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阿Q正传(节选)》学案(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1《阿Q正传(节选)》学案(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22 10:13:23

文档简介

《阿Q正传(节选)》学案
学习目标:
1.赏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特色。
2.理解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理解其社会意义,理解小说中的各种描写的作用。
3.领悟小说主旨,理解阿Q“精神胜利法”的实质。
学习重难点:
1.理解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探索其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
2.根据小说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多角度、多层面探究作品的意蕴,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获得鲜活的审美体验。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1.读准字音
土谷祠( ) 舂米( ) 根 柢( ) 癞疮疤( )
敌 忾( ) 下箸( ) 醉醺醺( ) 口 讷( )
2.理解词语
(1)小觑:
(2)口讷:
(3)行状:
(4)出言无状:
(5)深恶痛绝:
(6)同仇敌忾:
3.词语辨析
(1)风俗·风尚
辨析:“风尚”和“风俗”都有“风气”的意思。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风尚”侧重于指在一定时期中大家共同崇尚、尊重的风气;而“风俗”则侧重指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
运用:不是所有的 都是正确的,我们要摒弃陋俗,开创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 。
(2)合适·适合
辨析:“合适”和“适合”都是符合实际情况或客观要求。二者的区别在于:“合适”是不及物动词,一般不带宾语;“适合”是及物动词,可以带名词、动名词等宾语。
运用:这件衣服你穿着非常 ,并且也 各种场合穿着。
二、资料链接
1.识作者
鲁迅(1881—1936),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呐喊》《彷徨》等。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2.探背景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封建统治阶级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表现出一副奴才相:另一方面对自己统治下的臣民又摆出主子的架子,进行疯狂镇压和盘剥。帝国主义侵略已到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地步,但他们偏要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精神文明”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
在统治者的“精神胜利法”和对人民进行的封建麻醉教育下,劳动人民忘却了压迫和屈辱,无反抗,无斗志,永远处在被压迫、被剥削、受毒害的状态中,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
封建统治阶级已经到了死亡的边缘,却追求精神上的胜利。
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并未唤醒广大农民群众,也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和封建阶级的根本利益。一些投机分子摇身一变成了“革命者”,他们利用革命政权迫害革命势力,杀害革命党人、革命群众。
《阿Q正传》就是在这样颠倒黑白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阿Q,一个想要革命的流浪雇农,却被假革命、反革命分子和假革命政权杀害了。他是无辜者,假革命者有罪,而无辜者死,假革命者生。
3.知常识
(1)鲁迅的主要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阿Q精神”。
“阿Q精神”,又叫“精神胜利法”。黄修己教授对“阿Q精神”有一段非常透彻又简明的论述:“这就是他的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嘲、自解、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等种种表现。简言之,是在失败和屈辱面前,不敢正视现实,而使用虚假的胜利来在精神上实行自我安慰、自我麻醉,或者即刻忘却。……他的一生就是一部受尽屈辱的血泪史。直到最后糊里糊涂地被杀,还在‘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呼喊中,完成了最后一次精神胜利。”
4.解题目
“阿Q”是小说中的主人公。
“正传”指章回小说、评书等的正文,也指所要叙述的正题。这里引申为“本传”的
意思。
三、文本研读
(一)整体感知
小说节选部分通过对阿Q的语言、心理、行为等的描写,刻画了阿Q“______________”的表现,反映了当时国民普遍存在的病态心理,深刻地揭示了国民劣根性,意在“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暴露国民的弱点”,揭露当时的病态社会,“引起疗救的注意”。
(二)文脉梳理
(三)文本探究
1.课文概括描述了阿Q哪些生活片段?
2.阿Q的姓名、籍贯都如此“渺茫”,说明了阿Q怎样的身份和处境?
3.课文中写阿Q被打共有五次,请根据相关内容填充下表中的空白。
典型表现 典型性格
第一次:“怒目而视”被闲人打 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就“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①
第二次:被闲人寻衅打 被打自认是连畜生都不如的“虫豸”,“不到十秒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因为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就得意地认为自己是“状元” ②
第三次:赌博赢钱后被打 ③ 自我摧残
第四次:④ 抢先打王胡,却被王胡抓住了,“只一拉”,就“跄跄踉踉的跌进去”,要被“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时,急忙说:“‘君子动口不动手’!” 欺软怕硬
第五次:挨“假洋鬼子”的哭丧棒 “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被打,之后“于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些”,而且很快忘却,“将到酒店门口,早已有些高兴了” 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怎样理解这一句中的“不幸”“倒”“几乎”?
5.阿Q“十分得意的笑”,酒店里的人“九分得意的笑”,这是为什么?这揭示出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6.创作于1921年的《阿Q正传》,至今已100余岁,有人说“事实已经很明显地放在眼前,我们能不能说阿Q的时代是万古常新呢?我们愿意很坚决地说,《阿Q正传》着实有它的好处,有它本身的地位,然而它没有代表现代的可能,阿Q时代早已死去了”,也有人说阿Q始终活着。那么,阿Q是否具有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呢?
四、鉴赏技法
喜剧的外表,悲剧的内核
喜剧的外表,悲剧的内核,是《阿Q正传》这篇小说艺术上的显著特色。阿Q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他的遭遇令人感叹,令人同情,但这一切又是通过他的日常生活中的富有喜剧性的细节表现出来的。这种悲喜剧的交织融合,在小说中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小说前面大部分章节喜剧性较强,集中表现在“优胜记略”“续优胜记略”两章中;二是喜剧中包含着悲剧的因素,比如赵太爷不准阿Q姓赵而打他的情节,表面上看喜剧性十足,骨子里却是悲剧性的。
阿Q的悲剧性是通过他日常生活中富有喜剧性的事件表现出来的。人们往往被阿Q可笑的言行逗得忍俊不禁,可是掩卷沉思,又不免悲从中来,为阿Q的不幸遭遇而唏嘘叹息,对造成阿Q悲剧命运的文化与制度进行反思。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在小说里相互交织、融合,构成这篇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
【对标高考】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家喻户晓的著作,请你各用一句话(可以是单句,可以是复句)点评阿Q和《阿Q正传》。要求语言精练,富于哲理性。《阿Q正传(节选)》学案
学习目标:
1.赏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特色。
2.理解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理解其社会意义,理解小说中的各种描写的作用。
3.领悟小说主旨,理解阿Q“精神胜利法”的实质。
学习重难点:
1.理解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探索其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
2.根据小说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多角度、多层面探究作品的意蕴,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获得鲜活的审美体验。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1.读准字音
土谷祠( ) 舂米( ) 根 柢( ) 癞疮疤( )
敌 忾( ) 下箸( ) 醉醺醺( ) 口 讷( )
答案:cí chōng dǐ chuāng kài zhù xūn nè
2.理解词语
(1)小觑:
(2)口讷:
(3)行状:
(4)出言无状:
(5)深恶痛绝:
(6)同仇敌忾:
答案:(1)小看。
(2)嘴笨,言语迟钝。
(3)履历,事迹。
(4)说话超过了本人身份、地位,显得无礼。
(5)厌恶、痛恨到极点。
(6)全体一致地仇恨敌人。
3.词语辨析
(1)风俗·风尚
辨析:“风尚”和“风俗”都有“风气”的意思。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风尚”侧重于指在一定时期中大家共同崇尚、尊重的风气;而“风俗”则侧重指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
运用:不是所有的 都是正确的,我们要摒弃陋俗,开创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 。
(2)合适·适合
辨析:“合适”和“适合”都是符合实际情况或客观要求。二者的区别在于:“合适”是不及物动词,一般不带宾语;“适合”是及物动词,可以带名词、动名词等宾语。
运用:这件衣服你穿着非常 ,并且也 各种场合穿着。
答案:(1)风俗 风尚 (2)合适 适合
二、资料链接
1.识作者
鲁迅(1881—1936),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呐喊》《彷徨》等。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2.探背景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封建统治阶级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表现出一副奴才相:另一方面对自己统治下的臣民又摆出主子的架子,进行疯狂镇压和盘剥。帝国主义侵略已到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地步,但他们偏要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精神文明”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
在统治者的“精神胜利法”和对人民进行的封建麻醉教育下,劳动人民忘却了压迫和屈辱,无反抗,无斗志,永远处在被压迫、被剥削、受毒害的状态中,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
封建统治阶级已经到了死亡的边缘,却追求精神上的胜利。
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并未唤醒广大农民群众,也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和封建阶级的根本利益。一些投机分子摇身一变成了“革命者”,他们利用革命政权迫害革命势力,杀害革命党人、革命群众。
《阿Q正传》就是在这样颠倒黑白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阿Q,一个想要革命的流浪雇农,却被假革命、反革命分子和假革命政权杀害了。他是无辜者,假革命者有罪,而无辜者死,假革命者生。
3.知常识
(1)鲁迅的主要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阿Q精神”。
“阿Q精神”,又叫“精神胜利法”。黄修己教授对“阿Q精神”有一段非常透彻又简明的论述:“这就是他的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嘲、自解、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等种种表现。简言之,是在失败和屈辱面前,不敢正视现实,而使用虚假的胜利来在精神上实行自我安慰、自我麻醉,或者即刻忘却。……他的一生就是一部受尽屈辱的血泪史。直到最后糊里糊涂地被杀,还在‘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呼喊中,完成了最后一次精神胜利。”
4.解题目
“阿Q”是小说中的主人公。
“正传”指章回小说、评书等的正文,也指所要叙述的正题。这里引申为“本传”的
意思。
三、文本研读
(一)整体感知
小说节选部分通过对阿Q的语言、心理、行为等的描写,刻画了阿Q“______________”的表现,反映了当时国民普遍存在的病态心理,深刻地揭示了国民劣根性,意在“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暴露国民的弱点”,揭露当时的病态社会,“引起疗救的注意”。
答案:精神胜利法
(二)文脉梳理
答案:①欺人篇
(三)文本探究
1.课文概括描述了阿Q哪些生活片段?
答案:优胜记略:因“赖”被打,自认虫豸,赢钱被抢,狠打自己。续优胜记略:捉虱挑衅,被王胡打,遭哭丧棒打,欺小尼姑。
2.阿Q的姓名、籍贯都如此“渺茫”,说明了阿Q怎样的身份和处境?
答案:连姓名、籍贯都渺茫的人,可见其无可依靠、悲惨处境、地位之低。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望族大姓往往感到自豪。
3.课文中写阿Q被打共有五次,请根据相关内容填充下表中的空白。
典型表现 典型性格
第一次:“怒目而视”被闲人打 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就“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①
第二次:被闲人寻衅打 被打自认是连畜生都不如的“虫豸”,“不到十秒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因为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就得意地认为自己是“状元” ②
第三次:赌博赢钱后被打 ③ 自我摧残
第四次:④ 抢先打王胡,却被王胡抓住了,“只一拉”,就“跄跄踉踉的跌进去”,要被“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时,急忙说:“‘君子动口不动手’!” 欺软怕硬
第五次:挨“假洋鬼子”的哭丧棒 “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被打,之后“于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些”,而且很快忘却,“将到酒店门口,早已有些高兴了” 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自欺欺人②自轻自贱③无法解脱“忽忽不乐”时就“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然后“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④挑战王胡被打⑤奴性十足
4.“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怎样理解这一句中的“不幸”“倒”“几乎”?
答案:“不幸”指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根源了,可见那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倒”强调赢钱反遭更大的创痛。“几乎”表明阿Q这一次失败千真万确是事实,但他竟然还是用“精神胜利法”:把自己挨了打想象成是别人挨打——使自己“逃”过一“劫”。
5.阿Q“十分得意的笑”,酒店里的人“九分得意的笑”,这是为什么?这揭示出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答案:“九分”是作者有意生造的词语,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也是个个有着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动脚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十分过瘾,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而只有“九分得意”。这表明当时人们之间缺乏起码的同情心。
6.创作于1921年的《阿Q正传》,至今已100余岁,有人说“事实已经很明显地放在眼前,我们能不能说阿Q的时代是万古常新呢?我们愿意很坚决地说,《阿Q正传》着实有它的好处,有它本身的地位,然而它没有代表现代的可能,阿Q时代早已死去了”,也有人说阿Q始终活着。那么,阿Q是否具有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呢?
答案:阿Q和其“精神胜利法”因其丰富的内涵,已经超越时代,成为一种人类精神的共同写照。我们既要认识国民精神的愚昧落后,也要超越时代,认识其普遍性。自我麻醉不同于自我安慰,自我安慰也不同于自甘堕落,“精神胜利法”是不思进取的自欺欺人,不同于奋斗中面对困境、挫折的自我调适。我们要以入世的精神做事,以出世的精神做人,不甘人后,也不自轻自贱,不自欺欺人。
四、鉴赏技法
喜剧的外表,悲剧的内核
喜剧的外表,悲剧的内核,是《阿Q正传》这篇小说艺术上的显著特色。阿Q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他的遭遇令人感叹,令人同情,但这一切又是通过他的日常生活中的富有喜剧性的细节表现出来的。这种悲喜剧的交织融合,在小说中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小说前面大部分章节喜剧性较强,集中表现在“优胜记略”“续优胜记略”两章中;二是喜剧中包含着悲剧的因素,比如赵太爷不准阿Q姓赵而打他的情节,表面上看喜剧性十足,骨子里却是悲剧性的。
阿Q的悲剧性是通过他日常生活中富有喜剧性的事件表现出来的。人们往往被阿Q可笑的言行逗得忍俊不禁,可是掩卷沉思,又不免悲从中来,为阿Q的不幸遭遇而唏嘘叹息,对造成阿Q悲剧命运的文化与制度进行反思。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在小说里相互交织、融合,构成这篇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
【对标高考】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家喻户晓的著作,请你各用一句话(可以是单句,可以是复句)点评阿Q和《阿Q正传》。要求语言精练,富于哲理性。
答案:(示例)阿Q虽然死了,但他的子子孙孙还活着;阿Q,部分中国人的代表。《阿Q正传》,现代中国的“警世通言”;《阿Q正传》,封建主义压迫下的一曲国民悲歌。
解析:可以根据阿Q这个人物形象的代表性和《阿Q正传》的主旨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