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2 23:05: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
学科 历史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教学内容分析
首先从古代史宏观角度看秦朝结束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开创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尤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所沿用,又因暴政而亡为后世提供了深刻历史教训,所以秦朝历史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其次从单元角度看本单元标题是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根据标题有两个核心概念一是中华文明起源,二是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本课对应的是第二个核心概念。本课上承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尚未建立但已从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过渡下启第4课两汉两汉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所以本课具有承上启下地位。 最后从教学内容看本课包括三个子目分别是秦的统一、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三大版块的内容。其中第一子目秦的统一是本课叙述的重点,这一板块的内容包括统一原因、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影响等方面的内容。教科书辅助内容历史地图3幅、图片4张、学习聚焦3个、学思之窗2个、史料阅读2个、历史纵横1个、探索与拓展1个七个部分对正文进行补充教材图文并茂,史料丰富,注重活动与探究教学。因为本课主要内容专讲秦朝的历史,从建立到灭亡,时间跨度大,内容不多,但应突出重点,应注意教学时间的分配。 本课涉及到的核心概念为大一统、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郡县制。本课关键问题是秦的统一和秦巩固统一措施。
学习者分析
本势1—认知特点 1.初步具备秦朝史知识储备(初中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学生对秦开创大一统局面以及秦亡的基本史实有所了解)。 2.高中第1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一课的学习,学生已基本了解了秦朝以前的夏、商、西周时代的政治制度 3学生通过电视剧、小说、等文学艺术作品,对秦朝时期的历史有一定的兴趣,初具形象思维。 4.历史价值观已初步形成 优势2-能力与知识层面: 1.作为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初步具备逻辑思维能力; 2.初步具备时空意识和史料解读能力; 3.具备自主预学和课堂合作学习的能力。 不足: 1.知识层面: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2.更全面概括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知识储备不足,且尚未系统化; 2.能力层面:学生知识迁移、分析概括知识能力较弱;史学素养(如史料实证意识、时空观念等)与思维方式有待培养; 3.认知层面:抽象思维较差,接受专业名词、概念存在一定难度。 解决策略:针对本课的专业术语、名词、概念较多,内容枯涩缺少趣味,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种情况,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课堂上教师应该以饱满的情绪营造愉悦的氛围,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在教学中本课设计将立足教材资源包括图片、地图、史料等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思考,引导史料分析,建构历史逻辑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确立对中华文明(中国历史)的影响,并对后面的学习提供铺垫,从而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确定
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原因,使学生识记秦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相关史实,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理解秦朝政治制度、国家统一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秦统一过程结合历史地图说出秦统一的时空顺序和秦朝疆域的四至,感知秦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时空观念】 通过学习概括秦朝统一的措施,进而解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结合相关历史材料分析秦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历史意义。增强国家认同,深化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趋势的认识,培养家国情怀。【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结合相关材料探究秦朝灭亡的原因,能够从秦末农民大起义中认识到以民为本的重要性,总结经验教训。【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
重点: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难点:秦王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和内容。
学习评价设计
探究性学习导学案:第一步:夯实基础(自主学习、突破重点、形成体系) 第二步:难点突破(合作探究、提升素养、深化知识) 诊断性检测习题:第三步:知识迁移(限时训练、学以致用、知识升华) 课后作业:关键知识论述、认知检测、素养教育 【设计意图】利用导学案,让学生在课前预学自主梳理主干知识,培养学生 阅读教材的习惯和梳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策略与设计
本节课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启发,师生合作探究,利用图片、历史史料阅读、填充表格,由学生自主进行归纳总结,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深刻理解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整体思路:课前要求学生完成导学案,自主完成练习题,上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抽 查学生预习情况,不能解决的问题上课前提交老师,课上教师通过补充展示资料、设计问题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化理解,紧贴课标突出重难点。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思考、倾听、 回忆初中所学 知识 展示本课的时空坐标,明确本课时间跨度与主要内容,提高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创设问题情境,一方面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另一方面凸显秦朝对中国历史发 的重大贡献。
讲授 新课 讲授 新课 讲授 新课 讲授 新课 一、秦的统一: 1.统一的条件 学习任务一:阅读教科书第一目“秦的统一”前两段并结合幻灯片两组史料,说明秦统一的条件。 师生互动小结:秦统一必然性和可能性,强调记笔记 秦统一的过程 拓展疆域 展示《秦朝形势图》指出秦朝疆域的四至。 过渡:俗话说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秦在军事上完成了统一,秦朝面对如此辽阔疆域,如何进行统治呢 巩固统一的措施: 学习任务二:阅读教科书第一目“秦统一”第四段并结合所学,思考秦如何实现对广阔疆域的有效统治,巩固统一? (1)政治: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建立原因(难点) 问题:秦朝问什么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教师讲述,通过一段视频突破难点,吸引学生兴趣。 具体内容:(重点) 3.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皇帝制度 问题一:根据材料三公九卿制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的职能及其特点。 过渡:秦统一六国后,面临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就是采取怎样的方式来管理这么大的一片国土呢? 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秦统一”前两段及史料得出结论; 思考?为什么偏偏是秦国?(找学生回答) 观察地图,学生说明秦统一的过程、拓展疆域(学生回答) 阅读第一目“秦统一”第四段,完成学习任务二 学生思考 学生掌握解题技巧 深入理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概念 思考:皇帝制度有何特点?(学生结合材料总结) 学生结合示意图总结三公九卿制职能及特点 学生根据导学案和史料结合所学思考问题(找小组代表回答) 用两组史料图片引发同学思考为什么最终是秦统一六国 通过归纳“秦统一六国的条件”,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历 史问题的能力;认识秦统一六国根本 原因是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培养学 生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通过动态图和形势图,认识历史发生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学生通过观察地图,体会秦人的积极进取精神和秦王嬴 政的雄才大略,直观展示秦的疆域、首都、长城、岭南三郡等,强化学生的空间意识,培养家国情怀。 通过教师讲述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原因,讲述解题 技巧,小视突破难点。 培养学生阅读归纳概括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学生探究历史概念、史料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 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突破难点。 通过史料研习,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唯物史观核心素养。 概念与材料互证,层层设问,形成更全面的理解提高史料实证的能力,实现难点突破。
问题二:根据导学案并结合所学,比较分封制分封制与秦朝郡县制的异同。 过渡,那么除政治措施(政治统一)还有其他措施吗? (2)其他措施: 思考:如果你穿越到了战国时期的楚国,成为了贵族,那么在秦统一后,你将会过怎样的生活? 过渡: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军事上统一、政治上统一、经济文化上统一,那么措施有什么重大意义呢? 统一的意义: 何为“大一统” 概念解析 “大一统”,不同于“大统一”单纯就地域统一作为理念,而更多的是指在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 如何认识“大一统” 出示材料,提出问题:如何理解“大一统”? 材料: “《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汉书·王吉传》 秦的统一,“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而不久建立的汉朝,其辉煌的文明所造成的影响,范围绝不限于亚洲东部,我们只有从世界史的高度才能估价它的意义和价值。” ——李学勤. 东周与秦代文明〔M〕. 师生互动小结:秦统一必然性和可能性,强调记笔记 过渡:秦统一后,秦王朝只存在15年时间,秦的灭亡与秦的暴政有着灭不可分的关系? 二.秦朝的灭亡 1.秦灭亡的原因 学习任务三:请结合教科书第二目“秦朝暴政”,和大事年表概括秦朝暴政的表现 师:请根据课本内容及史料概括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 教师总结: ①穷奢极欲,大兴土木 ②求仙访药,动众巡游 ③开疆拓土,修筑长城 ④徭役沉重,刑罚严苛 ⑤焚书坑儒,毁于一旦 2.秦灭亡的过程 学习任务四:阅读教科书第三目“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及书上图片史料,概括分析秦灭亡的过程 思考:为什么陈胜建立的政权号称“张楚”? 思考:楚汉战争中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得出认识:得民心者,得天下 得出结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合作探究: 不足地方教师总结归纳,教师评价历史人物技巧 学生回忆思考,结合导学案回答郡县制相对于分封制特点 找小组代表回答 学生思考根据学生预习找学生回答其他措施大胆设想 学生讨论,找小组代表回答 思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及史料如何评价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历史意义? 理解大一统概念 深入理解大一统概念 学生掌握本课知识 学生阅读史料结合教材,概括秦朝暴政的表现:得出结论: 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激化阶级矛盾 直接原因:农民起义 学生归纳总结 学生讲述秦亡过程 学生思考 增强起义军凝聚力 学生思考刘邦胜利项羽失败原因 学生根据史料得出结论:得民心者的天下这一结论 小组讨论学生畅所欲言,找小组代表回答 培养学生阅读归纳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比较归纳知识以旧代新复习巩固,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创设情景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史料实证论从史出 充分利用书上 辅助部分 通过东西方对比,理解制度创建的合理性。根据材料思考政治制度创建及统一历史意义实现重点突破(史料实证) 通过阅读史料,思考秦朝统一政治制度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归纳历史知识能力及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实现重点突破。 通过学生探究历史概念、史料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实现核心概念突破。 通过阅读教材及史料归纳秦朝暴政的表现,直观呈现, 培养学生归纳历史知识能力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通过对材料的分析了解秦朝暴政的表现,进而理解农民起义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提高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激励学生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注重学生家国情怀培养 创设情景通过学生结合史料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学习中做到论从史出史料实证、唯物史观核心素养。 通过学习秦朝二世而亡理解以民为本的重要性。 充分利用书中辅助资料,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课堂小结 一条线索: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个首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两种治国思想:大一统思想、法家思想 两大反秦势力:陈胜、吴广农民起义;项羽、刘邦反秦势力 三大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摘自《教材帮》 学生回忆本节课主要内容、抓主干 科学巧记化繁为简科学巧记化繁为简抓住知识线索,从整体把握知识 的脉络。
感悟历史 思考:秦朝虽然亡于二世但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精神财富呢? 一种不朽的历史精神——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价值观体系! 让学生自主感悟历史,领悟精神。 巩固知识 学习应用 继承发扬 家国情怀
板书设计 学生倾听、回忆、思考师生互动完成 归纳小结 交流分享
课堂检 测 1.(2019·全国卷Ⅱ)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D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2.秦始皇时期,西南地区开通了由今天四川宣宾直通云南曲靖的道路一“五尺道”此外国家还在南方修建了大量区域性的道路以加强各地联系。这些大型工程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的主要因素是( A ) A.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B.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C.民族融合的迫切需要 D.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3.清朝《如皋县志》《泰州县志》中遇到皇帝名号、国朝、御、赐等字,都直接换一行顶格书写,这在本质上反映出( B ) 君主名号不再避讳 B.君主专制影响深刻 C.君主专制深得民心 D.文化管理日趋严格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讲解 解题思路 及时反馈 抓基础 提能力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思考秦的统治对当今国家治理方面的启示? 以史为鉴 爱国情怀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说明 文献资料: 《秦始皇传》——张分田 《史记》—司马迁 吕思勉讲中国史——吕思勉著 张耕华著。《大秦帝国》——孙皓晖著 影视作品:《大秦帝国》 《寻秦记》 《楚汉》 3.史学作品:《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传》——张分田 《史记》——司马迁
课后反思与改进 本课以“统一”为主线,本课内容为古代政治制度,教学难度较高,为了激发高一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兴趣,也为了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秦帝国这节课在备课过程中,我力图在三个方面有所突破: 首先,拓宽资料来源,提供大量新史料、包括教材中教辅资料。 其次,注重把秦帝国的建立和发展以及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放在一个长时段中进行观察、分析,从而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秦帝国大一统。 再次,充分运用课程标准,落实核心素养,以“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利用历史地图、历史图片、文字史料、等形式,将知识落实到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最后,鼓励学生讨论,思想交锋,如何认识评价秦始皇。 不足和启示: 授课过程不要只流于形式 要敢于大胆删减授课要多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时间有点紧。 今后改进措施: 1.结合课标,大胆尝试让学生来讲,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 2.在学习目标的设计中要突出学科素养。 3.落实大单元概念,突出知识整体脉络。 在学习中不断搞自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