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1.两弹一星
①含义:
原子弹
:核裂变
氢 弹
:核聚变
●
●
带有弹头和动力装置的高速飞行器
●
人造地球卫星
●
核弹
导弹
●
●
“两弹”
“一星”
●
●
“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现在是指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模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
模型:我国第一颗氢弹
1964年
第一颗原子弹
爆炸成功
1967年
第一颗氢弹
爆炸成功
1970年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1966年
第一次成功进行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
②成就:
阅读材料,想一想中国为什么要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
材料一: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材料三:1954年,赫鲁晓夫在毛泽东向他询问援助中国制造核武器时惊讶地说,搞核武器是很费电的,现在就是把中国所有的电力都投入进去也不一定够用。 只要苏联有核武器就行。
3.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
1.保卫我国的国家安全
2.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1.两弹一星
③原因: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5.“两弹一星”精神
钱学森(1911-2009):他于1947年被麻省理工学院聘为教授,是国际知名的火箭专家。美国海军部次长甚至说:“无论到哪里,他都值五个师,我宁可把他枪毙,也不让他离开美国!”他于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邓稼先(1924-1986):仅用一年多就获得了博士学位,获得博士学位后的第9天就启程回国。他曾说:“天底下的路都是从无到有走出来的。”邓稼先一生从事原子弹研究,积劳成疾,身患癌症,于1986年逝世。研制原子弹是国家机密,所以邓稼先一生都默默无闻地工作和奉献着,直到逝世后,他的名字才广为人知。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④代表人物: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材料一:……俄国背弃了关于提供技术和物质援助的保证,只是促使中国人自己加倍努力,并且增强了他们的决心。
材料二:共产党中国星期五爆炸了它的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核大国,成为亚洲的第一个原子大国。
材料三:……在亚洲,核力量——不论多么粗糙——是一种国际地位的象征,是科学技术和军事力量的象征,它既是动人的,也是吓人的。……随着星期五的消息报道爆炸了一颗原子弹,共产党中国龙在世界这部分地区数亿人的心目中长得更高大了。
③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①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②打破了核垄断,增强了国防实力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
⑤意义:
右起王淦昌、杨嘉墀、王大珩、陈芳允
科技发展规划
“863”计划
科教兴国
“863计划”
国家发展科学计划
1986年,根据王淦昌、王大珩允等科学家学家建议,我国制定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等领域为高技术研究的重点,促进高技术研究的发展。
1997年,我国制定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即“973计划”,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综合交叉与重要科学前沿等领域展开研究,推动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开启飞天之旅
神舟五号杨利伟实现载人航天
神舟七号翟志刚,完成太空行走
2003.10
20世纪90年代
1999.11
2008.9
2021.10-2022.4
神舟十三号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
太空驻留半年
神舟一号
神舟五号
神舟七号
神舟十三号
2.载人航天工程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2、航天事业的发展
①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神舟一号飞船于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新型长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作为中国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的成功发射与回收,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获得了新的重大突破。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2、航天事业的发展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②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神州五号发射升空
(2003年)
中国第一位航天员
——杨利伟
神州五号返回地面
(2003年)
美、苏、中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2、航天事业的发展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③ 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神州七号发射(动态图)
翟志刚
(翟志刚:中国太空漫步第一人)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2、航天事业的发展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④ 2021年6月,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与天和核心舱完成交会对接,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聂海胜、刘伯明、杨洪波
交会对接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聂海胜、张晓光(从左到右)
2013.6.11
神舟十号飞船
载人航天精神: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
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C919大飞机”
“蛟龙”
“天眼”
‘天宫’
“墨子”
“悟空”
进入新时代,我国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加大研发投入,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一)袁隆平——杂交水稻
1.时间:20世纪70年代。
2.培育者:袁隆平
3.目的: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4.结果: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5.影响: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袁隆平在田间观察水稻
原子弹让中国人不再受恐吓!袁隆平使中国人不再挨饿!
中国人吃饭主要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中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获得者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素
(二)屠呦呦——青蒿素
1.概况: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2.结果: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药学奖。
3.意义: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疟疾:中国民间俗称“打摆子”,得病后高烧不退、浑身发抖,严重者几天内就会死亡,是一种经按蚊叮咬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据统计约有20亿人口生活在流行区,主要集中在非洲、东南亚和中、南美洲的一些国家。其死亡率极高。
4.荣誉 :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该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素
“双百”方针
1.文化发展方针
(1)时间:
(2)人物:
(3)内容:
(4)意义:
1956年
毛泽东
艺术问题上“ 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上“ 百家争鸣”
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
毛泽东
毛泽东题词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2.文化成就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
描绘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
电影《英雄儿女》 电影《林则徐》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长篇小说《红岩》 《青春之歌》 话剧《茶馆》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反映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
2012年获得
诺贝尔文学奖
舞台剧
《丝路花雨》
2.文化成就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长篇小说
《平凡的世界》
报告文学
《哥德巴赫猜想》
《大决战》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进入新时代,我国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青年一代更加积极向上,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
理解与认识:中华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世界上唯一一脉相承的古老文化。近现代以来,古老的华夏文明,兼容了世界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创造了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所以我们应该有文化自信。
3、新时代文化事业的繁荣与文化自信的增强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知识总结
影响
英国
科技文化成就
1964原子弹
1966导弹
1967氢弹
1970人造地球卫星
科技
文化
两弹一星
1999“神一”(无人)
2003“神五”(载人)
2008“神七”(出舱)
2021“神十二”(首进空间站)
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杂交水稻之父)
屠呦呦:抵抗疟疾青蒿素
农业医学
载人航天
“双百”方针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
振奋民族精神
打破核垄断
增强国防实力
提高国际地位
文化自信
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国家
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
1.(2024·湖南长沙·中考真题)20世纪八九十年代,银河I型、Ⅱ型、Ⅲ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具备研制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该成就出自( )
A.湖南农业大学 B.国防科技大学
C.中南大学 D.湖南师范大学
b
课堂反馈
2.(2024·西藏·中考真题)1967年中国启动治疗疟疾专项计划。屠呦呦团队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取得一种使全球数亿人受益的医学进步。这种医学进步是指提取出( )
A.青蒿素 B.青霉素 C.新冠疫苗 D.人工胰岛素
a
课堂反馈
3.(2024·江苏宿迁·中考真题)“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下图是新中国不同时期的科技成就,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③④② D.③①④②
b
课堂反馈
4.(2024·四川乐山·中考真题)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科学家,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打破了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新中国的国防实力,铸就了伟大的( )
A.抗美援朝精神 B.铁人精神
C.红旗渠精神 D.“两弹一星”精神
d
课堂反馈
5.(2024·吉林长春·中考真题)20世纪80年代,钟少华先生抱着“抢救活史料”的强烈责任感,采访了百位年近古稀的科技专家。老人们的讲述与回忆,在史料分类上应属于( )
A.文献史料 B.口述史料 C.实物史料 D.图像史料
b
课堂反馈
6.(2024·广东·中考真题)下图显示了1953—1960年我国财政科技拨款状况。由此可见,当时我国( )
A.支持科学技术发展 B.推广杂交水稻技术
C.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D.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a
课堂反馈
7.(2024·河北·中考真题)下面两幅图片所示人物作出的杰出贡献,都有利于我国( )
A.解决粮食问题 B.提升科技水平
C.更新军事装备 D.改革经济体制
b
课堂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