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测评】苏教版(2017秋)六年级下册科学期末测试提升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素养测评】苏教版(2017秋)六年级下册科学期末测试提升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6.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4-22 21:36: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
【素养测评】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
期末测试提升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得分
一、知识广场(每空 1 分,共 10 分)
核电站通过核裂变将核能转化为______能,再通过汽轮机转化为机械能,最终转化为电能。
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地位和资源利用方式称为______。
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的现象称为______,例如 DDT 在鸟类体内的浓度远高于水体。
能量金字塔的形状永远是______,而数量金字塔可能倒置。
衡量个体或组织活动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指标称为______。
核能供暖通过多级热交换实现,最终输出的热水与核反应堆______(填 “直接” 或 “间接”)接触。
生态系统通过______机制维持平衡,例如捕食者数量增加导致被捕食者减少,进而抑制捕食者增长。
浙江省金华市赤岸镇园区通过 “双循环” 模式,将生活垃圾转化为______和电能。
北极熊的白色毛发属于______(填 “形态” 或 “行为”)适应,有助于伪装。
汕尾市黄江河治理通过建设______湿地,提升水体自净能力。
二、判断大厅(每题 2 分,共 20 分)
生态位完全重叠的两个物种必然导致一方被淘汰。( )
生物富集对高营养级生物的危害更大。( )
核能供暖的热水可能含有放射性物质。( )
能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都可能倒置。( )
碳足迹仅考虑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不包括间接排放。( )
垃圾分类属于社会层面的资源 “外循环”。( )
生态瓶中生物种类越多,稳定性越强。( )
仙人掌的根系发达属于行为适应。( )
政策环评是从决策源头预防环境风险的重要手段。( )
核电站的能量转换过程为核能→热能→机械能→电能。( )
三、选择乐园(每题 2 分,共 30 分)
( )属于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A. 水力发电 B. 干电池供电
C. 太阳能热水器 D. 摩擦生热
属于生态位分离的现象是( )。
A. 狮子和老虎在不同区域捕食
B. 蚜虫和蚂蚁共生
C. 水稻和稗草竞争阳光
D. 蚯蚓改良土壤
( )物质最容易在生物体内富集。
A. 二氧化碳 B. 氧气
C. 汞 D. 水
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效率一般为( )。
A. 1%~5% B. 10%~20%
C. 30%~40% D. 50%~60%
( )行为会增加碳足迹。
A. 步行上学 B. 使用节能电器
C. 焚烧秸秆 D. 垃圾分类
核能供暖的热水与核反应堆之间有( )个回路隔离。
A. 1 B. 3
C. 5 D. 7
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 )。
A. 火灾后森林恢复
B. 草原过度放牧导致沙漠化
C. 湖泊富营养化加剧
D. 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
浙江省金华市赤岸镇园区的 “双循环” 模式不包括( )。
A. 废纸回收利用
B. 污泥焚烧发电
C. 废水循环利用
D. 太阳能发电
下面属于行为适应的是( )。
A. 北极熊的白色毛发
B. 候鸟迁徙
C. 仙人掌的刺
D. 骆驼的驼峰
政策环评的核心目的是( )。
A. 促进经济发展
B. 从决策源头预防环境风险
C. 提高公众参与度
D. 增加政府收入
汕尾市黄江河治理中,建设河口湿地的主要作用是( )。
A. 调节气候
B. 净化水质
C. 提供栖息地
D. 防洪抗旱
卡方检验可用于分析( )。
A. 生态位重叠度
B. 能量传递效率
C. 物种分布相关性
D. 碳足迹计算
自然资源短缺的原因主要之一是( )。
A. 物价上涨
B. 经济下滑
C. 人口增长
D. 不能再生
不利于建设绿色校园的措施是( )。
A. 安装太阳能路灯
B. 焚烧垃圾
C. 开展垃圾分类
D. 种植树木
在探究光电板受光角度与小车速度关系的实验中,应控制的变量是( )。
A. 光电板面积
B. 受光角度
C. 电池数量
D. 以上都是
四、问题城堡(每题 4 分,共 20 分)
请举例说明核能发电的能量转换过程。
简述生态位分离的意义,并举例说明。
解释生物富集现象,并说明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浙江省金华市赤岸镇园区的 “双循环” 模式如何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汕尾市黄江河治理采取了哪些措施?请列举两项。
五、科学探究(8 分)
实验目的:探究不同光照强度对生态瓶稳定性的影响。
实验材料:生态瓶、遮光布、温度计、pH 试纸。
实验步骤:
准备 3 个相同的生态瓶,分别标记为 A、B、C。
A 瓶正常光照,B 瓶用遮光布遮挡 50% 光照,C 瓶完全遮光。
定期测量水温、pH 值,并观察生物存活情况。
实验记录:
组别 水温(℃) pH 值 生物存活情况
A 25 7.2 全部存活
B 24 6.8 部分死亡
C 23 6.5 全部死亡
问题:
该实验的变量是什么?(2 分)
根据实验数据,光照强度如何影响生态瓶稳定性?(3 分)
如果要进一步探究温度对生态瓶的影响,应如何设计实验?(3 分)
六、拓展长廊(每题 6 分,共 12 分)
结合《自然资源》单元知识,分析核能供暖的优缺点。
假如你是自然资源管理员,要在一片区域规划建设理想家园,从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生物栖息地保护方面,你会采取哪些措施?
参考答案
一、知识广场

生态位
生物富集
正金字塔形
碳足迹
间接
负反馈
热能
形态
人工
二、判断大厅
×(可能通过生态位分离实现共存)

×(多级回路隔离,无放射性)
×(能量金字塔不会倒置)
×(包括直接和间接排放)

×(需平衡生物种类和数量)
×(属于形态适应)


三、选择乐园
B
A
C
B
C
C
A
D
B
B
B
C
C
B
A
四、问题城堡
核裂变产生热能→加热水生成蒸汽→蒸汽推动汽轮机→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
减少资源竞争,促进物种共存。例如,两种鸟类分别在树冠和地面觅食,避免直接竞争。
有害物质沿食物链积累,高营养级生物浓度更高。例如,汞在鱼类体内富集,人类食用后可能中毒。
社会层面回收废纸、垃圾等,园区层面将污泥焚烧发电、废水循环利用,实现资源闭环。
建设河口湿地净化水质,整治 “散乱污” 企业减少污染负荷。
五、科学探究
变量:光照强度。
影响:光照不足导致植物无法光合作用,氧气减少,pH 下降,生物死亡。
实验设计:控制光照强度相同,设置不同温度组(如 15℃、20℃、25℃),观察生物存活情况。
六、拓展题
1. 核能供暖优点
(1) 高效稳定供热:核能是一种能量密度极高的能源。根据《自然资源》中对能源能量密度的相关知识,少量的核燃料就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以压水堆核电站为例,通过核裂变反应产生的大量热能,可以稳定地为城市供暖系统提供持续且充足的热量,能满足大规模区域长时间的供暖需求,相比一些传统供暖能源(如煤炭,其能量释放受燃烧效率、储量等因素影响,供热稳定性易受干扰),核能供暖在能量供应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上表现出色。
(2). 低碳环保:从环境影响角度分析,在《自然资源》提及的能源对环境的影响部分可知,核能供暖过程中几乎不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与传统的化石燃料供暖(如燃煤供暖会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气体,加剧全球气候变化,同时排放的二氧化硫等会导致酸雨等环境问题)相比,核能供暖对空气质量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减少因供暖带来的环境污染,助力低碳环保目标的实现,为人们创造更清洁的生活环境。
(3). 资源相对丰富:地球上核燃料(如铀等)的储量相对较为可观。虽然核燃料并非可再生资源,但相较于化石能源,其可利用的年限更长。按照目前的技术水平和能源需求增长速度,在合理开发和利用的情况下,核燃料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为核能供暖提供稳定的原料支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能源短缺对供暖行业的影响。
核能供暖缺点
(1). 安全风险高:核能具有放射性,一旦发生核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如历史上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和福岛核事故,释放出的大量放射性物质对周边环境、生物以及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其严重且长期的影响。在核能供暖过程中,尽管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安全防护措施,但仍存在因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人为操作失误或设备故障等引发核泄漏事故的潜在风险,威胁到周边居民的生命安全和生态环境。
(2). 技术要求与成本高:核能供暖涉及到复杂的核反应堆技术、辐射防护技术等,对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设备的要求极高。从《自然资源》中能源开发利用的技术难度和成本相关内容可知,建设核能供暖设施前期需要投入巨额资金用于研发、设计、建设以及安全防护系统的构建。同时,运营过程中的维护、监测以及核废料处理等也需要高昂的费用,这使得核能供暖的成本居高不下,限制了其在一些地区的广泛推广应用。
(3). 核废料处理难题:核反应产生的核废料具有放射性,且其放射性衰变周期极长,可能长达数千年甚至更久。目前,全球范围内对于核废料的处理尚未找到一种完全理想的解决方案。在《自然资源》关于能源废弃物处理的内容中提到,核废料如果处理不当,放射性物质可能会泄漏到环境中,污染土壤、水源等,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长期潜在威胁。如何安全、有效地处理核废料,是核能供暖面临的一大严峻挑战。
2.自然资源合理利用方面:
(1)水资源:依据《自然资源》知识,水资源是宝贵的自然资源。规划建设雨水收集系统,收集的雨水可用于灌溉、洗车等非饮用水用途,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同时,推广节水器具的使用,如节水马桶、节水水龙头等,从源头上减少水资源浪费。
(2)土地资源:合理规划土地用途,明确居住、商业、工业和公共绿地等不同功能区域。避免过度开发土地,防止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对于可耕地,采用可持续的农业种植方式,保护土壤肥力,确保土地资源的长期有效利用。
(3)能源资源:大力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在建筑物上安装太阳能板,利用太阳能提供部分生活用电;对于风力资源丰富的区域,建设小型风力发电设施。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能源开采对环境的影响,实现能源的可持续供应。
生物栖息地保护方面:
(1)调查评估:在规划建设前,对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进行详细调查,了解不同生物的栖息地分布情况。依据《生物和栖息地》知识,明确需要重点保护的生物物种和它们的栖息地范围。
(2)设立保护区:对于重要的生物栖息地,设立自然保护区或保护区域。在建设过程中,避免对这些区域进行开发破坏,为生物提供安全的生存空间。例如,如果发现有珍稀鸟类的栖息地,围绕其栖息地划定一定范围的保护带,禁止任何建设活动。
(3)生态廊道建设:考虑到生物的迁徙和扩散需求,建设生态廊道。比如在道路规划中,预留野生动物通道,或者在河流两岸建设绿色缓冲带,连接不同的生物栖息地,促进生物的交流和繁衍,维护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和完整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