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豫名校联盟2024一2025学年高三4月份检测
历史·答案
1~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答案A
本题以周人借祭祀为伐纣建构合理性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
题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现、时空规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周人在殷人宗庙中借祭祀得到伐纣的吉兆,其目的是借祭祀与占卜构建推
翻商纣统治的合理性和正当性,证明自己是“天命所归”,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
2.答案D
本题以东汉“举谣言”制度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现、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谣言”虽有不符合实际的情况,但其来源于民间,是民众对社会情况的表
达,可见刘秀在政治统治中重视社情民意的表达,借此以巩固统治,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原始民主传统的
影响,A项排除:材料未提及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B项排除:材料虽有“以民为本治国理念”因素,但“推崇”材
料不能体现,C项排除。
3.答案C
本题以五代时期华夏共同体发展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
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材料显示,五代时期,中原地区少数民族活跃,河北、河东地区少数民族迁人,儒家士大夫不再将蕃
兵胡将问题、“胡化”问题视为严重社会问题,都体现了民族交融深入,传统华夷观念有所突破,华夏民族共同
体有所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儒家的官方地位,A项排除:B项“消融”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与材料主
旨不符,排除。
4.答案A
本题以元代统一货币为背景材科,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
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后,元朝通过兑换南宋的货币,实现货币的统一,从
而有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
材料未体现元代存在着民族歧视,D项排除。
5.答案B
本题以明代会试录取比例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明代科举实行分卷制度,南、北、中部三个区域的名额及所占比例并非是一
成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的调整之中,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八股取士的程序问题,A项排除:仅凭材料无法说
明君主专制的强化,C项排除:材料未涉及社会价值取向,D项排除。
6.答案B
本题以晚清时期的祁门县受到近代传媒彩响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
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材料显示,晚清时期,随着近代传媒和经济文化交流等因素的影响加深,近代报刊在徽州地区有所
传播,这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冲击了当地宗族社会秩序,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文化中心的转移,排除A项:
材料并未提及政府对基层社会的控制,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徽商的信息,排除D项。
一1绝密★启用前
A.有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B.确立了纸币法定货币的地位
C.解决了通货膨胀加剧的问题
D.是对元代民族歧视政策贯彻
皖豫名校联盟2024一2025学年高三4月份检测
5.表1为明代会试录取比例统计(单位:%)。该表可说明,明代
表1
历
史
1442年
1466年
1520年
1547年
南部
59.33
55.14
52.57
57.33
圆
考生注意:
中部
10.67
10
10.86
9.67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
北部
30
34.86
36.57
33
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A.八股取士的日益僵化
B.科举制度的动态调适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C.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D.追求功名的价值取向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6.据记载,晚清时期“祁(黄山祁门县)虽山邑,向喜阅京报、阁钞。自沪上报馆,接踵而起,读
郑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阅者亦渐多。就所查悉者,除县学两署及城乡各学堂外,城内销报十四家,浒溪等乡镇计有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销报处十余家”。这一现象
符合题目要求的。
A.加速了区域文化中心的转移
B.冲击了传统的宗族社会秩序
1.周原卜辞记载了周人在殷人宗庙中贞卜的内容:次日或此后某日,由王行诏祭、有祭等不同
C.巩固了政府对基层社会控制
D.体现了徽商儒贾结合的特点
只
祭法,分别祭祀成汤、太戊、武丁、大甲,报以祭品若干,得命兆之辞“思正”“思有正”(即吉
7.1911年12月,孙中山表示:“我个人赞同汲取美利坚合众国和法兰西共和国的各自长处,
兆)。之后,周人开始武力伐纣行动。周人之举意在
选择一种间于二者的共和体制。我们很想鉴借其他民族的经验。”这体现出孙中山
A.建构改朝换代的合理依据
B.承继寻贞问卜的历史传统
A.试图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B.倡导建立三权分立的政体
C.巩固等级森严的宗法秩序
D.宣扬敬祖法天的思想观念
C.追求理想化的政治模式
D.摈弃西方民主模式的弊端
怒
2.东汉初期,刘秀推行“举谣言”制度,中央派遣官员到地方上收集民间“谣言”,收集整理后
8.图1为宣传画《在无产阶级铁锤下的骷髅》(刊载于《红色中华》1933年5月),画中骷髅上
上报中央,皇帝以此为依据奖惩地方官吏,并对民间“谣言”进行回应。这反映出当时
的文字分别为:腐化分子、官僚主义、反动派别。该宣传画折射出
A.原始民主传统影响根深蒂固
B.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
在无产阶级铁迹F的胎膜
蜜
C.以民为本治国理念受到推崇
D.政治统治重视社情民意
3.五代时期,活跃在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有沙陀、粟特、回鹘、奚等;蕃兵胡将问题,河北、河东
地区的“胡化”问题,不再成为纳入儒家士大夫视野的严重问题。这说明
A.儒家官方地位的动摇
B.夷夏民族界限消融
C.华夏共同体有所发展
D.藩镇割据日益严峻
4.1276年,元政府确定以中统钞(元朝纸币)回收南宋纸币会子,“以宋会五十贯准中统钞
贯”;277年,政府禁止江南行用铜钱,要求与中统钞兑换,“亡宋铜钱三贯,准中统钞
贯”。这些措施
图1
历史试题第1页(共7页)
历史试题第2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