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季学期高二年级校联体第一次联考
生物学
注意事项: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榜
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0分。第1~12小题,每小题2分:第1316小题,每小题4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广西山清水秀生态美,优越的自然环境离不开生态保护的相关措施,下列有关操作违背生态学
原理的是
A.对喀斯特石漠化区域采用“封山育林+人工补种”模式
B.在红树林湿地外围种植耐盐碱植物作为生态缓冲带
C.将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入近海由海洋微生物分解净化
D.推广“稻一螺一鱼”立体种养模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
2.柳州螺蛳粉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用来熬制灵魂汤汁的酸笋原料来自竹笋,竹林中的蚯蚓生
态习性独特,通常以土壤中的落叶等有机碎屑为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调查蚯蚓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标记重捕法
B.湿度对蚯蚓种群的影响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C.蚯蚓在该生态系统中既是分解者也是消费者
D.竹林中竹子、蚯蚓等全部的生物构成了一个群落
3.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若在某封闭虾塘中捕获了1200条虾售卖,
第2天用相同方法捕获了1100条虾。假设虾始终保持均匀分布,则该虾塘中虾的初始数量约为
A.2104条
B.1.44×104条C.1.2×104条
D.1.1×104条
4.金丝猴分布于我国广西、四川、陕西等地,是生活在高山森林地区的灵长类动物。建立自然保
护区可为金丝猴提供天然庇护所。以下关于金丝猴的叙述,正确的是
A.保护区内金丝猴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不改变该区域种群密度
B.利用动物影像的个体识别技术也可开展野外种群数量的监测
C.调查时若发现金丝猴种群幼年个体数量上升,该种群属于增长型
D.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中的易地保护
5.在某湿地生态系统中,芦苇种群展现出较大的生态位宽度,同时该群落内的生态位重叠程度较
低。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群落的生态位重叠越多说明种间竞争越激烈
C.芦苇的种群数量可表示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
D.芦苇占据较大宽度的生态位有利于其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高二生物学第1页共6页2025 年春季学期高二年级校联体第一次联考
生物学 参考答案
1、C 【详解】生活污水往往含过量氮、磷等无机盐,直接排入海洋会引发富营养化,C 错误。
2、D 【详解】A、蚯蚓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且在土壤中生活,调查其密度不需要使用标记重捕法,A 错
误;B、湿度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对蚯蚓种群的影响不会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而增大,B 错误;C、根据题
干信息,蚯蚓以土壤中的落叶等有机碎屑为食,因此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C 错误。
3、B 【详解】由题“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假设该种群总数为 x,则有
1200/x=1100/(x-1200),计算得出 x=1.44×104,B 正确。
4、B 【详解】A、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的个体数量。金丝猴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会直接影响该区域的种群密
度,因为迁入会增加个体数量,而迁出会减少个体数量,A 错误;B、利用动物影像的个体识别技术可以用
于监测野外种群数量,B 正确;C、仅通过金丝猴种群幼年个体数量上升无法判断种群的年龄组成,年龄组成
要对比幼年、成年和老年的个体比例才能确定,C 错误;D、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即在物种原生
地进行保护。易地保护是指将物种迁出原生地,在动物园、植物园等地进行保护,D 错误。
5、C 【详解】A、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这是群落的基本特
征之一,A 正确;B、生态位重叠反映不同物种对环境资源需求有相似性,重叠越多意味着对相同资源竞争
越激烈,所以群落的生态位重叠越多说明种间竞争越激烈,B 正确;C、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
少,芦苇的种群数量不能代表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物种丰富度强调的是物种的种类数量而非某个种群的数
量,C 错误;D、芦苇种群有最大的生态位宽度,这意味着它可以利用多种环境资源,所以芦苇占据的生态
位有利于其充分利用环境资源,D 正确。
6、A 【详解】A、昆虫传粉有助于水葫芦传播和繁殖,A 错误;B、昆虫传粉,与种群数量的作用相关,所以
昆虫属于影响水葫芦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B 正确;CD、由题意可知:水葫芦具有繁殖迅速、适应
广泛、生态位宽泛等特性,可以在新生境中快速扩张和蔓延,因此水葫芦的入侵会导致当地生物环境容纳量
的下降,可能会改变入侵地群落的演替方向,CD 正确。
7、D 【详解】A、据图可知,太阳鱼参与构成的食物链有:藻类 甲壳类 太阳鱼 鲈鱼 人类;藻类 甲
壳类 捕食性双翅目幼虫 太阳鱼 鲈鱼 人类;藻类 甲壳类 太阳鱼 人类;藻类 甲壳类 捕食
性双翅目幼虫 太阳鱼 人类;藻类 红色蠕虫 太阳鱼 人类;藻类 红色蠕虫 太阳鱼 鲈鱼 人
类,在上述食物链中,太阳鱼处于第三、第四营养级,A 错误;B、从食物链分析,太阳鱼与鲈鱼只有捕食
关系,B 错误;诱捕捕食性双翅目幼虫,可缩短食物链,从而使更多的能量流向太阳鱼,进而提高太阳鱼的
产量,C 错误;D、甲壳类是多种生物的食物来源,消除甲壳类会破坏食物网的复杂性,减少生物种类和数量,
从而降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 正确。
8、D 【详解】A、核桃为乔木,相对较高,能接受较多光照,喜光,丹参为草本植物,相对较矮,在核桃林下
能生存,说明耐阴,这种立体农业确实充分利用了核桃喜光、丹参耐阴的生物特性,A 正确;B、核桃产生
的枯枝落叶,经过微生物分解后,可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提升土壤肥力,B 正确;C、地上部分核桃较高,
丹参较矮,存在分层,地下部分核桃根较深,丹参根系较浅,也存在分层,所以该林场的生物群落在地上和
地下均具有分层现象,C 正确;D、若将丹参换成高度 4m 左右的阳生作物,与核桃竞争光照,不利于核桃生
长,另一方面,核桃林下原本适合耐阴的丹参生长,换成阳生作物后,该作物可能因光照不足等难以良好生
长,反而不利于提升核桃园效益,D 错误。
9、C 【详解】A、引种需考虑物种与当地气候(温度、降水等)的适应性,属于生态修复的基本前提,A 正确;
B、镉等重金属属于难以降解的物质,会沿食物链传递,可聚集到食物链顶端生物,B 正确;C、物质循环具
有全球性,镉等重金属可通过水循环(如河流、地下水)、大气沉降(如吸附在尘埃颗粒上)远距离迁移,
具有全球扩散性(如南极冰层中检测到重金属),C 错误;D、矿区修复属于次生演替,受人为干预和原有
土壤条件影响,最终群落可能与原始自然群落的结构、物种组成存在差异,D 正确。
高二生物学 参考答案 第 6 页 共 6 页
10、C 【详解】A、煮笋可使蛋白质变性,结构变得松散,易于消化和吸收,从而容易被微生物利用,A 正确;
B、发酵过程中应避免杂菌污染,沸水冲洗和酒精擦拭属于消毒措施,可降低杂菌数量,B 正确;C、腌制
过程加入的食盐多,会抑制微生物的活性,从而延长发酵的时间,C 错误;D、初期坛内残存少量氧气,可
能滋生酵母菌等微生物进行有氧呼吸,产生 CO2 形成气泡;随着氧气耗尽,乳酸菌主导发酵,D 正确。
11、B 【详解】啤酒发酵过程分为主发酵和后发酵两个阶段。酵母菌的繁殖、大部分糖的分解和代谢物的生成
都是在主发酵阶段完成。主发酵结束后,发酵液还不适合饮用,要在低温、密闭的环境下储存一段时间进行
后发酵,这样才能形成澄清、成熟的啤酒。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随着啤酒品种和口味要求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A、麦芽汁中含有丰富的糖类,还含有一些蛋白质、无机盐,可以为酵母和乳酸杆菌的发酵提供碳源、氮源、
水和无机盐,A 正确;B、后发酵阶段指将发酵产物置于低温、密闭环境下储存一段时间,B 错误;C、消
毒可杀死啤酒中的大部分微生物,延长啤酒的保存期,C 正确; D、淀粉酶具有作用条件温和的特点,高
温会使其失去活性,故蒸煮可以终止淀粉酶的进一步作用,终止糖化过程,且高温也可对糖浆灭菌,D 正确。
12、B 【详解】A、植物组织培养所用的是固体培养基,A 错误;B、石斛碱是一种细胞代谢产物,可从愈伤组
织中提取分离得到石斛碱,B 正确;C、最好选取幼嫩的叶片(分化程度低、全能性高)作为外植体进行培
养,C 错误;D、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比值高时,可促进愈伤组织分化成根,D 错误。
13、C 【详解】A、由于是人工构造的温室,处于封闭状态,不考虑迁入率与迁出率,所以蜘蛛种群密度由出
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A 正确;B、据图可知,气候变暖会导致大、小两种蜘蛛更多地捕食中型昆虫,生
态位叠加,导致二者种间竞争强度增大,B 正确;C、高温环境下,大型昆虫减少,中小型昆虫增多,因而
大、小蜘蛛蛛网网孔大小分别变小和变大,以获得更多猎物,C 错误;D、气候变暖时小型昆虫生物量增加
可能与禾本科植物数量增加从而保证其食物来源有关,D 正确。
14、C 【详解】A、⑤⑥⑦⑧中包括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和散失的能量,A 正确;B、⑤⑥⑦均属于在传递过程的
损耗,减小损耗,让更多的能量到③,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B 正确;C、由于植食动物粪便是指摄入后
未被同化的部分,包含在⑦中,C 错误;D、③是同化量,同化量减去呼吸量得到④,即用于植食性动物的
生长、发育和繁殖,D 正确。
15、C 【详解】MCP 过程是将活性有机碳转化为惰性有机碳的过程,直接利用的物质是有机物,即参与 MCP
过程的微生物不属于生产者,A 错误;B、碳循环是在整个生物圈范围内进行的,B 错误;C、有机碳的来
源和去向,可以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追踪,通过检测放射性的走向确定,C 正确;D、微型生物碳泵(MCP
)的内容是指微型生物将活性溶解有机碳转化为惰性溶解有机碳,使其不易被分解释放 CO2,因此有利于减
少空气的二氧化碳,从而能加快“碳中和”进程,D 错误。
16、C 【详解】A、黑曲霉发酵过程的主要目的是使黑曲霉充分生长繁殖,大量分泌制作酱油过程所需的酶类,
A 正确;B、在黑曲霉发酵时,需要空气并搅拌,由此推测黑曲霉是需氧微生物,B 正确;C、发酵过程中
大豆中的蛋白质可为黑曲霉的生长提供氮源,小麦的主要成分为淀粉,主要是为黑曲霉的生长提供碳源,C
错误;D、在发酵池中酵母菌产生的酒精能抑制杂菌生长,乳酸菌产生的乳酸使发酵液呈酸性也能抑制杂菌
的生长,同时往发酵池中添加食盐也能抑制杂菌的生长,D 正确。
17、(12 分,每空 2 分)
(1)等距取样法
(2)没有天敌 与其他物种的种间竞争处于优势地位(或福寿螺的食物充足)(两空答案先后顺序不做要
求)
(3)种间竞争 福寿螺的入侵会导致本土田螺的生存率大幅下降
(4)抵抗力稳定性
【详解】(1)河岸为条带状地形,宜采用等距取样法。
(2)研究人员统计发现,福寿螺入侵某湿地生态系统后,在初始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没有天敌,在与其他
物种的种间竟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因此其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高二生物学 参考答案 第 6 页 共 6 页
(3)由表格内容可以看出,随着培养天数增加,单独培养时,本地田螺生存率与福寿螺无明显差异,混合
培养时,本地田螺生存率明显下降,福寿螺生存率没有明显变化,两者属于竞争关系,表中结果表明
福寿螺的入侵会导致本土田螺的生存率大幅下降。
(4)放养水禽和鱼增加了水域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的复杂性,食物链和食物网更加丰富,自我调节能力增
强,从而提高了抵抗力稳定性。
18、(12 分,每空 2 分)
(1)速度和方向 充分利用了群落中不同的空间和资源
(2)①季节性 ②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③害虫同化的能量一
部分通过细胞呼吸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同化的能量流向分解者(或答一部分同化的能量暂未被
利用)
④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减少了环境污染(或答最大限度利用自然资源、使人类最大限度的获得能量)
【详解】(1)将荒山和洼地进行改造,说明人类的活动能够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
向进行。在果林下加入一个人工栽培的草菇种群,充分利用了群落中不同的空间和资源,所以可以提
高经济效益。
(2)①不同时期收获不同的农作物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②西红柿叶会释放某种化学信息引来蚜虫的天敌消
灭蚜虫,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的功能。③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害虫的同化量一部分通过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还有
部分流向分解者,还有部分暂未被利用,因此并不是百分之百地流入河蟹中。④与传统农业模式相比,
生态农业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减少了环境污染;最大限度利用自然资源;使人类最大限度的获得能量。
19、(12 分,每空 2 分)
(1)间接 蚯蚓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可以产生无机盐和 CO2 供作物利用
(2)寄生 不易对环境产生污染(或稻飞虱不易产生抗药性)
(3)方法③ 因为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详解】(1)蚯蚓属于分解者,能从遗传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出无机盐等,蚯蚓又是非常好的饲料,能被
牲畜、鱼虾等动物利用,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间接价值。结合蚯蚓的生活习性分析蚯蚓对作物
生长的有利因素是:①蚯蚓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可以产生无机盐和 CO2 供作物利用;②蚯蚓在土壤中
活动可以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透气性,有利于作物根系的呼吸作用。
(2)稻飞虱刺吸水稻茎、叶组织的汁液,使水稻减产或失收,由此判断两者之间的种间关系是寄生;与吡
虫啉等人工合成的化学农药相比,苏云金杆菌利用了生物的种间关系实现了对稻飞虱的抑制,这属于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措施相比,其典型的优点表现在不易对环境产生污染,同时稻飞虱也
不易产生抗药性。
(3)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角度分析,方法③最好。原因是:方法①焚烧秸秆会使部分能量以热能形式散
失,不能被充分利用;方法②就地粉碎还田,能量的利用效率相对较低;方法③将水稻秸秆加工成易
消化的精饲料喂牛,提高牛的产肉量,牛排出的粪便可供蚯蚓利用,或与蚓粪再作为肥料还田,实现
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20、(12 分,每空 2 分)
(1)水平 光照(或阳光、氧气、无机盐)(答出 1 点即可)
(2)污染水体(或污染环境) 协调和整体 挺水植物与蓝细菌、绿藻竞争阳光时占优势,且可利
用水体中的 N、P 等元素减少水体富营养化
(3)有机污染物流经人工湿地被微生物分解,无机物污染物则被湿地植物吸收利用
高二生物学 参考答案 第 6 页 共 6 页
【详解】(1)不同水域分布不同的生物,体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水华严重时,浮游藻类大量悬浮于水
面,沉水植物因缺乏光照,有机物制造量减少,因缺乏氧气,影响呼吸作用,最终导致死亡,数量逐
渐减少。因此水华会导致沉水植物逐渐减少的原因是双方竞争光照(阳光)、氧气等。
(2)化学杀藻剂虽然可以快速杀死藻类,但可能会污染环境,甚至会通过食物链危害到直接或间接以藻类
为食的其他生物。种植适应当地气候环境的芦苇进行生态修复,体现协调原理;芦苇又是价值较高的
经济植物,当地人可通过种植芦苇获得经济效益,体现了把生态与社会、经济结合起来的整体原理。
挺水植物高出水面,在与藻类在竞争阳光中占优势,且可利用水体中的 N、P 等元素,降低水体的富
营养化,因此种植挺水植物可有效治理水华。
(3)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由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
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的密度也有差别。
图中从进水口到出水口的不同地段,分别种植不同的湿地植物,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生活污水
流经该人工湿地,有机污染物被微生物等分解者分解,无机污染物被植物持续吸收,所以出水口的水
质达到排放要求。
21、(12 分,每空 2 分)
(1)筛选出高效分解有机磷农药的微生物(或允许能降解物质 X 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
微生物生长) 选择 氮源、碳源、维生素
(2)有机磷农药的剩余量
(3)0.1 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
【详解】(1)本实验目的是筛选抗有机磷农药的微生物,故驯化时,培养液逐步加入的物质 X 是有机磷农
药,这样操作的目的是筛选出高效分解有机磷农药的微生物;故依照功能划分,驯化培养基属于选择
培养基;蛋白胨来源于动物原料,含有糖、维生素和有机氮等营养物质,可以为微生物生长提供碳源、
氮源和维生素。
(2)单菌落分别接种于以有机磷农药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 C,单位时间内剩余的有机磷农药越少,说明筛
选出的微生物分解有机磷农药的能力越强,故通过测定培养瓶中有机磷农药的剩余量,可筛选出分解
有机磷农药能力较强的微生物。
(3)微生物计数时应选择菌落数目在 30~300 之间的进行计数,统计菌落数分别为 220、226、214,则菌
落的平均数(220+226+214)÷3=220 个,图中稀释倍数是 104,由公式可知 220÷Y×104=2.2×107
个/mL 可知,涂布菌液 Y=0.1mL。
用该方法计数时,由于可能存在两个或多个细菌形成一个菌落,所以计数的微生物数目比实际活菌数少。
高二生物学 参考答案 第 6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