三百多年前,诗人屈原就发出了“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的天问……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4月19日有删改)
填入甲乙丙三处的语句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人们必须辨别方向 ②人们需要了解季节和气候 ③人们需要掌握时间
A.③②①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②①③
解题技巧 1、把握基本内容:首先应该初步判断需调整语段的基本内容倾向,然后抓住其关键语句及表明层次的语句。 2、初步分层归类:在第一步的基础之上,初步确定开头、主体和结尾,并把有关语句分层次归类。这样可把众多的语句先划分为几个小组,便于局部小范围排序。 3、连缀排列顺序:这是排序的关键一环。一般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即先将其中连缀特征明显的句子连接成若干个小句群,然后再把这些小句群连成大句群。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考向三 标点符号
5.(2024·江苏南通·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滚滚长江东入海,大势已立潮头来。前进,让一切成为可能。在滚烫的生活中,倾听内心的召唤,以勇毅执着的姿态,让青春xuàn lì;在奋进的征程上,xiǎng shòu风雨的洗礼,以砥砺前行的姿态,让梦想闪光 A 在奔腾的时代里,描绘理想的蓝图,以 B (奋勇搏击/前呼后拥)的姿态,让人生飞驰。志存高远,领略绝顶胜景;脚踏实地,共谱盛世华章。
请在A处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A处的标点符号是 。
易错易混 1、弄清功用:每一种标点符号都有其独特的功用,作为考生必须切实掌握它们的功用,特别是对于那些易混淆的标点,更要弄清它们的区别,从而正确地判断和使用。 2、揣摩语气:句末点号除了表停顿外,主要是用来表示语气的。句号用在陈述句的末尾,表示陈述句完了之后的停顿。问号用在一句话末尾,表示疑问的语气。感叹号表示感情强烈的句子末尾的停顿。 3、分析结构:句子的结构影响着标点的使用。我们在做标点题时,要注意分析结构,不能让标点影响句子结构的完整而形成语病,或因层次不清而影响句意的表达。
考点二 句式运用
考向一 对联
6. (2024·江苏徐州·中考真题)你准备应聘徐州博物馆讲解志愿者,小徐从报纸上摘抄了一段文字考考你。
通过考古,采撷大地深处的文明碎片,寻找流淌千年的历史文脉,可以找到一座城市文化的根和魂。将散落的遗址串珠成链,将城下城的碎片拼凑成画,徐州的文化底色由此A( )。史河流韵、天工汉玉、俑秀凝华、金戈铁马……展示在徐州博物馆的一件件徐州出土文物,带着遥远时光的故事,成为独具辨识度的文化符号,丰厚徐州的底yùn( )。尘封于徐州大地的一个个考古遗址,记录古城坚韧成长的过去,yùn( )育B( )的人文精神。这些由过去流向现在的历史见证,在时代的前行中,滋养徐州的未来。______,______,______,伴随城市更新的铿锵足音,徐州正以文铸魂、以文塑城。在文化强市的化蝶之旅中,徐州不断积蓄高质量发展。
如果你应聘成功,小徐打算送你一副对联,你认为最恰当的是( )
A.采文明碎片,寻文化之根
B.天工汉玉说往事,城市更新足音留
C.讲古彭古事,谱新城新篇
D.忆往昔史河流韵,看今朝培根铸魂
易错提醒 平仄韵律:确保上下联平仄对应。 字数对等:核对字数一致。 内容相关:确保内容相互呼应。 用词准确:仔细斟酌用词。
考向二 补写
7.(2024·江苏宿迁·中考真题)参加“亲近传统文化”主题班会,请你准备发言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jīng( )和精华所在,承载着民族记忆和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教育如何推陈出新?从春晚上广受欢迎的《八段锦》节目,到形式多样的非遗文化体验、博物馆数字展览( ),越来越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从民间走上舞台,从线下走到线上 甲 融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各类文化载体中。用 乙 的方法,用 丙 的步骤,引导青少年在了解中亲近传统文化,在亲近中热爱传统文化, 丁 ,在弘扬中勇担复兴使命。
在文段中丁处横线上加一句话,使发言稿更连贯、流畅。
解题技巧 1、仔细阅读题目和文本,理解句子的结构和意思。 2、找出需要补充的句子,分析其与上下文的关系和逻辑关系。 3、根据句子的结构和意思,选择合适的词语或短语进行补充。 4、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出现语法错误或表达不清的情况。 5、结合上下文语境,确保补充的句子与文本内容相符合,逻辑关系清晰。
(新题型)(2024·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相关任务。
我们头顶的星空既美丽又神秘。人类从dàn( )生起,就对它充满好奇,产生种种遐想,并用有限的想象力编织出许多神话故事,如“夸父追日”“______”“______”,等等。如果说这些古代神话满足了人类精神上的需求,那么古代天文学的méng( )生,则是人类有意识地观察自然、观测宇宙,以满足生产生活之需的结果。为了耕种, 甲 ;为了出行, 乙 ;为了起居和休息, 丙 。这些都与日月星辰( )的天象变化有关。早在两千三百多年前,诗人屈原就发出了“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的天问……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4月19日有删改)
写出画波浪线句子的主干。
(新考法)(2024·浙江·中考真题)阅读演讲稿开头,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志向是漫漫人生路上的基石,志向是实现梦想的阶梯,_____________。我们应树立远大志向,把人生梦想①_____________时代洪流,让péng_____________勃青春与家国情怀共振,就能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为国家发展②_____________源源不断的动力。当然,美好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梦想往往是一个漫长而jiān_____________辛的过程,离不开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奋斗。
在画横线处续写句子,和画波浪线部分构成排比。
1.(2024·江苏扬州·三模)你可曾想过,用色彩诉说独特的中国yùn( )味。天青、朱红、月白……每一个美好的中国色彩名字的背后都yùn( )藏着中国人独有的审美情趣。中国色彩有五种本源之色:青、赤、白、黑、黄。青色,代表着东方的颜色,是中国古代文人从山水自然中得到的灵感。青,有时是“(1)______,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的青绿;有时是“(2)黄梅时节家家雨,______”(赵师秀《约客》)的玄青:有时是“(3)______?齐鲁青未了”(杜甫《望岳》)的墨绿。
红在中国似乎【甲】。它是“(4)草树知春不久归,______”(韩愈《晚春》)的争奇斗艳,是“(5)_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的无私奉献。
黄,地之色也。黄是晚秋的银杏,黄是老旧的归家门,【乙】______。
白色,是颜色的起点,也是终点。雪白,是“(6)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句中的颜色;洁白,是“(7)______,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诗句中的颜色。
黑是万色本源,浓郁、凝重( )可以轻易覆盖其他色彩,如“(8)黑云压城城欲摧,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千年流传下来的中国颜色,惊艳了时光,慰藉( )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联系上下文,根据你的生活体验,在【乙】处续写一句:
2.(2024·江苏盐城·三模)根据语境完成题目。
(1)新时代呼唤坚定的文化自信。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领会其精神实质和思想内涵,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①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始终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A在传统文化的濡养下,使无数炎黄子孙成为顶天立地大写的人。新时代,人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接受审美熏陶、领略文化精髓② 、感受家国情怀、丰富人生经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融入时代、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2)中华传统文化, ③ yùn“美”万千,不胜枚举:有戏曲之美,生旦净丑,演 ④ yì悲欢人生;有武术之美,刀枪剑戟,舞出雄健风姿,B , , ;……文化之根,植于沃土;文化之叶,万古长青。
(1)【改病句】第(1)段 A 处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正确的句子写在下面。
(2)【明修辞】请在 B 处横线上仿写一个句子,使之与前文构成排比。
3.(2024·江苏南通·一模)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寻。对于成长而言,是一个探索与发现的旅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dǒu sǒu精神, A (持之以恒一成不变)地追求真理与自我。通过寻,在guǎng mào的知识海洋中追溯历史的踪迹,琢磨前人的智慧,不断完善自己 B 通过寻,我们汲取智慧的甘泉,明确心中理想,坚守人生信念,不断砥砺前行。寻是成长的催化剂,是推动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
请在B处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B处的标点符号是 。
【4.(2024·江苏南通·二模)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岳飞笔下的少年,是鲜衣怒马,不负韶华行且知;毛泽东笔下的少年,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张晓风笔下的少年,是阳光下炙热的奔跑,是大雨中无声的zhù lì。少年,在我们心中 甲 (A.千姿百态 B.千奇百怪)。你要写少年,就不能只写少年,要写深夜不倦的背影,写窗外chéng chè的月光 乙 你要写少年,就不能只写少年,要写蝉鸣的盛夏,写球场的汗水。少年,是青春的代名词,更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
请在乙处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乙处的标点符号是 。
5.(2024·江苏苏州·二模)阅读下面的短文,按要求答题。
当代中国青年生逢盛世,也肩负重任,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开拓者。生活从不(juàn) 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开拓创新的人们。广大青年要有 ,勇于解放思想、与时(jù) 进,敢于上下求索、开拓进取,树立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要有 ,为了创新创造而百折不(náo) 、勇往直前。要有 ,在立足本职的创新创造中不断积累经验、取得成果。当代青年处在(zhù) 梦圆梦的时代,更要坚持理想信念,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为之奋斗终生。
在文段三处横线上依次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A.探索真知、求真务实的态度 敢为人先的锐气 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
B.敢为人先的锐气 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 探索真知、求真务实的态度
C.敢为人先的锐气 探索真知、求真务实的态度 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
6.(2024·江苏常州·二模)①“一泓碧水开明镜,绵绵青山列翠屏”。②天目湖集太湖烟波浩渺之势、西湖浓妆淡抹(甲) 之美于一湖。③湖中碧波荡漾、岛屿散落,湖岸曲折yū (乙)回,远处朦胧的山,笼罩着一层轻纱,就像几笔淡墨涂在天边。④湖畔有画若棋盘的田畴,疏密错落的茶园,自然之景与人工造景(丙)。⑤既然你是一位初来赏满湖春色的游客,也一定有轻松惬意的感受。
下列选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句①引用诗句时标点使用正确,该诗句突出了天目湖水清澈,山青翠的特点。
B.句③“碧波荡漾”“岛屿散落”“几笔淡墨”都是偏正短语。
C.句④划线处中谓语是“有”,宾语是“田畴、茶园”。
D.句⑤中加点的关联词使用正确,“赏”是动词,“惬意”是形容词。
7.(2024·江苏徐州·一模)根据语境作答。
涓涓细流汇大海,丝丝希冀凝宏愿。轻嗅经典fēn fāng,濡养精神力量;静听诗人轻吟,领悟交友之道。赞医者仁心,道德信义 A (潜滋暗长/络绎不绝);观板鹞曼舞,文化自信油然而生 B 参草木萌芽,生命意识悄然觉醒……激起一股劲儿,汇聚成áng yáng奋进的洪流,向上向善,在矢志奋斗中谱写新时代的青春篇章。
小语在B处留下一处空白,请帮他填出合适的标点符号。
8.(2024·江苏南京·二模)小组同学对汉字“风”进行了探究,请阅读后完成任务。
甲骨文中,“风”写作“”,像一只长尾有冠的鸟,是借用了“凤”字,被人们赋yǔ了很大的神性;在小篆中,“风”写作“”,这时,人们将目光投向了自然,认为风能催生万物,风动虫生。从“风”的字形演变,我们可以看出: 。
后来,“风”的字义丰富起来。 “风俗”“( )”等词指在社会上形成的风气和习惯,“风度”“ ( )”等词则指向人的言谈举止、气质品格等。
在横线处补写合适的句子。
9.(2024·江苏扬州·二模)阅读下列文字,回答小题。
扬州二分明月楼zuò落于扬州市广陵区广陵路,建于清代中叶,环境 ① (A.幽雅/B.优雅),风格清丽。园中有山林一区、长楼7间,楼上悬清代钱咏书题“二分明月楼”匾额。步入园门,有一平廊,廊壁是六方古朴的砖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徐凝的《忆扬州》等唐诗刻于其上,与园内的画意② (A.相辅相成/B.相得益彰)。平廊中建一亭,集金农墨迹“伴月”悬横匾。亭柱挂一联, 曰“ ③ ”,营造出一种静谧美好的意境。平廊尽头为爬廊,循之可登楼。楼上悬有“迎月”匾额,此即为迎月楼。楼前有一集句联“ ④ ”,意境优美而阔大。登上明月楼,清风拂面,皓月当空,令人不由吟出“ , ”的古诗句。
(1)根据语境,从下列备选答案中选择恰当的对联,将序号填在横线空缺处。
③处的对联是 ,④处的对联是 。
A.留云笼竹叶,邀月伴梅花。 B.朗抱开晓月, 高文激颓波。
(2)请你在文段末尾的空缺处默写两句符合情境的古诗句。
登上明月楼,清风拂面,皓月当空,令人不由吟出“ , ”的古诗句。
10.(2024·江苏镇江·二模)填空。
雨,好像是千万支魔指;好像是千万条琴弦( ) ,弹出了千变万化的声音。
①春雨 ,夏雨 ,秋雨 ,冬雨 ;因季节变化,情调各异。②所以,雨色一样美丽,雨声一样动听。③记得杏花春雨的江南,雨点敲打着船篷,雨中也有梨花的幽香。④记得西湖的夏雨,元气lín lí( ),满湖荷叶被打得笃笃地响。⑤记得天目山的秋雨,重雾深锁,万木萧萧, ,显得格外苍劲。⑥记得富春江的冬雨,如泣如诉,两岸茅屋炊烟阴阴沉沉, 。那年夏天,和友人在春秋阁小坐。阵雨里,那些采菱角的船,依然从容地游移摇荡。船上的人连蓑( )衣也不穿。
(摘自 季薇《雨的抒情》有删改)
根据前后句判断,仿照③④句,在⑤⑥句的横线上填入符合语段意境的句子
; 。
11.(2024·江苏泰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让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发,滋养浩然之气。
善读书,要把握“薄”与“厚”的关系。把书“读厚”,就是要shè liè与书jí内容相关的各种知识,由点到面,向广处①;把书“读薄”,就是要不断过滤、不断凝练,领悟要义,实现②。善读书,还要做到“知”与“行”的统一。读书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是证之于实践,实现 ③;另一方面是用之于实践,达到学以zhì用【甲】学用相长的目的。
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
A.“道”“穷”“浩然”的词性依次是名词、动词、形容词。
B.划线句是并列关系的复句。
C.甲处的标点符号应当是顿号。
D.从结构上说,“思想活力”是偏正短语,“不断过滤”是动宾短语。
12.(2024·江苏宿迁·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作答。
①数字化浪潮下,人们的阅读选择和生活方式更加多元。电子阅读灵活智慧,网络购书方便快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那种【甲】于心的文化韵味与独特氛( )围,或许是重要原因。光线柔和、书架林立,漫步纸墨之间,仿佛能够【乙】外界的喧嚷与嘈杂。看到倚墙而立的读者,听到偶尔翻页的沙沙声,时光悄然变慢,心灵也归于平静,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感和获得感生发其间。对很多人来说,书店不仅仅是售书、购书的场所,更是快节奏生活中的精神港湾,它打开了人们的阅读视野,也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体验。在这里,人们可以“诗意地qī( )居”,享受在生活鲸中缓缓流tǎng( )着的美好时光。
阅读文段,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句子。
13.(2024·江苏宿迁·一模)小文打算撰写《阅读点亮青春》海报张贴在青春展览馆门上,请你协助,按要求完成任务。
青春因阅读而精彩,青春也因阅读而无憾。沏一杯清香的绿茶,捧起一本书,在弥漫的茶香中,贪婪地吮吸着书本的甲(精华、精髓),品读书中的人物百态,演yì( )着一场名为人生的戏。
阅读,可以荡涤人的心灵。当你心情烦躁时,拿起一本书,细细品读,会有一丝甘甜温润心田,让整个人精神为之振奋。阅读犹如久旱逢甘露,给我们以心灵的慰藉( )。
阅读,可以塑造人的灵魂。一个人可以贫穷,但他不能没有内涵,而人的内涵往往是通过阅读而拥有的。阅读犹如黑暗中的那束火光,为我们照亮了一条生命之路。
我们读一本书,根据兴趣或读书目的的不同,可以分别采取跳读或精读的方法。跳读是主动地舍弃,有意识地忽略,以提高阅读能力的读书方法。精读则指向细腻的感受,透彻的理解和广泛的联想。它们作为两种适应不同情形的阅读方法,在同一阅读过程中也是可以交替使用的。不管采用什么读法,前提都是要多读书。只有这样,才能滋养心灵,使头脑清醒,不再迷茫A使思想深刻,不再肤浅。
在这忙碌追求物质而又复杂多变的时代,要让自己不迷失方向,唯有读书。让我们多一些“静心阅读”,让乙(纷扰、纷繁)的心灵回归宁静,让B。
(1)请你在A处填写正确的标点。
(2)请在划线B处补写合适的句子。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板块一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专题3 基础句式与运用
考情概览:理解课标要求,把握命题方向,总结出题角度。
真题透视:精选真题,归类设置,完整展现中考试题的考查形式。
中考新考法:梳理中考出现的新题型、新考法试题。
新题特训:选用最新的优秀中考题、模拟题,巩固考点复习效果。
课标要求 考点 考向
1.能修改有明显错误的语句,并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3.认识常用标点符号,体会不同标点符号表达的不同语气,了解它们的用法。 4.通过仿写提高写作能力,通过补写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基础句式 修改病句
语句衔接
标点符号
句式语用 对联
补写
考点一 基础句式
考向一 修改病句
考法1 病句辨析
1.(2024·江苏无锡·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城市是古老与现代、本土与外来、自然与人文碰撞和融合的场所。【甲】伟大的城市犹如浩瀚的典籍,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伟大的城市犹如宽广的海洋,汇聚着多元的文化,孕育着péng( )勃的希望;伟大的城市犹如璀璨的星空,隐藏着无尽的ào( )秘,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乙】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它可能是我们离开了的故乡,可能是现在生活的地方,也可能是向往的远方。【丙】我们在这里汲取力量,收获成长,播种梦想。【丁】在这片广袤( )的热土上,我们用脚步丈量,用真心感受,书写青春的诗行。愿你我都能在这里各得其所,与它______。
以上语段画线句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甲】句 B.【乙】句 C.【丙】句 D.【丁】句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丙】句语序存在问题。按照正常的逻辑顺序,应该是先“播种梦想”,然后“汲取力量”,最后“收获成长”;故选C。
考法2 病句修改
2.(2024·江苏盐城·中考真题)根据语境完成题目。
翻开厚重的历史,拂去岁月的尘埃,每一位舍生忘死、为国捐躯的人民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精神和情怀,让我们的心灵一次次受到震撼( )。无数仁人志士pāo( )头颅、洒热血,用生命浇灌理想之花。英雄儿女各千秋,一寸丹心为报国。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呼唤革命的理想主义情怀,也呼唤我们对人民英雄永héng( )的景仰。
奋进壮阔( )时代,书写非凡答卷。我们需要汲取革命文化的养分,不断发扬和继承“铁军精神”。新时代盐城的宏伟蓝图正在展开,我们应当用传承之笔描绘“① ”,用创新之笔描绘“② ”,用发展之笔描绘“满园春晖画”。
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正确的句子。
【答案】不断继承和发扬“铁军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修改。
该句语序不当,应将“发扬”与“继承”调换位置。
解题技巧 读:借助语感找出病句,往往读着“别扭”的地方就是需要修改的地方。 提:提取主干,从而辨析句子是否有错误(抓主要动词)。 改:增(即增加缺少的成分)、删(删去多余的部分)、调(调整字词顺序)、换(更换字词)。 查:进行复查(是否通顺、有无新语病)。
考向二 语句衔接
3.(2024·江苏徐州·中考真题)你准备应聘徐州博物馆讲解志愿者,小徐从报纸上摘抄了一段文字考考你。
通过考古,采撷大地深处的文明碎片,寻找流淌千年的历史文脉,可以找到一座城市文化的根和魂。将散落的遗址串珠成链,将城下城的碎片拼凑成画,徐州的文化底色由此A( )。史河流韵、天工汉玉、俑秀凝华、金戈铁马……展示在徐州博物馆的一件件徐州出土文物,带着遥远时光的故事,成为独具辨识度的文化符号,丰厚徐州的底yùn( )。尘封于徐州大地的一个个考古遗址,记录古城坚韧成长的过去,yùn( )育B( )的人文精神。这些由过去流向现在的历史见证,在时代的前行中,滋养徐州的未来。______,______,______,伴随城市更新的铿锵足音,徐州正以文铸魂、以文塑城。在文化强市的化蝶之旅中,徐州不断积蓄高质量发展。
小徐抄写横线处三个短句时打乱了顺序,请你选出排序正确的一项( )
①树立时代新风②保护千年文脉③培厚人文精神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②③①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排序。
②“保护千年文脉”。因为文脉是一个城市文化传承的脉络,如果文脉得不到保护,后续的文化发展就无从谈起。徐州的考古遗址等文化遗产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文化,所以这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③“培厚人文精神”。在保护好文脉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对其进行丰富和充实,使人文精神更加深厚。这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内涵的提升。
①“树立时代新风”。当有了深厚的人文精神之后,结合当下时代的特点,将传统的人文精神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相结合,从而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风尚,推动城市在文化方面的发展与进步。这种顺序体现了从保护到传承再到创新发展的逻辑过程。
正确排序为:②③①;故选D。
4.(2024·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相关任务。
我们头顶的星空既美丽又神秘。人类从dàn( )生起,就对它充满好奇,产生种种遐想,并用有限的想象力编织出许多神话故事,如“夸父追日”“______”“______”,等等。如果说这些古代神话满足了人类精神上的需求,那么古代天文学的méng( )生,则是人类有意识地观察自然、观测宇宙,以满足生产生活之需的结果。为了耕种, 甲 ;为了出行, 乙 ;为了起居和休息, 丙 。这些都与日月星辰( )的天象变化有关。早在两千三百多年前,诗人屈原就发出了“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的天问……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4月19日有删改)
填入甲乙丙三处的语句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人们必须辨别方向 ②人们需要了解季节和气候 ③人们需要掌握时间
A.③②①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②①③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
第一空:根据前面的“为了耕种”可知,应用:人们需要了解季节和气候。
第二空:根据前面的“为了出行”可知,应用:人们必须辨别方向。
第三空:根据前面的“为了起居和休息”可知,应用:人们需要掌握时间。
故选D。
解题技巧 1、把握基本内容:首先应该初步判断需调整语段的基本内容倾向,然后抓住其关键语句及表明层次的语句。 2、初步分层归类:在第一步的基础之上,初步确定开头、主体和结尾,并把有关语句分层次归类。这样可把众多的语句先划分为几个小组,便于局部小范围排序。 3、连缀排列顺序:这是排序的关键一环。一般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即先将其中连缀特征明显的句子连接成若干个小句群,然后再把这些小句群连成大句群。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考向三 标点符号
5.(2024·江苏南通·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滚滚长江东入海,大势已立潮头来。前进,让一切成为可能。在滚烫的生活中,倾听内心的召唤,以勇毅执着的姿态,让青春xuàn lì;在奋进的征程上,xiǎng shòu风雨的洗礼,以砥砺前行的姿态,让梦想闪光 A 在奔腾的时代里,描绘理想的蓝图,以 B (奋勇搏击/前呼后拥)的姿态,让人生飞驰。志存高远,领略绝顶胜景;脚踏实地,共谱盛世华章。
请在A处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A处的标点符号是 。
【答案】;(或:分号)
【解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运用。
根据语境“在滚烫的生活中,倾听内心的召唤,以勇毅执着的姿态,让青春xuàn l씓在奋进的征程上,xiǎng shòu风雨的洗礼,以砥砺前行的姿态,让梦想闪光A ”可知,两个句子是并列的分句,彼此之间用分号隔开。
易错易混 1、弄清功用:每一种标点符号都有其独特的功用,作为考生必须切实掌握它们的功用,特别是对于那些易混淆的标点,更要弄清它们的区别,从而正确地判断和使用。 2、揣摩语气:句末点号除了表停顿外,主要是用来表示语气的。句号用在陈述句的末尾,表示陈述句完了之后的停顿。问号用在一句话末尾,表示疑问的语气。感叹号表示感情强烈的句子末尾的停顿。 3、分析结构:句子的结构影响着标点的使用。我们在做标点题时,要注意分析结构,不能让标点影响句子结构的完整而形成语病,或因层次不清而影响句意的表达。
考点二 句式运用
考向一 对联
6. (2024·江苏徐州·中考真题)你准备应聘徐州博物馆讲解志愿者,小徐从报纸上摘抄了一段文字考考你。
通过考古,采撷大地深处的文明碎片,寻找流淌千年的历史文脉,可以找到一座城市文化的根和魂。将散落的遗址串珠成链,将城下城的碎片拼凑成画,徐州的文化底色由此A( )。史河流韵、天工汉玉、俑秀凝华、金戈铁马……展示在徐州博物馆的一件件徐州出土文物,带着遥远时光的故事,成为独具辨识度的文化符号,丰厚徐州的底yùn( )。尘封于徐州大地的一个个考古遗址,记录古城坚韧成长的过去,yùn( )育B( )的人文精神。这些由过去流向现在的历史见证,在时代的前行中,滋养徐州的未来。______,______,______,伴随城市更新的铿锵足音,徐州正以文铸魂、以文塑城。在文化强市的化蝶之旅中,徐州不断积蓄高质量发展。
如果你应聘成功,小徐打算送你一副对联,你认为最恰当的是( )
A.采文明碎片,寻文化之根
B.天工汉玉说往事,城市更新足音留
C.讲古彭古事,谱新城新篇
D.忆往昔史河流韵,看今朝培根铸魂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联。
A.“采文明碎片,寻文化之根”,主要强调了采集文明碎片和寻找文化根源这两个方面,但对于应聘徐州博物馆讲解志愿者来说,此对联没有突出讲解的工作以及对徐州这座城市新发展的体现;
B.“天工汉玉说往事,城市更新足音留”,侧重于天工汉玉讲述往事和城市更新的足音,比较片面地突出了天工汉玉和城市更新两个点,不能全面地涵盖讲解志愿者的工作内容和意义;
C.“讲古彭古事,谱新城新篇”,“讲古彭古事”明确体现了作为徐州博物馆讲解志愿者的工作内容,即讲述徐州(古彭)的历史故事;“谱新城新篇”则表达了在讲解历史的同时,也为徐州这座城市的新发展贡献力量,与应聘成功后作为讲解志愿者的身份和工作非常契合;
D.“忆往昔史河流韵,看今朝培根铸魂”,此对联重点在回忆往昔和当下的培根铸魂,对于讲解志愿者的工作及徐州这座城市的特色体现不够具体和全面;故选C。
易错提醒 平仄韵律:确保上下联平仄对应。 字数对等:核对字数一致。 内容相关:确保内容相互呼应。 用词准确:仔细斟酌用词。
考向二 补写
7.(2024·江苏宿迁·中考真题)参加“亲近传统文化”主题班会,请你准备发言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jīng( )和精华所在,承载着民族记忆和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教育如何推陈出新?从春晚上广受欢迎的《八段锦》节目,到形式多样的非遗文化体验、博物馆数字展览( ),越来越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从民间走上舞台,从线下走到线上 甲 融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各类文化载体中。用 乙 的方法,用 丙 的步骤,引导青少年在了解中亲近传统文化,在亲近中热爱传统文化, 丁 ,在弘扬中勇担复兴使命。
在文段中丁处横线上加一句话,使发言稿更连贯、流畅。
【答案】示例:在热爱中提升自身素养。
【解析】本题考查补写。根据空处前文“在亲近中热爱传统文化”和后文“在弘扬中勇担复兴使命”可知,形式上,应使用“在……中+两字动词+四字偏正短语”;内容上,写出如何喜爱、学习或接触等。
示例:在学习中感受非凡魅力。
解题技巧 1、仔细阅读题目和文本,理解句子的结构和意思。 2、找出需要补充的句子,分析其与上下文的关系和逻辑关系。 3、根据句子的结构和意思,选择合适的词语或短语进行补充。 4、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出现语法错误或表达不清的情况。 5、结合上下文语境,确保补充的句子与文本内容相符合,逻辑关系清晰。
(新题型)(2024·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相关任务。
我们头顶的星空既美丽又神秘。人类从dàn( )生起,就对它充满好奇,产生种种遐想,并用有限的想象力编织出许多神话故事,如“夸父追日”“______”“______”,等等。如果说这些古代神话满足了人类精神上的需求,那么古代天文学的méng( )生,则是人类有意识地观察自然、观测宇宙,以满足生产生活之需的结果。为了耕种, 甲 ;为了出行, 乙 ;为了起居和休息, 丙 。这些都与日月星辰( )的天象变化有关。早在两千三百多年前,诗人屈原就发出了“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的天问……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4月19日有删改)
写出画波浪线句子的主干。
【答案】屈原发出天问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主干。主干一般由“主+谓+宾”组成。
“诗人”是定语,“屈原”是主语,“就”是状语,“发出”是谓语,“了”是补语,“‘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的”是定语,“天问”是宾语。故主干为:屈原发出天问。
(新考法)(2024·浙江·中考真题)阅读演讲稿开头,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志向是漫漫人生路上的基石,志向是实现梦想的阶梯,_____________。我们应树立远大志向,把人生梦想①_____________时代洪流,让péng_____________勃青春与家国情怀共振,就能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为国家发展②_____________源源不断的动力。当然,美好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梦想往往是一个漫长而jiān_____________辛的过程,离不开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奋斗。
在画横线处续写句子,和画波浪线部分构成排比。
【答案】示例1:志向是人生道路上的航向标
示例2:志向是夜空中给我们指明方向的北斗星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画波浪线部分已经构成了两个排比句:“志向是漫漫人生路上的基石,志向是实现梦想的阶梯”。这两个句子都采用了“志向是……”的句式,并分别用“基石”和“阶梯”来比喻志向的重要性和作用。 为了保持排比句式的一致性和韵律感,续写的句子也应该采用“志向是……”的句式,并选择一个与“基石”和“阶梯”相似且能够进一步强调志向作用的词语。
示例:志向是攀登高峰的绳索。
1.(2024·江苏扬州·三模)你可曾想过,用色彩诉说独特的中国yùn( )味。天青、朱红、月白……每一个美好的中国色彩名字的背后都yùn( )藏着中国人独有的审美情趣。中国色彩有五种本源之色:青、赤、白、黑、黄。
青色,代表着东方的颜色,是中国古代文人从山水自然中得到的灵感。青,有时是“(1)______,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的青绿;有时是“(2)黄梅时节家家雨,______”(赵师秀《约客》)的玄青:有时是“(3)______?齐鲁青未了”(杜甫《望岳》)的墨绿。
红在中国似乎【甲】。它是“(4)草树知春不久归,______”(韩愈《晚春》)的争奇斗艳,是“(5)_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的无私奉献。
黄,地之色也。黄是晚秋的银杏,黄是老旧的归家门,【乙】______。
白色,是颜色的起点,也是终点。雪白,是“(6)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句中的颜色;洁白,是“(7)______,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诗句中的颜色。
黑是万色本源,浓郁、凝重( )可以轻易覆盖其他色彩,如“(8)黑云压城城欲摧,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千年流传下来的中国颜色,惊艳了时光,慰藉( )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联系上下文,根据你的生活体验,在【乙】处续写一句:
【答案】示例:黄是夕阳下的游子。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例句的格式是“黄是……的……的”,仿句应与之相同,围绕着自己对黄色的感知,言之成理即可。示例:黄是萧瑟的野草。
2.(2024·江苏盐城·三模)根据语境完成题目。
(1)新时代呼唤坚定的文化自信。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领会其精神实质和思想内涵,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①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始终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A在传统文化的濡养下,使无数炎黄子孙成为顶天立地大写的人。新时代,人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接受审美熏陶、领略文化精髓② 、感受家国情怀、丰富人生经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融入时代、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2)中华传统文化, ③ yùn“美”万千,不胜枚举:有戏曲之美,生旦净丑,演 ④ yì悲欢人生;有武术之美,刀枪剑戟,舞出雄健风姿,B , , ;……文化之根,植于沃土;文化之叶,万古长青。
(1)【改病句】第(1)段 A 处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正确的句子写在下面。
(2)【明修辞】请在 B 处横线上仿写一个句子,使之与前文构成排比。
【答案】(1)传统文化的濡养,使无数炎黄子孙成为顶天立地大写的人(或改为“在传统文化的濡养下,无数炎黄子孙成为顶天立地大写的人”)
(2)示例:有音乐之美,琴瑟笙箫,演奏美妙旋律。
【解析】(1)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画线句子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可删去“在……下”或“使”。
(2)本题考查仿写句子。首先,分析已给出的句子“有戏曲之美,生旦净丑,演绎悲欢人生;有武术之美,刀枪剑戟,舞出雄健风姿”,可以看出句式为“有……之美,……(四字词语),……(动词+相关内容)”。然后,根据中华传统文化的范畴,选取如书法、绘画、诗词等具有代表性的方面。接着,确定描述这些方面的相关词语,如书法的横竖撇捺,绘画的笔墨丹青等,以及与之对应的动词和表达的内容,按照句式结构进行仿写,使其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与前文呼应,形成排比,共同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
示例:有文化之美,经史子集,照亮华夏天空
3.(2024·江苏南通·一模)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寻。对于成长而言,是一个探索与发现的旅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dǒu sǒu精神, A (持之以恒一成不变)地追求真理与自我。通过寻,在guǎng mào的知识海洋中追溯历史的踪迹,琢磨前人的智慧,不断完善自己 B 通过寻,我们汲取智慧的甘泉,明确心中理想,坚守人生信念,不断砥砺前行。寻是成长的催化剂,是推动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
请在B处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B处的标点符号是 。
【答案】;(分号)
【解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通过寻,在guǎng mào的知识海洋中追溯历史的踪迹,琢磨前人的智慧,不断完善自己”与“通过寻,我们汲取智慧的甘泉,明确心中理想,坚守人生信念,不断砥砺前行”为并列关系的语句,应使用分号。
4.(2024·江苏南通·二模)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岳飞笔下的少年,是鲜衣怒马,不负韶华行且知;毛泽东笔下的少年,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张晓风笔下的少年,是阳光下炙热的奔跑,是大雨中无声的zhù lì。少年,在我们心中 甲 (A.千姿百态 B.千奇百怪)。你要写少年,就不能只写少年,要写深夜不倦的背影,写窗外chéng chè的月光 乙 你要写少年,就不能只写少年,要写蝉鸣的盛夏,写球场的汗水。少年,是青春的代名词,更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
请在乙处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乙处的标点符号是 。
【答案】分号 / “;”
【解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
根据乙处“你要写少年,就不能只写少年,要写深夜不倦的背影,写窗外chéng chè的月光”与“ 你要写少年,就不能只写少年,要写蝉鸣的盛夏,写球场的汗水”是并列分句,因此应使用分号。
5.(2024·江苏苏州·二模)阅读下面的短文,按要求答题。
当代中国青年生逢盛世,也肩负重任,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开拓者。生活从不(juàn) 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开拓创新的人们。广大青年要有 ,勇于解放思想、与时(jù) 进,敢于上下求索、开拓进取,树立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要有 ,为了创新创造而百折不(náo) 、勇往直前。要有 ,在立足本职的创新创造中不断积累经验、取得成果。当代青年处在(zhù) 梦圆梦的时代,更要坚持理想信念,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为之奋斗终生。
在文段三处横线上依次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A.探索真知、求真务实的态度 敢为人先的锐气 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
B.敢为人先的锐气 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 探索真知、求真务实的态度
C.敢为人先的锐气 探索真知、求真务实的态度 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衔接。
在文段三处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语句,与后文的内容要紧密相关。
首先,“勇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对应的是“敢为人先的锐气”,因为“锐气”表示敢于冒险、敢于创新的精神;
其次,“为了创新创造而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对应的是“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因为“意志”是坚持和勇气的体现;
最后,“在立足本职的创新创造中不断积累经验、取得成果”对应的是“探索真知、求真务实的态度”,因为“态度”决定了对待工作和学习的认真程度。
故选B。
6.(2024·江苏常州·二模)①“一泓碧水开明镜,绵绵青山列翠屏”。②天目湖集太湖烟波浩渺之势、西湖浓妆淡抹(甲) 之美于一湖。③湖中碧波荡漾、岛屿散落,湖岸曲折yū (乙)回,远处朦胧的山,笼罩着一层轻纱,就像几笔淡墨涂在天边。④湖畔有画若棋盘的田畴,疏密错落的茶园,自然之景与人工造景(丙)。⑤既然你是一位初来赏满湖春色的游客,也一定有轻松惬意的感受。
下列选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句①引用诗句时标点使用正确,该诗句突出了天目湖水清澈,山青翠的特点。
B.句③“碧波荡漾”“岛屿散落”“几笔淡墨”都是偏正短语。
C.句④划线处中谓语是“有”,宾语是“田畴、茶园”。
D.句⑤中加点的关联词使用正确,“赏”是动词,“惬意”是形容词。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
A.“句①引用诗句时标点使用正确”有误。句①是引用的完整的一句话,故句号应该在引号里面;
B.“句③‘碧波荡漾’‘岛屿散落’‘几笔淡墨’都是偏正短语”有误。“碧波荡漾”“岛屿散落”是主谓短语;
C.根据句④“湖畔有画若棋盘的田畴,疏密错落的茶园”,可知,主语是“湖畔”,谓语是“有”,宾语是“田畴、茶园”。故分析正确。
D.“句⑤中加点的关联词使用正确”有误。根据“⑤既然你是一位初来赏满湖春色的游客,也一定有轻松惬意的感受”可知,应使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既然”应改为“即使”;
故选C。
7.(2024·江苏徐州·一模)根据语境作答。
涓涓细流汇大海,丝丝希冀凝宏愿。轻嗅经典fēn fāng,濡养精神力量;静听诗人轻吟,领悟交友之道。赞医者仁心,道德信义 A (潜滋暗长/络绎不绝);观板鹞曼舞,文化自信油然而生 B 参草木萌芽,生命意识悄然觉醒……激起一股劲儿,汇聚成áng yáng奋进的洪流,向上向善,在矢志奋斗中谱写新时代的青春篇章。
小语在B处留下一处空白,请帮他填出合适的标点符号。
【答案】分号(;)
【解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
根据B处前一句“观板鹞曼舞,文化自信油然而生”和后一句“参草木萌芽,生命意识悄然觉醒”是并列关系,且分句内部使用了逗号,可知,此处应填分号(或者“;”)。
8.(2024·江苏南京·二模)小组同学对汉字“风”进行了探究,请阅读后完成任务。
甲骨文中,“风”写作“”,像一只长尾有冠的鸟,是借用了“凤”字,被人们赋yǔ了很大的神性;在小篆中,“风”写作“”,这时,人们将目光投向了自然,认为风能催生万物,风动虫生。从“风”的字形演变,我们可以看出: 。
后来,“风”的字义丰富起来。 “风俗”“( )”等词指在社会上形成的风气和习惯,“风度”“ ( )”等词则指向人的言谈举止、气质品格等。
在横线处补写合适的句子。
【答案】示例: 古人对自然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或“风”字最初有催生万物的神性。)
【解析】本题考查补写语句。
根据第一段“被人们赋yǔ了很大的神性”“这时,人们将目光投向了自然,认为风能催生万物,风动虫生”等语句可知,人们对自然的认识,由最初的对神的盲目崇拜,逐步发展,逐步深入。据此可补写语句为:古人对自然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或:“风”字最初具有催生万物的神性)。
9.(2024·江苏扬州·二模)阅读下列文字,回答小题。
扬州二分明月楼zuò落于扬州市广陵区广陵路,建于清代中叶,环境 ① (A.幽雅/B.优雅),风格清丽。园中有山林一区、长楼7间,楼上悬清代钱咏书题“二分明月楼”匾额。步入园门,有一平廊,廊壁是六方古朴的砖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徐凝的《忆扬州》等唐诗刻于其上,与园内的画意② (A.相辅相成/B.相得益彰)。平廊中建一亭,集金农墨迹“伴月”悬横匾。亭柱挂一联, 曰“ ③ ”,营造出一种静谧美好的意境。平廊尽头为爬廊,循之可登楼。楼上悬有“迎月”匾额,此即为迎月楼。楼前有一集句联“ ④ ”,意境优美而阔大。登上明月楼,清风拂面,皓月当空,令人不由吟出“ , ”的古诗句。
(1)根据语境,从下列备选答案中选择恰当的对联,将序号填在横线空缺处。
③处的对联是 ,④处的对联是 。
A.留云笼竹叶,邀月伴梅花。 B.朗抱开晓月, 高文激颓波。
(2)请你在文段末尾的空缺处默写两句符合情境的古诗句。
登上明月楼,清风拂面,皓月当空,令人不由吟出“ , ”的古诗句。
【答案】(1) ③A ④B
(2) 示例:天下三分明月夜 二分无赖是扬州。(符合情境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对联的内容。
A.“留云笼竹叶,邀月伴梅花”可以理解为:天边的云朵须臾飘渺,朦朦胧胧遮掩着竹林,一轮明月当空与梅花相伴,表现出静谧、美好的夜晚景色;根据③空后面的内容“营造出一种静谧美好的意境”可知,“留云笼竹叶,邀月伴梅花”与其意境相符合,故③处应选用A。
B.“朗抱开晓月,高文激颓波”大意是:敞开高洁的胸怀,迎接那拂晓时弯弯的月亮。这里呈现出宽阔、美好的意境。根据④空“意境优美而阔大”可知,“朗抱开晓月,高文激颓波”与其意境相符合,故④处应选用B。
(2)本题考查古诗积累。
根据题干“登上明月楼,清风拂面,皓月当空”可知,这里的意境非常优美,可推测人物内心的愉悦。所填写的古诗可以是赞美眼前的月夜美景或抒发内心的愉悦之情,例如: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又如: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
片段所描写的是扬州二分明月楼,也可以直接引用诗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来赞美扬州的明月。“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意思是:天下若是三分明月夜,有二分要在扬州。
10.(2024·江苏镇江·二模)填空。
雨,好像是千万支魔指;好像是千万条琴弦( ) ,弹出了千变万化的声音。
①春雨 ,夏雨 ,秋雨 ,冬雨 ;因季节变化,情调各异。②所以,雨色一样美丽,雨声一样动听。③记得杏花春雨的江南,雨点敲打着船篷,雨中也有梨花的幽香。④记得西湖的夏雨,元气lín lí( ),满湖荷叶被打得笃笃地响。⑤记得天目山的秋雨,重雾深锁,万木萧萧, ,显得格外苍劲。⑥记得富春江的冬雨,如泣如诉,两岸茅屋炊烟阴阴沉沉, 。那年夏天,和友人在春秋阁小坐。阵雨里,那些采菱角的船,依然从容地游移摇荡。船上的人连蓑( )衣也不穿。
(摘自 季薇《雨的抒情》有删改)
根据前后句判断,仿照③④句,在⑤⑥句的横线上填入符合语段意境的句子
; 。
【答案】示例:撑天的松柏经雨洗涤 像一幅染湿了的铅笔画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本题仿写时,不拘泥于句式,有符合季节特点的意象或运用适当的修辞即可。
示例:①雨落在青翠的松柏
②烟雨蒙蒙似离人心上愁
11.(2024·江苏泰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让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发,滋养浩然之气。
善读书,要把握“薄”与“厚”的关系。把书“读厚”,就是要shè liè与书jí内容相关的各种知识,由点到面,向广处①;把书“读薄”,就是要不断过滤、不断凝练,领悟要义,实现②。善读书,还要做到“知”与“行”的统一。读书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是证之于实践,实现 ③;另一方面是用之于实践,达到学以zhì用【甲】学用相长的目的。
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
A.“道”“穷”“浩然”的词性依次是名词、动词、形容词。
B.划线句是并列关系的复句。
C.甲处的标点符号应当是顿号。
D.从结构上说,“思想活力”是偏正短语,“不断过滤”是动宾短语。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语法知识和标点符号的用法。
D.“不断过滤”是偏正短语;故选D。
12.(2024·江苏宿迁·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作答。
①数字化浪潮下,人们的阅读选择和生活方式更加多元。电子阅读灵活智慧,网络购书方便快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那种【甲】于心的文化韵味与独特氛( )围,或许是重要原因。光线柔和、书架林立,漫步纸墨之间,仿佛能够【乙】外界的喧嚷与嘈杂。看到倚墙而立的读者,听到偶尔翻页的沙沙声,时光悄然变慢,心灵也归于平静,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感和获得感生发其间。对很多人来说,书店不仅仅是售书、购书的场所,更是快节奏生活中的精神港湾,它打开了人们的阅读视野,也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体验。在这里,人们可以“诗意地qī( )居”,享受在生活鲸中缓缓流tǎng( )着的美好时光。
阅读文段,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句子。
【答案】示例:为什么仍有不少人愿意走进书店
【解析】本题考查补写句子。
根据①段提到“数字化浪潮下,人们的阅读选择和生活方式更加多元。电子阅读灵活智慧,网络购书方便快捷”可知,提到了随着科技发展,人们可以进行电子阅读,也可以网上购书,再根据②段中“光线柔和、书架林立,漫步纸墨之间,仿佛能够屏蔽外界的喧嚷与嘈杂”和“听到偶尔翻页的沙沙声,时光悄然变慢,心灵也归于平静”以及“书店不仅仅是售书、购书的场所,更是快节奏生活中的精神港湾,它打开了人们的阅读视野,也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体验”可知,空白横线后的内容则重点探讨了书店对人们的影响和意义,点出了人们还是喜欢来到书店读书,其实是对问题进行了回答,据此可知,第①段末尾应是提出问题:为什么人们还愿意来到书店读书呢?据此回答即可。
13.(2024·江苏宿迁·一模)小文打算撰写《阅读点亮青春》海报张贴在青春展览馆门上,请你协助,按要求完成任务。
青春因阅读而精彩,青春也因阅读而无憾。沏一杯清香的绿茶,捧起一本书,在弥漫的茶香中,贪婪地吮吸着书本的甲(精华、精髓),品读书中的人物百态,演yì( )着一场名为人生的戏。
阅读,可以荡涤人的心灵。当你心情烦躁时,拿起一本书,细细品读,会有一丝甘甜温润心田,让整个人精神为之振奋。阅读犹如久旱逢甘露,给我们以心灵的慰藉( )。
阅读,可以塑造人的灵魂。一个人可以贫穷,但他不能没有内涵,而人的内涵往往是通过阅读而拥有的。阅读犹如黑暗中的那束火光,为我们照亮了一条生命之路。
我们读一本书,根据兴趣或读书目的的不同,可以分别采取跳读或精读的方法。跳读是主动地舍弃,有意识地忽略,以提高阅读能力的读书方法。精读则指向细腻的感受,透彻的理解和广泛的联想。它们作为两种适应不同情形的阅读方法,在同一阅读过程中也是可以交替使用的。不管采用什么读法,前提都是要多读书。只有这样,才能滋养心灵,使头脑清醒,不再迷茫A使思想深刻,不再肤浅。
在这忙碌追求物质而又复杂多变的时代,要让自己不迷失方向,唯有读书。让我们多一些“静心阅读”,让乙(纷扰、纷繁)的心灵回归宁静,让B。
(1)请你在A处填写正确的标点。
(2)请在划线B处补写合适的句子。
【答案】(1)“分号”或者“;”
(2)示例:迷失的自我找到方向
【解析】(1)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使头脑清醒,不再迷茫”“使思想深刻,不再肤浅”是两层意思,为并列关系,因此中间要用分号。
(2)本题考查句子补写。
根据“纷扰的心灵回归宁静”的句式,补写的句子应为“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如:浮躁的心态变得沉稳。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