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中学语文中考部编版《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对下面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甲】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乙】
山坡羊·洛阳怀古
张养浩
天津桥上,凭栏遥望,舂陵王气①都凋丧;
树苍苍,水茫茫,云台不见中兴将②。
千古转头归灭亡。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
【注释】①春陵王气:春陵,旧址在今湖北枣阳。光武帝刘秀的堂祖父春陵侯刘仁曾迁封于此,有方士望见舂陵云气葱郁,预示此地将会出现天子,后来刘秀果然成了皇帝。②中兴将:指帮助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功勋最大的二十八员大将,汉明帝刘庄在洛阳南宫云台阁命人为其画像,史称“云台二十八将”。
A.【甲】“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写出山河壮美,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
B.乙曲的前六句写出作者凭栏远望的所见所感,流露出一种低沉哀婉的情调。
C.两首曲都以名胜古迹为背景,通过描绘百姓的苦难生活来反映对人民的关注同情。
D.两首曲的主旨句都是作品的末句,【甲】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关注,【乙】作者认为“功”也罢,“名”也罢,都是短暂的,不会长久的保持着的。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①羁旅客,今日又南冠②。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①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④归来日,灵旗⑤空际看。
【注】①三年:指夏完淳自1645年(时年15岁)起投身抗清斗争至1647年被捕的三年戎马生涯。②南冠:《左传·成公九年》载,楚国人锺仪被俘,仍戴着“南冠”(楚国的冠)。后世遂以“南冠”为俘虏的代称。③泉路:黄泉路,指死亡之路。④毅魄:英魂。语出屈原《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救兮为鬼雄。”⑤灵旗:战旗。古代出征前必祭祷之,以求旗开得胜,故称。
2.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写诗人长期漂泊,最终被捕的悲惨境遇,体现他对命运的无奈。
B.“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运用反问的修辞,写到山河沦陷,诗人身陷图圆,天地虽大却无容身之处。
C.“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写诗人面对死亡时的坦然和对故乡难以割舍的眷恋之情。
D.诗歌谱写了一曲悲壮动人的生命之歌,字字忠肝义胆,句句血泪凝成,读来令人悲怆,令人感奋。
3.探究诗歌内涵,填写表格。
诗句 内涵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个人境遇:漂泊艰辛,身陷囹圄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家国情感:①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精神信念:②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乙】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4.下面对【甲】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B.千嶂、长烟、落日、孤城写所见,边声、号角声写所闻,视听结合,展现了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
C.“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在夜寒霜浓的时候,传来的悠悠羌笛之声,给了戍边将士们一些心理安慰。
D.全词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
5.【甲】【乙】两首词都提到了“泪”,请结合词作内容简要分析其蕴含的情感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十五从军征 【乙】杂诗 沈佺期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闻道黄龙戍①,频年不解兵。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可怜闺里②月,长在汉家③营。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少妇今春意,良人④昨夜情。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①黄龙戍:即黄龙,唐朝时东北要塞,此指边地。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营州的契丹人李尽忠、孙万荣等叛军攻城掠地,打到幽州,前后数年,朝廷多次增兵才平定下来。②闺里:特指女子居住的内室或闺房。③汉家:既指汉族,也指汉朝。这里以汉代唐,避免直指。④良人: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⑤龙城:匈奴名城。
6.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开篇,看似平淡,却耐人寻味,含蓄点出了老兵从军之久。
B.乙诗首联叙事,交代背景。“频年”道出战事持续之久,透露出强烈的爱国情感。
C.甲诗以老兵回家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满怀希望→希望落空→彻底失望→悲哀流泪,有波澜有起伏,且引人深思。
D.乙诗颈联的“今春意”“昨夜情”互文见义,通过少妇和良人的思念之苦,强调边疆战争对人的影响之大。
7.甲诗选取“兔、雉、旅谷、旅葵”等意象,描绘了主人公家中 的景象;乙诗巧妙地运用 这一意象,将闺中少妇与远在边疆的丈夫紧密联系在一起。
8.合理设计朗读重音,可以更好地传情达意。请你完成对乙诗尾联朗读重音的设计,并简述理由。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南安军①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藏。
【注】:①南安军:公元1279年,南宋厓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在五月四日出大庚岭(梅岭),经南安军(今江西大余)时写此诗。②采薇: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当周武王伐纣时,二人扣马而谏,商亡,逃入首阳山,誓不食周粟,采薇而食,后来饿死。
(1)对本诗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叙述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此处写梅花是实景,借以和“风雪”对照。
B.颔联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形式写出,显得分外沉痛。
C.颈联化用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名句,而说“山河千古在”,意思是说,宋朝的山河是永远存在的,不会被元朝永远占领,言外之意是大宋江山还会复兴。
D.尾联直抒胸臆,慷慨激昂、掷地有声,表明自己的态度。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南安军》首联的画面。
10.【甲诗】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诗】
南安军
(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①,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②。
【注】①梅花南北路:指经过梅岭。梅岭,即大庾岭,山上多梅树,是广东和江西的分界岭。②采薇:采食野菜。周武王伐纣灭商,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不食周粟,逃到首阳山,采薇而食,后来饿死。文天祥到了南安军曾绝食八天。
甲乙两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古诗《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完成后面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1.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委婉表意,增强诗词的表现力。“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中“八百里”代指 ,从视觉角度形象地写出了 的场面;“五十弦”则从听觉角度描写将士们演奏军乐的场景,二者共同渲染 的氛围。
12.歌咏情,诗言志。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借“生子当如孙仲谋”抒怀,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则以“可怜白发生”收尾。请结合词句分析两首词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链接材料: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
十五从军征
(汉)佚名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热,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乙】
关山月
南北朝:徐陵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注释:关山:边境要塞之地,指征战人的所在地。三五月:阴历十五的月亮。旗:星名。星旗:就是旗星,古代人认为它代表战争。《史记·天官书》:“房心东北曲十二星曰旗。”映:照耀,映照。疏勒:汉代西域的诸国之一,王都疏勒城在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疏勒县。云阵:就是阵云,像兵阵一样密布的浓云。祁连:山名,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的天山。战气:战争气氛。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首诗都写出了远征战士对家人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征人远离亲人的同情。
B.【乙】诗中“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两句写出了思妇对征人的思念,反映出客子心中的凄苦悲凉。
C.【甲】【乙】两首诗都用了景物描写,但侧重点不同,【甲】诗渲染了家的荒凉,突出人物内心的凄凉。【乙】突出战事形势紧张,气氛逼入。
D.【乙】诗重在抒情,诗人又巧用十五圆月作引子,抒发了内心的深情,对战争的控诉。
14.春色常常会撩动往昔,怀古诗常借时空错位,来抒发感情。在此次活动中,同学们也整理探究了初中所学诗歌中的怀古诗,请你补全探究资料。
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叁,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知识卡片怀古诗是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遗迹等为创作题材的一类诗歌作品,其特点是借助历史抒写情怀或发表议论。阅读怀古诗可从三个角度切入: 一是选材。这是作者为了表现历史观所设置的媒介,此为触发点。 二是写作手法。这是巧用、妙用选材来表现历史观的手法,如运用典故等,此为连接点。 三是历史观。这是作者咏史怀古流露出的思想情感,此为落脚点。
① ② ③
阅读《满江红·小住京华》,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满江红·怒发冲冠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15.《满江红·小住京华》的上片开头写北国的秋天,用一个“ ”字,写出秋色澄明的特点,十分传神。甲词下片开头通过 的对比,写出了词人的心胸与气概。
16.古诗词中的数词往往暗含诗人遣词造句之匠心,这两首词中也有这样的用法,请结合两首词的画线句的具体内容,说说这样用词的表达效果。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2025年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中学语文中考部编版《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参考答案
1.C
2.A 3. 山河破碎,悲痛难抑 魂魄归来,誓死报国
4.C 5.示例:【甲】诗中“将军白发征夫泪”中的“泪”包含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却因战事未平、功业未立而无法归乡的复杂感情,还暗含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乙】诗中的“泪”是词人对中原沦陷、国家动荡的沉痛哀伤,以及对收复失地的迫切渴望。
6.B 7. 荒凉破败 月(闺里月) 8.示例1:重读“谁能”,表现对良将的渴求,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也暗含对边将无能的谴责,突出主旨。
示例2:“旗鼓”两字则要读得铿锵有力,突出军队的雄壮和士气的高昂。“龙城”两字要读得响亮和坚定,强调其作为战斗目标和荣耀的象征,激发听众的豪情壮志。
9.(1)A
(2)作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岭(梅岭)的南北两路。梅岭的凄风苦雨,濡湿了押着兵败后就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冰袭上了他的心头。
10.相同点:两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破败、沦丧的悲伤、担忧、痛苦之情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不同点:
甲: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乙:这首诗抒写自己的胸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显示出民族正气,表达了决心饿死殉国,完成“首丘”之义的心愿。
11. 牛 将士们分食烤肉,豪迈热闹 豪迈、热烈 12.相同点:两首词都表达了辛弃疾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不同点:《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借“生子当如孙仲谋”,表达对英雄的敬仰以及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不满,情感较为含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以“可怜白发生”收尾,在壮志豪情中陡然转折,抒发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感更为深沉、复杂。
13.B
14. 秦淮河边的景象(或:商女唱《后庭花》的场景); 运用典故(或:借古讽今); 表达了作者对英雄的仰慕,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不满。
15. 拭 身与心 16.示例:秋瑾词中“四”出自项羽“四面楚歌”的典故,喻指国破,表达词人对时局的忧虑。而“八”是指词人八年的婚姻生活,表达词人对婚姻的不满及对故乡的思念。岳飞词中“三十”是指三十多年来虽已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尘土微不足道。“八千”极言沙场征战行程之远,写杀敌任重道远。词人以个人为轻,国家为重,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忱。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