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1张PPT。导入新课同学们,我想问一下大家,在以前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歌中,你们印象深刻的有哪些呢?
通过这些诗歌的学习,你们都知道了哪些鉴赏诗歌的方法呢?
今天,我们就运用这些方法再去品读一首杜甫的诗——《旅夜书怀》,旅 夜 书 怀杜 甫 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品味杜甫诗歌中高度精练的语言,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2.通过诵读课文,学生讲解,教师引导,感知本诗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感受杜诗中的忧国伤时及身世凄凉之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重点难点:
把握作者情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学习目标
1、学会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句;理解诗歌的内容。
2、理解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理解诗歌中抒发的宦游疲倦、漂泊孤苦的悲凉苦闷之情。 旅1、通过“旅”字看背景
旅居 旅:是旅居之意。 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làng]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杜甫的思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
热.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
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
他原因未能如愿。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
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
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这首诗就集中的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夜2、通过“夜”字察实景所见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夜:指作者写作这首诗的时间是在夜晚。 诗句有: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思考:首先首联颔联描写了哪些景物(意象)?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这些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抒发作者什么情感?
细草 、微风、岸、危樯、夜、舟
星 、 平野、月、 江流意境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孤立突兀的
危樯和孤独
的小舟对抗
着漫漫长夜
细草微风阔岸危樯孤夜独舟意象画面孤弱的细草
在无边的风
里飘摇不定
寂静凄冷情感漂泊无依孤独寂寞 从首联诗中找一个词来概括其意象特点,为什么这个字最形象? “独”。“独”字是诗歌的诗眼,因为这首诗就是表达诗人孤寂之情的。诗中的夜舟、沙鸥都是诗人命运的写照。在阔大的江岸,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摇摆不定,漫漫长夜里只有孤立突出的高高的桅杆和孤独的小舟,这番景象无不显出“独”。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低垂的星空: 辽阔的平野:涌动的月影:浩荡的大江:星空低垂愈显
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
江水汹涌澎湃
奔流不息星盏衬托着
无边荒凉的平野一轮明月映照在水中,
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意象画面意境雄浑
阔大 情感孤苦 伶仃
无依无靠 首联写的是孤舟,写出了孤寂,可颔联却给我们展示了如此雄浑阔大的景象,那是人到底要写的是孤独还是阔大? 孤独。用了对比,反衬手法。阔岸、平野,大江中的孤舟是何等孤单、何等渺小,这是诗人命运的写照。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沛无依的凄怆心情,这就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作者正是以自然的辽阔无边反衬一叶小舟的孤单与渺小。面对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过去,望望黯淡的未来,何处才是自己的归程,怎不悲从中来?书 怀3、通过“抒怀”悟实情抒情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如何理解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含义?(提示:变成陈述句,联系学过的诗体会作者思想回答。 )明确:我的名声是因为文章而显著,做官不是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很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在《望岳》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可以看出一二),但这种理想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以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虽年老多病但休管是因为被排挤。这里说反话其实内心希望“因建功立业而出名;希望到老病才休官,而非现在受排挤”。这句话揭示了杜甫政治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反语名因文章著
官非老病休直抒胸臆凄苦无助
愤激不平------ 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效果?(方法步骤:一叙、二析、三评。)叙述:比喻作者把自己比着天地间一只孤独的
沙鸥。 有一种自伤漂泊之感,更显孤独和凄凉之情. 评价:分析: 比喻。作者用悲愤的心情描写了空阔天地间孤影飘零、无一处可为归宿的沙鸥,比喻老病一身、一生都在江湖中飘泊、无处寄身的自己。以形象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译文
岸上的细草在微风的吹拂下,发出瑟瑟的声响。江上只有一只孤舟,依岸而宿。诗人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名声难道应因为文章而显著吗?做官应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我”在这世间漂泊,恰似那在广阔天地飞翔的一只沙鸥罢探究景与情的关系细草、微风、岸、
桅樯、独夜、舟星、平野、
月、大江特
点 孤弱阔大感
情衬托孤单
渺小景
物手
法融情
于景乐景
哀情抒情方式: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借景抒情乐景哀情间接抒情直抒胸臆以景结情总结:通过课文题目了解诗歌内容
1、通过“旅”字看背景
2、通过“夜”字察实景
3、通过“书怀”悟实情
由近到远,由下到上,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反衬(以乐景衬哀情),直抒胸臆,比喻 。艺术手法: 延伸: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月下,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一叶孤舟竖着高高的桅杆停泊在夜色茫茫之中,放眼岸上,只见星星在天边遥挂低垂,纵目江上,月光在波涛中翻动如涌,江流奔腾.如此开阔的环境,如此孤独的小舟,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孤寂冷清的旅夜图.表现了诗人无所依托的飘泊自伤之情.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探究思考:请比较杜甫《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孰优孰劣。参考:两人的诗句都是千古流传的名句,各有特色,不能简单地以孰优孰劣来评判。杜诗用字凝练,注重推敲;李诗流转自然,不事雕饰。杜诗浓郁,给人更多的是力度感;李诗飘逸,给人更多的是动态感。杜诗此联与整首诗顿挫苍雄的风格一致,而李诗此联也与整首诗的明快清雄一致。应该说两人各有特色,各尽其妙。关于格律诗:
律诗属于格律诗。因为格律诗是在古体诗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所以又称之为近体诗。所谓格律诗就是在形式上要遵守一定的“格”。就每首诗的句数而言,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为四句,共两联,分为第一联和第二联;律诗为八句,共四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就每句的字数而言,分为五言和七言两种:五言即每句五个字;七言即每句七个字。就语言形式而言,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尾两联一般不作对仗要求;绝句的两联一般也不作对仗要求。就音韵而言,每首诗偶数句的末尾的字(即韵脚)必须押韵。起句(第一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起句不押韵的为正格,押韵的为偏格。 孤雁 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从体裁看,这首诗是格律诗中的 ( )言律诗 ,它由4联8句组成,每联都有特定的称谓;这首诗的对仗联有( )。
2这首诗描写了失落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以第二或第四联为例,分析其手法与艺术效果。
3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哪些方面的思想感情?
拓展延伸1、从体裁看,这首诗是格律诗中的 ( 5 )言律诗,它由4联8句组成,每联都有特定的称谓;这首诗的对仗联有( 颔联和颈联 )2、这首诗描写了失落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
悯,其志可嘉。以第二或第四联为例,分析其手法与艺术效果。
明确:颔联用了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著与勇敢。 尾联用对比(反衬)的手法,以野鸭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也可以说,使用了衬托的手法。孤雁的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鸭们却全然不顾,它们纷纷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3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哪些方面的思想感情?明确:传递出乱离漂泊中失群者的痛苦心情。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不屑与“鸣噪自纷纷”的野鸭为伍,宁愿孤独追寻的高志志向 。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