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百家争鸣》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百家争鸣》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2 16:04: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百家争鸣》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兵家的创始人,后代尊称“兵圣”并且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的是( )
A.鬼谷子 B.孙膑 C.孙武 D.韩非子
2.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下列关于儒家思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的主要著作是《论语》
B.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C.孔子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认为“苛政猛于虎也”
D.孟子提出“仁政”,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主张礼法并用,是法家韩非子的老师;《墨子》反对各国相互攻伐,但书中《城守篇》对我国古代军事技术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这反映了战国时期学派之间思想( )
A.相互抨击 B.趋于一致 C.相互影响 D.独立发展
4.思想指导人们行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觉今是而昨非”,毅然辞官归隐;李白傲视权贵、狂野不羁,“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们的处世准则受到了( )
A.老庄“无为、追求精神自由”的影响
B.墨家“兼爱”“非攻”的影响
C.韩非“变法革新”的影响
D.儒家“厚德载物”的影响
5.在古代,开创一个学派或者对学派有突出贡献的人,往往被尊称为“子”,老子就是其中之一。下列主张中,属于老子的是( )
A.“君无为,法无不为” B.“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C.“民为贵,社稷次之”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以下示意图表现的是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主张,①处应填( )
A.“仁” B.“无为而治”
C.“兼爱”“非攻” D.“以法治国”
7.先秦诸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下面最能代表韩非子思想的是( )
A.祸福相依 B.仁者无敌 C.依法治国 D.礼法并用
8.百家争鸣影响深远,今天“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理念。下列主张与其相近的是( )
A.“兼爱”、“非攻” B.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9.小明同学在单元总结时做了如下笔记:“夏商周的更替”、“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诸子百家与诸侯国变法”,请你推测该单元的主题是( )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0.《道德经》是中国的一部哲学作品,是中华文化中浓重的一笔,里面有很多富有哲理的名言名句,其内容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此书记载的是谁的言论?( )
A.孔子 B.墨子 C.老子 D.庄子
11.孔子是我国古代大教育家。他兴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下面体现孔子是教育家的选项是( )
A.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B.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D.克己复礼为仁
12.夏、商、周三代均发端于河南,作为东方文明轴心时代标志的儒道墨法等诸子思想也产生于河南。这表明( )
A.中华文明,发端河南 B.中原文化,底蕴悠长
C.考古研究,发现历史 D.诸子百家,精彩纷呈
二、材料题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材料二 商鞅入秦变法,结合秦国具体情况,制定了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乃至风俗习惯等各项法律,……商鞅变法的意义重大而深远,“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中激励人们“勇于公战”的措施。商鞅变法对秦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道家 ① 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主张“无为而治”
儒家 孔子 其思想核心是“②”,提出恢复周礼和“为政以德”
③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等
(3)阅读材料三的表格,写出材料中的①、②、③分别代表什么?战国时期形成了哪一局面?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三、综合题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将民本思想阐述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苦劝统治者要实行“仁政”,能“制民之产”,就是希望统治者提供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以保障农民生活。孟子的思想奠定 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成为民本思想的典范。
——摘编自周克浩《马克思“以人为本”与孟子民本思想之异同》
材料二:汉文帝令地方官吏务必促使人民回归农业生产,各郡国要劝民进行农桑生产,对劝农成绩差者给以处罚;借贷种子、口粮给贫民,对其中确有困难而不能按期偿还的贫民,赦免还贷、 遇到自然灾害则开仓放粮以赈济灾民。
——摘自晁福林《中国近代史(上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孟子民本思想的历史地位,并结合所学归纳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文帝治国理政的措施,并结合所学指出这些措施体现了什么思想。
15.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法家、纵横家等都开办私学,聚徒讲学,各家在讲学活动中创立了新的学派,在理论上自成体系,标新立异。其中以儒家和墨家的规模比较大。儒家设立的私学,首推孔子。据史书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摘编自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史》
材料二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材料三 奠定中华民族精神的儒家、法家、道家等传统思想……诸子百家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形成的……而决定学派命运的是看这些学派是否符合天下大势的走向。
材料四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
(2)材料二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春秋时期哪个重要人物的观点?请简要说出这个人物的历史地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符合当时“天下大势”的学派,并指出该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诸子百家中哪些思想主张对我们现代生活和文明建设仍具有借鉴意义?列举一例并加以说明。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C A B A C C B C
题号 11 12
答案 A B
13.(1)新现象: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2)措施: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影响:秦国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代表:①老子;②“仁”;③墨家。
局面:“百家争鸣”。
(4)时代特征:经济发展、制度变革、思想学术繁荣(或社会动荡与变革)。
14.(1)奠定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成为民本思想的典范;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并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2)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民本思想。
15.(1)局面:百家争鸣。局面:百家争鸣。
原因: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社会生产力提高;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思想家发表各自的主张和见解,形成不同的学派,学术下移,出现“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周王室衰微,士阶层活跃。
(2)人物:孔子。历史地位: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学派: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主张: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4)如:儒家思想:“仁”,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孔子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人民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任意一例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