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及文章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结构。
3.感受集记叙、描写、议论于一体的行文特点和自然流畅、挥洒自如的文笔。
4.鼓励质疑,学习反对臆断,重视实践的科学精神,学会对人或事物全面评价。
学习重难点:
1.学习掌握本文叙述、描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感受作者所阐发的“事须目见耳闻,不可臆断有无”的人生哲理,培养勇于质疑和善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1.读准字音
彭蠡( ) 郦( ) 磬( ) 桴( )
铿( ) 硿( ) 鹘( ) 噌吰( )
罅( ) 澹( ) 窾( ) 镗鞳( )
古今异义
(1)空中而多窍
古义:
今义:
(2)以为得其实
古义:
今义:
3.一词多义
(1)察
①徐而察之( )
②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之于国也》)( )
③前太守逵察臣孝廉(《陈情表》)( )
(2)鼓
①微风鼓浪( )
②噌吰如钟鼓不绝( )
③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寡人之于国也》)
(3)莫
①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
②莫辞更坐弹一曲(《琵琶行并序》)( )
(4)搏
①水石相搏( )
②森然欲搏人( )
(5)焉
①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
②硿硿焉( )
③微波入焉( )
④如乐作焉( )
4.通假字
(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
(2)汝识之乎( )
(3)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5.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
②或曰此鹳鹤也( )
(2)省略句
①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
②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
(3)倒装句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
②余是以记之( )
③得双石于潭上( )
④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
⑤石之铿然有声者( )
6.词类活用
(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
(3)大石侧立千尺( )
(4)事不目见耳闻( )
(5)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
(6)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
二、资料链接
1.识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苏轼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又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一改词的婉约,开豪放一派,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2.探背景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转任汝州团练副使时,顺便送其长子苏迈赴饶州德兴任县尉,途径湖口,游石钟山,写下了这篇游记。
3.知常识
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尚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政、战争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有十四个年号;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即明成祖)、康熙皇帝(即清圣祖)等。《石钟山记》中的“元丰”便是宋神宗的年号。
4.解题目
“石钟山”,在今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在县城南边的叫上钟山,在县城北边的叫下钟山。关于其得名原因,明代有人认为,“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今人经过考察,认为石钟山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既具有钟之“声”,又具有钟之“形”。
“记”,游记。本文是一篇因事说理的游记,记录作者考察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的过程。
三、文本研读
(一)整体感知
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 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 ,切忌
的道理。
(二)文脉梳理
(三)文本探究
1.作者是如何描绘月夜绝壁之景的?为什么要着力描写这绝壁之景?
2.“噌吰”与“窾坎镗鞳”有什么不同?作者反复写声源有何意图?
3.本文中作者有三次笑,他在笑什么?试分析。
4.苏轼自己实地考察发现了石钟山得名的由来,认为这证明了“古之人不余欺也”,为什么?请分析这一论断内在的逻辑思路。
5.《石钟山记》不是一般的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与议论的关系的?
6.苏轼写《石钟山记》的意图是“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这说明“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但后人考证认为,苏轼的说法也不正确。那么,学习这篇文章的意义是什么呢?
四、鉴赏技法
1.结构独特
《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游记散文那样,先记游,然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结束。作者以“疑——察——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全文由思而行,因感而发,夹叙夹议,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成为因事说理的千古名篇。
2.写景状物巧妙生动
作者以生动的比喻(明喻如“声如洪钟”“如猛兽奇鬼”“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如钟鼓不绝”“如乐作焉”,暗喻如“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形象的拟人(“森然欲搏人”),贴切的拟声词(“铿然”“磔磔”“噌吰”“窾坎镗鞳”),对所见所闻进行了绘声绘形的描写,创造出独特的意境。
3.语言灵活多变
比如作者对两处鸟叫的描写完全不同:写栖鹘是先点鸟名,再写惊飞,最后才写其叫声;写鹳鹤是先写声,再点出鸟名。再如,两处对水声的描写也完全不同:前面的水声是“微波”与山下的“石穴罅”相击而发出的,后面的水声是“风水”与中流大石的窍穴相吞吐而发出的,这是声源的不同;前面的“噌吰如钟鼓不绝”是一种洪大响亮的声音,后面的“窾坎镗鞳……如乐作焉”是一种比较低而悠扬的声音,这是音调和音量的不同;前面是先闻声,后发现山下“石穴罅”,后面是先看见“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然后再写“有窾坎镗鞳之声”,观察顺序也不同。
【对标高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历史上,石钟山得名有三种说法,一是主声派,认为山乃以声得名。代表人物有《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唐人李渤、宋人苏轼。二是主形派,代表人物是清人曾国藩与俞樾,其观点是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三派是主张形声结合的,清人郭庆蕃即持此说,其《舟中望石钟山》诗中指出山形如洪钟,波涛与玲珑的山石激荡又发出类似钟磬之声。
究竟哪一种说法更为科学,更符合实际呢?
其实,石钟山是由石灰岩构成的,它的化学成分是碳酸钙,因含有二氧化碳的地表水及地下水长期的溶蚀,使其形成了奇特的岩溶地貌;特别是山的下部受到江水湖水及地下水的冲刷溶蚀,其山体下部几乎被掏空,呈中空之状。另外,山体外形上尖下圆,孤峰处于江边湖畔的平原上,宛如洪钟覆地。山下石钟洞,乃穹形溶洞,当长江与鄱阳湖水灌注溶洞之内,风兴浪作,水波连续猛烈地冲击洞顶与四壁,砰訇之声回环四起,余韵绵绵,犹以物击钟,声布四方。
可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乃石钟山取义得名的真谛。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
2.请根据文意得出结论,并简要概括石钟山取义得名的原因。一共不超过30字。
30《石钟山记》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及文章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结构。
3.感受集记叙、描写、议论于一体的行文特点和自然流畅、挥洒自如的文笔。
4.鼓励质疑,学习反对臆断,重视实践的科学精神,学会对人或事物全面评价。
学习重难点:
1.学习掌握本文叙述、描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感受作者所阐发的“事须目见耳闻,不可臆断有无”的人生哲理,培养勇于质疑和善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1.读准字音
彭蠡( ) 郦( ) 磬( ) 桴( )
铿( ) 硿( ) 鹘( ) 噌吰( )
罅( ) 澹( ) 窾( ) 镗鞳( )
答案:lǐ lì qìng fú kēnɡ kōng hú chēnɡ hónɡ xià dàn kuǎn tānɡtà
古今异义
(1)空中而多窍
古义:
今义:
(2)以为得其实
古义:
今义:
答案:(1)古义:中间是空的。今义:指天空上。
(2)古义:实际情况;实在;确实。今义: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3.一词多义
(1)察
①徐而察之( )
②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之于国也》)( )
③前太守逵察臣孝廉(《陈情表》)( )
(2)鼓
①微风鼓浪( )
②噌吰如钟鼓不绝( )
③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寡人之于国也》)
(3)莫
①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
②莫辞更坐弹一曲(《琵琶行并序》)( )
(4)搏
①水石相搏( )
②森然欲搏人( )
(5)焉
①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
②硿硿焉( )
③微波入焉( )
④如乐作焉( )
答案:(1)①动词,观察,仔细看 ②动词,审察,了解 ③动词,考察,举荐
(2)①动词,激荡,掀动 ②名词,敲鼓的声音 ③动词,击鼓
(3)①无定代词,没有谁 ②动词,不要
(4)①动词,击,拍 ②动词,抓,扑
(5)①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②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③兼词,相当于“于之”,即“到那里” ④助词,表陈述语气
4.通假字
(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
(2)汝识之乎( )
(3)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答案:(1)“函胡”同“含糊”,重浊模糊 (2)“识”同“志”,读“zhì”,知道
(3)“考”同“拷”,敲打
5.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
②或曰此鹳鹤也( )
(2)省略句
①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
②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
(3)倒装句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
②余是以记之( )
③得双石于潭上( )
④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
⑤石之铿然有声者( )
答案:(1)①“……者,……也。” 表判断。②“……也。”表判断。
①“以”后省略代词“之”,它; ②“置”后省略介词“于”,在 ;“鸣”后省略代词“之”。
(3)①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古之人不欺余也” ②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余以是记之” ③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潭上得双石” ④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⑤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铿然有声者石”
6.词类活用
(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
(3)大石侧立千尺( )
(4)事不目见耳闻( )
(5)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
(6)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
答案:(1)名词用作状语,在下面 (2)名词用作状语,乘船 (3)名词用作状语,在旁边 (4)名词用作状语,用眼睛;用耳朵 (5)名词用作状语,在晚上 (6)使动用法,使……鸣响
二、资料链接
1.识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苏轼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又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一改词的婉约,开豪放一派,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2.探背景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转任汝州团练副使时,顺便送其长子苏迈赴饶州德兴任县尉,途径湖口,游石钟山,写下了这篇游记。
3.知常识
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尚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政、战争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有十四个年号;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即明成祖)、康熙皇帝(即清圣祖)等。《石钟山记》中的“元丰”便是宋神宗的年号。
4.解题目
“石钟山”,在今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在县城南边的叫上钟山,在县城北边的叫下钟山。关于其得名原因,明代有人认为,“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今人经过考察,认为石钟山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既具有钟之“声”,又具有钟之“形”。
“记”,游记。本文是一篇因事说理的游记,记录作者考察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的过程。
三、文本研读
(一)整体感知
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 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 ,切忌
的道理。
答案:石钟山得名由来 “目见耳闻” 主观臆断
(二)文脉梳理
答案: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不可臆断,注重调查
(三)文本探究
1.作者是如何描绘月夜绝壁之景的?为什么要着力描写这绝壁之景?
答案:特点:作者在发现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之前,先写大石、栖、鹳鹤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状形、摹声和绘态。
观察的角度:由上(视觉)到下(听觉)。着重描写石钟山月夜的阴森恐怖,说明一般人在平常情况下不敢涉足。
原因:①使议论不显乏味,引人入胜,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②说明石钟山得名的原因长期未被弄清楚,就是因为环境艰险。③营造阴森可怖的气氛,和下文“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相呼应。
2.“噌吰”与“窾坎镗鞳”有什么不同?作者反复写声源有何意图?
答案:“噌吰”出自绝壁下,有共鸣,显得雄浑;“窾坎镗鞳”出自大石中,风来时则有,一吞一吐,节奏鲜明。作者反复写声源是为了证实郦道元的说法,推翻李渤的“谬论”。
3.本文中作者有三次笑,他在笑什么?试分析。
答案:①“余笑而不信也”,这里的“笑”是作者对李渤说法的“尤疑”的笑,正因为作者不相信李渤的说法,所以他对寺僧的做法和对小童的举动感到好笑。
②“因笑谓迈曰”,这里的“笑”是作者会心的笑、得意的笑。苏轼夜乘小舟探访石钟山,亲身了解命名由来,深感收获之喜。
③“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这里的“笑”,是对李渤浅陋的说法和做法的嘲笑。
4.苏轼自己实地考察发现了石钟山得名的由来,认为这证明了“古之人不余欺也”,为什么?请分析这一论断内在的逻辑思路。
答案:苏轼实地考察发现:“大声发于水上,噌呔如钟鼓不绝”“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褡之声”。并且两者相应,“如乐作焉”,这说明了水声如钟,符合人们对钟声的共识,所以,石钟山应是以声得名。这与古人郦道元的说法“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相合,所以说,“古之人不余欺也”。
5.《石钟山记》不是一般的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与议论的关系的?
答案:《石钟山记》不是一般游记,不重山川景物的描写,而重因事说理,通过具体记游来阐发道理。
关于石钟山的命名,无论是北魏郦道元的“水搏论”,还是唐代李渤的“扣石论”,苏轼都持怀疑的态度,并提出了怀疑的依据。而且带着疑问,在送子赴任途经石钟山时,亲临绝壁实地考察,他不拘成说,不畏险阻,泛舟绝壁之下,亲眼看到了石钟山阴森恐怖、惊心动魄的夜景,亲耳聆听了江水冲击石洞岩缝而发出的像钟一样的响声,从而弄清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心中的疑团涣然冰释。于是欣然命笔,用一个反问句“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来阐发强调实践,注重调查研究,反对主观臆断这一见解,给读者以丰富的教益和哲理的启迪,可谓水到渠成。由此看来,苏轼是有疑而来,释疑而返。苏轼心中先有辩论的对象,是有意于考据。
6.苏轼写《石钟山记》的意图是“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这说明“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但后人考证认为,苏轼的说法也不正确。那么,学习这篇文章的意义是什么呢?
答案:【观点一】不轻信前人的说法。苏轼的说法也许不完全正确,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苏轼的努力。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有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怀疑、察疑、释疑,正是和苏轼的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亲身实地观察的精神一致。
【观点二】实践出真知。作者在文中强调耳闻目见进行实地考察的重要性,反对主观臆断,草率盲从,这是科学的、重调查研究的态度。我们强调实践出真知,就应该像苏轼一样勇于实践。
四、鉴赏技法
1.结构独特
《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游记散文那样,先记游,然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结束。作者以“疑——察——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全文由思而行,因感而发,夹叙夹议,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成为因事说理的千古名篇。
2.写景状物巧妙生动
作者以生动的比喻(明喻如“声如洪钟”“如猛兽奇鬼”“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如钟鼓不绝”“如乐作焉”,暗喻如“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形象的拟人(“森然欲搏人”),贴切的拟声词(“铿然”“磔磔”“噌吰”“窾坎镗鞳”),对所见所闻进行了绘声绘形的描写,创造出独特的意境。
3.语言灵活多变
比如作者对两处鸟叫的描写完全不同:写栖鹘是先点鸟名,再写惊飞,最后才写其叫声;写鹳鹤是先写声,再点出鸟名。再如,两处对水声的描写也完全不同:前面的水声是“微波”与山下的“石穴罅”相击而发出的,后面的水声是“风水”与中流大石的窍穴相吞吐而发出的,这是声源的不同;前面的“噌吰如钟鼓不绝”是一种洪大响亮的声音,后面的“窾坎镗鞳……如乐作焉”是一种比较低而悠扬的声音,这是音调和音量的不同;前面是先闻声,后发现山下“石穴罅”,后面是先看见“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然后再写“有窾坎镗鞳之声”,观察顺序也不同。
【对标高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历史上,石钟山得名有三种说法,一是主声派,认为山乃以声得名。代表人物有《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唐人李渤、宋人苏轼。二是主形派,代表人物是清人曾国藩与俞樾,其观点是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三派是主张形声结合的,清人郭庆蕃即持此说,其《舟中望石钟山》诗中指出山形如洪钟,波涛与玲珑的山石激荡又发出类似钟磬之声。
究竟哪一种说法更为科学,更符合实际呢?
其实,石钟山是由石灰岩构成的,它的化学成分是碳酸钙,因含有二氧化碳的地表水及地下水长期的溶蚀,使其形成了奇特的岩溶地貌;特别是山的下部受到江水湖水及地下水的冲刷溶蚀,其山体下部几乎被掏空,呈中空之状。另外,山体外形上尖下圆,孤峰处于江边湖畔的平原上,宛如洪钟覆地。山下石钟洞,乃穹形溶洞,当长江与鄱阳湖水灌注溶洞之内,风兴浪作,水波连续猛烈地冲击洞顶与四壁,砰訇之声回环四起,余韵绵绵,犹以物击钟,声布四方。
可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乃石钟山取义得名的真谛。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
2.请根据文意得出结论,并简要概括石钟山取义得名的原因。一共不超过30字。
30
答案示例:1.石钟山是由石灰岩构成的,石灰岩的化学成分是碳酸钙,因长期受到含有二氧化碳的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溶蚀,而形成了奇特的岩溶地貌(或:石钟山是由石灰岩构成的,石灰岩的化学成分是碳酸钙,含有二氧化碳的地表水及地下水长期的溶蚀,使其形成了奇特的岩溶地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语病:
一是“它”指代不明,把“它”改为“石灰岩”;
二是“因……使其……”句式杂糅,改为“因长期受到含有二氧化碳的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溶蚀,而形成了奇特的岩溶地貌”或“含有二氧化碳的地表水及地下水长期的溶蚀,使其形成了奇特的岩溶地貌”。
画线句子改为:石钟山是由石灰岩构成的,石灰岩的化学成分是碳酸钙,因长期受到含有二氧化碳的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溶蚀,而形成了奇特的岩溶地貌。或:石钟山是由石灰岩构成的,石灰岩的化学成分是碳酸钙,含有二氧化碳的地表水及地下水长期的溶蚀,使其形成了奇特的岩溶地貌。
2.结论:“形声结合说”更符合实际。
原因:既有钟之形,且有钟之声,形声兼备。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结论应是指哪一种说法更为科学,更符合实际,结合上一段“山体外形上尖下圆,孤峰处于江边湖畔的平原上,宛如洪钟覆地……水波连续猛烈地冲击洞顶与四壁,砰訇之声回环四起,余韵绵绵,犹以物击钟,声布四方”可得出结论:“形声结合说”更符合实际。
原因是“山体外形上尖下圆,孤峰处于江边湖畔的平原上,宛如洪钟覆地”指向“既有钟之形”,“水波连续猛烈地冲击洞顶与四壁,砰訇之声回环四起,余韵绵绵,犹以物击钟,声布四方” 指向“且有钟之声”,形声兼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