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单元现代文阅读检测卷-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下册统编版
课内阅读。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二百七十三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的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1.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按照游踪的变化,先写了 的景色,接着作者来到了 ,在这里,作者细细描绘了 的样子;然后作者登上了 ,看到了颐和园内大半的美丽景色。最后作者又把目光转向了美丽的 。
2.这篇文章在大的结构上呈 的特点,第一段总写 。接着按照游踪的变化,用四个自然段描绘了四处不同的景色,最后一段又总写到 。
阅读
竹叶青酒
①竹叶青酒和名盛千年的汾酒,同产于汾阳杏花村汾酒厂,在第二、第三届全国评酒会上,均被评为全国十八大名酒之一。该酒色泽金黄透明而微带青碧,有汾酒和药材浸液形成的独特香气,芳香醇厚,入口甜绵微苦,温和,无刺激感,余味无穷。
②竹叶青酒远在古代就享有盛誉。当时是以黄酒加竹叶合酿而成的配制酒。梁简文帝萧纲有“兰羞荐俎,竹酒澄芳”的诗句,北周文学家庾信在《春日离合二首》诗中有:“三春竹叶酒,一曲鹍鸡(古书上指形状象鹤的鸟)弦”的佳句。《水浒》中写道:西门庆说……那酒是个内臣送我的竹叶青。可见,竹叶青,很早以前就成了宫廷御酒。
③现代的竹叶青酒用的是经过改进的配方,据说这一配方是明末清初的爱国者、著名医学家傅山先生设计并流传至今的。傅山先生关心民间疾苦,精通医道,他寓良药于美酒,使竹叶青酒成为今天名冠全球的佳酿。竹叶青酒以汾酒为底酒,保留了竹叶的特色,再添加砂仁、紫檀、当归、陈皮、公丁香、零香、广木香等十余种名贵中药材以及冰糖、雪花白糖、蛋清等配伍,精制陈酿而成,使该酒具有性平暖胃、舒肝益脾、活血补血、顺气除烦、消食生津之多种功效。
④解放以后,杏花村汾酒厂的广大职工进一步发挥了聪明才智,从精选药材,浸泡兑制,到勾兑陈酿等工序都建立了完整的竹叶青酒生产工艺,使竹叶青酒具有酒体完整,谐调匀称,虽有多种药材香气,但其中的任一种香气成分均不吐露的特色,在全国配制酒类中独树一帜,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年平均出口量近千吨,远销五大洲,在海外一些国家被誉为“仙酒”。1975年,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到杏花村汾酒厂推广优选法,对浸泡工艺等进行了反复试验和优选,改进了操作规程,使竹叶青酒的优质率由百分之三十二提高到百分之五十二。随着社会和生产的发展,竹叶青酒将会有更加美好的前景。
3.竹叶青酒具有什么特点?
4.文中划“ ”句中的“据说”一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5.文章④段划“﹏﹏”句子使用了 的说明方法,此处说明方法的作用是
阅读
记金华的双龙洞(片段)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他那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6.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观看( ) 黑暗( )
7.洞内的景物有 、 、 、 。
8.内洞的特点可以用三个字概括,在正确选项后的括号里打“√”。
A亮( ) B黑( ) C大( ) D小( ) E奇( )
9.洞内石钟乳、石笋众多,它们的特点是 、 。
10.把画“ ”的句子改为“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很值得观赏”好不好?为什么?
阅读短文
桂林山水(节选)
桂林山水,总是无时无处不在你身边,不在你眼里,不在你心里,不在你的感受和思维中留下它的影响。
但是,如果你住在阳朔,那感觉不知会是怎样的?就去过一次的印象说,只好用“仙境”二字来形容。那山比起桂林来,要密得多、青得多、幽得多、也静得多。一座座山,从地面上直拔了起来,陡升上去,却又互相连接,互相(反映 掩映),互相衬托着。由于阳光的照射,云彩的流动,雾霭(ǎi)的聚散和升降,不断变幻着深浅浓淡的颜色。而且,阳朔的山,不像桂林的那样裸露着岩石,而是长满了(茂密 密集)的丛林,把它遮盖得像穿了绿色的天鹅绒的裙子。这还不算,最妙的是在春天,清明前后,在那翠绿的丛林中,开满了血红的杜鹃,就像在绿色的天鹅绒的裙子上,绣满了鲜艳的花朵。这使人在一片幽静的气氛中,能生发出一种(猛烈 热烈)的情感。
到阳朔去,最好是坐了木船在漓江里走。单是那江里的倒影,就别有一番境界。那水里的山,比岸上的山,更为清晰;而且,因为水的流动,山也仿佛流动起来。山的(姿态 姿势)也随着船的位置不断变化。漓江的水,是出奇的清,恐怕没有一条河的水能有这样清。清到不管多么深,都可以看到底;看到河底的卵石,石上的花纹,沙的闪光,沙土小虫爬过的爪痕。河底的水草,十分茂密,长长的,像蒲草一样,闪着碧绿的光,顺着水的方向向前流动。
11.用“√”选择括号里恰当的词语。
12.短文中画“ ”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 比作 ,把 比作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阴朔的山美。
13.作者用“仙境”二字来形容阳朔的自然景观,你觉得还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阳朔的自然景观?( )
A.奔放壮美 B.秀丽幽雅 C.雄伟壮大 D.美丽壮观
14.作者用阳朔的山与桂林的山作对比,写出了它们各自的特点。阳朔的山 ,桂林的山 ,阳朔的山比桂林的山 。
15.下面对漓江景物的特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
A.水平如镜,河底可见 B.山水相映,江水清澈
C.山随船动,水草茂密 D.草随船动,清可见底
16.作者先写阳朔的 ,再写阳朔的 ,表达了作者对 的思想感情。
阅读。
宝岛台湾
①台湾是一座美丽、富饶的宝岛。
②台湾省的西部盛产稻米和甘蔗,人们把它叫“米仓”和“糖库”。台湾岛鲜果四季不断,出产最多的是香蕉和菠萝,一向享有“水果之乡”的美称。
③台湾岛上树木繁茂,高山地区有密密层层的针叶林,森林面积占总面积的55%,是我国木材主要产地之一,被称为“绿色宝库”。
④台湾岛除了有丰富的森林资源,还有许多矿产和水产。地下埋着石油、金等各种矿藏110多种。周围广阔的海洋里有着丰富的水产,仅鱼类就有500种,有著名的鲨鱼、鳗鱼等。
⑤日月潭是岛上的天然湖泊。湖中小岛把湖面分成日潭和月潭。湖水清澈,湖面水平如镜。岸边绿草如茵、花朵艳丽。四周群山环绕,林山青葱,山水相映,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成了著名的游览胜地。
17.这篇短文是围绕“ ”这个句子来写的。
18.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从 、 、 、 这几个具体方位写出了日月潭的美丽。
19.台湾岛有“ ”“ ”“ ”和“ ”这些美称。
20.短文第 到第 自然段具体写了台湾岛的富饶。分别从 、 、 三个方面具体写台湾岛是富饶的岛屿。
阅读综合训练。
日出(节选)
刘白羽
①我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那既不是在高山之巅,也不是在大海之滨,而是在飞机飞临的高空上。现在想起,我还不能不为那奇幻的景色而感到惊异。
②当飞机起飞时,下面还是黑沉沉的浓夜,上空却已游动着一线微明,它如同一条狭窄的暗红色长带。飞机不断向上飞,愈升愈高,也不知穿过了多少云层,远远抛开那黑沉沉的地面。飞机好像唯恐惊醒人们的安眠,马达声特别轻柔,两翼非常平稳。这时,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了。【A】
③一个奇迹就在这时诞生了。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然后在几条墨蓝色云霞的隙缝里闪出几个更红更亮的小片,几个小片冲破云霞,密接起来,融合起来,飞跃而出,原来是太阳出来了。【B】
④一眨眼工夫,我看见飞机的翅膀红了,窗玻璃红了,机舱里每一个酣睡者的面孔红了。这时一切一切都宁静极了,宁静极了。整个宇宙就像刚生下婴儿的母亲一样温柔、安静,充满清新、幸福之感。【C】再向下看,云层像灰色的急流,滚滚流开,好让光线投到大地上去,使整个世界大放光明。过了一阵子,黎明时刻的种种红色、灰色、黛色、蓝色,都不见了,只有上下天空,一碧万顷,空中的一些云朵闪着银光,像小孩子的笑脸。
⑤这就是大自然,在我没有一点准备、一丝预料的时刻,它便把它那无与伦比的光华、丰采,全部展现在我的眼前了。
21.根据解释从文中找出四字词语,写在括号里。
(1)形容忽然醒悟,忽然间明白过来。 ( )
(2)形容水面或天空一片碧绿,无边无际。 ( )
(3)形容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比得上的。 ( )
22.作者写的是在( )看日出。
A.海上 B.高山上 C.飞机上 D.原野上
23.作者写看日出,是按 的顺序来写的。主要通过动态描写的方式来写太阳飞跃而出时的美丽是第 自然段,我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表示具体动作的词语,如 、 、 、 等。
24.根据短文内容,你认为下面这句话放在文中哪处最恰当?( )(填序号)
它耀眼夺目,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
25.从文中摘抄几个描写颜色的词语,并说说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阅读专项训练。
扬州个园
江苏扬州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它是清嘉庆、道光年间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兴建起来的。当时园中遍植翠竹,盖取东坡诗句“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之意,以示主人不俗。因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故名“个园”。个园以四季假山的堆叠精巧而著名。
步入个园大门,便见湖石傍门,修竹繁茂,石笋参差,恰似“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此即个园春景。稍前又有生肖之假山石,皆在似与不似之间,与整个“春山”和竹林相映成趣。
“春”去“夏”来,绕过“宜雨轩”,眼前豁然开朗,在浓荫环抱的荷花池畔,一座六七米高的太湖石假山出现在面前,这就是“夏山”。过石桥,进石洞,只觉得藕荷飘香,苍翠生凉。
转过“鹤亭”,是座“一”字形长楼,循楼而去,“秋从夏雨声中入”,长廊尽头便是“秋山”。秋山全用黄山石堆叠而成,构思大胆,用石泼辣,相传为大画家石涛杰作。看此山,山势巍峨,峰峦起伏,又见古柏斜伸,红枫遍植,钟乳石桂,石桥俨然,气象果然不同一般。设若晴天薄暮时分,秋山面迎夕照,一红如染,“秋高气爽”的诗情画意顿时溢出。
步下秋山,过“透风漏月亭”,迎面是一组由白色石英石堆叠而成的“冬景”。一只只“雪狮”似顽皮的孩子用残雪堆就。山脉、山顶“终年积雪”。南面有一堵白围墙,墙上开了四排风洞,使人不寒而觉寒。
26.短文按________顺序介绍个园,请把体现这种顺序的过渡句画上“______”。
27.短文重点写了四处景物,请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28.根据短文内容,下面句子中最能概括个园特点的一项是( )
A.江苏扬州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
B.园中遍植翠竹,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
C.个园以四季假山的堆叠精巧而著名。
D.个园四季的景色各具特点。
29.短文的结构形式是( )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D.并列
《第5单元现代文阅读检测卷-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 长廊 万寿山脚下 佛香阁 万寿山 昆明湖 2. 总——分——总 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颐和园的美景多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游记的写作手法的理解分析能力。
《颐和园》一文的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写的,通过文中第2——5自然段每段开头的过渡句就把游览的顺序交代清楚了,如:进了顾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所以游览的路线图是: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昆明湖。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方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文章的结构方式一般包括:总分式结构、并列式结构、分论点结构、对照式结构、递进式结构。
总分式结构包括:总分总、分总、总分。
本文是总分总的结构,第一段总写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然后中间按照移步换景的方式分别介绍了四处不同的景色,最后再一次总结: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
3.竹叶青酒色泽金黄透明而微带青碧,有汾酒和药材浸液形成的独特香气,芳香醇厚,入口甜绵微苦,温和,无刺激感,余味无穷。
4.不能。原意是竹叶青酒这一配方可能是明末清初的爱国者、著名医学家傅山先生设计并流传至今的,但不能确定,所以不能去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真实、科学。 5. 列数字 准确、具体地说明了竹叶青酒的优质率有很大提高。
【分析】3.本题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完成此类题目,需要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进行答题。
文章第①自然段“该酒色泽金黄透明而微带青碧,有汾酒和药材浸液形成的独特香气,芳香醇厚,入口甜绵微苦,温和,无刺激感,余味无穷。”从颜色、气味、味道三方面介绍了竹叶青酒的特点,提取此句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语言形式的能力,从语句的意思出发,探索其在文中所达到的效果。
首先要明确观点,然后思考“据说”一词的本义及在文章中的意思,比较分析去掉“据说”后句子会发生什么变化。
本题通过阅读全文可知,这是一篇说明文,文中画横线中的“据说”一词不能删掉。句子“现代的竹叶青酒用的是经过改进的配方,据说这一配方是明末清初的爱国者、著名医学家傅山先生设计并流传至今的。”原意是竹叶青酒这一配方可能是明末清初的爱国者、著名医学家傅山先生设计并流传至今的,但不能确定,所以不能去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真实、科学。
5.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理解与鉴赏句子的能力。完成此类题目需要结合文中具体内容作答。
通过阅读语句“1975年,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到杏花村汾酒厂推广优选法,对浸泡工艺等进行了反复试验和优选,改进了操作规程,使竹叶青酒的优质率由百分之三十二提高到百分之五十二。”可知,句中的“百分之三十二”、“百分之五十二”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竹叶青酒的优质率有很大提高。
6. 观赏 昏暗 7. 黄龙 青龙 石钟乳 石笋 8.黑√ 大√ 奇√ 9. 形状变化多端 颜色各异 10.不好。原句用“即使”这个关联词强调了这些石钟乳、石笋就算不被具体比作什么也值得观赏,是为了表现石钟乳和石笋自身就很吸引人,改后就失去这层含义了。(答案不唯一)
【分析】6.此题考查学生提取文章信息能力和辨析词语含义能力。观看:观察、看见。近义词可以根据“观”字或者“看”字来找。根据全文可知,文章末尾的“观赏”可作为近义词选择。昏暗:黑暗、不清晰。根据全文可找到“昏暗”作为近义词。
7.此题考查学生提取文章信息能力和概括能力。根据文章内容“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他那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可知,有“黄龙、青龙、石钟乳、石笋”。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总结概括能力。需要根据文章内容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概括。根据“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可知内洞很黑;根据“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可知内洞很大;根据文章对洞内的景物的描写,可知景色奇美。
9.此题考查学生提取文章信息能力和概括能力。根据文章内容“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可知石钟乳和石笋的特点是“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
10.本题主要考查对关键句子的分析、鉴赏能力。首先需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大致内容,思考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或者描写方法,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情感。原句运用了“即使……也”的关联词,加强了语气,更能体现出景物的奇特。
11.掩映 茂密 热烈 姿态 12. 长满茂密丛林的山 穿了绿色的天鹅绒的裙子 丛林中血红的杜鹃 绿色的天鹅绒的裙子上绣的鲜艳的花朵 13.B 14. 长满茂密的丛林 裸露着岩石 更密、更青、更幽、更静 15.B 16. 山 水 桂林山水无比喜爱
【分析】11.此题考查词语的搭配。备选词语大多数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它们之间会有细微差别。因此,选择时我们必须结合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区别,认真选择恰当的词语。掩映:彼此遮掩,互相映照、衬托。茂密: (草木) 茂盛而繁密。热烈:情绪高昂,兴奋激动。姿态:指容貌神态,样子,风格,气度等。
12.这道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学生容易搞混比喻句和“像”字句,在这里教师要明确,比喻句不仅要有比喻词,还要把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两个事物不能是同类。
仔细阅读该语句,不难发现,把“长满茂密丛林的山”比作“穿了绿色的天鹅绒的裙子”,把“丛林中血红的杜鹃”比作“绿色的天鹅绒的裙子上绣的鲜艳的花朵”。
13.此题考查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通过对课文的朗读,以及关键词语的掌握,如:第一自然段中“密得多、青得多、幽得多、也静得多”,第二自然段中“幽静的气氛”等,可以看出此处的景色还可以用“秀丽优雅”来形容。
14.此题考查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从文段的第二自然段可以发现桂林的山和阳朔的山的区别,具体语句时“阳朔的山,不像桂林的那样裸露着岩石,而是长满了(茂密密集)的丛林”和“那山比起桂林来,要密得多、青得多、幽得多、也静得多。”学生加以概括即可。
15.此题考查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文中最后一自然段谈到了漓江的睡。从语句“单是那江里的倒影,就别有一番境界。那水里的山,比岸上的山,更为清晰”和“漓江的水,是出奇的清,恐怕没有-条河的水能有这样清。”可以看出漓江景物特点为:山水相映,江水清澈。
16.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概括。
通过阅读,第一自然段为总括句,从第二自然段开始描写漓江,首先在第二自然段描写了阳朔的山,然后第三自然的描写了阳朔的水,由此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
17.台湾是一座美丽、富饶的宝岛 18. 湖中 湖面 岸边 四周 19. 米仓 糖库 水果之乡 绿色宝库 20. ② ④ 物产丰富 丰富的森林资源 丰富的矿产和水产
【解析】17.本题考查找中心句。阅读文章可知,本文主要描写了美丽富饶的宝岛——台湾。文章围绕首段“台湾是一座美丽、富饶的宝岛。”这句话展开写作。
1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最后一段,根据该段中“湖中小岛把湖面分成日潭和月潭。湖水清澈,湖面水平如镜。岸边绿草如茵、花朵艳丽。四周群山环绕,林山青葱,山水相映,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成了著名的游览胜地。”可知,作者从湖中、湖面、岸边、四周这几个具体方位写出了日月潭的美丽。
19.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阅读文章,根据第二自然段中“台湾省的西部盛产稻米和甘蔗,人们把它叫‘米仓’和‘糖库’。台湾岛鲜果四季不断,出产最多的是香蕉和菠萝,一向享有‘水果之乡’的美称。”及第三自然段“台湾岛上树木繁茂,高山地区有密密层层的针叶林,森林面积占总面积的55%,是我国木材主要产地之一,被称为‘绿色宝库’。”可知,台湾岛有“米仓”“糖库”“水果之乡”和“绿色宝库”这些美称。
2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概括。阅读文章可知,本文主要描写了美丽富饶的宝岛——台湾。其中第一自然段是全文的中心句,总领全篇。第二至第四自然段分别从物产丰富、丰富的森林资源、丰富的矿产和水产这三个方面具体介绍了台湾岛的富饶。最后一段则描写了日月潭的美丽。
21. 恍然大悟 一碧万顷 无与伦比 22.C 23. 太阳变化 三 矗起 迸射 冲破 飞跃 24.B 25.黑沉沉、暗红色、墨蓝色、红得透亮。文中多次运用表示颜色的词语,突出了视觉感受,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日出的绚丽景象,突出日出整个过程的丰富的色彩变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解析】21.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能力。
(1)第③自然段“这时我才恍然大悟”中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忽然间明白过来。
(2)第④自然段“只有上下天空,一碧万顷”中一碧万顷:形容水面或天空一片碧绿,无边无际。
(3)第⑤自然段“它便把它那无与伦比的光华、丰采,”中无与伦比:形容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比得上的。
22.本题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
短文第①自然段“我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那既不是在高山之巅,也不是在大海之滨,而是在飞机飞临的高空上。”指出看到的最雄伟、最瑰丽的一次日出是在飞机上,点明此次日出的观看地点是在飞机上。同时第②自然段开头提到“当飞机起飞时”,也交代了作者是在飞机上看日出的。
故选C。
23.本题考查获取关键信息和概括的能力。
由文中第②自然段“下面还是黑沉沉的浓夜,上空却已游动着一线微明,它如同一条狭窄的暗红色长带。”“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第③自然段“太阳出来了”可以概括出短文是按太阳变化的顺序来写的。
短文第③自然段主要描写日出时的盛况,运用多个表示动作的词,表现了日出时的动感,也渲染了一幅雄伟壮丽的画面。文中表示具体动作的词语有:矗起、闪着、抛溅、冲、迸射、冲破、飞跃。
2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它耀眼夺目,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写出了太阳光辉灿烂的样子,适合形容太阳刚升起的样子。文中B处的前一句提到“原来是太阳出来了”,与这句话衔接最为恰当。
故选B。
25.本题考查分析句中词语的含义。
从文中摘抄几个描写颜色的词语,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如:黑沉沉、暗红色、红、墨蓝色、更红清楚地表明了日出过程中天空云霞的变化。
26.游览“春”去“夏”来,绕过“宜雨轩”,眼前豁然开朗,在浓荫环抱的荷花池畔,一座六七米高的太湖石假山出现在面前,这就是“夏山”。 转过“鹤亭”,是座“一”字形长楼,循楼而去,“秋从夏雨声中入”,长廊尽头便是“秋山”。 步下秋山,过“透风漏月亭”,迎面是一组由白色石英石堆叠而成的“冬景”。 27.春山 夏山 秋山 冬山
示例:修竹繁茂,石笋参差 藕荷飘香,苍翠生凉 山势巍峨,峰峦起伏 山脉、山顶“终年积雪” 28.C 29.A
【分析】26.本题考查写作顺序。这篇短文是按照游览时看到景物的先后顺序来写的,且写景时围绕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过渡句的作用是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找到描写地点转换的关键词,就能判断出哪些句子是过渡句。
27.本题考查获取信息和概括的能力。先认真阅读短文,理解内容,再从文中获取相应信息,概括出景物的特点。
2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短文第一自然段概括描述了“个园以四季假山的堆叠精巧而著名”的特点。而第二至五自然段则从“春山、夏山、秋山、冬山”四个方面详细地写出了假山的堆叠精巧。所以C项正确。
29.本题考查文章结构。通读全文可知,开篇先总体介绍扬州个园的建造者和名字的由来,接着按照游览的顺序介绍扬州个园内的景色,所以是总分结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