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武王伐纣灭商的战役是( )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国人暴动 D.城濮之战
2.小亮同学在预习《夏商周的更替》一课时把公元前1046年这个时间用红色的笔重点圈了出来。这一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涿鹿之战 B.武王伐纣 C.夏朝建立 D.秦朝灭亡
3.“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世袭)以为礼。”《礼记》里的这段叙述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商汤灭夏 B.尧传位给舜 C.舜传位给禹 D.禹传位给启
4.下图是西周政治制度示意图,人物身份自上而下对应正确的是( )
A.周王—士—卿大夫—诸侯 B.国王—诸侯—卿大夫—士
C.诸侯—国王—卿大夫—士 D.诸侯—卿大夫—士—周王
5.《左传》中记载:在一个重要的仪式上,司空(官职名)冉季载代表周天子向康叔分赐疆土,司徒(官职名)陶叔代表周天子向康叔分赐平民、奴隶。这一仪式反映出西周实行(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察举制 D.分封制
6.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进入比较成熟的国家形态,那是因为夏朝( )
A.创立了禅让制度
B.产生了封建制度
C.实行了分封制
D.组建了政府和军队,并制订了刑法
7.2023年暑期热播电影《封神第一部》改编自明代长篇小说《封神演义》,该小说描述有关于“炮烙之刑”“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场景,与此残暴统治有关的是( )
A.商汤 B.商纣王 C.周厉王 D.周幽王
8.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朝代、历史时期兴替呈现正确的是( )
①夏→商②西周→东周③战国→春秋④商→西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9.人们常称北京一带为燕蓟之地,山东为齐鲁大地,山西为三晋之地。这些地名的由来从历史上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哪一制度( )
A.皇帝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10.如下图为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这件器物造型独特,由众多细小的绿松石片精心拼合而成,工艺极为精湛。它的出土体现了( )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
A.二里头时期已出现成熟文字 B.当时高超的手工业制作水平
C.二里头文明来源于外来文化 D.二里头时期已进入青铜时代
11.如下图所示,二里头都城为宫城居中、显贵拱卫、分层规划、分区而居、区外设墙、居葬合一的多网格式布局。这表明当时( )
A.平民生活富足 B.城市具有规划性
C.都城商铺林立 D.手工业发展迅速
12.关于夏朝建立后的王位传承,史书中有不同的记载
内容 出处
“帝禹……以天下授益……益让帝禹之子启” 《史记·夏本纪》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 《战国策·燕策一》
据此能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启用武力夺取王位 B.启最终登上王位
C.益将王位让于启 D.禹直接传位于启
二、材料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悲,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材料二 公元前11世纪,在牧野之战中周人战胜了曾经相当强大的商人,获得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为了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迅速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们推行了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李风琴《西周分封制与西欧中世纪分封制之比较》
材料三 夏、商、周三朝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商、周政权的更迭如同夏、商政权的更迭一样,也是通过大规模的战争实现的。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天下为公”和“天下为家”分别对应哪种制度?
(2)据材料二,指出西周分封制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实施后产生的政治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夏、商、周三朝政权的更迭的方式是什么,并通过夏、商政权更迭的相关史实论证。
三、综合题
14.学习和了解历史的途径多种多样。通过不同的途径,我们可以了解和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让历史学习更有趣。请结合下列资料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表格梳理】
材料一:夏、商、西周三代的更迭
朝代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重大事件
夏朝 约公元前2070年 ①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② 产生
商朝 约公元前1600年 商汤 ③ (战役),商朝灭亡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 ④ (年代),西周被犬戎族所灭)
(1)请你将材料一中的表格补充完整。学习了夏商西周的兴衰和更替史,你有何感悟?
【史料分析】
材料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意思是将土地分给亲戚和功臣,让他们在各自的土地上建立国家,让这些国家作为藩篱保卫周朝)
——《左传》
(2)材料二反映的是西周实行什么制度?西周实行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地图学史】
材料三:历史地图可以直观地再现历史,观察下图。
(3)依据材料三《周初分封诸侯国示意图》,归纳出周初诸侯国的分布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些人能够成为诸侯?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夏朝的最后一个王,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终日饮酒作乐。商部落的首领起兵打败他。夏朝灭亡,商朝建立。
材料二: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收取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公元前1046年的一次战役中,他被周武王打败,商朝灭亡,周朝建立。
材料三:他横征暴敛,与民争利,弄得民不聊生。公元前841年,国都的民众起来反抗他的暴政。他带着亲信踏上了逃亡之路。
(1)材料一中的“夏朝的最后一个王”指的是谁?
(2)材料二中的“商朝的最后一个王”指的是谁?材料中的“一次战役”指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他”指的是谁?材料涉及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4)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5)三则材料给今天带来哪些启示?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D B D D B B C B
题号 11 12
答案 B B
13.(1)禅让制。世袭制。
(2)背景:周人战胜了商人,获得了对中原地区的绕治权。
作用: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
(3)方式:大规模战争。论证:商的首领汤趁夏朝统治面临崩溃之时,联络周边民族,起兵攻伐,推翻夏朝统治。
14.(1)① 禹,② 中国王朝,③ 牧野之战,④ 公元前771年;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统治者要实施仁政。
(2)分封制;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3)大都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宗亲和功臣。
15.(1)桀。
(2)纣;牧野之战。
(3)周厉王国人暴动。
(4)统治者实行暴政。
(5)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统治者要实行仁政,关心百姓,重视人才等,符合题意即得分。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