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5张PPT。导入新课中国的古典诗词是我们中华五千年文化历史的结晶,千百首诗词也有着千百种情感,苏轼曾经说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那么,请同学们回忆一些抒发愁绪的诗句。?大家列举了这么多抒发愁绪的诗句,那么这些写愁的句子都有个共同点,同学们注意到了吗?它们将抽象的感情写得生动、形象、具体。今天我们就一起感受一下作者的体验之深,愁情之苦。李煜的《相见欢》。李煜相见欢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及审美情趣的能力。重难点:?????
1、理解诗词含义,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作者的愁苦之情如何体现。作者介绍 李煜 ,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史称南唐后主。即位后对宋称臣纳贡,以求偏安一方。生活上则穷奢极欲。?975年,宋军破金陵,他肉袒出降,虽封作违侯命,实已沦为阶下囚。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后人将他与李璟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
做个才子真绝代,
可怜薄命做君王南唐 李煜一生璀璨若流星,也迅乎若流星。他丰神隽逸,心如赤子,魂系诗书,仙品一般的人物,却被命运之掌推上乱世闹哄的前台。富贵云烟,一梦黄梁,原只是红尘的一段误会,种种旖旎不过虚假幻象。陷入这滚滚红尘,不过了结一段债;情债,文字债,家国债。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词,堪称绝命词。此词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全词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写作背景 亡国前耿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南唐亡国降宋后,李煜被幽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中,过着终日以泪洗面的凄凉日子,《相见欢》写的就是这种囚禁生活的愁苦滋味。《相见欢》为词牌名。
诵读诗词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诗词释义 [译文]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离别之苦。那悠悠愁思(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无言独上西楼”
直接呈现出词人的孤独身影,不见一丝帝王气象。后主失国后,痛苦无人与说,也不愿与人诉说,说了何用?又有谁能理解自己? “无言”加上“独上”仿佛使人看到一个“斯人独憔悴”的孤独身影。西楼见月,夜已深沉,顾影徘徊,不能入寐,其人之浓重愁情可见。诗歌赏析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他抬头望月,月如钩,在伤心人眼里,这残月不也象征着人事的缺憾吗?再向深院望去,冷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关锁着冷冷的清秋,多么清冷的环境啊!(此处明为写景,你认为仅是写景吗?“寂寞”一词该如何理解呢?)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写景写人,人景合一。自然不光写天上月,院内梧桐,而是写见桐见月的人,是深层次的抒情。寂寞的不是梧桐,不是深院,而是词人在梧桐深院中的感受。
实体的梧桐深院锁住了抽象的深秋,喻无情的囚笼锁住了多情的皇帝。“锁”字下的重而真切,因为这是一个在清夜深秋的囚徒的感情体验。被锁者,实非“清秋”,亦人也。失去自由,生不如死。上阕所写,全是后主眼中之景,眼前的一切都着上冷落凄清的色彩。小结发挥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写上片所绘之景? 在一个悲凉、忧伤的夜晚,词人愁绪满怀踽踽独行,他的步履是那样滞缓,神情是那样黯然,悄然无语,独自登上空荡荡的西楼之上;清冷的夜空中残月如钩,这秋色深锁的梧桐深院,令人顿生凄寒寂寞之感。 这句词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离愁当作剪不断,理还乱的丝缕来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愁思的纷繁和难以解开,使人仿佛看到离愁就象一团转动的乱丝,紧紧盘绕着人,而无法摆脱。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面对如此寂寞凄清之景,词人直抒胸臆,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点出自己的“离愁”。他的离愁,不是一般的男女离别之愁,而是失掉故国的深愁长恨。李后主的愁是“剪不断,理还乱”,可见愁之深,恨之长。其心中的滋味应是旁人所无法理解的。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离愁本是内心一种抽象的感情,后主把它写的很形象,此处用丝缕来比喻愁思,用剪不断,理还乱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以解开。使人仿佛看到离愁就像一团转动的乱丝,紧紧盘绕着人,而无法摆脱。本词中最值得后人称道的就是对“离愁”的描写。你认为本词的描写妙在何处?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句中“别是”一词,就是不同于一般,这是由君主变为囚徒的特殊滋味。这种滋味,凡人未能尝试,只有自家领略。自己亲身尝过,尚且说不出,则他人又岂可明白。此所谓“无声胜有声”,此种无言之哀,更胜于痛哭流涕之哀。
“别是一般滋味”也就是说不出是什么一种滋味,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下阕小结词的下片词人直抒胸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自己对愁的深刻体验。
下片直抒愁情妙在何处? 词人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
情感加以具体化。人们常常形容
心中的愁绪如一团乱麻,也还可
以快刀斩断,但李煜的离愁却是
“剪不断,理还乱”的。这纷繁复
杂的愁情读者在这个形象的比喻
中感同深受。上片所写之景与下片所抒之情有何关系?
上片写景渲染萧条悲凉凄
凉、凄切悲伤、寂寞的氛围,
为下文抒情定下基调,下片
直抒愁情。本首词从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气氛入手,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词人心头无法解脱的愁苦之情。主题探究1、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剪不断,( ),是离愁。( )。
2、诗中描写男主人公在月残之夜,孑然一身的斯人独憔悴的身影,渲染一种悲凉凄苦的句子:
3、诗中以形象的比喻描绘离愁的绝妙之笔:
4、点破题旨直抒离愁的句子:
练一练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理还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开拓延伸说出你所积累的写愁的古诗词名句,看谁说多。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试问闲愁有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浣 溪 沙晏 殊 晏殊,字同叔,他是北宋初期的主要词人。晏殊在政治上是一个志得意满的达官贵人。他的词往往是结合宴游之余的消遣之作,抒写春花秋月的闲愁。含情凄婉,音调和谐,词风和婉明丽,风流蕴藉。著有《珠玉词》作者简介浣 溪 沙
晏 殊小园香径独徘徊。夕阳西下几时回?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开头“一曲新词酒一杯”,歌咏的是自己富贵闲适的生活。他是一位达官贵人,诗酒是其生活的重要内容。“一曲新词”表明诗人尤喜填词,而且常常饮酒助诗兴。可此刻,他感受到的是欢乐吗?赏 析此刻他感受到的并不是欢乐,而是怅惘,而且是经年以来就埋藏在心底的一种寂寞与惆怅。自吟自饮,借酒消愁。 “去年天气旧亭台”,写词人由今思昔,对去年一次欢聚的追忆。天气依然是暮春,地点依然是亭台。可好景不常,欢聚难再。词人从人事的变迁,想到时光的易逝。赏 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花落”是伤春,“似曾相识”是伤别,“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再次形成对比,增加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赏析: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抒发了青春易逝,伤别怀旧之情。
千古奇偶 “夕阳西下几时回”,是就眼前之景来抒写情怀。在落日的余晖中,常常使人产生暮年之慨,“几时回”是无疑而问的设问句,抒发了诗人感慨年华将逝之情。赏 析 下片紧承上片,“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的“花落”。“燕归”是眼前景,“无可奈何”、“似曾相识”是诗人主观的感情。“无可奈何”表达了悼惜的情感,“似曾相识”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伤。 这两句对仗工巧,意致缠绵,语辞流利,语调谐婉,为后世传诵的名句。赏 析 结句写诗人看到眼前花落、燕归的暮春景色之后惆怅的感情更为强烈了, 于是在小小的庭院内、有落花余香的小路上独自徘徊,流连忘返。“香径”与上句“落花”相呼应,小路上到处是落花的幽香,可见花落之多。“独”字突出了形影相吊,孤寂冷落。“徘徊”一词通过人物的动作,又强调了诗人伤感惆怅的情绪。赏 析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
下片则巧 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全词语言圆转流 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 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 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1、词的上、下片各写什么的?试各用两个字加以概括。2、词的上、下片各抒发词人什么样的感情?3、为了加强情绪的表达,词的上、下片都用什么艺术手法?是怎样运用的?4、为了加强情绪的表达,词的上片的末句在句式的运用上很有特点;下片的末句描写也很讲究,你能够对此作点分析吗?5、作为婉约派的代表作的这首词风格比较鲜明,你能够说说这首词的风格特征吗? 思想感情:
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
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事情
的流连,同时也不免流露出对时
光易逝的无限惆怅。 其实作者是志得意满的达官贵人,他的愁闷伤感并非游子思乡的离愁别恨,也非动乱时代亡国丧家的愁苦,只不过是富贵闲人的一种淡淡的花月之愁罢了。这首词之所以传诵久远,主要是因为诗人善于以工丽的词语描写景物,文情并茂,音调和谐,创造了情致缠绵,凄婉隽丽的意境。比 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