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项脊轩志》学案(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2《项脊轩志》学案(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22 10:14:37

文档简介

《项脊轩志》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文章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梳理文言知识,理解文意,理清文章结构。
3.学习作者善于选取富于特征意义的细节来表达深挚的感情。
4.感受作者对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和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切怀念之情。
学习重难点:
1.学习作者善于选取富于特征意义的细节来表达深挚的感情。
2.感受作者对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和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切怀念之情。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1.读准字音
脊( ) 垣( ) 楯( ) 偃( ) 啸( ) 冥( ) 兀( )
籁( ) 啄( ) 迨( ) 爨( ) 吠( ) 逾( ) 庖( )
妪( ) 妣( ) 阖( ) 笏( ) 牖( ) 瞻( ) 扃( )
古今异义
(1)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词多义
(1)过
①日过午已昏( )
②大母过余曰( )
③从轩前过( )
④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 )
⑤非寡人之过也(《寡人之于国也》)( )
⑥过故人庄(《过故人庄》)( )
⑦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
(2)归
①后五年,吾妻来归( )
②民归之,由水之就下(《孟子·梁惠王上》)( )
③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④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诗经·静女》)( )
⑤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行》)( )
⑥视死如归( )
(3)置
①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
②内外多置小门( )
③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鸿门宴》)( )
④郑人有且置履者(《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
(4)为
①庭中通南北为一( )
②始为篱,已为墙( )
③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
④轩东故尝为厨( )
(5)顾
①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
③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
(6)比
①比去,以手阖门( )
②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
③其两膝相比者(《核舟记》)
(7)每
①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
②妪每谓余曰( )
③每字有二十余印(《活板》)( )
(8)得
①又北向,不能得日( )
②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
(9)然
①冥然兀坐( )
②然余居于此( )
(10)之
①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
②儿之成,则可待乎( )
③他日汝当用之( )
④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
(11)而
①客逾庖而宴( )
②而母立于兹( )
③呱呱而泣( )
(12)于
①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
②室西连于中闺( )
③其制稍异于前( )
4.通假字
(1)以当南日( )
5.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
②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
③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
④妪,先大母婢也( )
(2)省略句
①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
②吾儿,久不见若影( )
③使不上漏( )
④明月半墙( )
⑤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
⑥垣墙周庭( )
(3)倒装句
①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
②尝居于此( )
③室西连于中闺( )
④鸡栖于厅( )
⑤其制稍异于前( )
⑥令人长号不自禁( )
(4)被动句
①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
6.词类活用
(1)雨泽下注( )
(2)东犬西吠( )
(3)内外多置小门墙( )
(4)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
(5)垣墙周庭( )
(6)客逾庖而宴( )
(7)亦遂增胜( )
(8)借书满架( )
(9)庭中通南北为一( )
二、资料链接
1.识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昆山)宣化里人,明代散文家。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顺,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于是迁居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讲学二十余年。嘉靖四十四年( 1565)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
归有光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归有光均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又与胡友信齐名,世称“归、胡”。其代表作除《项脊轩志》外,还有《先妣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等。著有散文、诗歌集《震川先生集》、水利著作《三吴水利录》等。
2.探背景
归有光主要生活在明朝嘉靖、隆庆时期,当时明王朝的统治者十分昏庸腐朽,长期处于清贫生活中的他敢于正视现实,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时代矛盾,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归有光的散文多从身边琐事着笔。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也是他家庭变故和身世遭遇的见证,那里记录着他的希望和梦想,也留下了他的喜悦和悲伤。《项脊轩志》是归有光十八岁时写的作品,作者三十岁之后,又给该文补写了附记。选入教材时,编者删去了“项脊生曰”的一段议论。
3.知常识
志:“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借记物、事来表达作者的感情。撷取日常琐事,通过细节描写,来抒情言志。
4.解题目
项脊轩是书斋名,“志”是记意思。作者把小屋命名为项脊轩,有纪念意义。
三、文本研读
(一)整体感知
《项脊轩志》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本文通过记叙与项脊轩有关的家常琐事,全文以作者青年时代朝夕所居的书斋项脊轩为经,以归家几代人的人事变迁为纬,表达了
, 的感慨,也表达了作者怀念 、 和 的思想感情。文章紧扣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穿全文的意脉,将生活琐碎事串为一个整体;善于选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文脉梳理
(三)文本探究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2.文章围绕项脊轩写了哪些事情?
3.全文笼罩着一种浓重的悲情,请简要概括作者产生这种“悲情”的缘由。
4.《项脊轩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志 项脊轩与作者所抒发的感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5.散文贵在形散而神聚,本文写的虽是平凡琐事,却感人至深,这得益于作者在选材上下的功夫。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四、鉴赏技法
1.结构严谨,文气贯通
《项脊轩志》写于两个时期,开头至“殆有神护者”是前一个时期,作于十八岁;以下是后来补写的。这两部分虽然写于不同时期,但都是围绕项脊轩写家庭生活琐事,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前后格调一致,情感贯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典型细节
作者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如“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的景物细节,体现了自己对往日闲适、静谧的生活的无限眷恋之情。特别是写祖母看望和勉励孙子的一段生活细节,通过对祖母关切又略带诙谐的家常话语的描写,轻轻掩门、赠象笏等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了祖母对作者的怜惜、爱护和殷切的期望,笔触传神,感人至深。此外,还有东犬西吠的场面细节,母亲、妻子动作言语的细节。
3.文章叙事上以白描见长,语言平淡自然,质朴流畅
没有过多的直接抒情,而是将感情融注在叙事和描写之中,以极简之笔写极挚之情,读起来情真词切,别具风韵。看似稀疏平淡的字词,其中都包含了作者深沉的情感,笔意清淡却字字道出深情,如“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寥寥数语,家庭之衰落跃然纸上,家庭亲族的分崩离析与作者建功立业、光大门楣的渴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郁郁不得志的苦涩便从字里行间彰显出来。又如“比去,以手阖门”“顷之,持一象笏至”,寥寥几句表达了祖母在世时对归有光所寄予的厚望。
4.文章遣词造句简洁准确,善用叠词
如用“寂寂”来表现环境之清静,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用“珊珊”写月下之树随风摇曳,用“亭亭”写枇杷树高高耸立……体现了文章的形象性和音乐美,很有情致。
【对标高考】
用一句话概括下列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个字)。
人称“震川先生”的明代著名散文家归有光是江苏昆山人,《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是江苏淮安人,很少有人知道,这两位明代的名家曾经在太湖边一个偏僻县城里共事过。长兴县博物馆收藏的“圣井铭并叙”碑和“梦鼎堂”碑是仅存于世的二人合作的结晶。
从两碑拓片的文字上便可以寻觅到两人共事的印迹。据介绍,归有光和吴承恩过了花甲年龄才当上小官,其中归有光是长兴县的县令,吴承恩则是县丞,为归有光的副手。两位文学巨匠同治一邑,并合作留下碑文,珠联璧合,在历史上也是很少见的。《项脊轩志》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文章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梳理文言知识,理解文意,理清文章结构。
3.学习作者善于选取富于特征意义的细节来表达深挚的感情。
4.感受作者对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和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切怀念之情。
学习重难点:
1.学习作者善于选取富于特征意义的细节来表达深挚的感情。
2.感受作者对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和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切怀念之情。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1.读准字音
脊( ) 垣( ) 楯( ) 偃( ) 啸( ) 冥( ) 兀( )
籁( ) 啄( ) 迨( ) 爨( ) 吠( ) 逾( ) 庖( )
妪( ) 妣( ) 阖( ) 笏( ) 牖( ) 瞻( ) 扃( )
答案: jǐ yuán shǔn yǎn xiào míng wù
lài zhuó dài cuàn fèi yú páo
yù bǐ hé hù yǒu zhān jiōng
古今异义
(1)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古义:一丈见方。今义:佛寺或道观中住持所住的房间,也指寺院的住持。
(2)古义:到处。今义:表示某一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3.一词多义
(1)过
①日过午已昏( )
②大母过余曰( )
③从轩前过( )
④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 )
⑤非寡人之过也(《寡人之于国也》)( )
⑥过故人庄(《过故人庄》)( )
⑦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
(2)归
①后五年,吾妻来归( )
②民归之,由水之就下(《孟子·梁惠王上》)( )
③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④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诗经·静女》)( )
⑤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行》)( )
⑥视死如归( )
(3)置
①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
②内外多置小门( )
③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鸿门宴》)( )
④郑人有且置履者(《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
(4)为
①庭中通南北为一( )
②始为篱,已为墙( )
③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
④轩东故尝为厨( )
(5)顾
①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
③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
(6)比
①比去,以手阖门( )
②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
③其两膝相比者(《核舟记》)
(7)每
①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
②妪每谓余曰( )
③每字有二十余印(《活板》)( )
(8)得
①又北向,不能得日( )
②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
(9)然
①冥然兀坐( )
②然余居于此( )
(10)之
①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
②儿之成,则可待乎( )
③他日汝当用之( )
④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
(11)而
①客逾庖而宴( )
②而母立于兹( )
③呱呱而泣( )
(12)于
①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
②室西连于中闺( )
③其制稍异于前( )
答案:(1)①动词,超过 ②动词,探望,看望 ③动词,经过 ④动词,责备 ⑤名词,过错 ⑥动词,拜访 ⑦动词,犯错误
(2)①动词,旧指女子出嫁 ②动词,归向,归附 ③动词,归还 ④同“馈”,赠送 ⑤动词,归附 ⑥动词,回家
(3)①动词,放置 ②动词,设置 ③动词,放弃,丢下 ④动词,置办,购置
(4)①动词,成为 ②动词,扎,砌 ③ 介词,介绍对象,向 ④动词,是
(5)①动词,回头看 ②动词,拜访 ③副词,难道
(6)①副词,及、等到 ②介词,与……相比 ③动词,靠近
(7)①副词,每次 ②副词,常常 ③代词,每个
(8)①动词,得到、获得 ②副词,能够
(9)①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②连词,然而、但是
(10)①结构助词,的 ②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 ③代词,代指象笏 ④音节助词,不译
(11)①连词,表顺承 ②代词,你的 ③连词,表修饰
(12)①介词,在 ②介词,跟、和 ③介词,比
4.通假字
(1)以当南日( )
答案:(1)同“挡”,挡住
5.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
②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
③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
④妪,先大母婢也( )
(2)省略句
①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
②吾儿,久不见若影( )
③使不上漏( )
④明月半墙( )
⑤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
⑥垣墙周庭( )
(3)倒装句
①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
②尝居于此( )
③室西连于中闺( )
④鸡栖于厅( )
⑤其制稍异于前( )
⑥令人长号不自禁( )
(4)被动句
①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
答案:(1)①句意直接表判断 ②“……也”表判断 ③“……也”表判断 ④“……也”表判断
(2)①省略主语“余”,即“(余)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②省略主语“吾”,即“吾儿,(吾)久不见若影” ③省略代词“之”,即“使(之)不上漏” ④省略谓语“照”,即“明月(照)半墙” ⑤省略介词“于”,即“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 ⑥省略介词“于”,即“垣墙(于)周庭”
(3)①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又于庭杂植兰桂竹木” ②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尝于此居” ③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室西于中闺连” ④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鸡于厅栖” ⑤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其制于前稍异” ⑥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令人长号不禁自”
(4)①语意表被动,“不焚”,不被焚毁
6.词类活用
(1)雨泽下注( )
(2)东犬西吠( )
(3)内外多置小门墙( )
(4)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
(5)垣墙周庭( )
(6)客逾庖而宴( )
(7)亦遂增胜( )
(8)借书满架( )
(9)庭中通南北为一( )
答案:(1)名词作状语,往下 (2)名词作状语,朝西 (3)名词作状语,内,在里面;外,在外面 (4)名词作状语,亲手、亲自 (5)名词作动词,砌上垣墙 (6)名词作动词,吃饭 (7)形容词作名词,美好的景致 (8)形容词作动词,装满 (9)数词的活用数词作名词,一个整体
二、资料链接
1.识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昆山)宣化里人,明代散文家。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顺,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于是迁居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讲学二十余年。嘉靖四十四年( 1565)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
归有光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归有光均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又与胡友信齐名,世称“归、胡”。其代表作除《项脊轩志》外,还有《先妣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等。著有散文、诗歌集《震川先生集》、水利著作《三吴水利录》等。
2.探背景
归有光主要生活在明朝嘉靖、隆庆时期,当时明王朝的统治者十分昏庸腐朽,长期处于清贫生活中的他敢于正视现实,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时代矛盾,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归有光的散文多从身边琐事着笔。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也是他家庭变故和身世遭遇的见证,那里记录着他的希望和梦想,也留下了他的喜悦和悲伤。《项脊轩志》是归有光十八岁时写的作品,作者三十岁之后,又给该文补写了附记。选入教材时,编者删去了“项脊生曰”的一段议论。
3.知常识
志:“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借记物、事来表达作者的感情。撷取日常琐事,通过细节描写,来抒情言志。
4.解题目
项脊轩是书斋名,“志”是记意思。作者把小屋命名为项脊轩,有纪念意义。
三、文本研读
(一)整体感知
《项脊轩志》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本文通过记叙与项脊轩有关的家常琐事,全文以作者青年时代朝夕所居的书斋项脊轩为经,以归家几代人的人事变迁为纬,表达了
, 的感慨,也表达了作者怀念 、 和 的思想感情。文章紧扣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穿全文的意脉,将生活琐碎事串为一个整体;善于选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答案:人亡物在 三世变迁 祖母 母亲 妻子
(二)文脉梳理
答案:①补叙丧妻前后 ②修葺之后:幽静、美好
(三)文本探究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开篇紧扣题目,点明项脊轩的由来。
2.文章围绕项脊轩写了哪些事情?
答案:修项脊轩,叔父分家,老妪忆母,祖母探望,轩中苦学,回忆亡妻。
3.全文笼罩着一种浓重的悲情,请简要概括作者产生这种“悲情”的缘由。
答案:①亲人离世,睹物思人;②叔伯分家,家族衰败;③屡试不第、兴家无望。
4.《项脊轩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志 项脊轩与作者所抒发的感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案:(1)作者通过对轩室前后变化的描写,以及一些生活琐事的回忆,表达了对家世衰微的伤感,对已逝亲人的思念,流露出对自己功业无成的愧疚和慨叹。
(2)项脊轩在此文中是作者感情的载体。第一,项脊轩牵系着归家的几代人,而且他们都是作者最思念的人,特别是对妻子“时至轩中”的叙述,抒发了对亡妻深深的思念之情。第二,项脊轩牵系着作者自己和家族的许多事,项脊轩的变迁,反映了家族命运的变化,暗示着家道的衰微。第三,修葺项脊轩,反映作者学业上的勤奋,暗示并反衬他的不得志;项脊轩是他喜悦与悲伤、希望与梦想的见证者。此文处处写项脊轩,实际上处处在写作者的感情,项脊轩成了全文思想感情的一个中心,是作者抒发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
5.散文贵在形散而神聚,本文写的虽是平凡琐事,却感人至深,这得益于作者在选材上下的功夫。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通过细节和场面描写,寥寥数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人在情感上易于产生共鸣。在文章中,作者借项脊轩来写琐事,这些琐事虽是一鳞半爪,但它们是从生活之树上采撷的最有光彩的枝叶,是作者心中感受最深的、历久不忘的事件,所以这些我们平常熟视无睹的事,一经作者真切再现,便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能给读者带来巨大的震撼。例如写对母亲的怀念,作者早年丧母,对母亲不可能有太深的记忆,于是由老妪说出,显得更为自然。作者没有让老妪说出有关母亲的什么动人的大事,只写“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可谓平淡至极,但这对于一个幼年丧母的人来说,是多么亲切,多么温暖,又多么让人怀念!所以,“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读者读之“亦泣”,正如王锡爵所说的“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四、鉴赏技法
1.结构严谨,文气贯通
《项脊轩志》写于两个时期,开头至“殆有神护者”是前一个时期,作于十八岁;以下是后来补写的。这两部分虽然写于不同时期,但都是围绕项脊轩写家庭生活琐事,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前后格调一致,情感贯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典型细节
作者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如“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的景物细节,体现了自己对往日闲适、静谧的生活的无限眷恋之情。特别是写祖母看望和勉励孙子的一段生活细节,通过对祖母关切又略带诙谐的家常话语的描写,轻轻掩门、赠象笏等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了祖母对作者的怜惜、爱护和殷切的期望,笔触传神,感人至深。此外,还有东犬西吠的场面细节,母亲、妻子动作言语的细节。
3.文章叙事上以白描见长,语言平淡自然,质朴流畅
没有过多的直接抒情,而是将感情融注在叙事和描写之中,以极简之笔写极挚之情,读起来情真词切,别具风韵。看似稀疏平淡的字词,其中都包含了作者深沉的情感,笔意清淡却字字道出深情,如“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寥寥数语,家庭之衰落跃然纸上,家庭亲族的分崩离析与作者建功立业、光大门楣的渴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郁郁不得志的苦涩便从字里行间彰显出来。又如“比去,以手阖门”“顷之,持一象笏至”,寥寥几句表达了祖母在世时对归有光所寄予的厚望。
4.文章遣词造句简洁准确,善用叠词
如用“寂寂”来表现环境之清静,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用“珊珊”写月下之树随风摇曳,用“亭亭”写枇杷树高高耸立……体现了文章的形象性和音乐美,很有情致。
【对标高考】
用一句话概括下列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个字)。
人称“震川先生”的明代著名散文家归有光是江苏昆山人,《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是江苏淮安人,很少有人知道,这两位明代的名家曾经在太湖边一个偏僻县城里共事过。长兴县博物馆收藏的“圣井铭并叙”碑和“梦鼎堂”碑是仅存于世的二人合作的结晶。
从两碑拓片的文字上便可以寻觅到两人共事的印迹。据介绍,归有光和吴承恩过了花甲年龄才当上小官,其中归有光是长兴县的县令,吴承恩则是县丞,为归有光的副手。两位文学巨匠同治一邑,并合作留下碑文,珠联璧合,在历史上也是很少见的。
答案示例:归有光和吴承恩曾共事/归有光和吴承恩曾是同事/吴承恩曾给归有光当副手/归有光和吴承恩合作碑文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概括新闻主要内容的能力。概括新闻主要内容,需用“何时”“何人”(何单位)“何事”表述,句子一般采用主谓句;要紧扣导语概括。导语是对新闻主体事件的高度概括,往往是新闻的前一、二句或者第一段。本题导语就是文章第一段,“人”是“归有光和吴承恩”,“事”是“共事过”“合作碑文”,第二段有“当副手”。要根据字数限制对导语进行压缩,故选取其中一件事概括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