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整体教学】北师大版新版一年级下册5.2《采松果》(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整体教学】北师大版新版一年级下册5.2《采松果》(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4-22 11:58:4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00以内数加与减(一)》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主题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100以内数加与减(一)》单元是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第一学段中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
在“内容要求”中指出: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感悟运算之间的关系;
2.探索加法和减法的算理与算法,会整数加减法;
3.在解决生活情境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数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
4.在简单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解决问题,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
5.探索用数或符号表达简单情境中的变化规律。
在“学业要求”中指出:
1.能描述四则运算的含义,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初步形成计算能力。
2.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合理表达简单的数量关系,解决简单的问题。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的道理,解释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感悟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联,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几何直观和应用意识。
在“教学提示”中指出:
1.数的运算教学应让学生感知数的加减运算要在相同数位上进行体会简单的推理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操作活动,利用对应的方法理解加法的意义,感悟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2.数量关系的教学。通过创设简单的情境,提出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数量关系;利用画图、实物操作等方法,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表达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体会几何直观,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100以内数加与减(一)》单元以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为核心,分层推进。教材先借助小棒、计数器理解整十数加减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强化数位对齐的算理;进而过渡到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不进位、不退位横式计算,通过“摆一摆”“说一说”活动深化位值概念;最后引入竖式记录运算过程,结合“采松果”“青蛙吃害虫”等生活情境解决问题,初步培养列式能力。全单元紧扣直观操作与算式表达的联系,为后续进位加减法奠定基础,符合课标“注重算法多样化与算理理解”的要求。
(三)学生认知情况
一年级学生已掌握20以内加减法及100以内数的组成,能借助小棒、计数器等工具理解数位意义,但对“相同数位相加减”的算理缺乏系统认知。学习本单元时,学生需经历从具象操作到半抽象再到符号运算的思维跨越,易出现数位混淆。教材通过“分步拆数”降低认知负荷,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仍需突破“整体数位观”,部分学生可能在竖式计算时忽视位值对齐。教学中需强化计数器演示与算式对照,帮助学生建立位值运算的对应关系。
二、单元目标拟定
1.借助小棒、计数器理解算理,正确口算整十数加减。
2.通过拆数掌握运算方法,强化相同数位对齐意识。
3.结合计数器操作,巩固数位概念并准确口算。
4.能用横式、竖式规范计算,理解位值对齐规则。
5.结合生活情境,列式解决两位数加减的简单问题。
三、关键内容确定
(一)教学重点
1.理解相同数位相加减的算理,掌握数位对齐规则。
2.能正确口算整十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及一位数。
3.规范书写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竖式,掌握不进位、不退位的笔算方法。
(二)教学难点
1.理解位值概念,避免混淆数位。
2.从直观操作(摆小棒)到符号运算(列竖式)的抽象思维转换。
3.解决实际问题时正确提取数学信息,合理列式并解释算理。
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
整合指导思想定位: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的运算教学应让学生感知数的加减运算要在相同数位上进行,体会简单的推理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操作活动,利用对应的方法理解加法的意义。”
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
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1. 教材通过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应用场景,比如回收废品等,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增强了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2.通过实际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思维和创新思维。鼓励学生通过画图等辅助手段增强对问题的理解,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3. 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学、互动式学习和小组合作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应用和反复练习,形成深刻理解。
五、单元课时规划
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
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
单元数量 1
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
10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的减法计算和解决问题 100以内数加与减(一) 小兔请客 1
采松果 1
青蛙吃虫子 1
算一算 1
有趣的算式 1
回收废品 1
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 □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 □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 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
课时 学习目标 评价形式 评价标准
4.1《小兔请客》 目标: 掌握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法的算理,能正确计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任务一:旧知导入,引入新课。 → 任务二:100以内整十数的加法 → 任务三:100以内整十数的减法 → 1.说出如何十个十个的数到一百。 2. 能正确计算整十数不进位加法。 3.能正确计算整十数不退位减法。
4.2《采松果》 目标: 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及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相同数位相加减的算理。 任务一:视频导入,导入新课 → 任务二: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不进位加法 → 任务二:100以内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不退位减法→ 1.学习到视频内有趣的科学知识。 能通过不同方法,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不进位加法 。 能通过不同方法,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不退位减法。
4.3《青蛙吃虫子》 目标: 掌握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法口算方法,借助摆小棒、计数器理解相同数位相加减的算理,能解决情境中的简单问题。 任务一:视频导入,引入新课→ 任务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任务三: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 1.能认真看完视频,并学习到趣味的科普知识,扩增认识。 能通过不同方法,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3.能通过不同方法,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
4.4《算一算》 目标: 掌握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法。 任务一:播放视频,导入新课 → 任务二:用竖式计算100以内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 任务三:用竖式计算100以内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 → 1.能认真观看视频,了解到古代计算工具——算筹。 2.学会正确的竖式写法,并利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算式。 3.能正确使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算式。
4.5《有趣的算式》 目标: 准确发现简单的规律,深刻感受算式与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任务一:设置问题,导入新课 → 任务二:找到算式的规律 → 1.能正确完成练习,并发现数字之间的规律。 2.能说出算式之间的规律,并根据规律仿写算式。
4.6《回收废品》 目标: 理解 “比多比少” 关系,掌握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任务一:播放视频,导入新课 → 任务二:解决问题→ 1.能认真观看视频,了解塑料对环境的危害。 2.会利用摆小棒和画图法解决10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法问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2 采松果 教学设计
课题 采松果 单元 第五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00以内数加与减(一)》中第二课时内容《采松果》。本节课以“采松果”情境为载体,重点探索的两位不进位、不退位加减一位数,和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教材通过直观情境启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借助小棒,强调“相同数位相加减”的算理,掌握直接口算或拆分个位数的算法。课程设计层次清晰:从具象操作理解运算本质,到抽象算式表达,再通过对比练习强化运算规则,避免与进位/退位混淆。设置“算法多样化”环节,引导学生用数数、摆小棒等方式多角度思考,既夯实基础运算能力,又渗透数位思想,为后续学习进位退位积累经验。教学中需紧扣生活实例,突出运算的简洁性与实用性,培养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学习 目标 学习目标描述: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及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相同数位相加减的算理。 学习内容分析:通过情境与操作活动,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及整十数的算法,强化数位对齐算理。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本课借助操作活动培养数感与运算能力,在拆分、计算中发展推理意识;通过情境提问强化应用意识,合作探究中渗透数学严谨性,为后续抽象运算奠基。
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及整十数的正确计算方法,理解相同数位相加减的算理。
难点 明确运算时个位与十位不能混淆,避免将不进位/不退位计算与进位/退位方法混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视频导入。 1.播放视频,导入新课。 师:可爱的小松鼠最喜欢吃什么呢? 板书课题:采松果。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 通过让学生观看科普视频,既科普课外知识,又能很快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学习任务一: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不进位加法 (1)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师:求一共有多少个列加法算式计算。 ①数数法 师:可以用小棒代替松果,45个再往后面数3个,46、47、48,所以一共采了48个松果。 ②同数位相加法 师:大家还可以拿出计数器,我用计数器来辅助计算,加3就是在个位上加上3,十位不变。所以一共采了48个松果。 ③先单独计算个位数相加 师:除此之外,我们可以先算个位上的5和3相加,再把结果和40相加,就得到了答案。 ④总结规律 师:从前面的探究活动中我们可以得出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加法算法,直接个位与个位相加。 如果是45+30的算式,求的是什么?该怎么计算? 师:30是松鼠爸爸采的松果数,求的是什么?应该列什么算式。 ①同数位相加法 师:大家在座位上拿出计数器,根据问题的条件拨一拨,并说说结果是多少。 ②先单独计算十位数相加 师:如果是不利用学具,只拆分算式,我们可以怎么做?可以先把45拆成几和几? ③总结规律 师:从前面的探究活动中我们可以得出两位数加整十数不进位的加法算法,直接十位与十位相加。 学生写出算式,准备推导过程需要使用的学具。 学生跟随老师摆放小棒,并写出加法算式的结果。 学生跟随老师使用计数器,模拟计算过程。 学生跟随老师进行推导步骤。 学生回答:求的是松鼠妈妈和松鼠爸爸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列的算式是45+30=? 学生根据题干的数量关系,正确拨出计数器上的珠子,并得出45+30=75。 学生回答:45拆成40和5,先算 40+30=70,再算70+5=75。 通过多种探究过程,让学生学会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不进位加法 算理。
学习任务二:100以内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不退位减法 (1)松鼠妈妈比松鼠爸爸多采了多少个松果? 师:比一个数多多少,用减法计算。 ①数数法 师:我们同样可以用继续用小棒代替松果,数出一共多了多少个松果,大家大声的数一数。 ②同数位相加法 师:那么用计数器,该如何拨动计算呢,请两名同学到讲台上展示你们的过程并写出算式和结果。 ③拆分两位数加整十数 师:45在这里可不可以先拆分成40和5呢?然后要怎么计算? ④总结规律 师:从这个推导过程中我们可以总结什么规律? 如果是45-3的算式,求的是什么?该怎么计算? 师:大家先说说,45-3求的是什么? 师:大家根据前面的三次推导过程,推导一下45-3的结果是多少,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演示一下推导过程和答案是多少? (3)总结算理 师:综合这几个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大声说出:少30个,就是十个十个往前数,35、25、15。所以松鼠妈妈比松鼠爸爸多采了15个松果。 被指名学生在讲台上展示计数器拨动过程,并在黑板上写出算式和结果。 学生写出推导算式 40+30=70→70+5=75。 学生回答:从前面的探究活动中我们可以得出两位数减整十数不退位的减法算法,直接十位与十位相减。 学生回答:3是小松鼠采的松果数,求的是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几个松果? 被指名同学上台展示推导过程和结果,其余同学在自己座位上演练。 学生回答:我发现了无论是加减一位数还是整十数,都要和相应数位上的数字进行加减计算。 通过多种探究过程,让学生学会100以内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不退位减法 算理。并知道了无论是加减一位数还是整十数,都要和相应数位上的数字进行加减计算。
课堂练习 1.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 32+5= 75-40= 78-6= 68+30= 2.看一看,填一填 3. 4+65= 85-30= 40+4= 72+5= 67-2= 36+50= 44-40= 77-5= 4.一共有多少只天鹅? 5.大恐龙比小恐龙长多少米? 教师巡视,指导学困生。 学生独立完成。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对语言有效应用。
课堂小结 师:说一说: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总结。 指名说一说。 生1:我会计算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加减一位数了。 生2:我会计算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整十数了。 通过师生回顾全课,说说本课所学内容,总结知识,升华认识。
板书 数松果 45+3=48 45+30=75 45-3=42 45-30=15 无论是加减一位数还是整十数,都要和相应数位上的数字进行加减计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