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认识生物 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2025年中考生物一轮专题复习精讲(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讲 认识生物 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2025年中考生物一轮专题复习精讲(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4-22 11:40:17

文档简介

第1讲 认识生物
教材知识梳理
考点1 生物的特征
生物的共同特征 举例
生物的生活需要①营养 海豚捕食大马哈鱼
生物能进行②呼吸 鲸需要时常浮出水面进行换气
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③废物 人体通过排尿、出汗和呼出气体将废物排出体外
生物能对④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含羞草受到触碰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
生物能生长和⑤繁殖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鳄鱼产卵繁殖下一代
生物都有⑥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1)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命现象是生物在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现象,只有生物才具有生命现象,非生物不具有生命现象。
考点2 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
1.观察法:直接用肉眼或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照相机等辅助工具观察被研究对象。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并进行真实客观地记录;对于耗时较长的观察要有计划和耐心;观察过程中要积极思考,必要时与别人交流讨论。
2.调查法: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①目的和调查②对象,并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还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调查法包括普查法和抽查法。
(1)普查法:对于精确度要求高的调查或事关重大的调查往往采用普查法,如人口普查。
(2)抽查法:当选取的区域较大,无法一一调查时,应从整体中选取部分对象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即进行抽样调查。
3.实验法:利用特定的材料和器具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
(1)实验探究的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制订计划 实施计划得出结论 表达和交流。
(2)进行实验设计时要遵循实验原则,常见的实验原则有:
.对照原则:在实验中要设置对照实验,对照实验包括对照组和实验组。
.单一变量原则:探究实验要求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实验变量)。
.重复实验原则:为了避免偶然性因素,减小实验误差,用多个个体进行重复实验,实验结果取⑤平均值。
除上述科学方法外,还包括比较法和推测法。
(1)比较法: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联系的事物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的科学探究方法。例如,对不同种类生物的形态结构进行比较,可以推断出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2)推测法:根据已知的事物,通过思维活动对未知事物的真相提出一定的看法。科学推测需要一定的证据作为基础。
学考命题探究
命题点1 生物特征的判断
1.[2024湖南]窗台上的小绿植渐渐向窗外有阳光的方向生长。这主要体现了生物( )
A. 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B. 能进行呼吸
C. 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D. 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答案】A
2.[2024宿迁]诗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写了乡村田野的优美景色。水稻、青蛙等都是生物,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一些基本特征。下列描述属于生物基本特征的是( )
A. 生物都有系统 B. 生物都有遗传变异现象
C. 生物都能运动 D. 生物都能适应任何环境
【答案】B
命题点2 生物及生命现象的判断
3.[2022河南]生物科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生物。下列选项不属于生物的是( )
A. 向日葵 B. 扬子鳄 C. 机器人 D. 乳酸菌
【答案】C
4.[2024河南]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今日黄河,岸高林密,鱼跃鸟鸣,岁岁安澜。下列选项中,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 鲤鱼戏水 B. 波光粼粼 C. 层峦叠嶂 D. 云蒸霞蔚
【答案】A
5.生物能够表现出非生物所不具有的生命现象。下列古诗描述的现象中,不包含生命现象的是( )
A.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B.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C.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答案】D
命题点3 科学探究方法的判断
6.[2023安徽]在大熊猫国家公园中,科研人员利用红外相机拍摄大熊猫的活动情况。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A. 观察法 B. 比较法 C. 文献法 D. 实验法
【答案】A
7.[2023东营]东营市被誉为“中国东方白鹳之乡”,为及时掌握东方白鹳的动态变化情况,科研人员对东方白鹳的个体数量和雌雄比例进行了统计,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A. 调查法 B. 文献法 C. 实验法 D. 观察法
【答案】A
8.[2022河南]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广大中小学生有了充足的睡眠时间。睡眠不足对学习能力会有怎样的影响?某科研团队以小鼠为实验对象,建立模拟人类睡眠不足状态的模型,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选取发育状况一致的健康小鼠16只,随机均分为A、B两组。
②采用适当的实验方法,限制B组小鼠的每日睡眠时长,使其睡眠时长为每日3.5小时,持续21天。A组小鼠不限制睡眠时长,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
③在实验的第7天、第14天、第21天,分别对两组中的每只小鼠走出同一迷宫的时间进行四次测量,计算平均值。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1) 在限制睡眠时长的实验中,A组和B组是一组对照实验,其变量是__________。
(2) 每组小鼠选取多只、多次测量且实验数据取平均值,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3) 据图可知,随着每组小鼠走迷宫次数的增多,小鼠走出迷宫的平均时间逐渐____,说明小鼠走迷宫的行为是一种学习行为。
(4) 对比两组小鼠走出迷宫的平均时间,你认为该科研团队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开放性设问]本实验对你有怎样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答案】(1) 睡眠时间
(2) 减小实验误差
(3) 减少
(4) 睡眠不足会对学习能力造成影响
(5) 每天保证足够的睡眠,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合理即可)第1讲 认识生物
教材知识梳理
考点1 生物的特征
生物的共同特征 举例
生物的生活需要① 海豚捕食大马哈鱼
生物能进行② 鲸需要时常浮出水面进行换气
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③ 人体通过排尿、出汗和呼出气体将废物排出体外
生物能对④ 作出反应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含羞草受到触碰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
生物能生长和⑤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鳄鱼产卵繁殖下一代
生物都有⑥ 的特性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1)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命现象是生物在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现象,只有生物才具有生命现象,非生物不具有生命现象。
考点2 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
1.观察法:直接用肉眼或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照相机等辅助工具观察被研究对象。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并进行真实客观地记录;对于耗时较长的观察要有计划和耐心;观察过程中要积极思考,必要时与别人交流讨论。
2.调查法: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① 和调查② ,并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还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调查法包括普查法和抽查法。
(1)普查法:对于精确度要求高的调查或事关重大的调查往往采用普查法,如人口普查。
(2)抽查法:当选取的区域较大,无法一一调查时,应从整体中选取部分对象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即进行抽样调查。
3.实验法:利用特定的材料和器具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
(1)实验探究的步骤:提出问题 制订计划 实施计划 表达和交流。
(2)进行实验设计时要遵循实验原则,常见的实验原则有:
.对照原则:在实验中要设置对照实验,对照实验包括对照组和实验组。
.单一变量原则:探究实验要求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实验变量)。
.重复实验原则:为了避免偶然性因素,减小实验误差,用多个个体进行重复实验,实验结果取⑤ 值。
除上述科学方法外,还包括比较法和推测法。
(1)比较法: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联系的事物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的科学探究方法。例如,对不同种类生物的形态结构进行比较,可以推断出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2)推测法:根据已知的事物,通过思维活动对未知事物的真相提出一定的看法。科学推测需要一定的证据作为基础。
学考命题探究
命题点1 生物特征的判断
1.[2024湖南]窗台上的小绿植渐渐向窗外有阳光的方向生长。这主要体现了生物( )
A. 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B. 能进行呼吸
C. 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D. 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2.[2024宿迁]诗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写了乡村田野的优美景色。水稻、青蛙等都是生物,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一些基本特征。下列描述属于生物基本特征的是( )
A. 生物都有系统 B. 生物都有遗传变异现象
C. 生物都能运动 D. 生物都能适应任何环境
命题点2 生物及生命现象的判断
3.[2022河南]生物科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生物。下列选项不属于生物的是( )
A. 向日葵 B. 扬子鳄 C. 机器人 D. 乳酸菌
4.[2024河南]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今日黄河,岸高林密,鱼跃鸟鸣,岁岁安澜。下列选项中,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 鲤鱼戏水 B. 波光粼粼 C. 层峦叠嶂 D. 云蒸霞蔚
5.生物能够表现出非生物所不具有的生命现象。下列古诗描述的现象中,不包含生命现象的是( )
A.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B.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C.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命题点3 科学探究方法的判断
6.[2023安徽]在大熊猫国家公园中,科研人员利用红外相机拍摄大熊猫的活动情况。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A. 观察法 B. 比较法 C. 文献法 D. 实验法
7.[2023东营]东营市被誉为“中国东方白鹳之乡”,为及时掌握东方白鹳的动态变化情况,科研人员对东方白鹳的个体数量和雌雄比例进行了统计,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A. 调查法 B. 文献法 C. 实验法 D. 观察法
8.[2022河南]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广大中小学生有了充足的睡眠时间。睡眠不足对学习能力会有怎样的影响?某科研团队以小鼠为实验对象,建立模拟人类睡眠不足状态的模型,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选取发育状况一致的健康小鼠16只,随机均分为A、B两组。
②采用适当的实验方法,限制B组小鼠的每日睡眠时长,使其睡眠时长为每日3.5小时,持续21天。A组小鼠不限制睡眠时长,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
③在实验的第7天、第14天、第21天,分别对两组中的每只小鼠走出同一迷宫的时间进行四次测量,计算平均值。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1) 在限制睡眠时长的实验中,A组和B组是一组对照实验,其变量是__________。
(2) 每组小鼠选取多只、多次测量且实验数据取平均值,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3) 据图可知,随着每组小鼠走迷宫次数的增多,小鼠走出迷宫的平均时间逐渐____,说明小鼠走迷宫的行为是一种学习行为。
(4) 对比两组小鼠走出迷宫的平均时间,你认为该科研团队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开放性设问]本实验对你有怎样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