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中考化学专项测试(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中考化学专项测试(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4-22 08:1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考化学专项测试卷(二)(共160分)
规范的实验操作有助于达成实验目的,并保证实验安全。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稀释浓硫酸 B.下降镜筒 C.测液体体积 D.闻气味
2.小苏打受热时会发生如下反应:2NaHCO3=▲=Na2CO3+H2O+CO2↑,产生的气体可使食品变得松软。该反应属于(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3.肼,又称联氨,常用作火箭的燃料,每个分子由2个氮原子和4个氢原子构成。则肼的化学式可以写作( )
A.2N4H B.N2H4 C.2NH2 D.NH
4.铯钾玻璃具有优越的耐火性能,广泛应用于防火门窗,其有效成分之一为硅酸铯(Cs2SiO3)。硅酸铯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4,则其中铯元素的化合价为( )
A.+4 B.+2 C.+3 D.+1
5.为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人体不同器官内的体液具有不同的酸碱性。下列为部分体液的pH范围,其中一定呈酸性的是( )
A.胃液:0.9~1.5 B.尿液:4.7~8.4 C.血液:7.35~7.4 D.胰液:7.5~8.0
6.已知金属M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CuSO4=MSO4+Cu,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M不可能是铁 B.M的金属活动性比Cu强
C.M可能是铝 D.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7.“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结构决定性质”是重要的科学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变成水蒸气时体积膨胀,是由于受热时水分子变大
B.肾小球由毛细血管网组成,有利于对原尿进行重吸收
C.并联电路中各元件并列连接,总电阻小于任何一个分电阻
D.金属铝和镁化学性质不同,主要是由于铝、镁原子的质子数不同
8.中国科学院首创室温制氢方案,其反应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  )
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H2OH2+CO2
B.该反应前后分子数目不变
C.该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D.反应物CO和H2O都是氧化物
第8题图 第9题图
9.固体物质a、b、c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将接近饱和的c溶液通过降温变为饱和溶液
B.将t2℃时b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C.分别将a和c的饱和溶液从t1℃升温至t2℃,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是a增大、c减小
D.t2℃时,将30ga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可得75ga的饱和溶液
10.氕、氘、氚是氢的三种同位素原子,它们的原子结构模型如甲、乙、丙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表示中子 B.图中“”表示电子
C.图中“”表示质子 D.三种同位素原子的质量相同
11.某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微观示意图及反应前后的质量如表所示。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微观示意图
反应前质量/ 32 200 10 0
反应后质量/ 0
A.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是分子 B.该反应可能属于分解反应
C.参加反应的分子个数比为 D.
12.图示为有关氧气的知识结构图(部分反应条件省略),参加反应的氧气足量。下列相关说法合理的是( )
A.用反应①制取氧气时,是反应物
B.用②③两种方法制取氧气时,都不需要检查装置气密性
C.反应①②③都是分解反应
D.空气中,与反应,会观察到火星四射
13.小敏阅读教材得知:将铜片和锌片同时插入稀,可以组成一个电池(图甲)。那么该电池的正、负极与什么有关呢 对此,小敏做了三组实验,并借助灵敏电流表进行判断(图乙),发现该电池的正、负极与金属活动性强弱有关且存在一定规律。据此判断,下列金属片组合可以使电流表指针向左偏转(图丙)的是( )
甲 乙 丙
A.铝片、镁片 B.铁片、锌片
C.铁片、铜片 D.铜片、银片
14.“类推”是科学学习过程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以下类推关系中错误的是( )①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②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③金属铝与盐酸反应生成AICl3和H2,所以金属铁与盐酸反应生成FeCl3和H2
④浓盐酸试剂瓶口久置后变稀且质量减轻,所以浓硫酸口久置后也变稀且质量减轻
A.②③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5.化学方程式只能反映物质间反应的客观事实,图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反应中的具体进程。以下四个图像分别对应四个反应的变化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
A.甲图中,往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滴加稀盐酸
B.乙图中,向一定质量表面生锈的铁片中滴加盐酸至过量
C.丙图中,向一定质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钙
D.丁图中,常温下分别向一定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中不断加入等质量的铝粉和锌粉
填空题(7小题,20空,每空2分,共40分)
碳元素可以组成多种物质,元素周期表中碳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每个碳原子的质子数为 。
(2)碳元素与氧元素可以组成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这两种物质均属于 (填“单质”“氧化物”或“盐”)
(3)碳元素和氢元素可以组成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CH4)。甲烷中碳元素
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
第17题图
17.《天工开物》中记载了古代炼铁工艺:将铁矿石与煤炭加入熔炉中鼓入空气,使两者在高温下相互作用,生成的生铁水流入方塘中,反复搅拌形成熟铁。
(1)若铁矿石的主要成分是Fe2O3,铁元素的化合价为 。
(2)煤炭在高温熔炉内的作用是 (写出一点即可)。
(3)生铁水(含碳4%左右)流人方塘中反复搅拌形成熟铁(含碳1%左右),写出该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8.姜黄是一种常用中药,含有人体所必需的钙、镁、铁、锌等元素。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其主要活性成分姜黄素具有抗炎、抗病毒、降血脂、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
(1) 姜黄中的钙、镁等元素是以________(选填“游离态”或“化合态”)的形态存在的。
(2) 姜黄素分子中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__________。
(3) 姜黄素中氧元素的质量为____。
19.某同学将稀盐酸逐滴加入到氢氧化钡溶液中(如图甲),无明显现象。若要证明反应发生,实验思路有两条:①验证反应物消失:②验证有新物质生成。
(1)从甲试管中取少量反应后溶液并滴入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得出盐酸与氢氧化钡已经发生反应的结论。其实验原理所选用的思路是 (填“①”或“②”)。
(2)根据该同学实验结果分析,图甲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可能是 。
(3)根据图乙,从微观角度分析氢氧化钡与盐酸反应的实质是 。
20.粗盐的主要成分为NaCl,还含有CaCl2、MgC2、泥沙等杂质。某同学取少量粗盐,溶于水后,取上层清液置于试管中进行以下实验。
(1)加入NaOH溶液目的是除去清液中的MgCl2杂质,则加入NaOH溶液时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2)x为 。
(3)加热蒸发过程,为防止固体飞溅,当蒸发血中出现 时,即可停止加热。
21.《天工开物》记载的“生铁、熟铁连续生成工艺”,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是现代冶金工艺的雏形。其流程图如下所示:
(1) 熔炼过程中,氧化铁与一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通过搅拌向生铁中“充氧”可降低生铁的含碳量,此过程体现了氧气的________(选填“氧化性”或“还原性”)。“黑色湿泥”[有效成分为磷酸铁]作为熔剂可加快反应,磷酸铁属于_ (选填“酸”“碱”或“盐”)类物质。
22.某工厂欲从含有的废液中回收金属铜,并得到工业原料硫酸亚铁,其工业流程如图:
(1) 操作Ⅰ的名称是____。
(2) A物质的化学式是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5小题,共40分 )
23.(8分)某混合气体X由H2、CO2、C0、H2O(水蒸气)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组成,某小组同学为确定该气体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假设每步反应均完全)。
请回答:
若加热前往图甲B装置中直接通人混合气体,则混合气体成分中能被直接检验确定有无的气体是 。
(2)在图甲B装置前的虚线框内增加一个图乙A装置后进行实验,出现的现象是:A中溶液变浑浊,B中黑色粉末变红色,C中白色粉末变蓝,D中溶液变浑浊。
①图乙A装置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
②实验中能证明CO存在的证据是 。
(3)若要实现对四种气体的全部检验,对图乙、图甲合成后的装置还需要进一步改进,请你提出改进建议 。
(8分)“用微观思想解决宏观物质问题”是重要的学科观念,确定反应后物质成分的思维路径:①考虑反应物用量的不同;②抓住化学反应的本质,即微粒的重组。如图甲是项目活动小组同学探究酸、碱、盐之间反应规律的实验,根据思维路径,小组同学认为实验①氢氧化钡溶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其本质是
Ba +与CO32-的反应,且Ba +与CO32-的反应存在三种情况:①恰好反应;
②Ba +过量;③CO32-过量。
请回答:
(1)为验证实验①反应后的溶液中溶质微粒成分。
①小科取实验①试管中溶液少许于另一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稀硫酸。小科同学设计这个实验的自的是 .
②小金则取实验1试管中溶液少许于另一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硫酸钠溶液,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得出实验①碳酸钠与氢氧化钡已经恰好完全反应的结论。 请对小金同学实验得出的结论进行评价 。
(2)若向滴加碳酸钠溶液后的试管①中滴加稀盐酸,沉淀质量随稀盐酸质量的变化情况如图乙所示。则图像a—b段沉淀质量不改变的原因是 。
(3)若滴加碳酸钠溶液后的试管①中不滴加稀盐酸,直接将图甲实验①、②试管中所得混合物倒入洁净的③烧杯中,最终得到无色澄清溶液。则烧杯③中最终得到的溶液溶质成分是 (写化学式)。
25.(8分)在学习碱的通性时,小科用2mL饱和硫酸铜溶液和2mL饱和氢氧化钠溶液验证碱能与盐类物质反应,如图A组实验所示,实验过程中没有观察到产生蓝色絮状沉淀的现象。这是为什么呢?
【查阅资料】
硫酸铜溶液显酸性,因为硫酸铜溶液中的部分铜离子(Cu +)会与水分子作用,产生H+,使溶液呈酸性。
【作出猜想】
小科提出以下两种猜想:
猜想一:此反应放热,Cu(OH)2分解生成CuO;
猜想二:此反应放热,Cu(OH)2溶解度增大。
(1)实验中,小科没有观察到产生黑色固体的现象,经过思考排除了猜想一,你认为他的理由是 。
(2)为了验证猜想二,小科设计了如图B、C组所示的实验方案:在试管中各加0.1g氢氧化铜粉末,再分别加人2mL冷水和热水,若出现 的现象,则说明猜想二不成立。
【实验反思】
小科思考可能是因为硫酸铜溶液显酸性,故无法观察到产生蓝色絮状沉淀的现象。为了验证该想法,小科另取2mL饱和硫酸铜溶液和2mL饱和氢氧化钠溶液按照如图D组所示操作重新实验,将X溶液逐滴滴入2mLY饱和溶液中,观察到有蓝色絮状沉淀产生,则X是 。
【拓展应用】
碱与盐的反应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当中。农业上可以利用石灰乳[主要成分是Ca(OH)2]和硫酸铜溶液配置波尔多液。为制得更均匀的波尔多液,请你结合上述实验结果,提出一条合理的操作建议: 。
26.(8分)钢丝棉是一种由低碳钢制成的细丝,直径约0.125—0.189毫米。小科利用钢丝棉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实验如下:
步骤一:取3个50mL活塞润滑性良好的注射器,检查气密性后备用。
步骤二:称取3团等质量的钢丝棉(每团体积约为6cm3),A保持干燥,B用少量蒸馏水润湿,C用少量食盐水润湿,分别放入甲、乙、丙注射器中。
步骤三:移动活塞,使它们均处于46mL刻度处,再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孔(如图所示)。
步骤四:每隔一定时间,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下表。
5分钟 20分钟 1小时 5小时
甲 无现象 无现象 无现象 无现象
乙 出现少许锈斑,活塞未明显移动 出现明显锈斑,活塞移动少许 锈斑增多,活塞移动明显 锈蚀严重,活塞处于39mL刻度处
丙 出现明显锈斑,活塞移动少许 锈斑增多,活塞移动明显 锈蚀严重,活塞处于39mL刻度处 锈蚀严重,活塞处于39mL刻度处
检在注射器气密性:先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孔,用手向外拉动活塞,放手后观察到 ,则气密性良好。
(2)本实验是通过 现象判断钢丝棉锈蚀的速度快慢。
(3)比较乙、丙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 。
(4)钢铁生锈还需要氧气,请你利用本实验数据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
27.(8分)定律是对自然现象或关系的描述,通常可用数学方式加以表达。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小丽查阅到以下材料:
(1) 玻义耳实验中,金属灰增加的质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带给我们的启示有__ (填字母)。
A.要善于总结前人的成果和经验 B.实验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药品的选择
C.定量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受上述研究启发,小丽对相关实验进行了深入探究。
(3) 在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实验中(如图),气球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
(4) 小丽认为,蜡烛燃烧后剩下的固体质量比燃烧前少了,因此该现象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请你设计一个能说服小丽的简明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综合题(5小题,共35分)
28.(6分)蒲公英是一种野外常见的植物,其果实成熟后每颗种子顶端附有伞状绒毛,能借助风力飘散到远处,如图1。受此启发,科学家开发了如图2所示的无人机。请回答:
(1)蒲公英具有的以下特点中,与其极强的生存能力相关的有 。
A.具有快速的生长能力,一年可以繁殖2~5次
B.繁殖方式多样,可通过种子繁殖,也可营养繁殖
C.根系非常发达,叶片表面有一层蜡质覆盖,具有较强的耐旱性
(2)种子顶端伞状绒毛的形成和维持,需要植物分配呼吸作用所释放的能量。呼吸作用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是:C6H12O6+6O2=酶=6CO2+6X+能量,则X的化学式为 。
(3)天津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超轻薄膜,可以在不改变无人机体积的情况下,减少其质量,从而更有利于其悬浮在空气中。所谓的“超轻”是指 (填一种科学量名称)较小。
29.(7分)铜镁合金(含镁1%~3%,其余为铜)具有优异的性能,在工业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1)熔炼铜镁合金时,需将铜和镁按一定比例混合并加热,使其完全熔化并形成均匀的合金。已知铜和镁的熔点、沸点如表所示,则熔炼铜镁合金的温度至少要达到 ℃。
(2)某同学为测定某铜镁合金中镁的具体含量,设计了如图实验方案。
①操作X的名称为 。
②为确保反应完全,则加入稀硫酸的最小质量是多少?
30.(8分)“液态阳光”是指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绿色能源,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以甲醇(CH3OH)为代表的液态燃料和有机化学品的技术。自前我国“千吨级液态阳光甲醇合成示范项目”已经投产运行,该项目由太阳能光伏发电、电解水制氢气、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制取甲醇(理论上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全部转移至甲醇中)三个基本单元构成。请回答: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液体燃料含有的主要成分为氢气、甲醇
B.该项目最终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实现“人工光合作用”
C.“液态阳光”项目有望从根本上解决全球碳排放及气候变化问题
D.甲醇、二氧化碳都属于有机物
(2)可用NaOH溶液实现“碳捕获”,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相比氢气,液体燃料甲醇的优点有 。(写一条)
(4)从理论上计算,合成16吨甲醇(CH3OH)能吸收多少吨二氧化碳?
31.(6分)某实验小组为测定食盐样品(含氯化钙杂质)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进行如下实验:将80克食盐样品平均分成4份,分别加入4个烧杯中,各加入80克水溶解后,向每组中加入不同质量的相同浓度的碳酸钠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称量生成的沉淀质量。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由表格数据可知,实验中氯化钙被完全反应的组有 。
(2)计算该食盐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3)计算第三组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
32.(8分)近年来,某些品牌的咖啡中检测出致癌物“丙烯酰胺(C3H5NO)”的消息引发广泛讨论。丙烯酰胺并不是一种添加剂,而是在煮咖啡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化学物质,生活中的烧烤类食物、薯条、油条等需要高温烹饪的食物都会含有丙烯酰胺。
(1)丙烯酰胺属于 (填“无机化合物”或“有机化合物”)
(2)丙烯酰胺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
(3)人体对丙烯酰胺的安全耐受量为每千克体重2.6微克到16微克,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数据,煮咖啡中的丙烯酰胺平均剂量是13微克/千克。若某人的体重为50千克,为了确保身体健康,每天喝的咖啡不能超过多少千克?
(4)通过计算结果,对这一消息的科学认识是 (填字母)。
A.煮咖啡含有致癌物丙烯酰胺,食用有害健康
B.脱离剂量谈毒性是不科学的
答案
选择题
1-5 D B B D A 6-10 B C C D B 11-15 D C C D B
二、填空题
16.(1)6(2)氧化物(3)3:1
17.(1)+3 (2)提供还原剂;燃烧,提供热量 (3)C + O2=点燃=CO2
18.(1)化合态 (2)10:3 (3)0.96
19.(1)① (2)BaCl2 或 BaCl2、HCl(3)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
20.(1)2NaOH +MgCl2==Mg(OH)2 + 2NaCl (2)Na2CO3 (3)较多固体
21.(1)CO+ Fe2O3=高温=2Fe+3CO2 (2)氧化性;盐
22.(1)过滤 (2)Fe
三、实验探究题
23.(1)H2O
(2)检验并吸收混合气体中的CO2;B处黑色固体变红,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在A装置之前加装C装置且在AB之间加装一个装有浓硫酸的A装置
24.(1)检验溶液中Ba2+或CO32-是否过量
(2)结论不完全正确,还需检验碳酸根离子是否过量
(3)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先反应
(4)BaCl2,NaCl
25.(1)氧化铜是不溶于水的黑色固体
(2)B、C组中氢氧化铜均不溶解
(3)硫酸铜
(4)将硫酸铜溶液缓慢倒入石灰乳中,并不断搅拌
26.(1)活塞恢复原位
(2)相同时间钢丝棉锈蚀程度
(3)食盐水(氯化钠、盐水)能加快钢丝棉的生锈
(4)17.5%(0.175;7/40)
(1)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
(2)AC
(3)平衡装置内外气压;形成密封装置
(4)在密闭装置中完成蜡烛燃烧,并测量蜡烛燃烧前后整个装置的质量,比较两者的质量大小
四、综合题
28.(1)ABC (2)H2O (3)密度小
29.(1)1083 (2)过滤 (3)98g
30.(1)B (2)2NaOH+CO2==Na2CO3+H2O
(3)便于贮存和运输(合理即可) (4)22t
31.(1)三、四 (2)88.9% (3)15.7%
32.(1)有机化合物(2)9:4 (3)800/13kg(61.54kg) (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