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综合素养测评B卷
素养提升与思维创新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
自然篇·赏景咏怀正当时
一、走进大自然。聪聪和华华一边欣赏美景一边展开交流。阅读对话,完成题目。(20分)
1. 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填写字词。(7分)
2. 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3分)
白鹭( lù/ nù ) 镶嵌( qiàn/ qiè ) 吩咐( fēn /fēnɡ )
3. 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播种 B.浇水 C.悠然 D.羡幕
4. 用部首查字法查“匣”字,应先查 部,再查 画。“匣”字的第二笔是 。(3分)
5. 读上面的对话时,典典想到了几个与“精巧”相近的词语,请你辨析。填入语段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司母戊鼎是商代青铜器的巅峰之作。它设计_____,四足空心结构科学分散重量;云雷纹与兽面纹组合_____,斑驳绿锈下仍透出神秘光泽;三千多年前的工匠凭借_______的铸造技艺,让极高温的铜液精准填满陶模,令人钦佩。
A.精美 精巧 精湛 B.精湛 精美 精巧
C.精巧 精美 精湛 D.精巧 精湛 精美
6.“味道”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种意思:①物质所具有的能使舌头得到某种味觉的特性;②气味;③趣味;情趣。对话中画“ ”的“味道”的意思是 (填序号)。请用“味道”的另外两种意思各写一句话(先填序号,再写句子)。(3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边走边记录。来到翠竹园,聪聪看到大片的竹林,于是在手册中写下了下面的语段。(14分)
青竹,身姿挺拔,根扎深土,无论风吹雨打,始终屹立不倒。它的叶片翠绿如玉,无论四季更迭,始终保持着那份生机与活力。青竹的精神,便是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在困境中,它从不屈服,而是迎难而上,展现着无尽的生命力。
7. 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和画“__”的句子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B.杭州小山上的桂花真是香飘十里。
C.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D.绿意盎然的田野、错落有致的农舍、炊烟袅袅的村落,宁静优美。
8. 读完这段话,聪聪想到了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中国航天人。下列事物让你想到了哪一类人?把短语依次填在横线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蜜蜂——_____ 蜡烛——______竹子——____ 雪花——_____
①无私奉献的人 ②辛勤劳动的人 ③心地纯洁的人 ④虚心正直的人
A.①②④③ B.②①③④ C.①③④② D.②①④③
9. 龙龙也想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可是他不知道怎么记录,聪聪提醒他可以借鉴所学课文。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白鹭》一文描写了白鹭的外形和觅食、栖息、飞行时的美。
B.《落花生》记叙了作者儿时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历,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的难忘之情。
C.《桂花雨》的结尾“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和题目照应,点明了中心。
D.《珍珠鸟》一文通过写珍珠鸟由怕人到信赖人的情感变化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10. 看了聪聪的记录,龙龙忍不住说:“竹子不比花朵娇艳,不比青松强壮,却独有一节之雅, 着实让人敬仰。”龙龙说的话运用了 _________的写法,赞扬了____________。请你也运用这种写法写一个句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古往今来,许多人都喜欢托物言志。除了竹子,蝉也能表明一个人的志向,虞世南就有借蝉表明志向的名句。按要求完成练习。(4分)
(1)右边表格中的字可以组成的诗句是“_______”,它的上一句是“________”。(2分)
(2)下列诗句和上题中的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C.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D.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植物篇·灵慧之物寄情思
三、在制作手册时,同学们找到了几篇关于植物的文章。读一读,完成练习。(36分)
(一)荷(11分)
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荷梗直立。荷叶形圆。根茎横泥中,其名曰藕。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
12. 联系上下文,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2分)
(1)或红或白( )
A.或者。 B.有的。 C.有时。
(2)断之有丝( )
A.藕。 B.荷梗。 C. 荷花。
13. 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是( )(2分)
A.或红/或白 B.荷叶/形圆
C.根茎/横/泥中 D.断之/有丝
14.《荷》描写了荷花、_____、_____、_________,画“ ”的句子让我想到了一个四字词语:_____________。(2分)
15. 聪聪为湿地荷塘画了一张明信片,请结合小古文,在明信片中的横线上写一句宣传语。(2分)
16. 荷花高洁脱俗,为人们所钟爱。我们学过不少赞美荷花的诗
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17. 仿照画“______”的句子,试着根据开头接着写几句。(2分)
(二)桂 花(11分)
【材料一】又到了万点黄金、幽香闻十里的金秋,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前后,各种桂花竞相开放。桂花,确实是惹人喜爱的一种植物,朱熹曾用“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来描绘它的秀美之貌。入秋后各种植物开始衰败,有的树已经开始落叶,但是桂花仍然生机盎然,叶子像涂了蜡似的,墨绿墨绿的,绿叶丛中的金花、银花发出阵阵幽香。春天的丁香花也很香,也受到人们的喜爱,但丁香花香味太烈,香气也远不如桂花。桂花的香味是一种幽香,传得远。桂花被称为“九里香”,又被赞“自是花中第一流”和“世上无花敢斗香”。
【材料二】
【材料三】“桂花”的“桂”与“贵”字同音,因此仕途得志、金榜题名,谓之“折桂”。成语“蟾宫折桂”中,“蟾宫”指月宫,攀折月宫桂花,在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不少地方还有这样的习俗:每当考试之年,应试者及其亲友就会用桂花、米粉蒸成糕,称为“广寒糕”,相互赠送,取广寒高中之意。
18. 材料一中,作者在描写桂花的香时,运用了( )的写法。(2分)
A.对比、引用、比喻 B.对比、引用、夸张
C.夸张、对偶、比喻 D.夸张、对偶、引用
19. 因“桂”与“贵”同音,所以人们用“折桂”来比喻_________。(2分)
20. 从材料二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可以看出诗人对桂花绽放的喜爱,以及对美好时光很短暂的感慨。(2分)
21.阅读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人们喜爱桂花的原因。(3分)
22. 你最喜欢的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本套卷中提到的除外)(2分)
我最喜欢的花是________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故乡的芦苇(节选)(14分)
①长江口外,东海之滨,有一个美丽的绿色海岛。那就是我的故乡。
②生我养我的故乡啊,你给我留下多少梦幻般的、缤纷的记忆——那密如蛛网、纵横交错的清清亮亮的小河;那灿若群星、叫不出名儿的各种各样的芬芳的野花;那望去像铺满碎金似的一畦畦油菜花;那朗朗秋空下熠熠耀目、洁白如云的棉花……
③然而,多年来最令我魂牵梦绕、不能忘怀的,却是故乡的芦苇——就是那些看来似乎很不起眼的、朴实无华的芦苇。芦苇一片片,一簇簇,碧生生,绿油油,迎着轻风,摇曳(yè)着修长的青玉似的茎秆,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拂着,给乡村平添几分恬静和飘逸。
④几乎所有的河沟、小湖、池塘,都有绿色的芦苇掩映着。
⑤每年,当春风刚刚吹化雪花,故乡的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还未褪尽寒意的泥土里探出尖尖的靛(diàn)青色的脑袋。它长得很快,要不了多少日子,它就可以长到几尺高,快活地舒展出那扁平而狭长的叶子。
⑥到这时候,我和小伙伴们最喜欢摘一片芦叶,熟练地卷成小小的哨子,放在嘴边,吹出各种悦耳的音乐。孩子们为这美妙的音乐所陶醉,在亮晶晶的小河边,在碧青青的草地上,快乐地奔跑着,忘情地呼唤着……
⑦我们还喜欢把芦叶折成绿色的芦叶船。手巧的伙伴,还会从旧火柴匣上剪下纸片,当成舵(duò),安在小船的尾部,还用香烟盒里的锡(xī)纸做成小小的银色的帆。我们一个个光着小脚丫,蹲在河滩上,小心翼翼地把各自的小船移到水面上。“开船喽!开船喽!”于是,在一片欢呼雀跃声中,绿色的“船队”便满载着我们纯真的幻想,顺流而去……
⑧在那星月交辉的夏季,我最喜欢带着弟弟到芦苇丛中抓纺织娘。纺织娘通体透明,头上长着两根细长的触须,身上裹着两片薄薄的玻璃纸似的翅。我们把捉到的纺织娘小心地放进小笼子里,怕它们饿,就塞进去几朵金黄色的南瓜花,然后将笼子挂在蚊帐架上,任纺织娘用好听的歌声伴我们进入甜蜜的梦乡……
⑨啊,故乡的芦苇!因为你给过我不少童年的欢乐,所以我一直对你怀有一种特殊的亲切之感。每当想起你,我就会沉浸在童年美好的回忆之中……
⑩想起故乡,就想起芦苇。
我爱故乡,我爱故乡的芦苇! (作者樊发稼,有删改)
23. 选文记叙了与故乡的芦苇有关的哪三件事?请完成思维导图。(3分)
24. 第②段写记忆中故乡的 、 、油菜花和 。这些景物连缀成了绚烂多姿的背景,突出作者对故乡的芦苇魂牵梦绕、不能忘怀的深情。(3分)
25. 画“ ”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句中的加点字词进行赏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故乡的芦苇”既是选文的叙事线索,也是选文的抒情线索。
B.选文第③段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故乡芦苇的繁茂与美丽。
C.选文第⑧段和第⑨段结尾处的省略号用法相同,都流露着作者深沉的情感,耐人寻味。
D.选文最后一段在文中起到点明中心、照应开头的作用。
27.作者通过叙述与芦苇有关的童年趣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下面对作者情感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对故乡芦苇的喜爱之情。
B.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C.扎根家乡、建设家乡的豪迈之情。
D.对童年快乐生活的留恋之情。
28. 将这篇文章的题目改为“难忘的童年”好吗?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品篇·寻常物品留真情
四、有些物品虽然普通,却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请写一写属于你的“物语”吧。(30分)
29. 结合以上对话,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处风景、一种动植物或者一件物品,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写作时,注意语句通顺,情感真挚,重点突出,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不少于450字。
参考答案
1.寻常 框 低矮 外婆 箩 适宜 糕饼 忘却
2.鹭 lù 嵌qiàn 吩 fēn
3.D
4.匚 5 丨
5.C
6.① ②他身上有股难闻的味道。③这篇文章越读越有味道。
7.C
8.D
9.B
10.对比 竹子高雅的姿态 这种花,虽不如牡丹富贵,也不如玫瑰浓艳,更不如百合芳香,但它有自己的清新淡雅,颇受人们青睐。
11.(1)非是藉秋风 居高声自远 (2)D
12.B A
13.C
14.荷梗 荷叶 荷的根茎(藕) 藕断丝连
15.湿地荷塘,静谧画卷,邀您共赏自然之妙。
16.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17.秋日开花,或黄或白。菊梗直立。菊瓣似钩。
18.B
19.仕途得志 金榜题名
20.须知天上人间物 同禀秋清在一时
21.(1)桂花的香是一种幽香,并且能传得很远。(2)桂花在各种植物开始凋零时仍然生机盎然,让人感到很有生命力与活力。
(3)“桂”与“贵”同音,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
22.樱花 每当春季来临,樱花盛开,如云似霞,形成一片片粉白色的花海,美得令人陶醉。
23.用芦叶做哨子 把芦叶折成芦叶船 在芦苇丛中抓纺织娘
24.小河 野花 棉花
25.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迫不及待”和“探”写出了芦苇旺盛的生命力,以及不畏严寒、勇于生长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芦苇的喜爱之情。
26.B
27.C
28.不好。“难忘的童年”所指内容太宽泛,而“故乡的芦苇”是全文的线索和作者情感的寄托,很好地体现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怀
念,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29.思路:本次习作可以写一处风景、一种动植物或者一件物品,选材范围广泛,要围绕“最喜欢”将景物或事物写具体,抓住景物或事物的特点,描写样子,在状物和叙事的基础上升华感情,表达喜爱之情。例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