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间万物 悟人生哲思
——新修订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大单元教学
学习目标
1.感受作品表达的情思和哲理,激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关注和思考,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2.把握作品所状之物、所绘之景的特点和作品抒发的情志,理解其间的关联,进一步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3.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从多个角度辨析作品的异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了解语言简明对于表达的作用;借鉴课文的写法,运用托物言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核心任务
学校文学社开设“心灵之约,感悟自然”专栏,向全校发起“我与自然的故事”征文活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从名家笔下找寻灵感,从景物中探求内涵。请同学们用所学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谈谈你在山川溪泉、花草树木间发现的人生道理。
第一课时 单元导读
学习目标:
1.了解单元学习任务,能做好学习规划。
2.阅读托物言志类散文,了解其文体特征。
3.学会阅读托物言志类散文的阅读方法。
学习任务:
任务一:读导语,明任务
任务二:给支架,学方法
任务三:读课文,谈感受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文学的世界里,一些看似普通的花草虫鱼常常成为作家笔下寄托情思的载体,它们承载着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第五单元,开启一场探寻自然与心灵交融的文学之旅。
任务一 读导语,明任务
学生自读单元导语,勾画出本单元的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这个单元的课文托物言志,咏物抒怀,让我们在山川林莽间体认信仰的力量,在花草溪泉中听见回荡的心声,获得人生的启迪。
学习本单元,要透过作品所状之物、所绘之景理解作者寄托的情怀,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感悟。要注意把握景或物的特点,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以此抒发情志的。建议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从多角度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以拓展视野,加深理解。
任务二 给支架,学方法
托物言志是借助富有某种显著特征的具体之物来寄托特定情思的一种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类散文,是指通过细致描绘某种具体之物的特征,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志趣愿望的散文。
“托物言志”中的“物”是作者借助那些与现实密切相符的事物作为自己思想情感的载体,将其人格化、感情化,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借助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对这个思想情感“载体”的特征进行细致描绘,以寄托自己的情志。
任务二 给支架,学方法
阅读方法:
1.找准所托之物,把握其外形特征。
阅读“托物言志”类散文,首先要找到文中的所托之物。文章标题一般会提示象征物;标题中没有提示的,文章的主体部分一定会对象征物作具体的描写。找准了所托之物,需要认真研读其外形特征。
任务二 给支架,学方法
阅读方法:
2.根据外形特征,分析内在品质。
阅读“托物言志”类散文,要善于根据外形特征,分析内在品质。因为作者具体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实际上是要突出它的某种内在品质,以此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哲理的认识。
任务二 给支架,学方法
阅读方法:
3.整体把握全文,揭示所言之志。
“托物言志”散文中,作者对所托之“物”进行具体描绘,最终目的不是单纯地要赞美它,而是以它为载体,表达自己特定的情感、志趣,而这种情感、志趣往往是隐含的。阅读时,需要着眼全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认真揣摩作者的意图,准确梳理作者的情感脉络,从而揭示托物所言之志。
任务二 给支架,学方法
阅读方法:
4.把握内容类别,辨识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类散文从内容上可分为托物喻人、托物抒情、托物寓理三种。通过描绘事物的特征而曲折地表现人物形象风貌的,是托物喻人;通过描写客观物象,委婉曲折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是托物抒情;由具有某种特性的具体之“物”联想开去,由此及彼地思考社会人生,揭示深刻哲理的,是托物寓理。阅读时,除了把握内容类别,还要辨识文章运用的表现手法,弄清楚是单独运用比喻、拟人、象征中的一种,还是综合运用的。
任务三 读课文,谈感受
快速浏览:请学生用3 - 5 分钟快速浏览本单元课文标题及目录,包括《井冈翠竹》《紫藤萝瀑布》《外国诗二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并思考这些课文从体裁到内容可能有哪些关联与区别。
体裁方面:本单元既有抒情散文,如《紫藤萝瀑布》《井冈翠竹》,通过细腻描绘事物抒发情感、阐述哲理;又有诗歌,像《外国诗二首》,以凝练的语言、独特的意象传达人生感悟。
内容方面:都与自然、生活紧密相连,作者选取身边平凡之物,如紫藤萝、毛竹,或是生活境遇(如诗歌中面对挫折、抉择的情景),借它们来讲述故事、表达心境、启迪思考。
课后延学
熟读课文《井冈翠竹》。
第二、三课时 《井冈翠竹》单篇精读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文意。
2.通过课文的学习,理解井冈翠竹的象征意义。
3.品味文章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导入新课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王安石《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白居易《题李次云窗竹》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燮《竹石》
千百年来,分布广泛的竹子一直是文人墨客竟相描画的对象,而作家袁鹰却对井冈山的竹子情有独钟。并冈山的竹子有何特别之处呢?让我们一起从《井冈翠竹》中寻找答案。
任务一 初读感知,梳理脉络
1.速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井冈翠竹的外形特征,以及它在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作用。
任务一 初读感知,梳理脉络
2.朗读课文,用结构图简要梳理文章的脉络,说说课文围绕“井冈翠竹”写了哪些内容。
任务一 初读感知,梳理脉络
3.分析文章结构,找出文章首尾呼应的句子和起过渡作用的段落。
文章是“总—分—总”结构。第3段的“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与第13段的“井冈山的翠竹啊,你是革命的竹子”首尾呼应。起过渡作用的是第9段,衔接起了革命战争年代的井冈翠竹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井冈翠竹。
任务二 聚焦物象,朗读品味
1.思考:井冈山这么多事物,为什么作者偏偏选中了竹子?
在井冈山的地位高,外形特点让人印象深刻,数量多,作用广泛,象征革命精神......
任务二 聚焦物象,朗读品味
2.了解地位数量
①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
②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③天下竹子数不清,井冈山竹子头一名。
小组讨论,如何朗读这些句子。
任务二 聚焦物象,朗读品味
①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重读“五百里”“最”)
②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读出自豪之情)
③天下竹子数不清,井冈山竹子头一名。(边读边展示手势,“头一名”可以配合使用双手点赞的手势。)??
任务二 聚焦物象,朗读品味
3.?把握外形特点
(齐读)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讨论:这里为什么要把竹子比喻成“岗哨”和“奇兵”呢?
①“岗哨”是挺拔的,竹子也是挺拔的,作者通过竹子的状态,联想到当年站岗的哨兵。
②潜伏的“奇兵”隐藏在竹林间,还会把自己的外形进行伪装,与周围的竹林浑然一体。竹子多,“奇兵”也多,因此呈现密密麻麻的情状。
任务二 聚焦物象,朗读品味
4.认识广泛作用
再读课文,说说这些毛竹有什么作用?
大家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30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嗥......
任务三 聚焦反复,梳理体会
1.思考:我国很多地方都有竹子,为什么偏偏选择井冈山这个地方?
(1)历史原因
课文预习部分: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2)环境原因
①成年累月地藏在深坳里。②经历了血雨腥风,刀砍火烧的摧残。
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还有深埋地下的竹根。
任务三 聚焦反复,梳理体会
1.思考:我国很多地方都有竹子,为什么偏偏选择井冈山这个地方?
(3)人文原因
井冈山积淀着深厚的革命历史,这里的环境孕育了坚韧的毛竹,同时也滋养着井冈山的人。在井冈山有一种特别的景象,就是竹与人有着可以共通的连接——人竹共生。
这两只小小的竹筒,能引起多少老战士的回忆!看见它,想起了竹筒饭的清香,想起了老表们冲过白匪封锁线冒着生命危险送上山来的粮食,想起了山上缺粮的年月,红军每天每顿只能用南瓜充饥,但是同志们仍然意气风发地唱:“天天吃南瓜,革命打天下!”
任务三 聚焦反复,梳理体会
1.思考:我国很多地方都有竹子,为什么偏偏选择井冈山这个地方?
在井冈山看到竹子,还能想到哪些画面?请补全下面的内容。
在井冈山,一看见竹,就想起了——
①想起了当年毛委员和朱军长带着队伍下山挑粮食的场景。
②想起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用井冈山毛竹做的扁担,挑起了革命的重担的画面。
......
任务三 聚焦反复,梳理体会
2.用横线画出文中出现的反复句,说说作者想要强调什么情感?
知识链接
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情感,而有意识地重复某个相同词语、句子等语言成分。
①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能挑得起,当年毛委员和朱军长带领队伍下山去挑粮食,不就是用这样的扁担么?(赞颂毛竹的坚韧与结实,为革命战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任务三 聚焦反复,梳理体会
2.用横线画出文中出现的反复句,说说作者想要强调什么情感?
②血雨腥风,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还有深埋地下的竹根。(赞颂毛竹不屈不挠的精神。)
③毛竹年年绿,为的是等待亲人,等待当年用竹筒盛水蒸饭、用竹钉竹枪打白匪的红军,等待自己的英雄子弟。朝也等,暮也等,等了漫长的20年。(赞颂毛竹不忘初心,坚毅执着的精神。)
任务三 聚焦反复,梳理体会
2.用横线画出文中出现的反复句,说说作者想要强调什么情感?
④风雪一天比一天大,人们的干劲一天比一天猛,砍下的毛竹一天比一天堆得高,为竹滑道修的架在两座高山之间的竹桥,也在一天比一天往上长。(赞颂人们不辞辛劳,干劲十足。)
⑤去吧,去吧,快快地去吧!多少工地,多少工厂矿山,多少高楼大厦,多少城市和农村,都在殷切的等待着你们!快快地去吧,带去井冈山人民的心愿,带去井冈山人民的干劲,也带去井冈山人民的风格。(赞颂井冈毛竹和井冈人们的奉献精神。)
任务三 聚焦反复,梳理体会
2.用横线画出文中出现的反复句,说说作者想要强调什么情感?
反复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句式的重复、精神和情感的强调,更为重要的是在阅读中中给人生生不息之感。选择井冈山,是因为这里见证者革命历史,这里的环境塑造了坚韧的毛竹,孕育了坚贞不屈的人们。井冈山,井冈山的毛竹,同井冈山人民一样,是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具象化的载体。
任务四 聚焦语言,朗读品味
1.作者为什么不把题目取为“井冈毛竹”,而是“井冈翠竹”?“翠”有哪些含义?
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的生机,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青青翠竹!
②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道,穿云钻雾,呼啸而来。
③井冈山的翠竹啊!去吧,去吧,快快地去吧!多少工地,多少工厂矿山,多少高楼大厦,多少城市和农村,都在殷切的等待着你们!
④你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
任务四 聚焦语言,朗读品味
1.作者为什么不把题目取为“井冈毛竹”,而是“井冈翠竹”?“翠”有哪些含义?
①无限的生机。
②坚毅的决心。通过“沿着”“穿”“钻”一连串的动作,看出毛竹想要走出山坳的决心。
③无私的奉献。从去“工地”“矿山”“高楼大厦”“城市”“农村”等地,看出毛竹为祖国建设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④不屈的品格。“永远”“从不”中看出毛竹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品格。
任务四 聚焦语言,朗读品味
2.文章语言很有特点,富于艺术感染力。请你大声朗读课文,从文中勾画令你印象深刻的句子,从词语的选择、句式的变化、修辞手法的运用、情感的抒发等角度,体会其表达效果,并仿照示例作一些评析。
示例:
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道,穿云钻雾,呼啸而来。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赖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
A.词语选择与句式变化:这段文字通过“穿云钻雾”“呼啸而来”“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赖江”“挤上火车”等一系列动词短语,生动地描绘了竹子从山林到远方的运输过程。词语选择上,“青翠”“细长”“穿云钻雾”等词汇富有画面感,增强了描写的生动性。句式上,采用了短句,节奏明快,表现了竹子运输的迅速和顺利。抒发了对劳动成果的喜悦和对未来征途的期待。
B.修辞手法:这里运用了拟人手法,将竹子赋予了生命,仿佛它们在主动地“穿云钻雾”“呼啸而来”,增强了描写的动感。
任务四 聚焦语言,朗读品味
2.文章语言很有特点,富于艺术感染力。请你大声朗读课文,从文中勾画令你印象深刻的句子,从词语的选择、句式的变化、修辞手法的运用、情感的抒发等角度,体会其表达效果,并仿照示例作一些评析。
我们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正是用井冈山毛竹做的扁担。把这一副关系全中国人民命运的重担,从井冈山出发,走过漫漫长途,一直挑到北京城。
A.句式变化:句式上,采用了长句,通过“从井冈山出发,走过漫漫长途,一直挑到北京城”的递进结构,展现了革命家们漫长而艰辛的奋斗历程。
B.修辞手法: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选取了“井冈山毛竹做的扁担”这一具体形象,将“扁担”象征为革命家们肩负的历史重任,形象生动。
任务四 聚焦语言,朗读品味
3.阅读全文,想一想:课文仅仅是在赞颂竹子吗?
不是。课文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表面是在赞颂竹子,实际上还赞美了英勇顽强、坚忍不拔、前仆后继、积极为革命和社会建设作出贡献的英雄的井冈山人及亿万中国人民,作者寓情于物,借井冈翠竹抒发了对他们的崇敬与赞美之情。
任务四 聚焦语言,朗读品味
4.结合文意,补写横线上的内容。
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还是 的竹子。
①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还是饱含希望的竹子。
②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还是坚韧不屈的竹子。
......
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不仅让我们了解了井冈翠竹的品质,更让我们回望历史,领略了中国人民顽强不屈、奋力拼搏的革命精神。
课后延学
请你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写一首歌颂翠竹精神的小诗,让井冈山的革命精神永流传。
第四、五课时 《紫藤萝瀑布》单篇精读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感情。
2.揣摩文中写景状物语句的妙处,学习作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3.联系学习和生活,初步获得对人生深沉而独特的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导入新课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那暗香浮动的幽兰,那凌寒绽放的腊梅,那石缝间不屈的小草,还有大地上许多无名的野花,无不蕴涵着炽热而鲜活的生命,无不引发人们无尽的遐思。在女作家宗璞的笔端,小小的紫藤萝花绽放着生命的尊严与蓬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驻足观赏那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感受作者对紫藤萝花寄予的浓浓情怀。
作者简介
宗璞,当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自幼生长于清华园,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主要作品:中短篇小说《知音》、《红豆》等 ,散文集《丁香结》 。中篇小说《三生石》,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 本文选自《铁箫人语》。
背景链接
宗璞及其家人在“文革”中深受迫害,“焦虑和悲痛”一直萦绕在作者心头。拨乱反正后的1982年5月,作者弟弟身患绝症,作者异常悲痛,徘徊庭院中,见一株盛开的紫藤萝,写成此文。
任务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长句的停顿要得当;朗读的节奏要缓急适当;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注意句子的重音;
读准字音,注意感情。
任务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全文围绕“花”抒发感情,可分为几部分?
忆花。赏花的感受——忆花的劫难——颂花的生机
第一段(1--6)
第二段(7--9)
第三段(10--11)
观花。花瀑——花穗——花朵
悟花。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振奋精神
任务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文思路清晰,结构完整。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哪些特点?
开头——凝思(设置悬念,出奇制胜)
结尾——彻悟(呼应开头,引人深思)
任务二 细读探究,感悟花语
1.看到题目,你会想到什么景物?朗读课文,说说作者眼前的紫藤萝是什么样子的?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紫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任务二 细读探究,感悟花语
2.读2-6自然段,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的。
(1)外形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主要从外形方面进行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比作瀑布,显得气势非凡,灿烂辉煌,也形象地表现出了紫藤萝的繁茂。
任务二 细读探究,感悟花语
2.读2-6自然段,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的。
(2)颜色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从颜色方面入手,采用比喻的手法,将紫藤萝花中最浅淡的部分比作“迸溅的水花”。“银光”是紫花最浅淡的部分,由深而浅,使静态变为动态,赞美花繁花盛,可见作者观察非常仔细,笔触细腻。
“挑逗”一词是拟人用法,从形态方面更显紫藤萝的亮丽可爱,玲珑剔透,既富动感又充满情趣。
任务二 细读探究,感悟花语
2.读2-6自然段,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的。
(2)颜色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沉淀”一词写出了紫藤萝花颜色由浅到深的过程。这些紫色深浅不一,浓淡有别。
任务二 细读探究,感悟花语
2.读2-6自然段,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的。
(3)情态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用“帆”“舱”比喻花朵的样子,用“忍俊不禁”拟写花朵含苞欲放的情态,一个“帆”一个“笑容”,描写得惟妙惟肖,这是对一朵朵紫藤萝花的形状的描摹。
任务二 细读探究,感悟花语
2.读2-6自然段,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的。
(3)情态
一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紫藤萝花的生趣盎然。
任务二 细读探究,感悟花语
2.读2-6自然段,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的。
(3)情态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我在开花”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出盛开的紫藤萝花开得活泼。“笑”“嚷嚷”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紫藤萝花开得热闹。
任务二 细读探究,感悟花语
2.读2-6自然段,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的。
(4)香气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运用通感的修辞,把紫藤萝的香气说成是淡紫色的,花香也有了颜色,突出了其香气的梦幻,也为下文"我"陷入回忆和沉思埋下伏笔。
任务二 细读探究,感悟花语
3.作者描写了紫藤萝的哪些部分?在描写顺序上有什么特点?
花瀑、花穗、花朵。
描写顺序由远及近,从整体到局部,从形、色、态三个方面进行,全面具体、细致周到。
任务二 细读探究,感悟花语
方法指导
写景的方法
1.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细致描写。
2.合理安排描写顺序。
3.要使文章生动,景物栩栩如生,我们还要注意语言的优美,能够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任务二 细读探究,感悟花语
通过对紫藤萝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出来的?
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任务二 细读探究,感悟花语
作者为什么疑惑和痛苦?你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吗?
作者的弟弟不幸身患绝症,所以痛苦;生死未卜,是生是死还是谜,所以焦虑。文中的“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正隐含着作者的疑惑和痛苦。
任务二 细读探究,感悟花语
看了紫藤萝之后,作者为什么觉得痛苦暂时不存在了,只有宁静和喜悦了?
作者沉浸在紫藤萝瀑布所营造的生机盎然的境界中,紫藤萝花表现出来的生命力使作者从对小弟的病情的焦虑悲痛中解脱出来,变得和平宁静。
任务三 深入体会,把握情感
1.“但是我没有摘”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该句在文中起过渡作用,由上文写花过渡到写作的感悟。
任务三 深入体会,把握情感
2.试分析“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这句话的含意。
写出作者在心灵深处感受到花瀑的精神内涵后平静的心情。作者睹物释怀,看到蓬勃盛开的紫藤萝花,感悟到生命的顽强与美好,从而将心中的悲痛、焦虑化为宁静。
任务三 深入体会,把握情感
3.文中插入一段写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大株紫藤萝的文字,这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①用十多年前紫藤萝花的稀落与现在花开的繁盛形成对比,突出现在花的生机盎然。用十多年前花的不幸遭遇,与人的不幸遭遇形成类比,说明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②为下文对生命的思考做铺垫。
任务三 深入体会,把握情感
链接考点:分析插叙的作用
插叙的作用主要有:
①能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文章主题更加鲜明、深刻;
②可以起到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
③使文章结构紧凑,富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④推动情节发展或为下文做铺垫,或与前文(后文)形成对比。
任务三 深入体会,把握情感
4.理解句子“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含义?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不幸终究是有限的、暂时的,而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遭遇不幸时不能被厄运压倒,面对生命要保持一种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要振奋精神,面对新生活。
任务三 深入体会,把握情感
文章开头停住脚步和结尾加快脚步分别有何含义和作用?
“停住了脚步”
被紫藤萝吸引
设置悬念
“加快了脚步”
有前进的动力
照应开头
首尾呼应,使结构完整严谨,深化主题。
任务三 深入体会,把握情感
紫藤萝为什么会给作者的情感带来那么大的影响,而且还使作者生发出对生命的感悟?
(1)从文章的时代背景来看:当时正是“文革”刚结束,祖国大地又重新焕发生机的时期,紫藤萝的命运,从花朵稀落到花架被拆掉,再到如今的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整个国家、全体人民的命运的写照。作者回顾花的遭遇和人的命运,体味到要直面生命中的不幸,要对生命的美好保持坚定的信念,所以她由悲痛转为振奋。
(2)从作者的经历来看:作者的弟弟生命垂危,做姐姐的内心焦虑悲痛,而盛开的紫藤萝让她体会到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3)从作者的感悟来看:作者由花的不幸联想到人的不幸,进而想到个体的生命虽然是有止境的,但是人类“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因此,不能陷在个人的不幸中无法自拔,而应与祖国、人民共奋进。
任务三 深入体会,把握情感
托物言志的散文结构及表现手法有什么特点?
托物言志的散文结构布局必须有写景状物和抒情两部分,两部分之间必须有由物及人的过渡衔接。托物言志的散文通常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将所托“物”与所言“志”联系起来,使物能达意,表达作者心中的志向或期望。
课堂小结
同学们,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宗璞女士遇花而立,洗去曾经的焦虑与悲痛;因花而思,悟出人生的意义和真谛。其实我们也可以像宗璞一样,将自己人生旅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寄托到一树花、一叶草甚至是一片云、一阵风上。诉诸笔端,交与文字,记录下我们成长过程中的情思义理。那么,我们的人生便也如这藤萝般绚丽多姿,璀璨夺目了。
课后延学
课外找来宗璞的《好一朵木槿花》和《丁香结》,和本文进行比较阅读,感木槿一缕馨香,赏丁香一树芬芳,在花的世界徜徉成长。
第六课时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单篇精读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品析诗歌语言,发挥想象,充分联想诗歌创设的意境。
3.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导入新课
他是俄国诗人,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
他的一生创作了近800首优秀的抒情诗篇。
他的诗歌,像太阳一样照耀着十九世纪的文坛,他被喻为“诗歌的太阳”。
他的说理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问世后成为许多人激励自己的座右铭。
猜一猜他是谁?
普希金
作者简介
【普希金】(1799—1837年),俄国著名的文学家、现代俄国文学的奠基人、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被许多人认为是俄国最伟大的诗人。他的作品是俄国民族意识高涨以及贵族革命运动在文学上的反应。
【代表作】诗歌《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小说《上尉的女儿》《黑桃皇后》;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等。
背景链接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
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短短的八行诗,既是诗人对心爱的孩子的叮咛和嘱咐,更是诗人在严峻的艰苦年代里的座右铭。
任务一 朗读诗歌,感知内容
感知诗歌内容
第一节:假如被生活欺骗
否定错误态度
指出正确态度
不要悲伤
不要心急
需要镇定
相信 快乐的日子会来临
第二节:嘱托
永远向往来
一切都会过去,成为亲切的怀恋
任务一 朗读诗歌,感知内容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shùn)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任务一 朗读诗歌,感知内容
本诗是作者用劝说的口吻、和缓的语气鼓励人们要相信生活,相信未来,所以整体上可用平等、娓娓而谈的语气,用亲密和婉、热诚坦率的语调朗读。第一节读“不要”“须要”“相信吧”这几个词时,态度较郑重,语速宜略缓;第二节读“永远”“向往”时可以多一份积极热烈的情绪,语调可稍高。
任务二 品读诗句,体悟情感
1.诗人为什么说被“生活欺骗”了,还“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因为悲伤会吞噬一个人的斗志,让人一蹶不振;“不要心急”,因为凡事都有一个过程,风浪的平息需要时间,花朵的绽开更需要时间,焦虑、着急于事无补,必须学会忍耐和等待。
任务二 品读诗句,体悟情感
2.如何理解“欺骗”一词?
把生活中遭遇到的挫折、困境、不幸,说成是被生活“欺骗”,将“生活”拟人化,生动形象。
任务二 品读诗句,体悟情感
3.结合关键诗句分析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1)“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表明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突出面对困难“此时此刻”的阳光心理;
(2)“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表达诗人对未来的坚定信心;
(3)从“亲切的怀恋”中体会到诗人对于过去经历的怀念和积极思考。
任务二 品读诗句,体悟情感
思考:诗人的人生态度与他的人生经历有怎样的关系?
链接一 普希金的人生阶段
青少年时代(1799—1819):他创作了大量反对专制制度的政治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南方流放时期(1820—1824.6):浪漫主义诗歌创作高潮期;
乡村幽禁时期(1824.7—1825):《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创作于1825年,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被迫与世隔绝,却仍满怀信心和希望。“忧郁的日子里”其实是普希金当时境地的描述;
重返京城时期(1826—1837):创作的丰收期。
任务二 品读诗句,体悟情感
思考:诗人的人生态度与他的人生经历有怎样的关系?
链接二
邻近庄园奥西波娃一家给诗人愁闷的幽禁生活带来了一片温馨和慰藉。这首诗就是为奥西波娃15岁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所写的一首赠诗,被题写在她的纪念册上。
任务二 品读诗句,体悟情感
思考:诗人的人生态度与他的人生经历有怎样的关系?
每一个优秀的诗人都在用生命写诗。普希金所生活的时代以及曲折的人生经历让他历尽坎坷、备受磨难,同时也赋予了他热烈、昂扬、坚毅、达观的个性特质,激发了他对理想人生的执着追求和对文学创作的磅礴热情;丰富而深刻的生命体验促进了诗人对人生、对世界的深邃哲思,更丰厚了作品的思想内涵。
小结:由此可以看出,无论在人生哪个阶段,普希金都拥有属于自己光芒四射的时刻,就算被流放、被幽禁,也依然在创作中大放光彩。
任务二 品读诗句,体悟情感
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1)作者强调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坚信一切过去后再回想在困境中勇敢地面对现实,执著地追求理想的过程时,将会为自己的坚定、顽强、不屈不挠而深感欣慰,倍感亲切。
(2)对人生的看法:人生应当丰富多彩,经历应当丰富多样、是一种财富;尤其是在逆境中的磨砺,更能铸造精彩的人生。
任务三 读写结合,拓展迁移
1.这首诗歌能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在哪里?
诗人以平等的语气娓娓道来,语调亲切和婉、热诚坦率,就像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任务三 读写结合,拓展迁移
2.模仿本诗,请你创作一首诗,送给你想要鼓励、劝告的人。
假如命运捉弄了你,
不要怨怼,不要悲观!
阴晦的日子里更须从容:
请相信,再厚的云层也会散去。
内心永远向往着美好;
相信时间,相信未来:
一切都是磨砺,一切都将会过去;
待云消雾散,我们终将迎来温煦的晨曦。
课堂小结
这首诗用劝慰的口吻,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的思想感情。同时告诉人们:生活中不可能没有挫折,面对挫折时要镇静,要坚信未来是光明美好的。
课后延学
对比阅读: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汪国真
《相信未来》 食指
第七课时 《未选择的路》单篇精课
学习目标:
1.自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蕴含的哲理。
2.理解诗歌中“路”的象征含义。
3.实践通过提问带动对诗歌的理解和思考的自读方法。
同学们知道的和“路”有关的诗句或名言有哪些呢?
导入新课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但丁
书山有路勤为径。 ——中国谚语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
任务一 现身说法,示范提问
什么是“学会提问”?同学们在朗读诗歌的过程中,不知道有没有产生一些疑问的地方?比如老师读到标题“未选择的路”时,就会产生一个疑问:未选择的路是指哪一条路?同时,既然有未选择的路,那么“选择的路”又是哪一条呢?还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诗人笔下“选择的路”是哪一条?“未选择的路”又是哪一条呢?
“学会提问”指的是针对你在读诗过程中的疑惑提出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带着思考去读诗。
开始独立思考,每位同学针对你读本诗的疑惑至少提出一个问题。
任务二 问题交流,思维碰撞
同学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进行交流。
(1)诗歌中的“路”仅仅指现实生活中的道路吗?
“路”作为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既指现实生活中的道路,也象征着人生道理。
(2)诗歌第1节中,“我”站在歧路口,为什么“久久伫立”?
这主要是为了表现出人生道路的选择对每个人的人生而言都是很重要的,因此要慎重选择,因为一旦选定,就不能回头。
任务二 问题交流,思维碰撞
同学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进行交流。
(3)诗歌第2节中,“我”为什么选了一条“更幽寂”“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的道路?
这主要是为了表现“我”希望“我”所选择的人生道路更有挑战性,更不平庸。
任务二 问题交流,思维碰撞
同学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进行交流。
(4)全诗写“我”选择了一条路,为什么题目又叫做“未选择的路”呢?
这其实是生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未选择也是一种选择。生活中很多人出于对自己选择的不满,才会产生对于未选择的怀恋。所以这首诗中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这也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这样写来给这首诗增加了忧郁的情绪。
任务三 比较阅读,归纳盘点
1.比较本诗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体会这两首诗写法的不同。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直抒胸臆,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未选择的路》借助意象,用象征的手法来阐释人生哲理。
任务三 比较阅读,归纳盘点
2.通过比较阅读,完成下表。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形式特点
语言风格
蕴含的哲理
?
?
?
《未选择的路》
?
?
任务三 比较阅读,归纳盘点
2.通过比较阅读,完成下表。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形式特点
语言风格
蕴含的哲理
以对话的口吻妮娓道来。
口语风格,亲切和婉。
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相信困境终会过去。
《未选择的路》
用象征性的路来表达对人生道路的认识。
朴实无华,耐人寻味。
人生中总会面临对人生道路的选择。
诗人从生活实际出发,用自然之路象征人生之路,体现了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全诗以其深沉的感叹,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引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激发人们对人生选择的思考。
课堂小结
课后延学
未选择的路会是什么样的?请发挥想象,仿照诗的第2节,写一写。
第八——十课时 《古代诗歌五首》整合联读
学习目标:
1.从诗歌的重音、节拍和韵律着手读好诗歌。
2.从诗歌的文化原型意象着手解读诗歌。
3.从诗歌的哲理着手解读诗歌的意蕴。
4.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来进行诗歌解读。
第八课时
学习任务:
任务一:读出登高诗的气势
任务二:读出登高诗背后的“我”
春秋佳日,古人特别喜欢登高望远,登则必有诗作。大致说来,古人登高望远,有这样一些缘由:
伤春悲秋,写尽心事。
感怀历史,凭高吊古。
怀人思乡,满目愁绪。如崔颢的《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和“登高”相关的佳作——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和宋代诗人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导入新课
任务一 读出登高诗的气势
1.结合注释自读《登幽州台歌》和《登飞来峰》,疏通两首诗的大意。
重点字词: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自缘:因为自己。
任务一 读出登高诗的气势
2.通过对两首诗歌诗意的初步理解,找出需要重读的字词,然后反复练习。
(1)《登幽州台歌》中需重读的字词。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两个“不见”需要重读,因为两个“不见”突出了贤君良臣不遇,诗人生不逢时的惆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悠悠”需要重读,因为“悠悠”通过叠词手法,写出了天地空间的辽远;“独”也需要重读,因为“独”写出了个人的孤单渺小。(还可以重读“怆然”“而”“涕下”。“怆然”、“涕下”二词写出了作者的孤寂悲凉,“而”字延续诗歌节奏,也需要重读)
任务一 读出登高诗的气势
2.通过对两首诗歌诗意的初步理解,找出需要重读的字词,然后反复练习。
(2)《登飞来峰》中需重读的字词。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中的“千寻”需要重读,古代八尺为寻,千寻,极写塔之气势高峻;“日升”也需要重读,旭日东升,诗人借眼前景,极写自己志向远大、豪情满满。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中的“浮云”需要重读,在古代诗歌中,浮云是有其指代含义的,往往用来代指奸险小人;“最高层”也需要重读,它写出了诗人矢志不移的强大的精神世界。
任务一 读出登高诗的气势
2.通过对两首诗歌诗意的初步理解,找出需要重读的字词,然后反复练习。
(2)《登飞来峰》中需重读的字词。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中的“千寻”需要重读,古代八尺为寻,千寻,极写塔之气势高峻;“日升”也需要重读,旭日东升,诗人借眼前景,极写自己志向远大、豪情满满。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中的“浮云”需要重读,在古代诗歌中,浮云是有其指代含义的,往往用来代指奸险小人;“最高层”也需要重读,它写出了诗人矢志不移的强大的精神世界。
任务二 读出登高诗背后的“我”
借助背景材料,了解诗人的写作意图。
参考资料一: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为什么会涕下?
本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其年,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征伐契丹,陈子昂时任右拾遗参谋军事。武攸宜缺乏战略眼光,导致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
参考材料二:王安石写《登飞来峰》时及之后的一些情况。
宋仁宗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王安石出任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知县。三年后,即宋仁宗皇佑二年(公元1050年),任满回其老家临川(今江西抚州市)探亲,路过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写了这首诗。之后,王安石即向仁宗皇帝上万言书立陈变法,后来实施变法,他和保守派开展了坚决斗争。
任务二 读出登高诗背后的“我”
借助背景材料,了解诗人的写作意图。
陈子昂登上的是战国时期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他在此感叹身世,进而联想到天地悠远而生命短暂,其渴望建功立业却怀才不遇之情、极度苦闷忧愤之情深蕴其中。
从王安石的背景材料看,登飞来峰时应该正是他踌躇满志之时,所以这首诗表面是即景说理,说的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其实是用典来直抒胸臆。在古代诗歌中,“浮云”往往用来借代奸佞小人,联系到后来诗人上万言书及与保守派的斗争,那么这首诗就可以看作是诗人战斗前的宣言了,其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大无畏的战斗精神由此可见端倪。
正如本节课开始时所言:“登高诗”往往不是无缘故的,而是借登高抒发心中的郁结,借登高一吐胸中的志向,借登高来表达家国忧思。让我们再读诗歌,读出陈子昂的沧桑与无奈,读出王安石的豪情与壮志。
课堂小结
课后延学
背诵《登幽州台歌》和《登飞来峰》。
第九课时
学习任务:
任务一:自由朗读,了解诗歌大意
任务二:识韵脚,体会诗人情感
任务三:知背景,读出细腻
任务四:抓共性,读出充实
任务五:读哲理,读出深刻
导入新课
游历诗也是古诗百花苑中常见的一类。有的诗专门记述在某地的游览经历,如《游山西村》;而有的诗,则是记述一次游历的缘由和感受,如《己亥杂诗》(其五);也有总结游后的情感的,如《己亥杂诗》(其六十八)——“北游不至独石口,东游不至卢龙关。此记游耳非著作,马蹄蹀躞书生孱”。
任务一 自由朗读,了解诗歌大意
1.两首诗一为七言律诗,一为七言绝句,节拍大体相同。自由朗读两首诗,读出节拍。
2.结合注释自读《游山西村》和《己亥杂诗》(其五),疏通两首诗的大意。
重点字词:
箫鼓:迎神赛会的箫鼓之声。
春社:即古代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古人会于此日举行仪式祭祀土地神,以求丰收。
闲乘月:乘着月明来闲游。
吟鞭:诗人的马鞭。
任务二 识韵脚,体会诗人情感
1.押韵是古诗的一大特点。那么,小小的韵脚在表情达意上是否也能起到作用呢?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任务二 识韵脚,体会诗人情感
2.再读这两首诗,重点咀嚼两首诗的韵脚。你感觉两首诗的韵脚在读的时候有什么显著的不同?
《游山西村》通押un、en韵,这些韵属于前鼻韵,发声沉着明快,应该读得稍缓慢一些;
《己亥杂诗》(其五)通押a韵,发声响亮洪大,应该读得更快速一些。
任务三 知背景,读出细腻
链接材料一:关于《游山西村》的背景材料。
本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初春,当时陆游正因罢官闲居在家。诗人以明快、抒情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农村风俗图。
诗人游览山西村,总的心情是悠闲惬意的,饱含着对古风犹存的吾土吾民的热爱。
任务三 知背景,读出细腻
链接材料二:关于《己亥杂诗》(其五)的背景材料。
己亥是古代干支纪年法,指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这年龚自珍从京城辞官南归故乡杭州,后又北上迎接眷属,于南北壮游中,写成了315首《已亥杂诗》。课本所选的是第五首,是作者刚刚离开京城时所作。
这次离别京城,对于龚自珍而言,可视为逃出了被桎梏多年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广阔的世界另有一番作为。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但更多的是不忘报国的一腔壮志。
任务三 知背景,读出细腻
《游山西村》中所蕴含的感情是淡淡的悠闲,因此,读un、en韵脚的时候,不宜太快,应读得平缓一点,声音也不宜太过于响亮。
《己亥杂诗》(其五)中所蕴含的感情则是豪放洒脱,因此,读a韵时,应该读得快一些,声音也应洪亮一些。
任务四 抓共性,读出充实
细读两首诗,能否找出两首诗都是从哪些角度来表现游览的?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游览缘由:农家丰年,设宴待客。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预览路径:经山涉水,柳暗花明。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写游览所见:春社歌舞,人情淳朴。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写游览所感:悠闲惬意,追慕古风。
任务四 抓共性,读出充实
细读两首诗,能否找出两首诗都是从哪些角度来表现游览的?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吟鞭东指,暗示即将离京远游,浪迹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飘零,暗喻自身漂泊无定,游踪无定。
任务五 读哲理,读出深刻
这两句诗分别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其五》
任务五 读哲理,读出深刻
这两句诗分别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其五》
(1)青山接着青山,水路往复回环,小路曲折,有时像是陷入绝境,却忽然在转弯处看到另一个美妙去处。“山重水复”可见地形复杂,显出所经山水的无穷变化。一个“疑”字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又一村”则写出了自己的欣喜之情。
这两句蕴含着生活中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人生哲理。
任务五 读哲理,读出深刻
这两句诗分别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其五》
(2)诗人以“落红”自比,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了诗人虽然脱离官场,却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
这两句展现了一种伟大的奉献精神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课后延学
背诵《游山西村》和《己亥杂诗(其五)》。
第十课时
学习任务:
任务一:知人论事读五律
任务二:找准节拍读五律
任务三:抓住诗眼读五律
导入新课
本节课,我们来学习《古代诗歌五首》中的第五首古诗《望岳》。本首诗的学习,我们准备从五言律诗的基本阅读方法入手,争取达到“读一首诗,及一类诗”的效果。
任务一 知人论事读五律
《望岳》写作背景:
岳,指五岳,即在古代地位崇高的五座高山,这里指东岳泰山。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诗人到洛阳应进士试,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时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动身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经过泰山时所作。
任务二 找准节拍读五律
1.自由朗读诗歌两遍。为诗歌画出停顿节拍,并按照节拍抑扬顿挫地读这首五言律诗。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任务二 找准节拍读五律
1.自由朗读诗歌两遍。为诗歌画出停顿节拍,并按照节拍抑扬顿挫地读这首五言律诗。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任务二 找准节拍读五律
2.请观察这首五言律诗的节拍,你有哪些发现?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五言律诗的节拍划分大体以“二一二”或“二二一”为划分单位。
这首诗中间两联是最为标准的“二一二”节拍,这是因为五言律诗的中间两联大多遵循严格的对仗。
首尾两联因为不严格对仗,所以节拍划分会有多种形式。
“夫”作为句中语气词,需要单独划开。
任务三 抓住诗眼读五律
1.诗因有诗眼而活,抓住诗眼而全诗可尽在掌握。请抓住诗眼“望”字,采用同桌“AB角”的学习形式,即A用“ 望”的格式分别概括全诗四联,B则要分别归纳四联的基本内容,以此完成对全诗的理解。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任务三 抓住诗眼读五律
1.诗因有诗眼而活,抓住诗眼而全诗可尽在掌握。请抓住诗眼“望”字,采用同桌“AB角”的学习形式,即A用“ 望”的格式分别概括全诗四联,B则要分别归纳四联的基本内容,以此完成对全诗的理解。
首联是“远望”,写的是泰山的青色在齐鲁之地都能看得到,表现了泰山的气势。
颔联是“近望”,写大自然把一切美景都集中于泰山,同一时间,山南山北的阴晴、明暗截然不同。
颈联是“凝望”,写泰山上面层层白云涌动,诗人感觉自己胸中的云气回荡,诗人还目不转睛地欣赏泰山上空的鸟儿回旋。
尾联是“愿望”,写诗人想有朝一日一定要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而小天下。
课后延学
自读唐诗学者萧涤非对《望岳》的赏析,然后在本课五首诗中任选一首写一篇简短的赏析文字。
第十一、十二课时 读写共生课
学习目标:
1.了解语言简明的基本要求,掌握使语言简明的技巧。
2.借鉴本单元课文,学习借助写景状物来抒发心志、表达感悟的写法。
咏和尚
一个孤僧独自归,关门闭户掩柴扉。
半夜三更子时分,杜鹃谢豹子规啼。
导入新课
诗中的“一个、孤、独自”都是指一个人,“关门、闭户、掩柴扉”指同一个动作,“半夜、三更、子时”指同一时间,“杜鹃、谢豹、子规”指同一种鸟。这首诗的每一句都有堆砌辞藻、累赘啰唆的问题。
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
——叶圣陶
导入新课
任务一 语言简明
1.“语言简明”的含义
简,即简要、简洁;明,即明白,清楚。也就是说,行文时,语言要尽可能精练,不重复,不啰唆;同时,表达的意思又要清楚明白,不让人产生误解。由此可见,“简明”包含着“言”和“意”两个层面,不是一味地求简省,而是在充分表达意思的前提下,用适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既是一个基本的要求,又是一个带有进阶性的要求。
任务一 语言简明
2.“语言简明”的技法
(1)围绕中心,突出重点
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有120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是由两名身强力壮的武士抬到宫廷里面去的。汉武帝把竹简一片一片地解下来看,足足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才看完。(崔金泰、宋广礼《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原稿)
通读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语段主要说明简牍文书“笨重”、使用“不方便”的特点。首句提出看法,接下来两句用两个事例说明这一看法。文字较简洁,意思已很明确。最后一句是顺着第三句说下来的,并不全是说明“笨重”“不方便”的,因此偏离中心,删掉后语言会更加简明。
任务一 语言简明
2.“语言简明”的技法
(2)避免重复,删除多余
重复是说话或写作中常见的毛病。它使语言啰唆繁复,甚至导致意思表达不清,影响表达效果。鲁迅在谈到自己的写作经验时曾说过,尽量删除可有可无的文字。这是确保表达简明的有效方法。
词语的重复有时是相同词语的重复。例如:
①他说他在阵地上掩埋烈士的时候,他掉了眼泪。
②你们好心肠要好到底,我们上礼拜的一块钱总得补给我们。
例①中三个“他”指代对象相同,语法作用也相同,可以删掉最后一个“他”;例②中两个“我们”表达重复,删除前一个“我们”会更简明。
任务一 语言简明
2.“语言简明”的技法
(2)避免重复,删除多余
词语的重复有时是同义词语的重复。例如:
①这是十分紧急的任务,因为这边的敌人也是向那个方向前进进攻的。
②游人往来如梭,使这座桥人群熙攘,充满生气。
例①中“前进”与“进攻”都有向前移动的意思,语义重复,应删掉其中一个;例②中“往来如梭”与“人群熙攘”是近义词,语义重复,可删掉“人群熙攘”。
任务一 语言简明
2.“语言简明”的技法
(2)避免重复,删除多余
还有一种情况,某个词语保留着文言的用法,但用的人对词语的意思了解不清,造成重复。例如:
这纯属是凭空的编造。
句中“纯属”的“属”就有“是”的意思,再加上“是”,就重复了,应删掉“是”。
任务一 语言简明
2.“语言简明”的技法
(3)善于概括,巧用指代
无论是书面表达还是口头表达,都不能总是具体叙述而不作必要概括。只有把具体的叙述和必要的概括结合起来,表达才能简明。
比较下面两句话:
①这艘新舰艇,机器性能良好,如果按照措施上规定的延长机油使用期的方法,来延长机油使用期,就可避免人力和机油的浪费。
②这艘新舰艇,机器性能良好,如果按照措施上规定的延长机油使用期的方法来做,就可避免人力和机油的浪费。
例①中第二个“延长机油使用期”与前面重复,不够简明,而例②中用“做”来代替,同时去掉前面的逗号,表达更简明。
任务一 语言简明
2.“语言简明”的技法
需要注意的是,简明与否不能单纯以字数多少为标准,要从语言表达的需要出发,当简则简,当繁则繁。如前面所举“我们上礼拜的一块钱总得补给我们”,如果要表现说话者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的心情,那就不但不是啰唆,反而是颇为恰当的了。而且口语中经常出现语言赘余的现象,这也显得真实。我们在运用“语言简明”这一原则时,需要注意这一点;更不能为了追求“简”而影响“明”,让人产生误解。
任务二 名篇引路
1.《井冈翠竹》中,作者借翠竹歌颂以井冈山人民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本单元及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不少使用了这种托物言志的写法。所谓托物言志,即在创作中为“志”写“物”,以“物”显“志”,使二者融为一体。填写下面的表格,分析各篇作品中所托之物的特点与所言之志有什么关联,比较这几篇文章托物言志的具体写法。
任务二 名篇引路
{BE0D6DF2-64A8-4684-AC86-58866B1E3EA2}作品
所托之物及特点
所言之志
关联
写法
《井冈翠竹》
?
?
?
?
《紫藤萝瀑布》
?
?
?
?
《爱莲说》
?
?
?
任务二 名篇引路
{A2089ADC-FA46-4EC9-91CE-20466198FF7A}作品
所托之物及特点
所言之志
关联
写法
《井冈翠竹》
井冈翠竹:郁郁苍苍,重重叠叠 , 修直挺拔,密密麻麻 , 亭亭玉立 , 一望无际;有实用价值;坚韧,生命力强
歌颂以井冈山人民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
井冈翠竹在恶劣环境下,依然青翠、挺拔、一望无际,与在艰苦条件下坚韧顽强的井冈山人民乃至亿万中国人民相关联;毛竹在不同时期发挥的巨大作用与井冈山人民的革命贡献相关联
既写翠竹的形态,又写与翠竹相关
的事实
《紫藤萝瀑布》
紫藤萝:眼前的花,开得盛,开得密,像一条瀑布,泛着点点银光,充满生命力,芳香;回忆里的花,稀落,伶仃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紫藤萝花盛、花密、充满生命力的特点,与作者所想表达的生命无止境、热爱生命、积极向上的志趣相关联;花凋零、稀落,经历花开花谢,与人生命运的浮沉,时代的更替,生命的曲折历程和永恒性相关联
以描写紫藤萝的形态为主,层层渲染,并通过紫藤萝的今昔对比表达主旨
《爱莲说》
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
莲的纯洁质朴与君子的洁身自好相关联
以描写莲的形态为主 ,白描勾勒,还使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
任务二 名篇引路
2.学习写法。
既然是“托(外)物言(己)志”,具体的操作可以是先写外在的景物,再写自己的情志;也可以在故事推进中,自然引出景物,让自己的情志渗透在景物中、最后用打情议论的语句把情志充分表达出来。
任务三 写作实践
1.学校文学社开设“心灵之约,感悟自然”专栏,向全校发起“我与自然的故事”征文活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从名家笔下找寻灵感,从景物中探求内涵。请同学们用所学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谈谈你在山川溪泉、花草树木间发现的人生道理。
提示:
(1)将自己“沉浸”入景或物中,展开联想和想象,捕捉自然生发的情感或思绪。
(2)抓住景或物的特点,找到它与你所想抒写的情思之间的契合点。可以模仿、借鉴课文的写法。
(3)根据表达的需要,可以进行精细的描绘,但要避免词句重复、堆砌;必要的介绍、相关的叙事,也要力求简明,要言不烦。
任务一 选材方法指导
下面是老师搜集到的同学们写作“亲情”类文章时用到的材料,想想它们存在怎样的问题呢。
上面这些材料是同学们作文中常用到的材料,虽然与“亲情”有关,但千篇一律。而且因为这里面的“情感”显得矫情,有无病呻吟之嫌疑,所以会让读者质疑其真实性。同学们选择这些材料的目的显然是想以情动人,赚取改卷老师的眼泪。但是,因为虚假,老师可能非但不会被打动,甚至还会心生厌恶。这样的作文,无论技巧多么地高明娴熟,都不会产生感动人心的力量。因为——真实才会产生力量。
第十三课时 单元小结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回顾,能够准确评价自己。
2.通过品读感悟,体会整句和散句的句式之美。
3.通过制作座右铭,积累金句名言。
任务一 感悟句式之美
一个复杂的句子,可以由结构大致相同的短语或句子组成,形成一种整齐美;也可以由结构错落有致的短语或句子组成,形成一种错综美。朗读下列句子,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结合具体语句说说这样的效果是怎样形成的。
任务一 感悟句式之美
1.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2.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3.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
4.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
任务一 感悟句式之美
整句与散句
整句,句子结构类似,往往大量运用排比和反复,具有整齐匀称、节奏鲜明、铿锵有力、气势磅礴的效果。
散句则字数多少不等,相同词语较少,句式参差错落,往往具有轻松活泼、清新自然的变化之美。
整句和散句各有特点,何时用整句、何时用散句,主要取决于内容表达的需要。
任务一 感悟句式之美
1.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1.三个“有的”领起的分句,结构相似,字数相近,句式整齐,形成排比,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这三句摹写出毛竹的英姿、繁盛和错落有致,突出主题,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文章更加优美、有力。
任务一 感悟句式之美
2.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2.这个句子体现了整齐与错综相结合的特点。“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和“只见一片……垂下”两个分句各有其妙:前者点明藤萝“盛”的特点,后者紧随之描写其颜色、形态,句式都很活泼自然,与紫藤萝瀑布生机盎然的特点相得益彰。“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结构相似,形成内部的整齐结构,有强调意味。整个句子读起来灵活多变,有独特的韵律美,使得作者那复杂、细腻的情感和思想能够更自由地展开。
任务一 感悟句式之美
3.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
3.“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中,有四个并列项,前三个非常简洁,均分别由一到两个字构成,没有修饰语,只有中心语;后面一个中心语有充分的修饰,形成了偏正短语,字数较长,结构较前面三个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使得整句话读起来错落有致,重点突出,生动准确地传达出作者对于哈尼小姑娘性格的印象。
任务一 感悟句式之美
4.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
4.这个句子句式较为整齐,形成排比,增强了语势,渲染了浓烈的情感,表达了“我”失去故土之后的沉痛感情和悲愤心绪;整齐之中又有变化(“埋葬过我的欢笑”“我捉过蚂蚱”“有我的手印”分别是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动宾结构),抒情更为自然。
任务二 积累金句名言
本单元诗文中有一些表达作者个人感悟和思考的语句,虽然作者所处的时代或境遇与我们不同,但其情思在今天依然能够给我们鼓舞或启示。如果从本单元的作品中挑选一句话作为你的座右铭,你会选择哪一句呢?参考下面的格式,制作一张座右铭卡片。
任务二 积累金句名言
任务三 自我学习评价
单元学习自我评价表
{3D2FD259-0169-45AB-A549-D2DD5184D9C5}内容
完成情况
能感受作品表达的情思和哲理,激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关注和思考。
很好[ ]还不错[ ]有待提升[ ]
?
能把握作品所状之物、所绘之景的特点和作品抒发的情志,理解其间的关联。
很好[ ]还不错[ ]有待提升[ ]
?
能借鉴课文的写法,运用托物言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很好[ ]还不错[ ]有待提升[ ]
?
在学习中能与同学合作交流,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很好[ ]还不错[ ]有待提升[ ]
课后延学
阅读推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