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居住。这样的民族分布格局为各民族共同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摘选自湘教版《中国地理》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全国共有55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数的6%,分布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50%-60%……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摘编自《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三: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习近平
根据材料说说,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分布交错杂居的现实
各民族长期以来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国情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提出:
2.含义:
3.地位:
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特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注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施,但并不是所有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
4.法律依据:
①1949年,《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②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③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共同纲领第五十一条:“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宪法第一章 第三条: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第二条: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第四条: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本法以及其他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根据本地方的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政策。
第十条: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节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5.实施:
①自治机关:
②开始建立:
③实施现状:
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治区,为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自治区
建立时间
首府
简称
内蒙古自治区
1947年
呼和浩特
内蒙古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5年
乌鲁木齐
新
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8年
南宁
桂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8年
银川
宁
西藏自治区
1965年
拉萨
藏
二战结束前夕,苏联以蒙古独立为条件换取出兵中国东北。1946年,民国政府被迫承认蒙古独立。同一时期,中共考虑内蒙古地处华北、东北解放区后方,解决内蒙问题关乎解放区稳定,于是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1947年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为后来的民族区域自治提供了实践范例。
全国民族分布图
除省级行政区划的自治区,县市级行政区划的自治县(旗)以外,在各省少数民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百分之三十以上的乡,可以按照规定申请设立民族乡。全国共计有956个民族乡,比如江苏高邮菱塘回族乡、安徽合肥回族满族乡,福建霞浦水门畲族乡等等。
全国民族自治地区分布(找出对应数字的自治区)
①内蒙古自治区
②西藏维吾尔自治区
⑤西藏自治区
④宁夏回族自治区
③广西壮族自治区
【材料研读】
材料一: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习近平
材料二: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根据材料,谈谈国家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和启示。
6.意义:
①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权利;
②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
③为实现各民族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7.新时代民族工作
进入新时代,中共中央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团结进步呈现新气象。
启示: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实践获得成功,表明民族区域自治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各民族共同利益的正确选择。
全国第十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时期/自治区
内蒙古
宁夏
西藏
新疆
广西
成立初GDP
7.08亿
3.29亿
3.27亿
12亿
146亿
2008年GDP
7761.8亿
1098.5亿
395.9亿
4203亿
7172亿
2024年GDP
26314.6亿
5502亿
2764.9亿
20534.1亿
28649.4亿
【问题思考】
联系历史上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史事,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朝代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史实
秦朝
汉朝
南北朝
唐朝
两宋
元朝
清朝
新中国
秦始皇派兵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
汉武帝时期北击匈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东汉班超经营西域,巩固大一统国家
击败东、西突厥;文成、金城公主入藏,促进吐蕃经济社会发展;设安西、北庭都护府等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促进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
建立少数民族为主的统一王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设北庭都元帅府管辖西域
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叛乱;采取措施加强对西藏地区控制等
建立新疆、西藏、内蒙古、广西、宁夏等民族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辽、西夏、金、蒙古等少数民族政权并立与两宋和战,促进民族交融
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数千年来形成的优秀历史传统,它有利于维护各民族最高利益,是国家统一和长治久安的基础,我们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二、共同繁荣发展
1.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上世纪30年代的云南纳西族
建国初四川地区少数民族生活状况
藏族农奴
2.发展措施:
①政治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
1959年西藏翻身农奴焚烧领主剥削文契
建国初各少数民族敬献给中央和毛主席的礼物
②经济援助:
国家通过政策、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帮助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各民族根据实际情况,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经济。
恩施土家族女儿城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蜡染刺绣产业
内蒙古畜牧业
包头钢铁
克拉玛依油田
兰新线
青藏公路
康藏公路
宝成铁路
兰州
乌鲁木齐
集宁
二连浩特
成都
宝鸡
包头
拉萨
“一五计划”部分重点工程
包钢
克拉玛依油田
青藏公路
宝成铁路
③文化保护: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1)帮助少数民族创制文字,为民族的文化传承创造条件。
(2)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
(3)开展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
作用: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你知道有哪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和宗教建筑?
西宁东关清真大寺改造前后对比(宗教信仰自由要在维护国家统一的前提下进行)
傣族泼水节
壮族“三月三”节日
凉山彝族火把节
回族开斋节
国家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献进行整理,出版了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
描写了古代藏族雄狮国王格萨尔率岭国军队南征北战,降伏妖魔,救护生灵,使百姓过上安宁日子,晚年重返天国的英雄史诗。
记载了西域柯尔克孜族英雄玛纳斯及其子孙带领人民与外来侵略者、各种邪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雄史诗。
描述了蒙古族英雄江格尔为首的12名雄狮大将和数千名勇士为保卫宝木巴家乡而同邪恶势力进行艰苦斗争并终于取得胜利的民族史诗。
④政策扶持:
(1)20世纪末,实施西部大开发。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适用范围
作用
代表工程
成果
及作用
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和83个自治县
为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
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等方面的项目,带动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加强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青藏铁路
“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
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
青藏铁路连接青海西宁至西藏拉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铁路分两期建成,于1958年开工建设,至2006年全线通车。青藏铁路穿越戈壁荒漠、沼泽湿地和雪山草原,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达960千米,最高点为海拔5072米。除解决工程本身难题外,还要保证藏区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的栖息与活动正常,全线建立了33个野生动物专用通道,实现地面和列车的“污物零排放”。
《神奇的天路》歌词节选
……
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岗
看那铁路修到我家乡
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
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
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
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
各族儿女欢聚一堂
在青藏铁路修成之前,进出西藏的物资主要依赖以公路为主体的运输通道,严重制约了西藏的经济发展和开放搞活。
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后,吸引了很多企业前来西藏投资。西藏丰富的矿泉水等自然资源与青稞、藏药、唐卡等民族手工制品、畜牧产品等更加便捷地走出高原。西藏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景观,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青藏铁路给西藏人民带来幸福与安康,被亲切地称为“吉祥的天路”。
青藏铁路与藏羚羊
④政策扶持:
(2)20世纪初,实施兴边富民行动。
A.目的: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B.方式:采取特殊措施帮助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
C.成果:部分少数民族全部整族脱贫,一些少数民族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帮扶发展后的云南普洱市佤族乡村
在自治区成立纪念日,中央政府先后向西藏、新疆、内蒙、宁夏和广西民族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
中央民族大学前身是延安民族学院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1950年民大建立,学校设置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等具有民族特色的重点学科,同时在学校录取上对少数民族采取优惠政策。
本课小结
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加强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重视少数民族的文化保护
给与民族边疆地区政策帮扶
共同繁荣发展
民族大团结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制度保障
五个民族自治区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公民权利;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实现各民族发展和共同富裕
随堂检测
1.“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歌曲赞扬的是被称为“吉祥的天路”的青藏铁路。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
A.实现了西藏地区民族平等
B.保障了藏族人民自治权利
C.符合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
D.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
D
2.它构筑了现代中国既大又强的国家结构特征,不但符合我国国情,而且有力地维护了现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共同利益,是我国在国家构建过程中形成的重要制度遗产,在理论上至少具备“大一统”“民族自决”和“地方自治”三个源流。这一制度的重大意义在于( )
A.扩大了各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
B.使得各民族完全失去自身文化特色
C.阻碍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D.促进了各民族团结奋斗、繁荣发展
D
3.2021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的老支书们,勉励他们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乡亲们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实行了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项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一国两制”
B
4.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开展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这些体现了( )
A.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的实行
B.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贯彻落实
D.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5.小明用墨水弄脏了试卷,题目是“我国先后成立内蒙古、新疆、……、广西、西藏5个民族自治区。”“……”处被墨水沾污的是( )
A.广东 B.宁夏 C.湖南 D.湖北
D
B
6.根据统计数据,通过大力开发旅游、能源和农牧等优势产业,西藏的GDP从2000年的约200亿元人民币增长到了2020年的近2000亿元人民币。由此可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解决了不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
B.保障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
C.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繁荣发展
D.实现了西藏自治区经济的领先地位
C
7.凉山彝族自治州阿土列尔村建于四川横断山脉上,也称悬崖村,是大范围连片特困地区。2017年政府建成2556级钢梯以方便村民出行,并逐步实现水电和网络供给,至2020年悬崖村整体脱贫。悬崖村整体脱贫( )
A.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体现
B.保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C.体现对各民族宗教信仰的尊重
D.满足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