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22 18:14: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苏省泰州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要揭示艺术作品内在的奥秘,不是凭借现成的资料,而是把艺术形象的情感逻辑和现实的理性逻辑加
以对比。艺术家在艺术形象中表现出来的感觉不同于科学家的感觉。科学家的感觉是冷静的、客观的,追
求的是普遍的共同性,而排斥的是个人的感情。可是艺术家则恰恰相反,艺术感觉之所以艺术,就是因为
它是经过个人主观情感或智性“歪曲”的。正是因为“歪曲”了,这种表面上看来是表层的感觉才成为深
层情感乃至情结的一种可靠索引。
有些作品,尤其是一些直接抒情的作品,往往并不直接诉诸感觉,光用感觉还原就不够了。例如“在
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两句诗好在什么地方?它并没
有明确的感知变异,它的变异在它的情感逻辑之中。这时用感觉还原就文不对题了,应该使用的是情感逻
辑还原。诗的逻辑的特点是绝对化。理性逻锌是客观的、冷峻的,是排斥感彩的,对任何事物都采取
分析的态度。按理性逻辑的高级形态,即辩证逻辑,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不变的。把恋爱者的情感看成超
越时间、地点、条件的东西是无理的,但是,这种不合理之理,恰恰又符合强烈情感的特点。
清代诗话家吴乔把这叫做“无理而妙”。无理对于科学来说是糟糕的,是不妙的,可对艺术、审美情
感来说则是妙极了。因为无理了,超越了理性了,情感才能得到充分的自由。理性的一个特点是全面性,
不能片面、绝对化,而情感的一个特点恰是绝对化,不绝对化不过瘾。所以宋朝诗评家严羽才说:“诗有
别趣,非关理也。”
自然,情感逻辑的特点不仅是绝对化,而且可以违反矛盾规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城克家纪念晋
迅的诗中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按通常的逻样来说是绝对不通的,要避免这样的自相矛盾,就
要把他省略了的成分补充出来:“有的人死了,因为他为人民的幸福而献身,因而他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这很符合理性逻辑,但却不是诗了。越是到现代派诗歌中,扭曲的程度越大,现代派诗人甚至喊出“扭曲
逻辑的脖子”的口号。在小说中,情节是一种国果,一个情感原因导致层层放大的结果,按理性逻辑来说,
理由必须充分,这叫充足理由律。可是在情感方面充足了,在理性方面则不可能充足。说贾宝玉因为林黛
玉反抗封建秩序,思想一致才爱她,理由这么清楚,却一点感情也没有了。
在现代派小说中,恰恰有反逻辑因果的,如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整个小说的情节的原国和结
果都是颠倒的,似乎是无理的。情节的发展好像和逻辑因果开玩笑,反因果性非常明显。种种荒浮的情节,
仔细研读,你会发现,在表面上绝对无理的情节中,包含着一种深邃的道理。当然,可能阐释的空间是多
元的。余华之所以不写鼻子打歪了的痛苦,是因为他要表现人生有一种特殊状态,是感觉不到痛苦的痛苦,
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痛苦不已,而在性命攸关的大事上麻木不仁。这是人生的荒谬,但人们对之习以为常,
非但漫有痛感,反而乐在其中。这是现实的悲刷,然而在艺术上却是喜刷。
高二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