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6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2 15:32: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主题分析
单元教学主题名称 明清时期的“盛世”与“危机”
单元教学主题概述 1、课标对于本单元的具体要求如下: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以及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课标要求主要分为三条线索: (1)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明清社会对秦以来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和思想文化成果的继承性和发展 (3)面对世界近代化的发展走向,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和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的历史趋势。 3、内容分析: 明清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典型的盛世与危机并存的时代特征。 从政治角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内阁、军机处和奏折等新的机构和制度,废行省,设三司和巡抚总督制度化,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民族关系上明清时期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有力的管辖措施,中国疆域基本奠定;对外关系上朝贡贸易进一步发展:郑和下西洋宣扬国威,增强了中华文化的辐射力,戚继光抗倭和郑成功收复台湾体现出中华民族在反抗外来侵略者方面取得成果《尼布楚条约》展现了对外关系缓慢转型的因素。从经济角度,明清时期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赋税制度也更加完善。从文化角度,以阳明心学和明清之际思想启蒙运动为标志,儒学继续发展,小说戏曲等达到高峰,传统科技出现大量总结性著作和“西学东渐”都是明清文化盛世的表现。 在危机方面,政治角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出现了以特务机关为代表的异化特征,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阻碍了新的生产因素的发展;“土木堡之变”、噶尔丹、回部的叛乱体现出在民族关系和边疆治理方面,明清政府依然面临一定的挑战;在对外关系上,中国的内陆和沿海边疆遭到外来侵扰,并与其他多种因素交织引发了“海禁”和闭关锁国的局面,中国几乎与世界隔绝。从经济角度,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土地兼并导致农民生活困苦不堪。“文字狱”、八股取士等文化专制措施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中国的传统科学也落后于世界。 而明清时期的“盛世”与“危机”是与明清所处的历史阶段相一致的。从纵向上看,一方面,明清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是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积淀的结果,因此必然带有封建社会最后“盛世”的余晖。但是另一方面,明清封建社会走向末期,虽然孕育了新的社会转型因素,但是旧有的封建生产关系仍占主流且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此明清时期封建经济发展进入僵局,人地矛盾激化,社会矛盾尖锐,引发统治危机。由此,明清统治者在政治制度方面走向权力的异化、对外关系上走向保守和封闭、文化政策上趋于严酷,引发了明清社会的“危机”。 从横向上看,明清也是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的时期。与明清同时期的西欧社会,资本主义经济的充分发展带动了政治制度的转型和意识形态的演进。英、美等国先后进入工业文明新阶段,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资产阶级文化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这些都与明清封建社会的残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加重了明清时期的社会“危机”,也为下一个单元中国近代史的屈辱和救亡奠定了基础。 所以,第四单元在整个教材中上承中国古代史,下启中国近代史,具有重要地位。 4、课时结构:通过第一、二课时明清政治、经济、文化的盛世,为第三课时的“危机”埋下伏笔,使学生认识到明清的盛世中潜藏着危机。 5、特色内容:每个课时的内容中适当融入选必教材内容,保证课时的完整性和授课逻辑的严谨性。
单元教学学情分析
单元学情分析 明清历史在初中部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的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中已有涉及,因此高一学生对明清时期历史框架有一定基础。 但是,高一学生历史思维与素养欠缺,难以构建历史知识体系、掌握历史发展规律。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侧重提供文字图片史料,创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完成历史学习思维方式由初中到高中的转变,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单元学习目标确立
单元学习目标 素养素养导向的单元学习目标学业质量水平等级(水平1、2、3、4)A 时空观念 B 史料实证 C 历史解释 D 唯物史观 E 家国情怀单元目标a:通过归纳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明清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历史结论,理解其对于统一多民族多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单元目标b:掌握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认识其对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意义和明清盛世中潜藏的危机。(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单元目标c:通过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异同、分析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特点和影响,感受中国封建制度的桎梏使其逐渐落后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形成规律性认识。(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单元目标d:通过梳理明清时期经济、文化方面的新变化,总结明清时期中西方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方面的不同,理解明清时期未能发生社会转型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以古鉴今,联系现下中国的发展道路,体会民族兴亡的忧患意识及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学习的历史使命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A2 运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较长时间较大范围的史事加以概括说明,制定中国古代史的知识结构图。B2 通过收集史料掌握获取史料的基本方法。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中,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C3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对系列史事作出解释。D3 能够史论结合、实事求是地论述历史与现实问题。(运用历史的知识和方法来分析明清时期中国与世界发展的不同趋势)E3能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汲取经验教训;更客观地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E4能够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以及世界历史发展的进步历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
单元学习评价设计
单元学习目标学业质量水平划分评价标准掌握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认识其对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意义和明清盛世中潜藏的危机。水平1:根据教材内容,了解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 水平2:理解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是封建社会渐趋衰微的必然结果,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用。通过归纳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明清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历史结论,理其对于统一多民族多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水平1:根据课文,归纳和掌握明清加强边疆治理的措施。 水平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明清边疆民族管理的特点。学生可以对明清时期的疆域状况进行准确描述。 水平3:学生可以选择、组织和运用材料和所学知识,学生可以理解明清时期我国疆域基本奠定时期,提升学生利用历史术语和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解决具体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异同、分析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特点和影响,感受中国封建制度的桎梏使其逐渐落后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形成规律性认识。水平1:通过阅读课文和材料,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水平2:根据所学和材料,可以对比出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异同,并以小见大,感悟中外历史发展进程的区别。通过梳理明清时期经济、文化方面的新变化,总结明清时期中西方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方面的不同,理解明清时期未能发生社会转型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以古鉴今,联系现下中国的发展道路,体会民族兴亡的忧患意识及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学习的历史使命感。水平1: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明清时期没有实现社会转型原因的相关信息。 水平2:能够把握中西方在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文化政策和对外关系方面的异同,理解中国明清“危机”的重要表现,从而与中国近代史的知识联系起来。
单元教学策略
概述单元教学实施的整体思路(突显在恰当情境承载下,单元知识、概念等的整体布局,系统呈现,并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
单元作业设计
作业内容:第3课时后,要求同学们根据已经学过的中国古代史知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中国古代史的思维导图构建,下节课展示并讲解思路。 有利于对整个中国古代史的知识进行整合分析、缕清线索,有利于学生建立横向、纵向历史知识网络,锻炼学生的历史能力。
单元教学反思性改进
基于各课时反思性教学改进,汇总形成单元反思性教学改进。明确主要经验或者需改进的方面。
单元教学结构图
“明清政治之“盛””教学设计
课题 课时1 明清政治之“盛”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单元的第一课时,围绕的主题是明清政治之盛。明清政治之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不同侧面: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的奠定和对外关系方面的积极成果。 这三种“盛”的表现并非并列关系,明清时期疆域奠定的原因主要体现在民族治理能力带来的对内边界的确立和《尼布楚条约》等所体现的我国疆域在国际上得到了其他主权国家的承认,在外在法理上认同了我国边疆的合法地位。而这两方面内容则分别包含在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对外关系的积极成果里面,因此本课包含着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所以本课知识结构如下图所示。 本课的主体知识来自纲要(上)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和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中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对外关的积极成果和民族治理措施。其他涉及表现明清时期“危机”的知识点统一放在第三课时当中。另外,本课为了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和逻辑的合理性,同时兼顾了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的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和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中明清时期的相关内容,包括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在内地巩固的制度变革、民族治理中的补充知识和对外关系中明清仍致力于维持朝贡体制,但是已体现外交关系缓慢转型的因素等内容。 由此,本课的课时设计具有知识含量大、组织难度大的问题。如何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完成本课教学目标成为重要挑战。在此,我进行的主要尝试和努力包括:1.抓住本课核心要点,其他知识弱化处理。2.通过学案加强学生课前预习效果。3.以课上习题作为知识巩固和知识补充的重要手段。4.以任务驱动法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加强本课重难点问题的理解。5.教材资源的开发。
学情分析
明清历史在初中部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的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中已有涉及,因此高一学生对明清时期历史框架有一定基础。对于明清时期的基本实事有所了解,所以本课的重点是融合必修和选择性必修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规律、掌握明清民族治理手段基础上发现清朝民族治理的新变化,由此得出清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巩固的历史结论。在了解朝贡体制基础之上,有意识地与《尼布楚条约》所体现的平等条约原则进行对比,认识清朝对外政策转型的因素。 本课对于学生来说,材料数量和难度较大,对学生课上的阅读负担较重,部分学生容易出现有限时间内材料阅读不清、解读不到位的问题。
学习目标确定
1、通过列举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进的具体内容,阐明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的历史趋势,理解君主专制加强的意义。(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2、通过对明清时期统一全国、经略边疆举措的归纳,比较明清时期民族治理政策的变化,发现其对后世疆域奠定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重要意义,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3、通过比较朝贡体制与《尼布楚条约》,感受清代对外关系转型,从国际视野角度关注我国疆域法理认定上的重要意义。(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4、通过梳理明清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对外关系的成就,体会明清时期在政治方面取得了相当成果,形成明清政治之盛的历史认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和对外关系的积极成果 学习难点:明清时期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的重要意义
任务实施过程
学习任务(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学习内容或引领性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任务或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意图(设计意图或评价目标)
任务一:掌握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各项措施,分析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 问题1:比较内阁与军机处的异同,说明如何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学生分析,解读材料,并回答问题,用准确的历史语言得出历史结论。 材料1:祖宗设立阁臣,不过文学侍从,而其重亦止于票拟。其委任权力,与前代之宰相绝不相同。 ——《明神宗实录》卷511载叶向高奏疏 材料2:据《清会典》记载:它的职责是:“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以赞上治机务”。自军机处建立之时起,便成为掌握在皇帝手中最得心应手的工具,也是清代政治中枢中影响最广,所起作用最大的一个机构。……军机处的责任既然如此重大,但充其量不过是皇帝控制下的“秘书”班子,所有军机大臣概由其钦定。直庐又地处宫禁,一切工作都处在皇帝严密的监督之下,没有任何决策权。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通过此活动锻炼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通过明清内阁和军机处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军机处和内阁均作为秘书机构,并不是法定的国家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但是由于附庸皇权,地位不断上升、权力不断扩大,体现出当时君主专制的加强是政治之盛的重要表现。
问题2:根据材料,概括分析奏折制度的影响。 学生分析,解读材料,并回答问题,用准确的历史语言得出历史结论。 雍正利用密折,使各级官吏相互牵制、相互监督,人人存戒心,在第一时间就获得各地督抚大吏的情况,不仅震慑和控制了官员,同时还有效杜绝了官员之间徇私……雍正广泛地推行密折制度,使自己的耳目遍及各处,因而对于地方利弊、时政的得失多能洞悉,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他的施政措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总之,雍正全面推行密折制度,使各地官员能以密折的形式直接与自己沟通,不再需要内阁的通政司转送,而他本人的朱笔御批也不再需要与内阁大臣商讨,因此自己的意志就能更为直接地贯彻到国家的行政之中,这就使密折制度成为了强化皇权的重要手段。 ——吕健《雍正朝密折制度新探》 学生通过材料的分析,认识到奏折制度是清朝时期控制官员、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有利皇帝了解各地情况、政令推行、稳定社会秩序和加强皇帝专制权力。
问题3:根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学生分析,解读材料,并回答问题,用准确的历史语言得出历史结论。 明代空前硕大的皇权被建立起来了。这时,以皇帝为轴心的中央政府,能空前地、最大限度地集中了统治权力,能比较有效地排除了可能侵扰、阻挠行使绝对皇权的因素,比较有效地把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各级官吏均置于中央政权的控制之下。使有明一代,始终没有发生过相权威胁皇权,外戚干政,宦官挟持皇帝,地方武装割据对抗中央等现象。而且,由于当时的封建生产关系仍能给社会生产力以一定的发展余地,而新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又适应了当时的历史条件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和一定的活力,因此它们能在不同程度上稳定着社会秩序,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维护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加强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学生通过材料的分析可以了解君主专制加强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重要意义。
任务二:梳理明清时期民族边疆治理的相关内容,了解从明到清民族治理的新变化 问题1:梳理明清清朝民族治理的措施。 学生根据教材内容,提取并整合明清时期民族治理的相关内容,并填写下列表格。 明朝民族治理 中央机构地方管理制度政治手段军事手段经济手段
清朝民族治理 中央机构地方管理制度北方西北西藏西南东南
学生梳理明清时期民族治理的相关举措,可以锻炼学生信息提取和整合的能力。
问题2:与明朝相比,清朝民族治理有何新变化? 以明清时期民族治理表格和教材的明清版图为依据,结合材料,学生分析和归纳清朝民族治理的新变化。 清廷对边疆民族地区控制的加强,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反映是很明显的。对于各民族内部的具体事务……仍需对其原来的行政体制加以适当改造,以便把它们纳入到清朝统一的官制系统中去……他们都属于清朝行政体系中有机的组成部分,保证着中央政令的贯彻执行。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学生可以利用教材资源和课外材料,了解到清朝时期民族治理较前代相比 ①版图扩大,从被动防御到积极主动②手段灵活,因地制宜,因俗而治。③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控制更加直接。由此奠定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的内在边界。
任务三:根据材料,概括《尼布楚条约》的影响 根据材料,概括《尼布楚条约》的影响 学生根据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概括、分析和归纳《尼布楚条约》的影响 《尼布楚条约》是在平等基础上签订的条约,条约对两国政府都是有利的。中国方面,虽然在领土问题上作出了很大的让步,但促使俄军撤出雅克萨,收复了长期被俄国霸占的国土,并从法律上明确肯定了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是中国的领土;由于和俄国订约停战,清政府也就能够腾出手来去对付准噶尔叛乱势力,进一步完成国家的统一。 ——戴逸《戴逸文集·清代中国与世界》 最后,这两个国家都较好地了解到了他们真正的利益所在。康熙帝宁愿要带来实惠的和平与贸易,而不要徒劳无益的战争。……俄国人付出的代价只是让出一个修建在边界线以外的小堡垒。……这种贸易活动使双方都受益获利。 ——伏尔泰著 吴模信译 《彼得大帝在位时期的俄罗斯帝国史》 经过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祖孙四代的开拓,中国疆域达到了内在发展的极致。……在此条件下,清朝于北方遏制了沙俄的继续南下,且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了边界……附丽着沙俄与西欧列强对清朝领土主权的国际承认。 ——于逢春《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 通过此活动,锻炼学生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历史材料的分析和归纳能力。让学生认识到《尼布楚条约》1、在法律上明确了中国的领土。2、体现出清朝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3、中俄两国开展互惠贸易。4、有利于清朝对内的统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的奠定。
任务四:根据所学知识,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奠定的意义。 任务四:根据所学知识,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奠定的意义。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说出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奠定的意义。 让学生认识到疆域的奠定为进一步民族交往、民族认同、民族交融创造了条件,最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板书设计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本课课堂题目训练,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实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并根据结果,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 2、本课课后作业规定用时30分钟,采取分层考察的方式,分为基础必答部分和易错易混提高训练两个部分,分别针对本课的基础知识和应具备的能力素养进行考察。教师检测作业结果作为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和学生自行查缺补漏的依据。课后作业设计体现了知识全面、能力培养和素养熏陶共同要求。 3、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查找本地区本民族有关清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民族治理的相关资料,并以小组的形式相互交流,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课教学设计存在以下问题 1、主题设定上强调明清时期的政治之“盛”,对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消极影响和对于阻碍新的经济因素在中国发展、阻碍中国社会转型的方面介绍不足,容易让学生认为明清时期只有盛、没有危,应在授课时渗透相关内容 2、在材料数量较多、难度较大,容易导致有学生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材料阅读、分析的任务。 3、在本课三个子目之间的相互关系上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内在逻辑关系,影响了本课的流畅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