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再别康桥》学案(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2《再别康桥》学案(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22 10:15:21

文档简介

《再别康桥》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及自由诗(新诗)的特点。
2.理解诗人“寻梦”的内涵,体会诗人情感的意蕴,把握诗歌情感的丰富之美。
3.结合意象分析诗人在情感处理上的理性节制,品读诗歌的节制之美。
学习重难点:
1.赏析意象及其作用,欣赏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鉴赏诗歌凝练的语言特色,体会其所表达的情感。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1.读准字音
河畔( ) 荡漾( ) 青荇( ) 榆荫( ) 浮藻( )
沉淀( ) 长篙( ) 漫溯( ) 斑斓( ) 笙箫( )
2.写对字形
云cǎi( ) róu( )碎 长 gāo( ) 漫 sù( )
兴高cǎi( )烈 杂 róu( ) 艾 hāo( ) shuò( )风
3.词语辨析
(1)沉淀·积淀
辨析:两词都有“沉积下来”的意思,都可作名词。“沉淀”指从溶液中析出的难溶解的固体物质,比喻凝聚、积累。“积淀”指所积累沉淀下来的事物(多指文化、知识、经验等)。
运用:①情感需要_________,才能写出好诗。
②一座好的园林,是民族文化______的象征。
(2)斑斓·斑驳
辨析:“斑斓”指灿烂多彩,多指鲜艳颜色的花衣服、艳丽的羽毛兽皮等。“斑驳”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花花搭搭的。它着重指颜色、花纹相杂,如树影、布满渍痕的墙壁等。
运用:①宜章县杨梅山镇香花村仍残留下一堵断墙,青砖_____,苔藓密布。
②秋日里树叶变黄变红,变得______多姿,装点了城市、村庄等各个角落。
二、资料链接
1.识作者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到美国、英国留学。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历任《诗刊》增刊、《新月》月刊等主编。徐志摩短促一生正值中国最黑暗的时代。但在动荡和变革的岁月中,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爱、自由、美”的追求与渴望,辛勤笔耕,著作颇丰,影响深远,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代表诗集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等。
2.探背景
《再别康桥》这首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去欧洲旅行的归途中,时值1928年11月6日。“康桥”现在通译为“剑桥”,是英国的学术、文化中心,也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徐志摩年轻的时候曾在此读书、生活,结识过许多英国朋友。这次重游康桥是在一个夏天的晴朗的下午,他一个人怀着对往事美好回忆的激动心情,悄悄地来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但遗憾的是,由于事先没有联系好,他所熟悉的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地迎接他,于是,他就一个人漫步在曾生活过的地方,感受那美好的生活。他在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在汹涌澎湃的海涛声中,记下了重返康桥时的感受。
3.知常识
新月派
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它的前身是1923年在北京成立的新月社,参加者有梁启超、胡适、徐志摩、余上沅、丁西林、林徽因等人。社名是徐志摩根据泰戈尔《新月集》而起的,意在以“它那纤弱的一弯分明暗示着、怀抱着未来的圆满”(徐志摩《新月的态度》)。
作品有闻一多《死水》《红烛》,徐志摩的《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林徽因《你来了》《笑》等。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4.解题目
康桥‘cambridge’即剑桥,邻近康河,以剑桥大学闻名于世。诗人曾在剑桥大学学习生活过。《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留给康桥的告别礼。1922年,徐志摩第一次离开康桥,写下长诗《再会吧,康桥》;1926年,再次到英国旅行,留下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第三次也是告别的一次,留下诗歌《再别康桥》。
三、文本研读
(一)整体感知
诗歌以离别康桥时的____________为线索,采用___________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营造出一种清丽、柔美、静谧、婉伤的氛围,抒发了诗人对康桥的眷念和依依惜别的深情。
(二)文脉梳理
(三)文本探究
1.这首诗的第一节用了三次“轻轻的”,第七节变为“悄悄的”,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诗歌第二节是怎样描写金柳的?效果如何?
3.作者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梦”?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诗人为什么要“放歌”而又“不能放歌”?
5.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流露出来的是一种什么情绪?为什么?请结合作品内容和作者的情况简要加以说明。
五、鉴赏技法
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而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诗人为离别营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营造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其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器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其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青荇”“柔波”“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清新感。独特的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
【对标高考】
仔细阅读下面一节选自《再别康桥》的诗,写一则点评文字,不少于60个字。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再别康桥》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及自由诗(新诗)的特点。
2.理解诗人“寻梦”的内涵,体会诗人情感的意蕴,把握诗歌情感的丰富之美。
3.结合意象分析诗人在情感处理上的理性节制,品读诗歌的节制之美。
学习重难点:
1.赏析意象及其作用,欣赏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鉴赏诗歌凝练的语言特色,体会其所表达的情感。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1.读准字音
河畔( ) 荡漾( ) 青荇( ) 榆荫( ) 浮藻( )
沉淀( ) 长篙( ) 漫溯( ) 斑斓( ) 笙箫( )
答案:pàn yàng xìng yīn zǎo diàn gāo sù lán xiāo
2.写对字形
云cǎi( ) róu( )碎 长 gāo( ) 漫 sù( )
兴高cǎi( )烈 杂 róu( ) 艾 hāo( ) shuò( )风
答案:彩 采 揉 糅 篙 蒿 溯 朔
3.词语辨析
(1)沉淀·积淀
辨析:两词都有“沉积下来”的意思,都可作名词。“沉淀”指从溶液中析出的难溶解的固体物质,比喻凝聚、积累。“积淀”指所积累沉淀下来的事物(多指文化、知识、经验等)。
运用:①情感需要_________,才能写出好诗。
②一座好的园林,是民族文化______的象征。
(2)斑斓·斑驳
辨析:“斑斓”指灿烂多彩,多指鲜艳颜色的花衣服、艳丽的羽毛兽皮等。“斑驳”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花花搭搭的。它着重指颜色、花纹相杂,如树影、布满渍痕的墙壁等。
运用:①宜章县杨梅山镇香花村仍残留下一堵断墙,青砖_____,苔藓密布。
②秋日里树叶变黄变红,变得______多姿,装点了城市、村庄等各个角落。
答案:(1)①积淀 ②沉淀 (2)斑驳 斑斓
二、资料链接
1.识作者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到美国、英国留学。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历任《诗刊》增刊、《新月》月刊等主编。徐志摩短促一生正值中国最黑暗的时代。但在动荡和变革的岁月中,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爱、自由、美”的追求与渴望,辛勤笔耕,著作颇丰,影响深远,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代表诗集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等。
2.探背景
《再别康桥》这首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去欧洲旅行的归途中,时值1928年11月6日。“康桥”现在通译为“剑桥”,是英国的学术、文化中心,也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徐志摩年轻的时候曾在此读书、生活,结识过许多英国朋友。这次重游康桥是在一个夏天的晴朗的下午,他一个人怀着对往事美好回忆的激动心情,悄悄地来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但遗憾的是,由于事先没有联系好,他所熟悉的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地迎接他,于是,他就一个人漫步在曾生活过的地方,感受那美好的生活。他在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在汹涌澎湃的海涛声中,记下了重返康桥时的感受。
3.知常识
新月派
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它的前身是1923年在北京成立的新月社,参加者有梁启超、胡适、徐志摩、余上沅、丁西林、林徽因等人。社名是徐志摩根据泰戈尔《新月集》而起的,意在以“它那纤弱的一弯分明暗示着、怀抱着未来的圆满”(徐志摩《新月的态度》)。
作品有闻一多《死水》《红烛》,徐志摩的《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林徽因《你来了》《笑》等。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4.解题目
康桥‘cambridge’即剑桥,邻近康河,以剑桥大学闻名于世。诗人曾在剑桥大学学习生活过。《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留给康桥的告别礼。1922年,徐志摩第一次离开康桥,写下长诗《再会吧,康桥》;1926年,再次到英国旅行,留下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第三次也是告别的一次,留下诗歌《再别康桥》。
三、文本研读
(一)整体感知
诗歌以离别康桥时的____________为线索,采用___________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营造出一种清丽、柔美、静谧、婉伤的氛围,抒发了诗人对康桥的眷念和依依惜别的深情。
答案:感情起伏 虚实相间
(二)文脉梳理
答案:①绘画美 ②清潭
(三)文本探究
1.这首诗的第一节用了三次“轻轻的”,第七节变为“悄悄的”,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①诗歌的第一节,用了三次“轻轻的”,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又定下了全诗哀而不伤的基调。最后诗人“悄悄的”走了,从第一节“轻轻的”变为第七节的“悄悄的”,在原来轻柔的情感中,又抹上了一层淡淡哀愁的色彩。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又显得比“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洒脱,毫不犹豫,不为感情所缠,适可而止。②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结构严谨,给人以整饬之美。
2.诗歌第二节是怎样描写金柳的?效果如何?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金柳”比喻成“夕阳中的新娘”。写出了金柳的柔美之态,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喜爱与眷恋之情。
3.作者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梦”?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彩虹似的梦”美丽而朦胧,“虹”和“梦”,奇异的意象,写出了潭水的静美。这里的“梦”是对过去留学生活的真实写照,暗含了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留恋之情。
4.诗人为什么要“放歌”而又“不能放歌”?
答案:“放歌”是因为诗人泛舟寻梦,觅得了“一船星辉”般的回忆,眼前的美景和内心的欢喜幻化成梦一般的境界,达到了喜悦的极点,禁不住想要“放歌”。“不能放歌”是因为此时的康河,宁静而和谐,诗人不忍搅扰这份美丽。更是因为一想起离别,诗人的心情立刻沉到谷底。别离的沉重感压得人发不出任何声响,别离的无奈、依恋使他“不能放歌”。
5.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流露出来的是一种什么情绪?为什么?请结合作品内容和作者的情况简要加以说明。
答案:《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1928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诗兴勃发,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西天的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五、鉴赏技法
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而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诗人为离别营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营造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其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器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其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青荇”“柔波”“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清新感。独特的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
【对标高考】
仔细阅读下面一节选自《再别康桥》的诗,写一则点评文字,不少于60个字。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
答案:这节诗写了康河岸边的柳树在夕阳中倒映在河中的景象。诗人将柳树比喻成新娘,独具匠心,表现了诗人对康河美景极度喜爱的感情。康河的美景,留住了诗人的心,他乐而忘返了。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准确理解这一节诗所写的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从两个方面对其作出评价:一是诗人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二是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评价时要注意字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