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同学们,是否看过电影《长安三万里》?
还记得李白仕途艰难时,发出了什么感慨吗?
课前导入
李白在对自己仕途深感艰难,心中充满悲愤时,依然对自己充满自信。他相信这条道走不通,一定会有另一条康庄大道等着他。
课前导入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是李白发出的感叹,人生的道路的确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可能还会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该怎么办 让我们一起去美国诗人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来看看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课前导入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曾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1912年,他举家迁居英国。此后,他陆续出版了诗集《少年的意志》《波士顿以北》《山间》《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等。
作者简介
《未选择的路》选自《中外哲理诗精选》(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顾子欣译。略有改动。1912年时弗罗斯特已经38岁,这一年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放弃他在一所师范学校教书的职业,放弃本来可能更加平坦、安稳的生活,而选择了诗歌创作。他对自己说:“写诗吧,穷就穷吧。”《未选择的路》这首诗写的就是这一重要的人生选择。
背景链接
弗罗斯特的农场(位于美国)
《未选择的路》刻在弗罗斯特的农场的一条路上
相关链接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对而言,一般不拘泥于格式和韵律。其特点表现为:(1)形式自由;(2)意蕴丰富;(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4)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
诗歌
文体知识
哲理诗是表现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它是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睿智思索和深刻体察的结果。
主要特点:哲理诗往往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以生动的语言来描写鲜明的形象,以精彩的议论来揭示人生感悟、社会哲理,促人联想,启人心扉。
一般篇幅短小精悍,内容含蓄隽永,意境深远。
文体知识
学习方法:怎样阅读诗歌
一读。指读题目,读作者,读创作背景。这一环节旨在弄清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二品。品味、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蕴含的道理和表现的手法。
三诵、四背。这两个环节常常紧密相连,因此要注意诗的节奏,分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初步感知
荒草萋萋( )
伫立( )
涉足( )
尴尬( )
zhù
qī
gān gà
shè
幽寂:
延绵:
萋萋:
伫立:
涉足:
尴尬:
幽静寂寞。
延续不断。
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长时间地站着。
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解释词意
读准字音
初步感知
听示范朗读,一边听一边从三个方面做批注:
①声调应该高还是低,语速应该缓还是急?
②哪些词句要读重一些,用朗读重音符号标注出来。
③试着划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诗句。
听读批注之后,按自己的诵读提示展示朗读。
初步感知
听示范朗读
未选择的路
初步感知
《未选择的路》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弗罗斯特)
U韵
i韵
ɑn韵
U韵
诗歌的每一节都押韵,一节一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具音乐和谐之美。
初步感知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第一节:诗人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踌躇,难以选择。
整体感知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第二节:诗人最终选择了一条更诱人、美丽,少有人走的路。
整体感知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第三节: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小路,但仍留恋未选择的路。
整体感知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初读诗歌 感知内容
第四节:写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
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节的意思。
伫立(思索)
决定(选择)
选择之后的怅惘
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精读细研
诗句的开头作者说“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思考诗人为何会“久久伫立”?
因为诗人面临的是两条路,他在两条路之间犹豫,他对两条路都很向往,但不能同时都走,所以他站在路口犹豫不决,他在思考、在选择自己应该走的路。
精读细研
如何理解“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在我们面临选择的时候,往往会遇到类似的麻烦。看起来两者都不错,都很有吸引力,正因为有了这种麻烦,我们的选择才需要慎重。
诗人选择了一条怎样的路?他为什么选择这条路?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诗人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的路。因为这条路虽然荆棘密布,但富有挑战性。同时也表明“我”在选择人生道路时没有随波逐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
精读细研
诗人对于未选择的路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留恋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犹豫、畏惧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怀念
精读细研
如何理解诗人笔下的“路”和诗人在作选择时的心理。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作者写林中岔路,表现人生之路的选择。
可惜:选择时的遗憾;
久久伫立:选择时犹豫、艰难;
改日再见:对未选择的路的留恋;
恐怕我:选择后的踌躇;
决定了我一生:选择后的惆怅。
精读细研
全诗写“我”选择了一条路,为什么题目又叫做“未选择的路”呢?
诗歌内容
诗中重点强调的是那条“未选择的路”。
诗人感情
诗人要抒发对未选择的那条路的留恋。
诗歌主旨
诗人的写作意图促使人们对最初的选择进行反思,进而告诫人们对人生道路的选择要慎之又慎。以《未选择的路》为题,更能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精读细研
怎样理解题目中“路”的含义?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路
表面:
自然界的道路
实际:
暗示人生之路
象征
明(表面)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
精读细研
思考:象征和比喻有什么区别?
象征 比喻
①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②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一般要统摄全篇。 ①比喻,就是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②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精读细研
诗中的“荒草”、“足迹”、“落叶”等又象征什么呢?
“荒草”——探索人生,路途中所遇到的困难、艰苦、曲折、坎坷。
“足迹”——探索人生之路的不懈追求、不懈奋斗。
“落叶”——在探索和奋斗过程中所遭受的失败、挫折、坎坷 ……
精读细研
你从这首诗中悟出了什么人生的哲理?
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
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在选择时,要慎重思考。
精读细研
本诗通过叙述对树林中两条路的选择,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索,意在告诉人们: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并且一旦选择了就不能回头,所以我们应独立思考,慎重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
象征
朴实
诗歌主旨
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情,写得朴实自然,不事雕琢,哲理丰富,读后耐人寻味。
以地上的路象征人生之路
主旨归纳
未选择的路
选择之路
未选之路
伫立路口,思索选择
作出决定,选择荒路
选择之后,绵延无尽
多年以后,往事回顾
人生之路
决定一生
无法回头
板书设计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未选择的路》
相同点 不同点
富有人情味和哲理性
语气风格
写作手法
蕴含哲理
口语风格,亲切和婉
直抒胸臆,以对话的口吻娓娓道来。
朴实无华,耐人寻味
借助具体形象,用象征手法表达对人生道路的认识。
人生中遇到磨难挫折要积极乐观,要相信生活、相信未来。
在做决定人生方向的选择时要冷静慎重。
比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有何异同?
比较阅读
关于“路”的名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李白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但丁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柳青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
拓展延伸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读书、做学问要想有所长进,须不断地学习、汲取新的营养。
古诗词中常见的哲理诗类型
借
景
喻
理
哲
理
拓展延伸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苏轼《题沈君琴》
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的,人不能离开物,物更不能离开人。
借
物
论
理
哲
理
拓展延伸
人世兴亡,山河永恒,自然之险不足恃,王朝兴衰之根本在于人事而非地形。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咏
史
明
理
哲
理
拓展延伸
1.选出画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
A.忧郁(yù) 来临(lín) 镇静(zhèn)
B.瞬息(shùn) 涉足(shè) 丛林(cóng)
C.幽寂(yōu) 伫立(zhù) 诱人(yòu)
D.萋萋(qī) 叹息(tàn) 路径(jìn)
【解析】“径”应读jìng。
D
随堂检测
2.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涉足:蹚过水)
B.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延绵:延续不断)
C.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D.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解析】“涉足”应理解为“进入某种环境或范围”。
A
随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