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传说,伯乐是春秋时秦国人,原名孙阳。他对马很有研究,一眼便能辨别马的优劣。
一次,伯乐从虞坂路过,看到一匹骨瘦如柴的老马,拉着一车盐向太行山走去。盐车十分沉重,山路又崎岖不平,那匹马累得浑身是汗,“呼哧呼哧”直喘粗气。
伯乐走近盐车,看了老马一眼,发现这是一匹世上很少有的千里马,不由得扑在马背上伤心痛哭起来。这匹千里马多么委屈呀!它本该在疆场上驰骋,可是,它的主人却不知道爱惜它,将它大材小用,让它精疲力竭地拉着盐车。伯乐爱抚地摸着这匹千里马,并脱下自己的袍子盖在这匹马身上。这匹马遇到知音,昂起头来放声嘶鸣,那声音直冲云霄,好像金石般铿锵动听。
说
韩愈
马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看法,如《爱莲说》。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谈谈千里马”或“谈谈千里马的问题。”
文体知识
韩愈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 ,并称“韩柳”。他推动了文学的发展,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自由朗读:1. 读准字音。 2. 划分节奏。
朗读古文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cáo 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朗读古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 辱 于 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
数量词作动词,日行千里
名贵的
(和普通马)一起死
骈: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著称
因此,虽然有很名贵的马(即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而著称。
马槽
疏通文意
状语后置句,祗于奴隶人之手辱
同“衹(只)”,只、仅
受屈辱
仆役
马之千里者,一食 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 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定语后置句,千里之马者
吃一次
有时
容量单位
同“饲”,喂
同“饲”,喂
这样
形作名,美好的素质
见:同“现”,表现
外见:表现在外面
尚且
普通的马
相等
怎么
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在外面,
疏通文意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 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名作动,用马鞭驱赶
按照
正确方法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竭尽
才能
拿着
马鞭
面对
千里马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其实
(反而) 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用马鞭驱赶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却不能使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疏通文意
判断句
1.纵观全文,寻找出现次数最多的关键字词。
一字立骨
这篇151字的短文,竟然出现11个“不”字,比“马”字还多,这“不”字里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密码呢?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齐读含有“不”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提到了哪些对象?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伯乐
千里马
食马者
一字立骨
3.千里马普遍有着怎样的遭遇呢?请联系这几个含“不”的句子,用“我是一匹千里马,但是……”的句式来描述。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千里马
这是一匹 的千里马。
被埋没——无千里之名
被虐待——无应有待遇
被无视——无用武之地
一字立骨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食马者
因为食马者的愚昧无知、见识短浅、自以为是。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伯乐
因为伯乐的不常有。
4.千里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幸遭遇?
一字立骨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 不知马 也!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 也!
5.作为一篇议论性的文章,作者大量写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最终是为了论述什么观点?
通过千里马的悲惨遭遇,表明了如果只有无知的食马者,而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能成为真正的千里马;
以此来从反面来论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中心观点。
无伯乐
一字立骨
6.为这三个“不字句”填上一个合适的叹词。结合你理解到的作者的情感,说说你为什么填该词?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为千里马被埋没而惋惜同情,乃至愤懑不平
为食马者的愚昧无知而愤恨、讽刺
唉
唉 / 呸
哼
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为伯乐不常有而感叹、惋惜
一字立骨
1.千里马之不、食马者之不、伯乐之不,其实都是韩愈之不。结合链接材料,说说韩愈写《马说》的深层意图。
【材料一】 19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三次落榜,终于在25岁第四次时中进士。之后,三次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通过后即可为官),又三次失败。期间,曾三次尚书在校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武宁节度使幕下,均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识之士不受重用是常态。此种情况下,写下《马说》。
【材料二】韩愈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①有大诗文作品:《马说》 《师说》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②是一代语言巨匠,其语句形成成语的有: 一视同仁、异曲同工、垂头丧气、袖手旁观、弱肉强食、再接再厉…… ③留下大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解读深意
通过对千里马被埋没的同情怜悯,和食马者愚昧无知的愤懑怨恨。
既表达了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慨不平。
也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昏庸愚昧的讽刺批判。
还寄托了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人才能充分发挥才能的愿望。
托物寓意
千里马:
食马者:
伯 乐:
人才
无知的统治者
发现、赏识人才者
千里马难遇伯乐
人才难遇明主
1.结合链接材料,说说韩愈写《马说》的深层意图。
解读深意
1.如果你是被埋没的千里马,你要如何才能成为真正的千里马呢?
伯乐找我:继续提升自己的才能,等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人的赏识,也不能过于被动,遇到机会时应主动出击,抓住机遇。
我找伯乐:主动出击,用行动去寻找、创造机遇,赢得伯乐的赏识。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也要有一个愿意等待的心。
深度思考
作为千里马的韩愈:
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循迹山林。终于,他遇到自己的伯乐裴度,他协助裴度平定淮西战乱,显示出超凡的才能,因军功晋绶刑部侍郎,后任职国子祭酒、吏部侍郎、兵部侍郎等。
深度思考
2.你认为千里马与伯乐是什么关系?
千里马与伯乐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缺少了谁,另一方的存在都没有意义。
而黑中的白意味着千里马以后可能会成为伯乐,而白中的黑意味着伯乐也可能曾经是千里马。
深度思考
成为伯乐的韩愈:
李翊(yì)在韩愈的推荐下,考中进士。
培养出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
提携孟郊、张籍、李贺、贾岛等著名诗人……
韩愈把孟子的地位提高到了孔子的后面,使他成为一代儒家宗师。
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