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韩愈
大唐孤勇者
凡事不平则鸣
说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马
唐朝知名大V
韩愈(768年—824年)
— 百代文宗、八家之首 —
著名写手
能文能武
成语大师
古文运动发起者
政绩卓然
《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祭十二郎文》: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
《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据统计,共创造了331个成语,成语制造机。
力挽狂澜 白发苍苍 互通有无 混为一谈 形单影只 飞黄腾达
文
诗
成语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写法灵活,讲究文采,可叙述,可描写,可说明,可议论,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往往托物言志、托物寓意。
文体知识
“马说”即谈马、论马。
解
题
韩 愈
知人论世·识作者
★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百代文宗“、”文起八代之衰”之名。
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有《韩昌黎集》传世。
韩愈(768年-824年)
知人论世·知背景
伯乐相马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伯乐向驾车的人说要买马。驾车人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楚王听到伯乐对马的介绍后,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半个月后,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
怀才不遇 愤作《马说》
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8
晓畅字句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祗
骈
槽枥
粟
食马
石
见
邪
zhǐ
pián
cáo lì
sù
sì
dàn
xiàn
yé
自读全文,读准字音,弄清句读、重音和停连。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
其能/千里也?
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天下/无马!”呜呼!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表转折,可是,却
虽然
称号
仆役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虽然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凭借千里马的名气而著称。
同“只”,只,仅
两马并驾
这样之后
用,凭借
晓畅字句
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期秦国人,擅长相马
组内合作,疏通文意,积累字词。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相等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晓畅字句
粮食
有时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才能;美好素质
怎么
同“饲”,喂
即使
同“现”,表现
尚且
相等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这样
代词,代指千里马
定语后置的标志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拿着鞭子
面对
唉
加强诘问语气
语气词,吗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名作动,用马鞭驱赶
喂
竭尽
才能,才干
通晓
表修饰
晓畅字句
按照
表示推测,恐怕
整体感知:通读全文,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晓畅字句
第一部分(1):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2):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第三部分(3):辛辣讽刺了“食马者”的愚妄无知。
读马之不平
活动一:自读全文,“说”了哪几种马?归纳总结千里马的遭遇。
死马
饿马
冤马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千里马遭遇
读马之不平
活动二:小组合作探究,组内共读文章,解决以下问题:
(1)你们读到了一匹怎样的千里马?又读到了一位什么样的食马者?
(2)体会到了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感情呢?重点关注虚词(如:也)
我从 中, 读到了一匹(位) 的
千里马(食马者)。因为文中说 。
读马之不平
饱受欺侮、凄凉惨死
无千里之名、不受重视、湮没无闻
受虐挨饿、才美难现
孤独寂寥、无人理解
受尽冷落、深蒙冤枉
“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天下无马!”
这是一匹有千里之能,却无千里之名、遭遇悲惨且怀才不遇的千里马。
【千里马形象】
读马之不平
【食马者形象】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不识千里马
平庸浅薄
愚妄无知
居高临下
有眼无珠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执策而临之”
食马者面对真正的千里马视而不见,摆出居高临下、倨傲不屑一顾的神态,慨叹“天下无马”。这就把食马者的有眼无珠和千里马不为人识的悲哀刻画得入木三分。
·“临”,《说文》“监临也。”
·会意字。整个字形象人俯视器物的样子。
·本义:从高处往低处察看。
·“临”表示“面对”,带有居高临下的意味。
读马之不平
【虚字不虚,“也”更传情】
也 例句 情感表达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对颜回的安贫乐道非常欣赏和赞叹。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郑重强调“志”的重要性。
“也”:在古代是开口音,大开口强调一种大大的、郑重的语气。创作的人专门把“也”字摆句末,表示很庄重很正式的强调前面的内容很重要。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安求其能千里也?”
“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愤愤不平之意;
无限痛惜和同情
反诘语气,
对食马者的愤怒与谴责
深刻嘲讽食马者的
无知愚蠢,
更有痛彻与无奈
知退之不平
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童年:父母早逝,与侄子十二郎感情深厚
韩愈3岁时,父亲过世,由哥哥抚养。12岁时,哥哥病逝于任上自此,由嫂子抚养长大。童年时期,自己最重要的亲人兼玩伴大概就是比自己小几岁的侄子——十二郎,两人年纪相仿,读书生活一起,感情甚笃。
因财力有限,两人之中,只有19岁的韩愈前往应试科考。可惜还未等到韩愈安顿好十二郎壮年却因病而亡。著名祭文《祭十二郎文》便是为他而写“一在天在涯,一在地之角”感人肺腑,引人落泪。
资料链接
青年:科举求仕之路坎坷
韩愈生长于官宦家庭,虽家道中落,但多多少少有些读书的基因和环境其父生前担任秘书郎,从文,掌管图书。富有才情的韩愈,21岁考中进士。
古代学子,学而优则仕,求仕处处碰壁,满身才华无处施展。时28岁,在长安蛰伏长达10年,没有获得一官半职。韩愈曾三见宰相不得荐,三拜权贵门难进,内心的痛楚可想而知。《马说》一篇,以千里马自喻道尽多少怀才不遇士子的心!
壮年:不平则鸣,一腔孤勇
韩愈果敢无畏,他不畏强权,屡屡被弹劾贬。
最严重一次是:唐宪宗迎佛骨,以孔孟之道为宗的韩愈一封谏书,因此获贬,“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他不平则名,《争臣论》:君子居其位则死其官。他用自己坎坷不平的人生,诠释了一个旧时文人的正直与担当!
伯乐: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作者的郁郁不得志之情,借伯乐与千里马传说来含蓄表达,叫 ......
托物寓意
千里马:人才
借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
满纸都是韩愈“不平则鸣”之音。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钱起《赠阙下裴舍人》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我劝天公重抖救,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己亥杂诗》
叩时代之音
《马说》仅仅是韩愈一个人的不平之音吗?
在韩愈受到任用后,他也多次扮演伯乐的角色,他曾推荐李翊(yì)考中进士,培养出江西省第一个状元卢肇,提携孟郊、张籍、李贺、贾岛,使他们名垂文坛。经他提携的牛僧儒更是位及宰相。
抒天下人之怒——是怀才不遇、壮志未酬者的呐喊和愤懑。
韩愈——他是至贤至刚的孤勇者,用他的苦难、他的才情、他的坚毅,以一生在诠释“虽千万人吾往矣”般的满腔孤勇。
叩时代之音
【思辨】请联系当代社会现实,说说千里马和伯乐哪个更重要?
① 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如何获得他人的赏识?
② 假如你是食马者,你应该怎样对待千里马?
③ 假如你是伯乐,你应该怎么挖掘人才?
愿诸君,勇敢地追逐
照耀自己的一束束光芒,
奔赴生命一次次的春和景明;
更要像昌黎先生一样,
鸣不平之音,
叩响时代不断拔节向上的声音。
课堂结语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同“只”,只、仅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同“饲”,喂
3.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表现
【通 假 字】
文言积累
(1)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
(2)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结构助词,的
(2)虽有千里之能
结构助词,的
(3)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代千里马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语气助词,无意义
(5)马之千里者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一词多义】
能
之
(1)策之不以其道
动词,用马鞭驱赶
(2)执策而临之
名词,马鞭子
(1)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代词,代指千里马
(2)其真无马邪?
表示诘问,岂、难道
(3)其真不知马也!
表示推测,恐怕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代词,它的
【一词多义】
策
其
(1)一食或尽粟一石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吃
同“饲”,喂。
【一词多义】
(1)不以千里称也
(2)策之不以其道
以
介词,因为。
介词,按照。
(1)虽有千里之能
(2)安求其能千里也
以
才能
能够。
【词类活用】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策之不以其道(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形容词用作动词,受屈辱。
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完。
名词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数量词用作动词,行千里。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让……竭尽。
【古今异义】
一食或尽粟一石( )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是马也( )
安求其能千里也(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古义:仆役。
今义: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
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古义:这样。 今义:判断动词。
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平安,安定,安装。
古义:同样。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特殊句式】
马之千里者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千里之马者”。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祗于奴隶人之手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