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东汉的兴衰》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东汉的兴衰》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6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2 16:06: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东汉的兴衰》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人物,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建立东汉的是( )
A.刘邦 B.王莽 C.刘秀 D.孙权
2.公元25年,( )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A.刘邦 B.刘彻 C.刘秀 D.王莽
3.成语“乱七八糟”源自“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这两个事件分别发生在( )
A.西周和西晋 B.西汉和东汉 C.西周和东汉 D.西汉和西晋
4.“读史使人明智”,中国悠久的历史给予后人太多的智慧等待着汲取。从夏商周到秦汉的兴亡更迭,这近两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 )
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兴衰纷乱,循环往复
C.民心向背决定国家兴亡 D.科技进步是国家发展的唯一因素
5.按在位的先后顺序排列下面的几位统治者,正确的是( )
①汉文帝 ②汉武帝 ③汉高祖 ④光武帝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①②④ D.④③①②
6.小历同学的历史学习卡片上有“公元25年、刘秀、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等关键词。据此可知,她学习的内容是( )
A.盘庚迁殷 B.刘邦建汉 C.文景之治 D.光武中兴
7.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历史史实和历史观点。下列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 B.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
C.东汉宦官专权造成社会动荡 D.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
8.《后汉书》记载,章和二年,年仅十岁的汉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窦氏一族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汉和帝在宦官的帮助下铲除窦氏,然而宦官又开始把持朝政。这反映出东汉后期( )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社会治安状况良好
C.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9.制作思维导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图为历慎思同学制作的思维导图,图③反映的史实( )
A.导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爆发
B.导致西晋从此衰落
C.沉重打击了西汉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D.动摇东汉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10.如下图邮票中的图案是于四川省成都市北杨子山二号墓出土的一块东汉画像砖。画像描绘了一座四周有围墙的方形宅院,还有一座高于其他建筑的“望楼”,专家推测应该是起瞭望和防卫的作用。该画像砖真实地描绘了东汉富贵人家的生活场景,也折射出东汉( )
A.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 B.地方豪强把持了朝政
C.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D.赋税沉重激发了民愤
11.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初年国家人口1000多万,到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国家人口超过2100万。这一变化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王莽改制 D.八王之乱
12.下图所示物件可折射出东汉时期
A.平民百姓的房屋布局 B.豪强大族的厚葬习俗
C.经济政治的发展状况 D.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
二、材料题
13.帝业初兴·盛世巩固。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什么是秦而不是别国统一中国?……秦国商鞅变法取得了很大成果,“富国强兵”的法家政策在秦得到实现。秦国地理位置优越,攻守均得其便,国都未被他国攻破的只有秦国。秦国内部纷争较少,从秦献公时起的150年中,内部相对稳定。武王、孝文王、庄襄王在位时间短,但也没有因王位的继承而引起内部分裂。总之秦统一中国是顺应历史发展要求。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使“大一统”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的主旋律。汉代的“大一统”思想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通过文化的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其二是维持中华民族领土的统一,通过地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
——《儒家“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民族统一的政治基础》
材料三 建武六年,光武帝刘秀下令精兵简政,“于是并省(裁并)四百馀(余)县”;后又“吏职减损,十置其一”,裁撤官吏达数万人之多,第二年,又大量复员军队……
——译自《后汉书·光武帝纪》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为什么“是秦而不是别国统一中国”。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武帝采取怎样的政治智慧来实现“文化的一统”与“地域的一统”的。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光武帝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相关措施产生的影响。
三、综合题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写出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材料二 经“文景之治”,武帝时国力上升。在调整、限制、打击王国势力的过程中,郡县制逐步成为汉国家结构的主体,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文化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汉帝国走向强盛。
——摘编自卜宪群《秦汉之际国家结构的演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帝国走向强盛的原因。
材料三 光武帝统一天下以后,撤官并县,虚置三公,事归台阁,他用了很多很有才干的人,同时他对吏治的管理非常严格,即使位列尚书台的官员出现不法行为,他也会在朝堂上当众鞭笞。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孙晓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武帝治国理政的主要措施。光武帝统治后期出现的治世局面被称为什么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尧年老时,由各部落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继承人,大家一致推荐了品德高尚的舜……舜在位时,洪水泛滥。禹通过十余年的努力解除水患,舜年老时让位于治水有功的禹。
材料二 东汉的建立者裁并州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超来。
材料三 208年的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此后刘备实力逐步壮大。221年,他建立蜀汉政权。他统治前期,任用一位名相治理国家,让百姓“安居复业”,使经济得到发展。
(1)材料一中反映了尧舜禹时期的哪一制度?禹治理的是哪一河流的水患?
(2)材料二中的“东汉的建立者”指的是谁?)
(3)材料三中的“208年的战役”指的是什么?材料中的“一位名相”指的是谁?
(4)三则材料中的首领或君主受到百姓爱戴的原因有哪些?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D C C D C D D A
题号 11 12
答案 B C
13.(1)原因:秦国商鞅变法取得很大成果,“富国强兵”的法家政策在秦得到实现;地理位置优越,攻守均得其便;内部纷争较少,内部相对稳定。(合理即可,任答两点)
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合理即可)
(2)文化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立儒家学说为正统思想;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儒学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合理即可,任答两点)
地域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西汉版图拓展。(合理即可,任答两点)
(3)措施:精兵简政;合并郡县;裁减官员;裁减军队。(任答合理的两点即可)
影响:减少财政支出;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稳定社会局面;有利于巩固统治。(任答合理的两点即可)
14.(1)措施: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南地区。
(2)原因:郡县制成为国家结构的主体;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大一统(答具体措施也可给分)。
(3)措施:撤官并县;任用贤能;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等。(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治世局面:“光武中兴”。
15.(1)制度:禅让制;河流:黄河。
(2)建立者:刘秀。
(3)战役:赤壁之战;名相:诸葛亮。
(4)原因:有高尚的品质,有功于民,爱护百姓等。(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