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下册第5单元重难点检测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下册第5单元重难点检测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4.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22 20:19: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单元重难点检测卷-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下册统编版
一、选择题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浙江(zhè) B.一簇(zú) C.漆黑(xī) D.蜿蜒(wǎn)
2.下列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片刻 B.刹那间 C.一瞬间 D.转眼间
3.“麦子是黄黄的,豆荚是青青的。”把这句话插入下面的语段哪一处最合适?( )
①麦子熟的时候,豆荚是青青的。②黄黄的麦子和青青的豆荚,在五月的和风中,娴静地微笑。③于是,空旷的田野里,洋溢着熟了的麦子和熟了的豆荚那无与伦比的清香。
A.①之前 B.①和②之间 C.②和③之间 D.③之后
4.对下面语段的中心意思概括最准确的是哪一项( )
皮皮的果园实在可爱。说实在的,它保养得太糟了,可是有一大片从来不割的可爱的青草,有很老的玫瑰花,开满白的、黄的和淡红的玫瑰花。这里还有不少果树,最好的是一些很老很老的橡树和榆树,爬起来简直没说的。
A.皮皮的果园实在可爱。 B.果园的青草很可爱。
C.果园的玫瑰花很老。 D.果园的橡树和榆树很老。
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海上日出》从不同方面描写了日出时海上的景色。
B.《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者是叶圣陶先生,《爬山虎的脚》也是他的作品。
C.《颐和园》是按照游览的顺序来写的。
D.《七月的天山》是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天山的美景。
二、填空题
6.看拼音写词语。
爸爸 tì( )她给这条项链 xiāng( )上 zǐ sè( )的宝石。加工后的项链发出 càn làn( ) duó mù( )的光彩。
7.用“源”字组词,填入句子中。
(1)我们在山中走了很久,终于找到了溪流的( )。
(2)双龙洞的名字( )于内洞顶部的两条巨龙。
(3)安全意识淡薄是险情发生的( )。
8.走进课文我最棒。
(1)《海上日出》按照 的顺序,写出日出时太阳 、 、亮光的变化。
(2)《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 的顺序,带我们游览了神奇的双龙洞。这篇游记有两条线索,一是明线,即作者的 路线;一是暗线,即文中多次出现的 。
(3)随着 ,溪流时而 ,时而 ,时而 ,时而 ,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9.把句子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 ,再加上 ,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对此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石钟乳和石笋的形状和颜色都太奇异了,作者不知道该把它们比作什么。
B.石钟乳和石笋本身已经足够吸引人,无须再比作什么。
三、语言表达
10.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日出,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课文《海上日出》描写日出的精彩之处。
四、现代文阅读
认真阅读《记金华的双龙洞》选段,按要求答题。
①一路上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门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②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 碧),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③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xì jì)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hǎo hào)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 帖)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 晕)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shì sì)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 捎)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 路)了,这就到了内洞。
11.在括号内划去不正确的读音或字。
12.找出短文的两对反义词,写在下面的括号里。
( )——( ) ( )——( )
13.模仿文中划线部分,用“……时而……时而……”造个句子。
14.从“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句话,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15.用“ ”画出船小的句子。
云海日出
①在黄山流连的几天里,最使我难忘的,是观看云海日出。
②看日出须早起。3点钟不到,我们就沿着崎岖的山路登上清凉台。原以为我们是到得最早的,哪知许多人为了看日出,几乎一夜没睡。这时,清凉台上早已站满了人。
③东方开始发亮了。一大片白光从夜幕的边沿泛出,远山近岭现出了模糊的轮廓。我们看见北面山谷中明晃晃、光闪闪的一片,似乎是放在深山空谷中的亮闪闪的大镜子,又如无边无涯的白茫茫的水面。那就是云海。只见云雾像棉絮,似轻纱,飞来荡去,盘旋缭绕在山峰间。山峰时隐时现,变幻无穷,云浪上下翻滚着,一会儿像万马奔腾,一会儿似帆樯林立,光怪陆离,景象万千,把黄山点染得有几分仙气。
④我们正看得出神,忽然风把云块向我们推来,越来越近,简直伸手可捉。当一朵云飘到我身边时,我真想迈步跨上去。可是它一到脚下,又被山石撞破了。看着这云流山动的景色,我仿佛置身于梦幻之中。
⑤大家凝视着东方,静待日出。这时,清风习习,云烟袅袅,松涛阵阵,人语轻轻,多么别有风味的气氛啊!
⑥一会儿,朝霞像一个俊美的小姑娘,从黎明的白幕后飘了出来,穿上了她的新装:橙红艳丽,缤纷灿烂,像一匹悬挂在天边的织锦。
⑦蓦地,从“海”空交接处绽露出一个红色光点。一瞬间,红点又变成了圆弧,弯弯的,像美女的红唇。圆弧很快上升,变成半圆、大半圆。最后,在五彩缤纷的朝霞的簇拥下,一轮晶莹剔透的胭脂色的朝阳腾空而出,在橙黄色的天幕上徐徐上升,像一个悬挂在天空的玛瑙盘,鲜红欲滴,艳丽无比。这时朝霞渐渐隐去,浓雾霎时变得稀薄了。太阳脱下了美丽的红衫,换上了金碧辉煌的新装。
⑧这瞬息万变的景色,看得我们眼花缭乱,心神飞扬。
16.画“_______”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把云海比作 和 ,突出了云海 的特点。
17.读短文第⑦自然段,回答问题。
(1)这段话写的是 的情景,作者是按照 的顺序描写的。
(2)日出过程中太阳形状的变化:红色光点、 、 、 、玛瑙盘。
18.文中哪句话概括出了景色的特点及作者的感受?用“ ”画出来。
19.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五、书面表达
20.习作
巴金的《海上日出》描绘了一个伟大的奇观,请你也来写一写你看到日出的景观吧。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将画面写生动。写完之后,你可以发到微博,让同学们给你点评。
《第5单元重难点检测卷-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答案 A A B A D
1.A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识记。
B.一簇(zú)——(cù);
C.漆黑(xī)——(qī);
D.蜿蜒(wǎn)——(wān)。
故选A。
2.A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A项,片刻:指一会儿,短暂时间。
B项,刹那间:形容时间极短,几乎是弹指一瞬间。
C项,一瞬间:形容时间极短。
D项,转眼间:很短的时间。
BCD都表示时间极短,A表示一会儿。
3.B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排列的理解能力。
出自《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原文为:麦子熟的时候,豆荚也长大了。麦子是黄黄的,豆荚是青青的。黄黄的麦子和青青的豆荚,在五月的和风中,娴静地微笑。于是,空旷的田野里,洋溢着熟了的麦子和熟了的豆荚那无与伦比的清香。
因此选项为B。
4.A
【详解】本题考查概括主要意思。
阅读句子,可知围绕“皮皮的果园实在可爱”,写了一大片从来不割的可爱的青草,有很老的玫瑰花,很老很老的橡树和榆树。因此答案为A。
5.D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掌握。
这要求我们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主要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所以我们上课要积极动脑,认真听讲,主动质疑,把课文学懂,学活。
A项,正确。《海上日出》是一篇非常优秀的写景抒情散文。文章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重点描绘了晴朗天气和有云时海上日出的几种不同景象,展现了日出这一伟大奇观。
B项,正确。《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日记体游记,记叙了作者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的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是按空间顺序写的。
《爬山虎的脚》作者叶圣陶。本文章介绍了爬山虎是如何爬墙的。
C项,正确。《颐和园》通过移步换景的手法,按照“长廊——万寿山脚下——佛香阁前——昆明湖”这样的游览顺序介绍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观,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美好山河和赞美之情,也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D项,错误。《七月的天山》是按游览顺序写的,移步换景。先写了进入天山,再写了再往里走,然后写了走进天山深处。这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热爱之情。
6. 替 镶 紫色 灿烂 夺目
【详解】本题考查看拼音写词语。
解答本题,首先要读一读拼音,然后写出对应的词语,写完后再读一读,看看是否写正确,书写时要注意规范和美观。注意“替、镶、紫、烂”这几个字的字形和书写笔顺。
7. 源头 来源/起源 根源
【详解】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积累和辨析能力。
(1)结合语境可知是找到了溪流的发源处,填“源头”。源头:水发源处。比喻事物的本源。
(2)结合语境可知是知双龙洞名字产生的起源,填“来源”或“起源”。起源:指事物产生的根源。来源;(事物)起源。
(3)结合语境可知,安全意识单薄是险情发生的根本原因,填“根源”。根源:使事物发生的根本原因。
8. 时间 颜色 形态 游览 游览 溪流 山势 宽 窄 缓 急
【详解】考查了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及默写。
(1)《海上日出》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重点描绘了晴朗天气和有云时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写出日出时太阳颜色、形态、亮光的变化,展示了日出这一伟大奇观。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热爱大自然和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2)《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日记体游记,记叙了作者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的洞口、外洞;再写孔隙;然后写内洞,最后出洞。是按空间顺序写的。课文按两点线索写的。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来写。是“顺”的线索;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不仅使全文脉络清楚,而且使事物的方位、方向和作者观察的移动线索及角度都非常清晰。
(3)根据原文中“一路上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概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门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进行填空。
9. 变化多端 颜色各异 B
【详解】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填空。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日记体游记,记叙了作者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的洞口、外洞;再写孔隙;然后写内洞,最后出洞。是按空间顺序写的。表达了作者叶圣陶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出自《记金华双龙洞》,意思是说石钟乳和石笋本身奇异秀美,不用将它们想象成其他事物来观赏,就已经很美了是对石钟乳和石笋之美好景观的赞赏和喜爱。答案选B。
10.示例: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海上日出。
“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这句话具体形象地描述了海上日出的情景。作者先将太阳在海上升起的情形比作“负着重荷”,又用“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三个词语描写海上日出的动态,这与前边“好像负着重荷似的”前后呼应,生动地写出太阳上升的缓慢和吃力,也写出“我”观海上日出时的感觉。这种描写是真实的,客观的。早晨,海面上有大量水蒸气,水蒸气不断向上升腾使阳光产生波动现象,所以,看太阳上升时,就产生“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的感觉。
【详解】本题考查课内文章理解。
《海上日出》是一篇非常优秀的写景抒情散文。文章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重点描绘了晴朗天气好有云时海上日出的几种不同景象,展现了 日出这一伟大奇观。文章曾经多次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太阳当作人来写,突出了太阳充满活力蓬勃向上的精神。其中有一句:“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这其中的“冲破”和“跳”使用得恰到好处,把海上日出描绘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11.碧 jì hǎo 帖 晕 shì 捎 路 12. 宽 窄 缓 急 13.他时而奋笔疾书,时而搁笔凝思。 14.轻松欢快的 15.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解析】11.本题考查的是汉字及其读音的识记。
石壁:陡立的山岩。
系着(xì zhe):扎住。
好奇(hào qí):对自己不熟悉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
贴着:紧靠;贴近。
昏暗:指的是光线不足,阴暗
似乎(sì hū):副词。好像;仿佛。
稍微:略微。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
登陆:指的是渡过海洋或江河登上陆地,特指作战的军队由水面登上敌方的陆地,也比喻商品等进入新的市场或地区。
故划去:碧、jì、hǎo、帖、晕、shì、捎、路。
12.本题考查的是反义词辨析。
反义词:两个意思相反的词。
结合阅读短文第一段中“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可知其中两对反义词是“宽——窄”、“缓——急”。
13.本题考查的是修辞手法。
分析例句,运用“……时而……时而……”写句子即可。
如:那架战机时而俯冲低飞,时而冲天直上。
小燕子时而掠过水面,时而飞上天空。
联欢会上,同学们时而唱歌,时而跳舞,玩得真痛快。
生命就象一条大河,时而宁静,时而疯狂。
14.本题考查的是情感分析。
结合分析体会,结合文中第①段“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其中“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表达溪水声时时有不同,变换多样!就像音乐一样,有高低起伏,赞扬溪水声的悦耳动听。溪声是随着山势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更是体会到作者愉悦轻松的心情。
15.本题考查的是提取关键信息。
结合阅读短文,根据阅读短文第③段“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可知描写船小的句子是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16. 比喻 大镜子 水面 明亮、无边无涯 17. 日出 太阳变化 圆弧 半圆 大半圆 18.这瞬息万变的景色,看得我们眼花缭乱,心神飞扬。 19.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对奇妙壮观的云海日出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导语】这篇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黄山云海日出的壮丽景象,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变幻与神秘。作者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如将云海比作“亮闪闪的大镜子”和“无边无涯的水面”,以及日出过程中太阳形状的变化,赋予景色以动态美感。文章不仅捕捉了自然界的瞬息万变,也传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深切感受与赞叹,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情感。
16.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
从第③自然段“似乎是放在深山空谷中的亮闪闪的大镜子,又如无边无涯的白茫茫的水面”可以明显看出,作者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云海比作“亮闪闪的大镜子”和“无边无涯的白茫茫的水面”。“亮闪闪的大镜子”突出了云海的明亮,能像镜子一样反光,给人一种明晃晃、光闪闪的视觉感受;“无边无涯的白茫茫的水面”则强调了云海的广阔,像水面一样没有边际,展现出云海的浩瀚无垠,所以突出了云海明亮、广阔的特点。
17.本题考查对段落内容的理解。
(1)从第⑦自然段的内容可知,此段围绕日出展开描述。文段中出现了“蓦地”“一瞬间”“很快”等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通过这些词语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是按照太阳变化的先后顺序,逐步描绘出太阳从开始绽露到完全升起的整个过程,所以是按照太阳变化的顺序描写的。
(2)同样依据第⑦自然段,“蓦地,从‘海’空交接处绽露出一个红色光点。一瞬间,红点又变成了圆弧,弯弯的,像美女的红唇。圆弧很快上升,变成半圆、大半圆。最后,在五彩缤纷的朝霞的簇拥下,一轮晶莹剔透的胭脂色的朝阳腾空而出,在橙黄色的天幕上徐徐上升,像一个悬挂在天空的玛瑙盘,鲜红欲滴,艳丽无比”,明确阐述了日出过程中太阳形状依次从红色光点变成圆弧,接着是半圆、大半圆,最后像玛瑙盘。
所以答案依次为圆弧、半圆、大半圆。
18.本题考查找关键句。
文章先描述了看日出的经过,如早起登山、等待过程,接着描绘了云海、朝霞、日出等景色。第⑧段“这瞬息万变的景色,看得我们眼花缭乱,心神飞扬”,“瞬息万变”概括了云海、日出等景色变化快的特点,“眼花缭乱”“心神飞扬”体现了作者被美景震撼、陶醉的感受,全面总结了景色特点与作者感受。所以应画波浪线的句子为:这瞬息万变的景色,看得我们眼花缭乱,心神飞扬。
19.本题考查文章表达的情感。
分析文中对云海、日出等景色的描写语句,从用词、描绘的画面感受作者对景色的态度。关注作者在观赏过程中的心理、行为描写,如“难忘”“看得出神”“眼花缭乱,心神飞扬”等,体会作者情感。综合全文,归纳出作者对黄山云海日出景色的情感。
示例:表达了作者对黄山云海日出这一壮丽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
20.示例:早上我和爸爸去院外看日出。我抬起头,注视着东方,看见了东方的天空一片白;接着,这片天空变成了粉红色,像是桃花的颜色;不一会儿,天空的颜色逐渐加深,变成了深红色;突然间射出一道金光。啊,太阳出来了!
【详解】考查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巴金写的《海上日出》是按照时间怎样的顺序记述的按时间的顺序,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
当描写自己所看到的日出时,可以运用时间顺序描写,用上一定的关联词,写出日出的不同变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