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20《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20《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22 17:25: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能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与特殊句式,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别,了解文化常识,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2.能抓住文章线索,梳理文章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概括文章内容,提高归纳判断能力,训练逻辑思维。3.能通过品味人物语言,比较人物言行分析人物形象,并形成自己的评价,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家国情怀。4.能联系古代战争论合作探究长勺之战以少胜多的原因,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提高系统思维能力。5.能通过课内外叙事文本对比阅读,学习文章简洁精炼、详略得当的写作艺术,提高鉴赏与写作能力。
【评价任务】1.预习检测,能正确识记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课时,指向目标1)2.阅读资料链接,了解“长勺之战”及《左传》相关背景知识,积累文化常识。(第一课时,指向目标1)3.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填写文言积累卡。(第一课时,指向目标1)4.抓住关键线索,梳理故事情节,复述课文。(第一课时,指向目标2)5.抓住关键语句,分角色朗读比较,辩证分析人物形象。(第二课时,指向目标3)6.小组合作,探究长勺之战以少胜多的原因。(第二课时,指向目标4)7.对比阅读“长勺之战”和“逼阳之战”,比较其叙事差异。(第二课时,指向目标5)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共2课时)
[导入]师:“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失败了的英雄项羽的最后的人生悲歌,项羽拥兵40万之众,却被仅有10万兵马的刘邦挫败,落得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结局。同学们,中国历史上发生过许多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你还能举出几个这样的战例吗?1.学生畅所欲言。预设: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巨鹿之战、长勺之战……2.师: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更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战场,分析一下长勺之战中克敌制胜的关键是什么。(教师板书课题、出处)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指向目标1)你认识它们吗?(ppt展示字音挖空,检测预习情况)曹刿(guì) 又何间焉(jiàn) 肉食者鄙(bǐ) 牺牲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登轼而望之(shì) 吾视其辙乱(zhé) 夫战,勇气也(fú)  望其旗靡(mǐ)2.朗读课文(1)学生活动:①自由散读,读准字音。 ②齐读课文(2)教师活动:及时指出学生朗读时的优点与不足,进行点拨指导。如①朗读停顿: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②朗读语气: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疑问语气)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否定语气)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肯定语气)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解释的语气,语速缓慢)二、了解“长勺之战”及《左传》相关背景知识,积累文化常识(指向目标__2__)1.师:“十年春,齐师伐我”,齐国的军队为什么要“伐我”呢?(补充介绍长勺之战背景)长勺之战背景: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 684 ),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在《左传》中解释了《春秋》记载的这次著名的“长勺之战”。2.下面我们来了解《左传》。(补充介绍《左传》相关知识) 关于《左传》:《左传》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编年体史书,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 722 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关于历史散文体例: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三、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及特殊句式(指向目标__1__)1. 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填写文言积累卡。学生活动:(1)结合注释,串译课文。(2)独立填写文言积累卡。(3)小组讨论有疑问的地方,组内完善卡片。(4)分小组进行展示,班级集中讨论有疑惑之处和重点词语句式。《曹刿论战》文言积累卡类别例句例句释义实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其他虚词以之故文言句式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示例:类别例句释义实词古今异义词①牺牲玉帛
②可以一战
③再而衰
④小大之狱①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②可以凭借
③第二次
④诉讼事件词类活用①神弗福也
②公将鼓之①保佑,名词作动词
②击鼓,名词作动词其他①肉食者鄙
②齐师败绩
③公将驰之①目光短浅
②大败
③驱车追赶虚词以①何以战
②必以分人
③必以信①凭、靠
②把
③根据之①肉食者谋之
②公与之乘
③公将鼓之①代“公将战”这件事
②代曹刿
③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故①公问其故
②故逐之①缘故,原因
②所以文言句式判断句①忠之属也。
②夫战,勇气也。①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
②作战,靠的是勇气倒装句何以战?以何战?(宾语前置)省略句①必以分人。
②可以一战。①必以(之)分人
②可以(之)一战四、梳理故事情节,复述课文(指向目标3)1.默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完成下面的故事线索图。学生活动: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显脉):请见——( )——参战——( )以事件发展为线索(隐脉):迎战——( )——胜战——( )预设:请见——(论战)——参战——(释战)迎战——(备战)——胜战——(评战)2.请你选取一条线索复述文章内容。学生活动:自选一条线索复述文章内容。示例: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复述:鲁庄公十年春,齐国攻打鲁国,平民曹刿请求面见鲁庄公商讨战事。通过三次问答,曹刿使鲁庄公明确了要取信于民。在长勺之战中,曹刿两次阻止鲁庄公轻举妄动,并在认为可行之时让庄公击鼓冲锋或追逐败退之敌,鲁军获得胜利。战争结束后,曹刿向鲁庄公解释了“蓄养士气”“选择战机”“掌握真实情况、作出准确判断”在战争取胜中的重要性。3.通过复述,你读懂本文阐明了什么道理了吗?学生活动:思考、回答。示例:本文扣住曹刿这一中心人物,围绕“论战”记叙了长勺之战的基本经过,阐明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4.教师小结: 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 “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第一部分写曹刿拜见鲁庄公。第二部分写曹刿指挥战斗的经过。第三部分写曹刿阐明取胜的原因。[学后反思]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本节课中,我也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在导入时,让学生先介绍自己知道的战争,实现了语文和历史的不同学科的融合,同时极大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解释字词时让学生自主完成;梳理内容时,给了学生“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两个角度,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课文进行分析,提升对文章理解的深度和灵活度。
【板书设计】曹刿论战 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显脉):请见——(论战)——参战——(释战)故事线索 以事件发展为线索(隐脉):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作业设计】
课前作业:
一、预习指导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又何间焉(  )   肉食者鄙(  )   牺牲玉帛(  )
望其旗靡(  )   小信未孚(  )   登shì(  )而望之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曹刿论战》选自《________》,此书传说是________时期________所作,是根据________写的________体史书。
(2)《曹刿论战》一文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________,叙述了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________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是________之时,齐鲁________之战是我国历史上________的著名战例之一。
3.解释下面划线词语的古今异义。
(1)肉食者鄙 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2)牺牲玉帛 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3)小大之狱 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4)可以一战 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4.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何以战 以:________
(2)弗敢专也 专:________
(3)必以情 情:________
(4)忠之属也 忠:________
(5)公将鼓之 鼓:________
(6)下视其辙 辙:________
(7)既克,公问其故 既:________ 故:________
(8)难测也 测:________
5.解释下列成语意思。
(1)一鼓作气:
(2)辙乱旗靡:
(3)彼竭我盈:
二、翻译句子。
6.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下面的题目。
课文的题目是“曹刿论战”,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8.速读课文理线索,这篇课文有几条叙事的线索?
【参考答案】
一、1.jiàn bǐ bó mǐ fú 轼
2.左传;春秋;左丘明;鲁史;编年;取信于民;彼竭我盈;辙乱旗靡;长勺;以弱胜强
3.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粗俗;低下;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诉讼事件;多指监狱;可以凭借;多作助动词,表示可能或能够
4.凭、靠;独自享有;实情;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击鼓进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已经;原因,缘故;推测,估计
5.(1)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形容军队溃败混乱。
(3)他们的勇气已丧失,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二、6.(1)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2)(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3)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4)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
(5)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穷尽了。
三、7.这是一篇记叙文,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8.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论战——参战——释疑)。
课后作业:
选择题。
1.下列句中加点字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
A.小惠未遍(piàn),民弗从也
B.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
C.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
D.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肉食/者鄙 B.小惠/未遍
C.民/弗从也 D.登轼/而望之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由于教育行政部门的及时部署,使旱区中小学的缺水难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B.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他阅读了大量的小说、诗歌、散文以及文学名著。
C.世博会上,中国馆“智慧的长河”展区中最引人注目的展品是“动”版的“清明上河图”。
D.杜鹃花盛开的大明山,是吸引游人来观赏的好季节。
4.中山纪念堂有一场赵雷的演唱会,你的一位同学给你买了一张票约你一同去看,不巧你因故不能前往。下列回答得体的一句是(  )
A.对不起,你怎么买今晚的票?我正好有事,你另送别人吧?
B.对不起,我正好有事,如果你诚心请我看,就去改换明晚的吧。
C.谢谢你,这场表演,我已经看过了,你自己去看吧!
D.谢谢你,听说这表演很吸引人,但因为我正好有事不能同你分享,实在遗憾!
填空题。
5.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能体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句子是:      ,      ,      。交战过程中利于反攻的时机是“      ”之时,利于追击的时机是“       ,      ”之时。
6.出自本文、流传至今的一个成语是:     。
7.文中曹刿向鲁庄公解释他“登轼而望”的原因的句子是:
          ,         。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曹刿论战》
[乙] 虞公曰:“吾享祀丰洁①,神必据②我。”宫之奇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③,惟德繄④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⑤,将在德矣。若晋取虞⑥,而明德以荐馨香⑦,神其吐⑧之乎 ”
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⑨,曰:“虞不腊⑩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冬,晋灭虢。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选自《宫之奇谏假道》)
[注] ①享祀丰洁:享祀,祭祀的物品。丰洁,丰盛洁净。②据:保佑。③易物:改变祭品。④繄(yī):句中语气词。⑤冯(píng)依:依据。冯,同“凭”。⑥若晋取虞:晋,晋国。虞,虞国。下文中“虢”,读“guó”,即虢国。⑦而明德以荐馨香:而以光明的德行作为芳香的祭品奉献给神灵。⑧吐:指不食所祭之物。⑨以其族行:带领他的家族出走。⑩腊:岁终祭祀。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其乡人曰   其:
(2)惟德是依 惟: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必以分人    神必据我
B.惟德是辅 惟吾德馨
C.弗敢加也 弗听,许晋使
D.可以一战 宫之奇以其族行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11.甲文中的庄公和乙文中的虞公都深信“神”能保佑自己的国家,甲文从“            ”可知,乙文从“              ”可知。(用原文作答)(2分)
12.甲文中,曹刿认为“信”(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乙文中,宫之奇认为神保佑国家的根本依凭是什么 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2分)
【参考答案】
一、1—4:AACD
二、5.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彼竭我盈 吾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
6.示例:一鼓作气。
7.夫大国 难测也 惧有伏焉
三、8.(1)他的。(2)只。 9.D
10.(1)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
(2)我听说,鬼神不会随便亲近某人,(他们)只保佑有德行的人。
1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12.“德”(或“明德”“仁德”“重德”“重视仁德”等)。是从宫之奇的话“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看出来的。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学习过程】 第二课时(共2课时)
[导入]师:古今中外,军事家纵横捭阖、层出不穷,从创作《孙子兵法》的孙武到编著《孙膑兵法》的孙膑,从“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的曹操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亮,从“不世出”的拿破仑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的毛泽东……这些名字,我们耳熟能详,可今天,我们要走进一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老百姓——曹刿,他不是国君,却创造了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他不是军中大将,却有着主动请缨亲临沙场智慧的风范,他无愧于“平民军事家”的称号。比较人物对话,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指向目标__4__)师:本文扣住曹刿这一中心人物,围绕“论战”记叙了长勺之战的基本经过,那么曹刿究竟为何论战,和谁论,又论了什么呢?接下来让我们在比较中认识曹刿之“论”。比读乡人与曹刿:ppt展示:乡人VS曹刿 乡人: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肉食者鄙,未能远谋。(1)要求:同桌分角色朗读,说说读出了怎样的乡人和曹刿。预设:乡人不关心国家前途,曹刿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献策献力,是个有责任有担当的热血男儿。“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点出来曹刿论战的缘由朗读指导:重读“鄙”“未能”,可读出曹刿的自信和对当权者轻视,朗读时语气坚定,语调铿锵。比读曹刿与鲁庄公曹刿VS庄公:文章哪些部分讲了曹刿与鲁庄公之论?通过论战,你又能读出怎样的曹刿与鲁庄公呢?学生活动:①对照文章内容快速完成表格战前针对“何以战”:“三答”vs“三评”庄公“三答”曹刿“三评”战后针对“何以胜”:“一问”vs“一答”庄公一问曹刿一答示例:战前针对“何以战”:“三答”vs“三评”庄公“三答”曹刿“三评”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战后针对“何以胜”:“一问”vs“一答”庄公一问曹刿一答鼓之,未可齐人三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可矣驰之,未可辙乱旗靡,可矣②男女生合作朗读,男生齐读曹刿,女生齐读鲁庄公,说说读出了怎样的鲁庄和曹刿。预设:曹刿:A.与君王见面先发问,表现出对国事的关心,不惧权威; B.连续两个“未”字表现出他的不卑不亢,成竹在胸,对战争条件“民心向背”的精准判断表现出他具有政治远见; C.“战则请从”表现出他对国家的责任和担当; D.战时的曹刿能把握作战时机,不轻率,不冒进,干脆,果断。战后的曹刿解说头头是道,战略思想高超,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鲁庄公:A.战前寄希望于施行的“小惠”和神灵的保佑,政治见识短浅;战中急于求战、急于攻击,军事上轻率;取胜后仍不知原因,军事上无知。师:请你用文中的两个词来概括二者的形象,你会选择 和 ?明确:“鄙”和“远谋”。师以《古文观止》评注小结:“未战考君德,方养士气,既战察敌情,步步精详,著著奇妙,此乃所谓远谋也”(3)有人说:“庄公虽“鄙”,却非昏聩之主”,你认为呢?学生活动:组内讨论并进行小组展示。预设:①鲁庄公有勇气:兵力悬殊,但“公将战”,面对强敌不退缩,而是思考如何赢。②鲁庄公礼贤下士、广开言路:耐心回答“乡人”曹刿的问题,听从建议。③鲁庄公知人善用、谦虚好学。人物小结 :这个配角,一方面以他的“鄙”衬托出曹刿的远见卓识,一方面也显示了他的优点,是一个立体的人物。小组探究,共析胜因(指向目标__5__)联系本课所学,小组合作探究长勺之战以少胜多的原因。提示:联系古代战争论,如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进行分析。参考提示:长勺之战获胜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结果:天时;“齐师伐我”,可见鲁国是卫国战争,是正义之战;地利:“战于长勺”,长勺就在鲁国境内;人和:曹刿有爱国情怀,富远见卓识(政治才能),能细察精思(军事谋略);庄公英勇无畏、礼贤下士、从善如流、知人善任、胆识过人、不耻下问;军民能同仇敌忾(“齐师伐我”,必须保家卫国)。对比阅读,比较详略(指向目标__6__)PPT展示资料:长勺之战VS逼阳之战长勺之战: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逼阳之战:逼阳人启门,诸侯之士门焉。县门发,郰人纥抉之以出门者。狄虒弥建大车之轮而蒙之以甲以为橹,左执之,右拔 戟,以成一队。孟献子曰:“《诗》所谓‘有力如虎’者也。”主人县布,堇父登之,及堞而绝之。队则又县之,苏而复上者三。主人辞焉乃退,带其断以徇于军三日。要求:小组合作,疏通“逼阳之战”文意,说说同写战争,二者有何不同?预设:《曹刿论战》无具体战争场面描写,着重写曹刿战时对战争时机的判断,逼阳之战着重写鲁军攻城的雄壮场面,刻画了三位气慨非凡、武力超群的勇士。《曹刿论战》以历史家的卓越见识,合理详写战前、战后的论战,略写战时的场面,描述出战争成败的因素。教师小结:《左传》写战争,并不局限于正面的战斗场面的描写,而是重在描述战争的内外因素,以历史家的卓见续写战争,达到微而显、精而腴的艺术境界。比较总结1.本节课我们将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文本进行了比较,接下来请同学们围绕“比较”,用一句话总结本课所学。示例:本节课通过人物言行的比较,体会到曹刿的人物形象,通过战场描写的比较,体会到详略安排的得当。2.请与老师合作,同学们读曹刿,读出国家危难之时曹刿的担当。师: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生: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从古至今,有很多志士仁人像曹刿一样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他们是国之栋梁。课后请搜集相关史料,与曹刿比较,感受人物品质的异同。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一、单选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何以战(怎么) B.必以信(实情)
C.小大之狱(监狱) D.虽不能察(虽然)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的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再而衰 再接再厉 B.弗敢加 变本加厉
C.三而竭 举一反三 D.问其故 无缘无故。
3.选出下列标题中短语结构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 )
A.《曹刿论战》 B.《杨修之死》
C.《愚公移山》 D.《香菱学诗》
4.下列对《曹刿论战》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写曹刿对战争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战例,表现了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这两句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获得民心,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C.本文刻画人物精练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八个字就把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刻画出来。
D.本文紧扣“论战”,详写曹刿言论,而一概不提战争的经过,这样的剪裁,详略得当,叙事清楚,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二、阅读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客①谓燕王曰:“齐南破楚,西屈②秦,用韩、魏之兵,燕、赵之众,犹鞭策也。使齐北面伐燕,即虽五燕不能当。王何不阴③出使,散游士④,顿齐兵,弊其众,使世世无患。”燕王曰:“假寡人五年,寡人得其志矣。”苏子曰:“请假王十年。”燕王说,奉苏子车五十乘,南使于齐。谓齐王曰:“齐南破楚,西屈秦,用韩、魏之兵,燕、赵之众,犹鞭策也。臣闻当世之举王,必诛暴正乱,举无道⑤,攻不义。今宋王射天笞地⑥,铸⑦诸侯之象,使侍屏匽⑧,展⑨其臂,弹⑩其鼻,此天下之无道不义,而王不伐,王名终不成。且夫宋,中国膏腴 之地,邻民之所处也,与其得百里于燕,不如得十里于宋。伐之,名则义,实则利,王何为弗为 ”齐王曰:“善。”遂兴兵伐宋。三覆宋,宋遂举。燕王闻之,绝交于齐,率天下之兵以伐齐,大战一,小战再,顿齐国,成其名。
(选自《战国策》,有改动)
  [注] ①客:苏秦。②屈:制服。③阴:暗中,暗地。④散游士:差遣游说之士。⑤举无道:讨伐无道的昏君。⑥射天笞地:箭射天神,鞭打地神。⑦铸:铸造。⑧屏匽(yàn):厕所。⑨展:拉开。⑩弹:用石子射。膏腴:肥沃。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使齐北面伐燕   伐:
(2)燕王说 说:
(3)臣闻当世之举王 闻:
(4)大战一,小战再 再: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而王不伐”中的“而”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人不知而不愠
B.而年又最高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假寡人五年,寡人得其志矣。
(2)与其得百里于燕,不如得十里于宋。
8.从文中可以看出燕王身上具备哪些优秀品质 (4分)★
(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9.“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是虽然身份低微,仍然不忘担忧国事。曹刿一介平民,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国解忧。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简要说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在弦高和卜式身上是如何体现的。(4分)
材料一
秦穆公兴兵袭①郑,过周而东。郑贾人②弦高将西贩牛,道遇秦师于周、郑之间,乃矫③郑伯之命,犒④以十二牛,宾⑤秦师而却之⑥,以存郑国。
(取材于《淮南子·氾论训》)
材料二
时汉方事⑦匈奴,式⑧上书,愿输⑨家财半助边⑩。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
(取材于《汉书·公孙弘卜式兒宽传》)
[注]:①[袭]偷袭。②[贾人]商人,在当时社会地位不高。③[矫]假托。④[犒]犒劳。⑤[宾]以客礼对待。⑥[却之]使秦军撤退。⑦[事]这里指抵抗。⑧[式]卜式。人名。⑨[输]交纳。⑩[边]边防。
答:
三、片段写作
10.根据文章第二段,发挥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话描述长勺之战的场面。
(要求:①注重场面描写,突出人物性格;②字数不少于120字。)
【参考答案】
一、1—4:BDBD
二、(一)5.(1)攻打。 (2)同“悦”,愉快。 (3)听说。 (4)两次。
6.[解析] B B项中的“而”是连词,表并列,并且。其他三项与例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连词,表转折,却。
7.(1)给寡人五年时间,寡人就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2)与其从燕国得到百里土地,不如从宋国得到十里土地。
8.示例:从谏如流,用人不疑。
[参考译文]
苏秦对燕王说:“齐国向南攻破楚国,向西制服秦国,使用韩、魏、燕、赵等国的兵力,如同用鞭子赶马一样。假使齐国向北攻打燕国,即使有五个燕国也不能抵挡。大王何不暗中派遣使者,差遣游说之士,使齐国的兵力疲敝,使齐国的国力消耗,这样就可使燕国世代无忧。”燕王说:“给寡人五年时间,寡人就能实现自己的愿望。”苏秦说:“我愿给大王十年时间。”燕王十分高兴,送给苏秦五十辆车,(让他)向南出使齐国。(苏秦到了齐国,)对齐王说:“齐国向南攻破楚国,向西制服秦国,使用韩、魏、燕、赵等国的兵力,如同用鞭子赶马一样。臣听说当代杰出的君王,一定要诛杀残暴的诸侯,平定混乱的天下,讨伐无道的昏君,攻打不义的国家。如今宋王箭射天神,鞭打地神,铸造诸侯的人像,把它们放在厕所边上,(又)拉开它们的双臂,用石子射它们的鼻子,这是天下昏庸无道、不讲信义(的人),然而大王却不去攻打(他),大王的英名终难成就。况且宋地,是中原最肥沃的土地,齐国的边民很多都杂居在那里,与其从燕国得到百里土地,不如从宋国得到十里土地。进攻宋国,名义上是为了正义,实际上又得到好处,大王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齐王说:“好。”于是发兵进攻宋国。三次击败宋国军队,宋国就被齐国攻占。燕王听说后,同齐国断交,率领天下诸侯的军队进攻齐国,经过一次大战,两次小战,使齐国疲敝,成就了燕王的声名。
(二)
9.弦高本市普通商人(位卑),却在面对秦军侵略时挺身而出,以他的智慧和财产令秦军撤退,保住了郑国。
卜式作为普通百姓,虽无为官的才能与意愿,但也愿意捐出一半家产资助边防事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译文1]秦穆公派出军队攻打郑国,(军队)经过周国向东进发,郑国商人弦高去西边卖钮卖牛,在周郑两国之间的路上遇到了秦国军队,于是就假托郑伯的命令,用十二头牛犒劳秦军,以礼相待,使秦军退去(指让秦军怀疑郑伯已做好防守准备),用这样的方法让郑国得以保全。
[参考译文2]当时(指汉武帝时期)汉军正在边疆抵抗匈奴入侵,卜式向皇帝上书,希望交纳一半的家财来资助边疆战事。皇帝派使者去问卜式:“你想做官吗?”卜式回答说:“我从小放羊,不熟悉为官之道,不想做官。”使者又问:“(那)先生您想要什么呢?”卜式回答说:“天子想要诛杀匈奴,我认为贤人应该因节操(指为国而战)不顾性命,有钱财的人应该上缴钱款,这样一来匈奴就会被消灭了。”
三、10.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