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2025高一下·贵阳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文化反哺是我们这个社会急剧变迁的时代独有的现象,它的产生一方面同亲子两代人各自的身心特点有关,另一方面更是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所造就的。
就前一个因素而言,由于亲代受到传统和经验的束缚,加之文化程度和理解力的限制,其价值观和社会行为模式难以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相比之下,子代对新事物却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吸收能力,他们不会受制于既有知识的掣肘。如此,对年长的一代来说,当出现与旧有的经验不一致的新知识时,新知识可能被视为是怪异的;但对脑袋里根本没有旧框框的年轻一代来说,新知识则是天经地义的。
要想解释文化反哺的产生动因必须回到社会的维度上来,回到与社会变迁及因变迁而带来的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和同辈群体的重要性凸显等结构性因素上来。只有在这样的因变迁而发生改变的结构性因素下,我们才能够说明文化反哺产生的真实原因。
造就文化反哺这一代际颠覆景观的首要动因是1978年的改革开放启动的以转型为标志的大规模的社会变迁。社会的急速变迁,或者说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大转型,导致了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旧习惯和扑面而来的新规则的并存于世,而它带来的两个相互依存的结果是:一方面使亲代原有的知识、经验甚至价值判断丧失了解释力和传承价值,另一方面使子代第一次获得了“指点”父母的机会。这其实就是社会变迁引发“文化反哺”现象出现的外在的宏观背景。
在各种球类比赛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原本十分优秀甚至拥有世界冠军头衔的球员,会因为无法适应新制定的比赛规则名落孙山,而那些名不见经传的新手此时却常常会脱颖而出。今天的世界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赛场,在这个赛场上角逐的真正对手是年长的一代和年轻的一代,而造就前者廉颇老矣和后者少年英雄的原因常常和球类比赛一样:出现了新的变化和新的规则。在这些新变化和新规则面前,熟知旧习惯的年长一代茫然不知所措,而同新规则一起长大的年轻一代却顺应良好、运用自如。
中国社会最近40年来的变化是举世瞩目的。它在以极快的速度将年长的一代从传统带入现代,使他们以往近乎奢望的理想变成现实的同时,也废弃了他们在前半生中获得的许多知识和经验,在孩子面前他们感到自己成了无法留下精神“遗产”的第一代人。许多父母都感到孩子们遇到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因此他们超过自己是必然的。进一步说,正是这场延宕40年至今仍然没有结束的社会转型,加之中国融入世界之后迎来的同样巨大的全球化浪潮,在使形形色色的新旧传统都渐渐变成不适应社会进步的旧习惯之时,也为各种各样新规则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而成千上万当年饱受旧习惯之苦的年长一代,今天又开始面临新规则的无情挑战。
文化反哺究竟有什么样的社会意义?从表层意义上说,文化反哺的意义起码有二:其一,它提高了年轻一代在家庭及社会中的代际地位;其二,它提高了年长一代适应变迁社会的能力。从深层意义上说,文化反哺最重要的社会意义在于它改变了文化传承的方向,或者说造就了一种全新的文化传承方式。
(摘编自周晓虹《文化反哺:生发动因与社会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亲子两代身心特点不同,受既有知识制约程度不同,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和吸收能力也不同。
B.社会的急速变迁,会导致亲代原有知识、经验甚至价值判断在面对新规则时丧失了解释力。
C.新变化和新规则面前,年轻一代顺应良好、运用自如,由此获得了“指点”父母的机会。
D.文化反哺的深层社会意义是不仅改变了文化传承方向,更重要的是造就了一种全新的文化传承方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将亲代与子代进行比较,有助于论证文化反哺与亲子两代人各自身心特点之间的关系。
B.文章从宏观上阐述了社会急速变迁对亲子两代人的影响,揭示了文化反哺产生的首要动因。
C.第五段将球类比赛中的新老球员和当今世界的亲子两代进行对比论证,使道理变得通俗易懂。
D.文章充分论述了时代因素,而对亲子两代人自身因素的论述较为简略,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亲子两代人各自的身心特点和瞬息万变的时代是造成文化反哺的两个同等重要的因素。
B.1978年改革开放带来的以转型为标志的大规模社会变迁,是造就文化反哺的首要动因。
C.社会的急速变迁,产生了大量新规则,必然导致所有亲子两代之间出现文化反哺现象。
D.年长一代当年饱受旧习惯之苦,今天又面临新规则挑战,这正是文化反哺的意义所在。
【答案】1.D
2.C
3.B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不仅……更重要的是”错。原文中“改变了文化传承的方向”与“造就了一种全新的文化传承方式”是解说关系,而非递进关系。
故答案为: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进行对比”错。对比论证重在对事物间的差异性的揭示,而类比论证则着重于对事物间共性的展现。文中球类比赛中新老球员面对新的比赛规则时的表现和当今世界年长一代和年轻一代面对新变化、新规则的表现具有相同性,应为类比论证。
故答案为: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两个同等重要的因素”错。由“另一方面更是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所造就的”一句,可以看出后者更为重要。
C.“必然导致所有亲子”错。文化反哺同亲子两代人各自的身心特点有关,社会变迁只是引发文化反哺现象出现的外在的宏观背景;再者文化反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就总体而言,并不一定存在于所有的亲子两代之间。
D.“这正是文化反哺的意义所在”错。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可知,文化反哺的意义并非如此。
故答案为:B。
(2025高一下·贵阳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伴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第三产业逐渐代替了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主导地位,导致了许多传统工业基地结构性衰退;另一方面,新的生产、通讯、运输技术和方式不断出现,原有工业、交通、仓储用地的功能布局、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新的要求,导致其功能性衰退;同时,城市化的蔓延造成内城经济的严重萎缩,被围合于城市中心地带的产业类用地被废弃。
在城市的发展历史中,传统工业基地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它们见证过或正在见证着一个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历史进程。从20世纪60年代起人们已开始争论工业时代的遗留物是保留还是铲除。到70年代早期,一些西方学者和政府机构就明确认为这些产业类地段是历史地段,并把一些城市20世纪初的工业区规定为历史遗产。80年代,随着许多城市对这些地段、地区的改造和更新,开发实践的成功与失败引起了更多关注和研究。那时的人们就已经认识到,这些传统工业基地乃是非传统的城市景观,是一种工业景观,对它们的开发再不能一铲了之,不仅要考虑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要考虑其历史文化价值。到90年代,城市的更新产生了更多不活跃的城市内部空间,其中包括衰退的产业类地段,这些工业遗产的再开发已成为全球性的普遍关注的问题。
(取材于张善峰、张俊玲等人的相关著作)
材料二:
工业遗产的再开发也是我国城市发展转型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和更新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建筑功能和空间能否有效植入城市;取决于其衍生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态问题能否得到合理的解决;取决于对待历史的态度。把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和更新当作是起点还是终点,取决于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的保护和更新设计手段。上海世博特钢大舞台工程将原上海钢铁三厂的特钢车间加以改建,保持工业结构体系、保留工业建筑特征构件,延续工业历史建筑特征。上海爱德华造船厂船坞通过功能置换成为“跌水景观生物进化展示区”,每个跌水层种植适应相应水位的耐污吸污能力强的挺水植物以净化水质,游客可以穿行在整个生态环保水景区,最后一层区域与黄浦江近距离地亲近,深刻感受都市发展中“野生的自然”。从中不难看到,随着我国对工业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意识的增强,对历史遗产的尊重、对科技手段的应用、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体现,对局部与整体的协调发展以及艺术化处理都做出了有益的创造性探索。
对城市发展而言,工业遗产的改造和更新,不仅是改变一块土地的贫瘠与荒凉,也不仅是艺术、生态等处理手法的运用,而是通过改造和更新,让城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取材于侯凤武、张丽坤等合著《国内工业遗产更新改造理念再析》)
材料三:
首钢滑雪大跳台场馆由首钢园区老厂房和工业构筑物改造而成,不仅能满足冬奥会比赛、转播等赛事及配套服务需求,还保留了原有建筑的风貌,是冬奥会历史上第一座与工业遗产再利用直接结合的竞赛场馆。
大跳台以石景山和四个70米高的冷却塔为背景,对跳台本体的高度进行了严格控制,将赛道与观众席部分下沉至水平面以下3米,使得跳台最高点不高于冷却塔最高点,实现了对首钢工业记忆的延续和对北京城市西部独特风貌的保护。
首钢已有百年历史,大跳台所在的园区曾见证中国工业的奇迹,承载了几代人的时代记忆。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团队请来在首钢生活三四十年的老工人,老管理者一起帮助判断,充分参考他们的意见,尽量保留了建筑原有的风貌。
“在制氧厂改造过程中,保留旧工业建筑是为未来保留一份首钢记忆。”首钢滑雪大跳台制氧厂改建负责人及建筑师白雪表示,制氧厂的适应性再利用按照其原有布局逻辑进行,对不同建筑采用了更多样的策略。对于冷却泵站,同样保留原有结构,尤其是顶部的大通风孔,并增的新的楼层,将其转换为整个滑雪大跳台区域动力中心的新通风站。对于其它4座厂房,设计团队修改了结构,只保留底层的构造,在顶部增加了棱层和连接,从而增加了更具活力的混合使用空间。对于其它工业结构,包括标志性的分馏塔、大量的储液罐和储球以及管架,都进行了保存、净化和翻新。
此外,为使给原工业生产提供水源的群明湖更好地融入市民生活,设计团队结合对工业晾水池的水域生态改善,将原先方正的水岸线进行拓展,经过精确计算,将水体面积适当缩小,扩大绿地生态空间,形成丰富多变的群明湖景观节点序列,为城市居民提供多种形式的亲水空间。同时,基于群明湖开阔的景观视野,设计围绕群明湖铺设了长约3364米的健身步道,方便市民在活动之余,领略连续且多变的现代工业景观体系。
(取材于辛自强的相关著作)
4.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传统工业基地”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它的衰退促成了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B.正在逐渐地向城市的中心地带集中。
C.对它的改造是城市发展的当务之急。
D.作为工业遗产的它是新型城市景观。
5.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世纪60年代前,人们对工业时代遗留物的弃留没有争议。
B.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传统工业基地已被规定为历史遗产。
C.在20世纪80年代,对传统工业基地的改造有成功也有失败。
D.在20世纪90年代,城市的更新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工业遗产。
6.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我国工业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意识的增强,工业遗产改造和更新项目逐渐增多。
B.科技水平的提高和艺术、生态等处理手法的运用,为工业遗产改造提供了技术保障。
C.首钢工业园区在改造过程中大量采纳一些老员工的规划设计,保留了原有建筑风貌。
D.群明湖是由晾水池改造而成的,这一改造工程,体现了我国绿色、共享的办奥理念。
7.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工业遗产的改造和更新应坚守的原则。
8.结合材料二、三,请以首钢工业园区的改造和更新为例,阐释其成功因素。
【答案】4.D
5.B
6.C
7.原则:不仅要考虑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要考虑其历史文化价值。
8.①采用合理的改造类型,节约了成本;②尽可能保留原有建筑的风貌,保护了工业遗产;③将工业景观融入城市发展,实现了可持续发展;④让市民共享改造成果,一举多得。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找到题干语句在原文中的具体位置,再结合上下文(全文)及文章感情主旨分层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它的衰退促成了第三产业快速发展”错误,因果倒置。根据原文“第三产业逐渐代替了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主导地位,导致了许多传统工业基地结构性衰退”可知,应该是“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导致了“传统工业基地”的衰退,属于因果倒置。
B.“正在逐渐地向城市的中心地带集中”错误,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城市化的蔓延造成内城经济的严重萎缩,被围合于城市中心地带的产业类用地被废弃”可知,并不是逐渐向城市的中心地带集中,而是被围合于城市中心地带的“传统工业基地”的产业类用地被废弃。
C.“对它的改造是城市发展的当务之急”错误,无中生有。根据原文“工业遗产的再开发也是我国城市发展转型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可知,并没有谈到“当务之急”,属于无中生有。
故答案为:D。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传统工业基地已被规定为历史遗产”错误。根据原文“到70年代早期,一些西方学者和政府机构就明确认为这些产业类地段是历史地段,并把一些城市20世纪初的工业区规定为历史遗产”可知,列为“历史遗产”的不是“传统工业基地”而是“一些城市20世纪初的工业区”。
故答案为:B。
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C.“……大量采纳一些老员工的规划设计”错误,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团队请来在首钢生活三四十年的老工人,老管理者一起帮助判断,充分参考他们的意见,尽量保留了建筑原有的风貌”可知,请来的是“老管理者”,是考虑其“意见”,不是“采纳规划设计”。
故答案为: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材料一中“这些传统工业基地乃是非传统的城市景观,是一种工业景观,对它们的开发再不能一铲了之,不仅要考虑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要考虑其历史文化价值。到90年代,城市的更新产生了更多不活跃的城市内部空间,其中包括衰退的产业类地段,这些工业遗产的再开发已成为全球性的普遍关注的问题”“而是通过改造和更新,让城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对工业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意识的增强,出现了大量的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功能空间类型,其中不乏成功的案例,像北京798艺术区、上海的八号桥等”可知,工业遗产的改造和更新应坚守的原则是:“不仅要考虑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要考虑其历史文化价值”或者“让城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或者“保护与再利用同时进行”。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依据材料二中“实现了对首钢工业记忆的延续和对北京城市西部独特风貌的保护”“尽量保留了建筑原有的风貌”可知,尽可能保留原有建筑的风貌,保护了工业遗产。
依据“制氧厂的造应性再利用按照其原有布局逻辑进行,对不同建筑采用了更多样的策略。对手冷却泵站,同样保留原有结构”“对于其它4座厂房,设计团队修改了结构,只保留底层的构造,在顶部增加了棱层和连接”可知,对于不同的工厂、厂房采用合理的改造类型, 节约了成本。
依据“将水体面积适当缩小,扩大绿地生态空间,形成丰富多变的群明湖景观节点序列,为城市居民提供多种形式的亲水空间。同时,基于群明湖开阔的景观视野,设计围绕群明湖铺设了长约3364米的健身步道,方便市民在活动之余,领略连续且多变的现代工业景观体系”可知,将工业景观融入城市发展,实现了可持续发展;让市民共享改造成果,一举多得。
(2025高一下·贵阳开学考)文学类文本阅读
我的轮椅
史铁生
坐轮椅竟已坐到了第二十二个年头,用过的轮椅也近两位数了,这实在让人没想到。1980年秋天,“肾衰”初发,我问过柏大夫:“鄙人刑期尚余几何?”她说:“阁下争取再活十年。”都是玩笑的口吻,但都明白这不是玩笑——问答就此打住,急忙转移了话题,便是证明。十年,如今已大大超额了。
用过手摇的轮椅,结构近似三轮摩托,唯动力是靠手摇。那是我的二十位同学和朋友的合资馈赠。那轮椅我用了很多年,摇着它去街道工厂干活,去地坛读书,去“知青办”申请正式工作,在大街小巷里风驰或鼠窜,到城郊的旷野上看日落星出……摇进过深夜,也摇进过黎明。
1979年春节,摇着它,柳青骑车助我一臂之力,我们去《春雨》编辑部参加了一回作家们的聚会。在那儿,我的写作头一回得到认可。那是座古旧的小楼,又窄又陡的木楼梯踩上去“嗵嗵”作响,一代青年作家们喊着号子把我连人带车抬上了二楼。大家或坐或站,一起吃饺子,读作品,高谈阔论或大放厥词,真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
所以,这轮椅殊不可以“断有情”,最终我把它送给了一位更不容易的残哥们儿。
两腿初废时,我曾暗下决心:这辈子就在屋里看书,哪儿也不去了。可等到有一天,家人劝说着把我抬进院子,一见那青天朗照、杨柳和风,决心即刻动摇。又有同学和朋友们常来看我,带来大世界里的种种消息,心就越发活了,设想着在那久别的世界里摇着轮椅走一走,也算不得什么丑事。于是有了平生的第一辆轮椅,那是邻居朱二哥设计的。父亲捧了图纸,满城里跑着找人制作。用材是两个自行车轮、两个万向轮并数根废弃的铁窗框。母亲为它缝制了坐垫和靠背,后又求人在其两侧装上支架,撑起一面木板,书桌、饭桌乃至吧台就都齐备。
我在一篇题为《看电影》的散文中,也说到过这辆轮椅:“事先已探知手摇车不准入场(电影院),母亲便推着那辆自制的轮椅送我去……雪花纷纷地还在飞舞,路上的雪冻成了一道道冰凌,母亲推得沉重,但母亲心里快乐……母亲知道我正打算写点什么,又知道我跟长影的一位导演有着通信,所以她觉得推我去看这电影是非常必要的,是件大事。怎样的大事呢?我们一起在那条快乐的雪路上跋涉时,谁也没有把握,唯朦胧地都怀着希望。”
那一辆自制的轮椅,寄托了二老多少心愿!但是下一辆真正的轮椅来了,母亲却没能看到。
那是《丑小鸭》杂志社送的,一辆正规并且做工精美的轮椅,全身的不锈钢,可折叠,可拆卸,两侧扶手下各有一金色的“福”字。除了这辆轮椅,还有一件也是我多么希望母亲能看见的事,她却没能看见:1983年,我的小说得了全国奖。得了奖,像是有了点儿资本,这年夏天我被邀请参加了《丑小鸭》的“青岛笔会”。我执意要连人带那辆手摇车一起上行李厢,理由是下了火车不也得靠它!
这辆“福”字牌轮椅,开启了我走南闯北的历史。其实是众人推着、背着、抬着我,去看中国。先是北京作协的一群哥们儿送我回了趟陕北,见了久别的“清平湾”;后又有洪峰接我去长春领了个奖。父亲年轻时在东北林区待了好些年,所以沿途的大地名听着都耳熟;马原总想把我弄到西藏去看看,我说:下了飞机就有火葬场吗?吓得他只好请我去了趟沈阳。王安忆和姚育明推着我逛淮海路,是在1988年。那时她们还不知道,所谓“给我妹妹挑件羊毛衫”其实是借口,那时我真的摇进了爱情,并且至今没再摇出来。希米成了我的妻子。少功、建功还有何立伟等等一大群人,更是把我抬上了南海舰队的鱼雷快艇。仅于近海小试风浪,已然触到了大海的威猛——那波涛看似柔软,一旦颠簸其间,竞是石头般的坚硬。
又跟着郑义兄走了一回五台山,在“佛母洞”前汽车失控,就要撞下了山崖时被一块巨石挡住。大家都说“这车上必有福将”,我心说我呀,没见轮椅上那个“福”字?1996年迈平请我去斯德哥尔摩开会。飞机缓缓降落时,我心里油然地冒出句挺有学问的话:这世界上果真是有外国呀!转年立哲又带我走了差不多半个美国,那时双肾已然怠工。我一路挣扎着看:大沙漠、大峡谷、大瀑布、大赌城……立哲是学医的,其实他心里全明白。他所以急着请我去,就是怕我一旦“透析”就去不成了。他的哲学一向是:命,干吗用的?单是为了活着?
说起那辆“福”字轮椅就要想起的那些人呢?如今都老了,有的已经过世。大伙儿推着、抬着、背着我走南闯北的日子,都是回忆了。这辆轮椅,仍然是不可“断有情”的印证。我说过,我的生命密码根本是两条:残疾与爱情。
如今我已年近花甲,手摇车是早就摇不动了,“透析”之后连一般的轮椅也用着吃力。上帝见我需要,就又把一种电动轮椅放到我眼前,临时寄存在王府井的医疗用品商店。妻子逛街时看见了,标价三万五。她找到代理商,砍价,不知跑了多少趟。两万九?两万七?两万六,不能再低啦。好吧好吧。希米偷着笑:“你就是一分不降我也是要买的!”这东西有趣,狗见了转着圈地冲它喊;孩子见了总要问身边的大人:它怎么自己会走呢?这东西给了我真正的自由:居家可以乱窜,出门可以独自疯跑,跳舞也行,打球也行,给条坡道就能上山。
时隔三十几年我居然上了山——昆明湖畔的万寿山。坐在山上,看远处天边的风起云涌,眺望地坛的方向,想那园子里“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想那些“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想我曾经的那些想:“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有个回答突然跳来眼前:扶轮问路。尼采说“要爱命运”,爱命运才是至爱的境界。“爱命运”既是爱上帝——上帝创造了无限种命运,要是你碰上的这一种不可心,你就恨他吗?“爱命运”也是爱众生——假设那一种不可心的命运轮到别人身上,你就会松一口气怎的?而凡·高所说的“经历生活”,分明是在暗示:此一处陌生的地方,不过是心魂之旅中的一处景观、一次际遇,未来的路途一样还是无限之问。
(有删改)
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年,如今已大大超额了”,是说生病的“我”还活着,大大超出了当初医生对“我”十年寿命的预期。
B.“我”坐着手摇轮椅,去工厂干活,去地坛读书……后来还去了《春雨》编辑部参加聚会,“我”的写作开始得到认可。
C.“我”两腿初废时,决心这辈子哪儿也不去了;但很快决心就动摇了,心也越发活了。可见“我”的意志非常薄弱。
D.“上帝见我需要,就又把一种电动轮椅放到我眼前”,意为市场上出现了电动轮椅,妻子在王府井逛街时发现了。
10.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坐轮椅竟已坐到了第二十二个年头,用过的轮椅也近两位数了”,文章开头直接点题,也引出了下文,叙写有关轮椅的故事。
B.“……谁也没有把握,唯朦胧地都怀着希望”,文章引用散文《看电影》中的语句,主要表达了母亲对“我”的担忧和内心的痛苦。
C.“那时我真的摇进了爱情,并且至今没再摇出来”,表达含蓄而有韵致,坐着轮椅的“我”与希米相识相知,她成了“我”的妻子。
D.电动轮椅给了“我”真正的自由,时隔三十几年,“我”坐着电动轮椅上了万寿山。文章写“我”坐在山上,思绪万千,心理活动丰富。
11.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2.文章最后一段说“有个回答突然跳来眼前:扶轮问路”,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扶轮问路”的内涵意蕴。
【答案】9.C
10.B
11.①内容上,表达了“我”的认识和感悟:父母为“我”制作轮椅,包含着浓浓的爱,寄托着许多心愿;“我”更为母亲的离去深感悲伤和遗憾。②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父母为“我”制作轮椅的内容;开启下文,写与“福”字牌轮椅相关的内容,“我”走南闯北,到了更远的地方。
12.①“扶轮问路”是“我”对“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问题的回答,表面意思是“我”扶着轮椅,不断探寻前方的路,走向更远的地方。②也指“我”腿残后,依靠轮椅前行,不断追寻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前进之路。③表达了“我”对人生的思考:人生道路充满无限之问,不管未来面临着怎样的遭遇,都应该从容淡定,学会知足。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结构、主题理解、结构思路等角度分析判断。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重点,注意结合语境。
(2)本题考查分析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应从语句理解、修辞运用、结构手法、抒情技巧等方面分析艺术特色及作用,准确解题。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作用的能力。答此类题,通常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思考。内容方面要先概括句子的内容,然后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结构方面,则考虑其和上下文这间的关系,是否照应前文或标题,是否为下文某部分内容做铺垫,是否与某部分内容形成对比等关系。
(4)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该从修辞、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
9.ABD无误。
C.“可见‘我’的意志非常薄弱”错误,根据原文“两腿初废时,我曾暗下决心:这辈子就在屋里看书,哪儿也不去了可等到有一天,家人劝说着把我抬进院子,一见那青天朗照、杨柳和风,决心即刻动摇。又有同学和朋友们常来看我,带来大世界里的种种消息,心就越发活了,设想着在那久别的世界里摇着轮椅走一走,也算不得什么丑事。于是有了平生的第一辆轮椅,那是邻居朱二哥设计的。父亲捧了图纸,满城里跑着找人制作。用材是两个自行车轮、两个万向轮并数根废弃的铁窗框。母亲为它缝制了坐垫和靠背,后又求人在其两侧装上支架,撑起一面木板,书桌、饭桌乃至吧台就都齐备”可知,这些内容是为后文写父母为“我”制作轮椅做铺垫的,并不是说“我”的意志薄弱。
故答案为:C.
10.ACD无误。
B.“主要表达了母亲对‘我’的担忧和内心的痛苦”错误,根据原文“母亲推得沉重,但母亲心里快乐……母亲知道我正打算写点什么,又知道我跟长影的一位导演有着通信,所以她觉得推我去看这电影是非常必要的,是件大事。怎样的大事呢 我们一起在那条快乐的雪路上跋涉时,谁也没有把握,唯朦胧地都怀着希望”可知,主要表达的是对于我在文学之路上的探索,母亲心里是快乐的,我们都心怀希望。
故答案为:B。
11.结构上,根据原文“父亲捧了图纸,满城里跑着找人制作。用材是两个自行车轮、两个万向轮并数根废弃的铁窗框。母亲为它缝制了坐垫和靠背,后又求人在其两侧装上支架,撑起一面木板,书桌、饭桌乃至吧台就都齐备”可知,承接上文父母为“我”制作轮椅的内容;
根据原文“那是《丑小鸭》杂志社送的,一辆正规并且做工精美的轮椅,全身的不锈钢,可折叠,可拆卸,两侧扶手下各有一金色的·福’字”“这辆‘福’字牌轮椅,开启了我走南闯北的历史”可知,开启下文,写与“福”字牌轮椅相关的内容,“我”走南闯北,到了更远的地方。
内容上,根据原文“父亲捧了图纸……都齐备”“母亲便推着那辆自制的轮椅送我去……我们一起在那条快乐的雪路上跋涉时,谁也没有把握,唯朦胧地都怀着希望”可知,表达了“我”的认识和感悟:父母为“我”制作轮椅,包含着浓浓的爱,寄托着许多心愿;
根据原文“那是《丑小鸭》杂志社送的,一辆正规并且做工精美的轮椅,全身的不锈钢,可折叠,可拆卸,两侧扶手下各有一金色的‘福’字。除了这辆轮椅,还有一件也是我多么希望母亲能看见的事,她却没能看见:1983年,我的小说得了全国奖。得了奖,像是有了点儿资本,这年夏天我被邀请参加了《丑小鸭》的‘青岛笔会’。我执意要连人带那辆手摇车一起上行李厢,理由是下了火车不也得靠它”可知,“我”更为母亲的离去深感悲伤和遗憾。
12.根据原文“坐在山上,看远处天边的风起云涌,眺望地坛的方向,想那园子里‘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想那些‘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想我曾经的那些想:‘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可知,“扶轮问路”是“我”对“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问题的回答,表面意思是“我”扶着轮椅,不断探寻前方的路,走向更远的地方。
根据原文“尼采说‘要爱命运’,爱命运才是至爱的境界。‘爱命运’既是爱上帝--上帝创造了无限种命运,要是你碰上的这一种不可心,你就恨他吗 ‘爱命运’也是爱众生--假设那一种不可心的命运轮到别人身上,你就会松一口气怎的”可知,也指“我”腿残后,依靠轮椅前行,不断追寻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前进之路。
根据原文“而凡·高所说的‘经历生活’,分明是在暗示:此一处陌生的地方,不过是心魂之旅
中的一处景观、一次际遇,未来的路途一样还是无限之问”可知,表达了“我”对人生的思考:人生道路充满无限之问,不管未来面临着怎样的遭遇,都应该从容淡定,学会知足。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2025高一下·贵阳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樊迟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节选自《论语·颜渊》)
材料二:
齐宣王谓尹文曰:“人君之事何如?”尹文对曰:“人君之事,无为而能容下。夫事寡易从,法省易因,故民不以政获罪也。大道容众,大德容下,圣人寡为而天下理矣。《书》曰:‘睿作圣。’”宣王曰:“善!”
周公践天子之位,布德施惠,远而逾明。十二牧,方三人,出举远方之民。有饥寒而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以入告乎天子。天子于其君之朝也,揖而进之,曰:“意朕之政教有不得者与?何其所临之民,有饥寒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也?”其君归也,乃召其国大夫告用天子之言。百姓闻之,皆喜曰:“此诚天子也何居之深远而见我之明也岂可欺哉?”故牧者,所以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也。是以近者亲之,远者安之。
成王与唐叔虞燕居,剪梧桐叶以为珪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汝。”唐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封虞耶?”成王曰:“余一与虞戏也。”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遂封唐叔虞于晋。
王者何以选贤?夫王者得贤才以自辅,然后治也。虽有尧、舜之明,而股肱不备,则主恩不流,化泽不行。故明君在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重其禄,贤者进以显荣,罢者退而劳力。是以主无遗忧,下无邪慝,百官能治,臣下乐职,恩流群生,润泽草木。昔者虞舜左禹右皋陶,不下堂而天下治,此使能之效也。
(节选自《说苑·君道》)
13.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此诚A天子也B何C居之深D远E而见F我之明也G岂可H欺哉
14.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迟,字子迟,他与后文“子夏”都是孔子的弟子,二人同列“七十二贤”之位。
B.“易因”指容易沿袭,“因”与《鸿门宴》“因击沛公于坐”的“因”字含义不同。
C.“失职”指失去常业,“失”与《齐桓晋文之事》“无失其时”的“失”字含义相同。
D.“称”意思是颂扬、称赞,与《出师表》“先帝称之曰能”的“称”字含义相同。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尹文认为齐宣王应该采用无为且能够宽容臣民的理念治国,他还引用《尚书》中的语句加以佐证,齐宣王认可尹文的想法。
B.周公旦登上天子之位,任命十二州牧,每方派三人,外出考察远方的百姓,这样做能够使邻近的百姓亲附,边远的百姓安乐。
C.成王把梧桐叶剪成玉珪的形状,开玩笑说要用它分封唐叔虞,唐叔虞怕他反悔,就请求周公旦帮忙,最终得到了封地晋国。
D.即使是尧那样的明君,也不可能仅仅依靠自身来传布恩德、施行教化,更遑论使天下奸邪尽除,百官能理事,臣下乐于职守。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道容众,大德容下,圣人寡为而天下理矣。
②天子于其君之朝也,揖而进之,曰:“意朕之政教有不得者与?”
17.虞舜为什么能够“不下堂而天下治”?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3.BEG
14.C
15.C
16.①宽阔的大路可以容纳众多的人,博大的美德可以包容天下臣民,圣明的君王少做纵欲扰民的事,天下就能治理得很好。
②天子在那些诸侯国君朝觐时,拱手行礼并使他们上前,说:“莫非我的政令教化有不得当的地方吗?”
17.①虞舜有识人之智,他在众人中选拔出禹、皋陶等贤才,使得不仁之人远离自身;②虞舜能任用贤能,他使贤才的爵位尊贵、俸禄优厚,让他们显赫荣耀。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学常识;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使他们的地位在不正直的人之上,这样就能使邪恶的人归正。”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使他们的地位在不正直的人之上,这样就能使邪恶的人归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的含义太丰富了!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离开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离开了。”
材料二:
齐宣王对尹文说:“国君的政事应该怎么办?”尹文回答说:“国君的政事,就是清静无为又能够宽容臣民。政事减少了,百姓就容易顺从;法令简省了,百姓就容易沿袭,所以百姓便不会因为政事而犯罪。宽阔的大路可以容纳众多的人,博大的美德可以包容天下臣民,圣明的君王少做纵欲扰民的事,天下就能治理得很好。《尚书》上说:‘宽容通达就能成为圣人。””齐宣王说:“好!”
周公旦登上天子之位,颁布德政,施行恩惠,边远的地方更加昌明。他任命十二州牧,(分为四方,)每方委派三人,外出考察远方的百姓。如有挨饿受冻而得不到衣食的人,有因打官司而失去常业的人,有贤才而不被举荐的人,将这些情况入朝向天子禀告。天子在那些诸侯国君朝觐时,拱手行礼并使他们上前,说:“莫非我的政令教化有不得当的地方吗?为什么你们治理下的百姓,有挨饿受冻而得不到衣食的,有因打官司而失去常业的,有贤才而不被举荐的呢?”那些诸侯国君回去后,便召集本国的大夫并把天子的话告诉他们。百姓听说这件事后,都高兴地说:“这果真是天子啊!不然为何远居深宫中,却能明察我们的情况?难道可以欺骗这样的天子吗?”因此所谓州牧,是用来打开四方之门、明察四方情况、通达四方意见的。这样就能够使邻近的百姓亲附,边远的百姓安乐。
成王与弟弟唐叔虞在一起闲耍,成王把梧桐叶剪成玉珪形状授给唐叔虞,说:“我用这个来分封你。”唐叔虞听了很高兴,把这件事告诉了他们的叔父周公旦。周公旦因此请求拜见成王,他说:“天子您封了唐叔虞吗?”成王说:“那是我偶尔与唐叔虞开的玩笑。”周公回答说:“我听说,天子没有戏言,话说出来史官要记载它,乐工要唱诵它,士大夫要颂扬它。”于是成王就把晋国封给唐叔虞。
做君王的为什么要选用贤才呢?君王只有得到贤才来辅佐自己,才能治理好天下。(不然的话,)即使有尧、舜那样的英明,而不配备重臣,那么君王的恩德就不能传布,教化惠泽就不能施行。所以英明的君王居于上位,应谨慎地挑选官吏,务必求得贤才,设置四位大臣来辅佐自己,有才智出众的人才来管理百官。要使他们的爵位尊贵,给他们的俸禄优厚;对贤才要进用并使他们显赫荣耀,对行为不端的人要黜退并让他们从事劳作。这样,君王就不会留下忧患,臣民中就不会有奸邪之人,百官能理事,臣下乐于职守,恩泽遍布众生,滋润草木。从前虞舜左有禹,右有皋陶,不下殿堂而天下得到治理,这就是任用贤能的功效啊。
13.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句意:这果真是天子啊!不然为何远居深宫中,却能明察我们的情况?难道可以欺骗这样的天子吗?
“此诚天子也”是完整的判断句,“也”表判断,中间不能断开,故应于句末B处断开;
“何居之深远而见我之明也”中,“何居之深远”和“见我之明也”两句形成对比相反关系,中间用连词“而”衔接,表转折,故在连词“而”前,即E处断开;
“见我之明也”中,“也”句尾语气词,“岂可欺哉”是省略句,应为“岂可欺(之)哉”,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故应于G处断开。
故答案为:BEG 。
1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A.说法正确。
B.说法正确。“因击沛公于坐”的“因”指趁机。句意:法令简省了,百姓就容易沿袭。/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
C.说法错误。含义不同。“无失其时”的“失”指错过。句意:有因打官司而失去常业的人。/不要错过时节。
D.说法正确。句意:士大夫要颂扬它。/先帝称赞他能干。
故答案为:C。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唐叔虞怕他反悔,就请求周公旦帮忙”错误,从原文“唐叔虞喜,以告周公”可知,唐叔虞听了很高兴,便把这件事告诉了周公旦,并非怕成王反悔而请求周公旦帮忙。
故答案为:C。
16.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容”,容纳;“下”,天下臣民;“理”,治理得好。
(2)“朝”,朝觐;“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上前;“意”,难道,莫非;“得”,得当。
17.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材料一原文“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的意思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离开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离开了可知,虞舜有识人之智,他在众人中选拔出禹、皋陶等贤才,使得不仁之人远离自身
结合材料二原文中针对“虽有尧、舜之明,而股肱不备,则主恩不流,化泽不行”给出的对策“故明君在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重其禄,贤者进以显荣,罢者退而劳力”,即英明的君王居于上位,应谨慎地挑选官吏,务必求得贤才,设置四位大臣来辅佐自己,有才智出众的人才来管理百官。要使他们的爵位尊贵,给他们的俸禄优厚;对贤才要进用并使他们显赫荣耀,对行为不端的人要黜退并让他们从事劳作,可知:虞舜能任用贤能,他使贤才的爵位尊贵、俸禄优厚,让他们显赫荣耀。
(2025高一下·贵阳开学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将进酒
李贺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①。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注】①鼍(tuó) 鼓:用鼍皮制作的鼓。鼍:扬子鳄。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前五句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描写了一幅奇丽熏人的酒宴图,场面绚 丽斑斓,有声有色,给读者极强烈的感官刺激。
B.中间四个三字句写宴上歌舞音乐,在遣词造句上更加奇妙。仅十二字,就将音乐歌舞之美描写得尽态极妍。
C.诗人写花瓣随风如雨而落,真是令人目眩神迷的美。但每一秒的美丽,都是以死亡为代价的,何等奢侈的美丽!
D.结尾二句猛作翻转,出现了“坟上土”的惨淡形象,劝人们不要像刘伶一样终日醉酒,最后因酗酒而死。
19.请从不同方面,简要分析本诗与李白《将进酒》的差异之处。
【答案】18.D
19.①主题情感:李贺诗书写生的快乐和死的悲哀,抒发由苦短人生所铸就的生命悲愁,郁结着对现实世界的无奈、压抑和逃避。\李白诗呈现虽怀才不遇,却藐视权贵,激愤而不衰颓、自信乐观的情感。
②艺术风格:李贺诗色彩浓丽、迷离凄冷、阴森扑朔,情感压抑。\李白诗大气豪迈,情绪起伏跌宕,飘逸酣畅。
③精神境界:李贺诗纤弱气馁、醉生梦死,精神软弱内倾。\李白诗倔强有力、自信昂扬。
④场面、意象:李贺诗呈现绮丽、美艳、奢华却又私密的饮酒场面,意象多为珠、玉 、花、雨、皓齿、细腰等秀美之物,美器、美酒、美乐、美人。\李白诗场面宏阔、意象磅礴。
⑤内涵多寡:李贺诗内涵比较单纯,只描摹酒席场面和个体感觉,着意表现悲愁。\ 李白诗内涵丰富、底蕴十足,万千况味。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对诗歌进行比较阅读的能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诗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注意意境的概括和手法的分析。
18.D.“劝人们不要像刘伶一样终日醉酒,最后因酗酒而死”赏析错误,诗的结尾“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意思是应该整天痛饮美酒,因为人一旦死去,就再也享受不到酒的乐趣了,是一种消极的、及时行乐的思想,而不是劝人们不要像刘伶一样终日醉酒。
故答案为:D。
19.本题需要对两首诗进行比较赏析,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
①主题情感方面:李贺的《将进酒》前半部分极力渲染奢华的宴会场景,但结尾“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流露出对时光易逝的悲哀。他感慨生命短暂,美好的事物(如青春、桃花)都会消逝,只能用醉酒来逃避这种无奈和悲哀。李白的《将进酒》中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等句子,体现出他虽有怀才不遇的愤懑,但依然自信乐观,对自己的才华充满信心,并且对权贵持藐视态度,饮酒更多的是一种豪放的表达。
②艺术风格方面:李贺诗中用“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等句,色彩浓丽,如“红雨”等词又带有一种迷离凄冷的感觉。整体氛围比较压抑,像“酒不到刘伶坟上土”这句给人一种阴森的感觉。 李白诗风格大气豪迈,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情绪起伏跌宕,语言表达上酣畅淋漓,有一种飘逸的美感。
③精神境界方面:李贺诗中的主人公是一种纤弱气馁的形象,在面对生命的短暂和无奈时,选择醉生梦死来逃避,精神比较软弱,且情感内倾。李白诗中的主人公形象是强有力的,充满自信,如“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情绪昂扬向上,体现出豪迈的精神境界。
④场面、意象方面:李贺诗中的饮酒场面是绮丽、美艳且奢华的,像是在罗帏绣幕之中,有精美的酒器(琉璃钟)、美酒(琥珀浓的酒)、美乐(吹龙笛,击鼍鼓)、美人(皓齿歌,细腰舞),意象多为比较秀美的事物。李白诗中的场面更加宏阔,像“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意象磅礴,如黄河之水这样宏大的意象,体现出广阔的意境。
⑤内涵多寡方面:李贺诗主要是描摹酒席场面和个人对生命易逝的感觉,重点在表现悲愁情绪,内涵相对单纯。李白诗不仅有饮酒的欢乐,还有对人生价值、权贵的看法等诸多内容,如“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内涵丰富,底蕴深厚。
故答案为:
①主题情感:李贺诗书写生的快乐和死的悲哀,抒发由苦短人生所铸就的生命悲愁,郁结着对现实世界的无奈、压抑和逃避。\李白诗呈现虽怀才不遇,却藐视权贵,激愤而不衰颓、自信乐观的情感。
②艺术风格:李贺诗色彩浓丽、迷离凄冷、阴森扑朔,情感压抑。\李白诗大气豪迈,情绪起伏跌宕,飘逸酣畅。
③精神境界:李贺诗纤弱气馁、醉生梦死,精神软弱内倾。\李白诗倔强有力、自信昂扬。
④场面、意象:李贺诗呈现绮丽、美艳、奢华却又私密的饮酒场面,意象多为珠、玉 、花、雨、皓齿、细腰等秀美之物,美器、美酒、美乐、美人。\李白诗场面宏阔、意象磅礴。
⑤内涵多寡:李贺诗内涵比较单纯,只描摹酒席场面和个体感觉,着意表现悲愁。\ 李白诗内涵丰富、底蕴十足,万千况味。
(2025高一下·贵阳开学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20.《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评论屈原《离骚》所写均为寻常事物但它的意旨极为博大,所举的事例浅近但表达的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 。
21.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中经常用美人香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了解释: , 。
22.《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屈原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相比,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 , 。
23.《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分析了《离骚》称引古代帝王来讽刺当世政治的句子是: , , , 。
24.《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评价屈原的《离骚》文字简练、表达含蓄的两句是: , 。
【答案】20.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1.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22.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23.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24.其文约;其辞微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属于情境理解型默写,难度比直接填上下句的题型要大,所以要求做到三点:一是熟练背诵,二是能理解文句,三是能准确书写。只有同时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不丢分。
20.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 所写均为寻常事物但它的意旨极为博大,所举的事例浅近但表达的意义却很深远 ”,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如指、类迩。
故答案为: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21.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 经常用美人香草作比喻 ”“ 在《屈原列传》中作出了解释”,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如洁、芳。
故答案为: 其志洁 故其称物芳
22.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 认为屈原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相比,光辉也毫不逊色 ”,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如
故答案为: 推此志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23.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 《离骚》称引古代帝王来讽刺当世政治 ”,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如喾、桓 、述、刺。
故答案为: 上称帝喾 下道齐桓 中述汤、武 以刺世事
24.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 评价屈原的《离骚》文字简练、表达含蓄 ”,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如微。
故答案为: 其文约 其辞微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2025高一下·贵阳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近代以来170多年的奋斗史,新中国70年的发展史,犹如__________,激荡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那些浩瀚的技艺精巧的典籍、睿智的哲思,成就了中国号巨轮前行的不竭动力。伟大的民族精神,由无数中华儿女书写,又借历史之笔在一代又一代人中__________。中华民族的心灵史、精神史,犹如浩荡长河,每一个历史阶段,都以其时代精神为这条长河注入新的活力。这是传承积淀的力量,也是发展变化的力量。割断了历史,就割断了这样的精神脉络,让我们的心灵没有归处。我们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并不是要在历史的苦难上唉声叹气,__________要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民族之魂。正如鲁迅所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________)母亲给孩子讲述远古寓言,惩恶扬善的观念在幼小的心灵里生根;“说书唱戏劝人方”,杨家将、薛家将的故事__________数百年,忠、孝、节、义的内核从未改变;团圆佳节里看似烦琐的“老例儿”,寄寓了对家人的深情、对物产的敬惜。
2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黄钟大吕 星火燎原 而是 衍化
B.九鼎大吕 薪火相传 更是 衍化
C.黄钟大吕 薪火相传 而是 演绎
D.九鼎大吕 星火燎原 更是 演绎
26.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历史文化的滋养,既隐藏于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也彰显在简牍文书的字里行间。
B.历史文化的滋养,既彰显在简牍文书的字里行间,也隐藏于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
C.历史文化的滋养,既彰显在简牍文书的字里行间,更隐藏于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
D.历史文化的滋养,既隐藏于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更彰显在简牍文书的字里行间。
2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那些精巧的技艺、浩瀚的典籍、睿智的哲思,成就了中国号巨轮前行的不竭动力。
B.那些浩瀚的技艺、精巧的典籍、睿智的哲思,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成就了中国号巨轮前行的不竭动力。
C.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那些浩瀚的技艺、精巧的典籍、睿智的哲思,成了中国号巨轮前行的不竭动力。
D.那些精巧的技艺、浩瀚的典籍、睿智的哲思,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成了中国号巨轮前行的不竭动力。
【答案】25.C
26.B
27.D
【知识点】语句连贯;近义词辨析;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
25.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能力。第一空,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九鼎大吕:比喻说得话力量大,分量重。此句想表达新中国70年的发展史犹如庄严和谐的乐声激荡着国人的心怀,故填入“黄钟大吕”恰当,排除BD。
第二空,薪火相传: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星火燎原:比喻新生事物开始时力量虽然很小,但有旺盛的生命力,前途无限。此句想表达伟大民族精神代代相传,故填入“薪火相传”恰当,排除A。
第三空,而是:表并列关系。更是:表递进关系。此句想表达不能在历史的苦难上唉声叹气,要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民族魂,属于并列关系,故填入“而是”恰当。
第四空,引用之语未独立,句末标点符号放置引号外。引用之语能独立,标点符号放置引号里。此句为直接引语,句末点号应置于引号里面,故填入“。”恰当。
第五空,衍化:演变而产生质的变化。演绎:铺陈、表现。此句想表达杨家将、薛家将的故事以不同的表现形式流传了数百年,故填入“演绎”恰当。
故答案为:C。
26.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结合后文“母亲给孩子讲述远古寓言”“说书唱戏劝人方”“团圆佳节里看似繁琐的‘老例儿”可知,“隐藏于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与下文衔接最紧密,应该放在后面,故排除A项与D项;
“简牍文书的字里行间”与“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为并列关系,而关联词“既……也”表并列,由此可排除C项。
故答案为:B。
27.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多处语病。
一、搭配不当。“浩瀚的技艺、精巧的典籍”,应该改为“精巧的技艺、浩瀚的典籍”;“成就了动力”,应该改为“成为了动力”。排除 ABC。
二、语序不当。“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那些浩瀚的技艺、精巧的典籍、睿智的哲思”应该改为“那些精巧的技艺、浩瀚的典籍、睿智的哲思,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故答案为:D。
(2025高一下·贵阳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正是因为真菌有如此①,我们生存的地球上才没有看到堆积如山的动植物残骸,所以说真菌在维护地球环境的清洁方面功不可没。生命进化中有许多不同有机体之间亲密合作或共生的故事,真菌是地球历史上最令人惊讶的共生行为的主要参与者。在大约5亿年前,真菌开始与植物合作,才让植物从水里爬上岸,在陆地上扎下根。数千万年前,( )。今天,菌根真菌仍被超过90%的植物所依赖。菌根真菌从植物根部获取必需的碳水化合物等养分,但同时也向植物的根系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酶类和水分,②。菌根真菌在“资源共享”的植物根系网中③,被称为“树联网”。
2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植物根系一直由真菌在充当,直到植物进化出自己的根系
B.真菌一直在充当植物根系的角色,直到植物进化出自己的根系
C.真菌一直在充当植物根系的角色,直到进化出自己的根系
D.植物根系一直由真菌在充当,直到进化出自己的根系
2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答案】28.B
29.①强大的分解能力。②二者互利共生。③将树木连接起来。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这类题在新课标卷中是出现频率很高。它要求补写后的句子与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有时候还会有字数的限制。这类题除了考查语言连贯外,还有对压缩、仿写和推断能力的考查,是一种综合性题型。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同时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28.根据前句可知此处陈述的主语应是“真菌”,而A、D两项的主语是“植物根系”错误,与前句陈述对象不一致,应排除这两项。再根据“真菌……才让植物从水里爬上岸,在陆地上扎下根”可知,真菌的作用是帮助植物进化出自己的根系,而不是进化出自己的根系,所以应排除C项。
故答案为:B。
29.语段讲的是真菌的作用。第一空,根据后句“我们生存的地球上才没有看到堆积如山的动植物残,所以说真菌在维护地球环境的清洁方面功不可没”等信息,可知此处是说真菌具有分解动植物残骸,情节环境的作用,故可填“强大的分解能力”。第二空,据前句“真菌是地球历史上最令人惊讶的共生行为的主要参与者”“菌根真菌从植物根部获取必需的碳水化合物等养分,但同时也向植物的根系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酶类和水分”,可知此处是说菌根真菌和植物共生,二者获利,故可填“二者互利共生”。第三空,由后句中“被称为‘树联网’”可知,此处是说菌根真菌在“资源共享”的植物根系网中起到将树木连起来的作用,故填写“将树木连接起来”。
四、写作
30.(2025高一下·贵阳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⑴蝴蝶需经历蛹化阶段中艰难破茧的过程,才能翩翩飞舞,这是生命的蜕变与新生。其实,个人、国家、民族乃至文明的发展,也要经历“破茧”的过程。破茧而出,意味着成长、蜕变,更意味着在新境遇下的探索与开拓。
请以“破茧而出”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⑵生活常有晦暗时刻,但每因一缕微光——一句暖心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或自己的一份信念、坚持……而重新燃起希望。每一缕“微光”的背后,也会有一段故事。请以“微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一、作文解析:
本次作文提供了两个题目供学生选择,分别是“破茧而出”和“微光”。
“破茧而出”要探讨个人、国家、民族乃至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破茧”过程,强调成长、蜕变以及在新境遇下的探索与开拓。写作指导:论点需明确,直接点明“破茧而出”的意义和价值。论据要充实,可以从历史、现实或文学作品中寻找相关案例进行论证。论证需合理,逻辑清晰,能够有力支撑论点。语言要流畅,书写清晰,确保文章易于阅读和理解。
“微光”要描述生活中微小而温暖的瞬间,这些瞬间可能源于他人的鼓励、自己的信念或坚持等,强调这些“微光”如何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思想要健康,传递正能量,展现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内容需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通过细腻的文字展现“微光”背后的故事和情感。语言流畅,书写清晰,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些温暖的瞬间。
【点评】“破茧而出”这个题目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启发性,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成长和变革的重要性。通过论述“破茧而出”的过程,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论证能力。同时,这个题目也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微光”这个题目温馨而细腻,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小美好,培养感恩和乐观的心态。通过记叙“微光”背后的故事,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叙事能力和细节描写能力。同时,这个题目也鼓励学生传递正能量,用文字温暖人心,传递爱与希望。
综上所述,这两个题目都具有很高的写作价值,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活、成长和变革等话题,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思想境界。
1 / 1贵州省贵阳市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2025高一下·贵阳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文化反哺是我们这个社会急剧变迁的时代独有的现象,它的产生一方面同亲子两代人各自的身心特点有关,另一方面更是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所造就的。
就前一个因素而言,由于亲代受到传统和经验的束缚,加之文化程度和理解力的限制,其价值观和社会行为模式难以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相比之下,子代对新事物却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吸收能力,他们不会受制于既有知识的掣肘。如此,对年长的一代来说,当出现与旧有的经验不一致的新知识时,新知识可能被视为是怪异的;但对脑袋里根本没有旧框框的年轻一代来说,新知识则是天经地义的。
要想解释文化反哺的产生动因必须回到社会的维度上来,回到与社会变迁及因变迁而带来的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和同辈群体的重要性凸显等结构性因素上来。只有在这样的因变迁而发生改变的结构性因素下,我们才能够说明文化反哺产生的真实原因。
造就文化反哺这一代际颠覆景观的首要动因是1978年的改革开放启动的以转型为标志的大规模的社会变迁。社会的急速变迁,或者说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大转型,导致了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旧习惯和扑面而来的新规则的并存于世,而它带来的两个相互依存的结果是:一方面使亲代原有的知识、经验甚至价值判断丧失了解释力和传承价值,另一方面使子代第一次获得了“指点”父母的机会。这其实就是社会变迁引发“文化反哺”现象出现的外在的宏观背景。
在各种球类比赛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原本十分优秀甚至拥有世界冠军头衔的球员,会因为无法适应新制定的比赛规则名落孙山,而那些名不见经传的新手此时却常常会脱颖而出。今天的世界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赛场,在这个赛场上角逐的真正对手是年长的一代和年轻的一代,而造就前者廉颇老矣和后者少年英雄的原因常常和球类比赛一样:出现了新的变化和新的规则。在这些新变化和新规则面前,熟知旧习惯的年长一代茫然不知所措,而同新规则一起长大的年轻一代却顺应良好、运用自如。
中国社会最近40年来的变化是举世瞩目的。它在以极快的速度将年长的一代从传统带入现代,使他们以往近乎奢望的理想变成现实的同时,也废弃了他们在前半生中获得的许多知识和经验,在孩子面前他们感到自己成了无法留下精神“遗产”的第一代人。许多父母都感到孩子们遇到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因此他们超过自己是必然的。进一步说,正是这场延宕40年至今仍然没有结束的社会转型,加之中国融入世界之后迎来的同样巨大的全球化浪潮,在使形形色色的新旧传统都渐渐变成不适应社会进步的旧习惯之时,也为各种各样新规则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而成千上万当年饱受旧习惯之苦的年长一代,今天又开始面临新规则的无情挑战。
文化反哺究竟有什么样的社会意义?从表层意义上说,文化反哺的意义起码有二:其一,它提高了年轻一代在家庭及社会中的代际地位;其二,它提高了年长一代适应变迁社会的能力。从深层意义上说,文化反哺最重要的社会意义在于它改变了文化传承的方向,或者说造就了一种全新的文化传承方式。
(摘编自周晓虹《文化反哺:生发动因与社会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亲子两代身心特点不同,受既有知识制约程度不同,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和吸收能力也不同。
B.社会的急速变迁,会导致亲代原有知识、经验甚至价值判断在面对新规则时丧失了解释力。
C.新变化和新规则面前,年轻一代顺应良好、运用自如,由此获得了“指点”父母的机会。
D.文化反哺的深层社会意义是不仅改变了文化传承方向,更重要的是造就了一种全新的文化传承方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将亲代与子代进行比较,有助于论证文化反哺与亲子两代人各自身心特点之间的关系。
B.文章从宏观上阐述了社会急速变迁对亲子两代人的影响,揭示了文化反哺产生的首要动因。
C.第五段将球类比赛中的新老球员和当今世界的亲子两代进行对比论证,使道理变得通俗易懂。
D.文章充分论述了时代因素,而对亲子两代人自身因素的论述较为简略,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亲子两代人各自的身心特点和瞬息万变的时代是造成文化反哺的两个同等重要的因素。
B.1978年改革开放带来的以转型为标志的大规模社会变迁,是造就文化反哺的首要动因。
C.社会的急速变迁,产生了大量新规则,必然导致所有亲子两代之间出现文化反哺现象。
D.年长一代当年饱受旧习惯之苦,今天又面临新规则挑战,这正是文化反哺的意义所在。
(2025高一下·贵阳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伴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第三产业逐渐代替了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主导地位,导致了许多传统工业基地结构性衰退;另一方面,新的生产、通讯、运输技术和方式不断出现,原有工业、交通、仓储用地的功能布局、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新的要求,导致其功能性衰退;同时,城市化的蔓延造成内城经济的严重萎缩,被围合于城市中心地带的产业类用地被废弃。
在城市的发展历史中,传统工业基地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它们见证过或正在见证着一个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历史进程。从20世纪60年代起人们已开始争论工业时代的遗留物是保留还是铲除。到70年代早期,一些西方学者和政府机构就明确认为这些产业类地段是历史地段,并把一些城市20世纪初的工业区规定为历史遗产。80年代,随着许多城市对这些地段、地区的改造和更新,开发实践的成功与失败引起了更多关注和研究。那时的人们就已经认识到,这些传统工业基地乃是非传统的城市景观,是一种工业景观,对它们的开发再不能一铲了之,不仅要考虑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要考虑其历史文化价值。到90年代,城市的更新产生了更多不活跃的城市内部空间,其中包括衰退的产业类地段,这些工业遗产的再开发已成为全球性的普遍关注的问题。
(取材于张善峰、张俊玲等人的相关著作)
材料二:
工业遗产的再开发也是我国城市发展转型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和更新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建筑功能和空间能否有效植入城市;取决于其衍生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态问题能否得到合理的解决;取决于对待历史的态度。把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和更新当作是起点还是终点,取决于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的保护和更新设计手段。上海世博特钢大舞台工程将原上海钢铁三厂的特钢车间加以改建,保持工业结构体系、保留工业建筑特征构件,延续工业历史建筑特征。上海爱德华造船厂船坞通过功能置换成为“跌水景观生物进化展示区”,每个跌水层种植适应相应水位的耐污吸污能力强的挺水植物以净化水质,游客可以穿行在整个生态环保水景区,最后一层区域与黄浦江近距离地亲近,深刻感受都市发展中“野生的自然”。从中不难看到,随着我国对工业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意识的增强,对历史遗产的尊重、对科技手段的应用、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体现,对局部与整体的协调发展以及艺术化处理都做出了有益的创造性探索。
对城市发展而言,工业遗产的改造和更新,不仅是改变一块土地的贫瘠与荒凉,也不仅是艺术、生态等处理手法的运用,而是通过改造和更新,让城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取材于侯凤武、张丽坤等合著《国内工业遗产更新改造理念再析》)
材料三:
首钢滑雪大跳台场馆由首钢园区老厂房和工业构筑物改造而成,不仅能满足冬奥会比赛、转播等赛事及配套服务需求,还保留了原有建筑的风貌,是冬奥会历史上第一座与工业遗产再利用直接结合的竞赛场馆。
大跳台以石景山和四个70米高的冷却塔为背景,对跳台本体的高度进行了严格控制,将赛道与观众席部分下沉至水平面以下3米,使得跳台最高点不高于冷却塔最高点,实现了对首钢工业记忆的延续和对北京城市西部独特风貌的保护。
首钢已有百年历史,大跳台所在的园区曾见证中国工业的奇迹,承载了几代人的时代记忆。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团队请来在首钢生活三四十年的老工人,老管理者一起帮助判断,充分参考他们的意见,尽量保留了建筑原有的风貌。
“在制氧厂改造过程中,保留旧工业建筑是为未来保留一份首钢记忆。”首钢滑雪大跳台制氧厂改建负责人及建筑师白雪表示,制氧厂的适应性再利用按照其原有布局逻辑进行,对不同建筑采用了更多样的策略。对于冷却泵站,同样保留原有结构,尤其是顶部的大通风孔,并增的新的楼层,将其转换为整个滑雪大跳台区域动力中心的新通风站。对于其它4座厂房,设计团队修改了结构,只保留底层的构造,在顶部增加了棱层和连接,从而增加了更具活力的混合使用空间。对于其它工业结构,包括标志性的分馏塔、大量的储液罐和储球以及管架,都进行了保存、净化和翻新。
此外,为使给原工业生产提供水源的群明湖更好地融入市民生活,设计团队结合对工业晾水池的水域生态改善,将原先方正的水岸线进行拓展,经过精确计算,将水体面积适当缩小,扩大绿地生态空间,形成丰富多变的群明湖景观节点序列,为城市居民提供多种形式的亲水空间。同时,基于群明湖开阔的景观视野,设计围绕群明湖铺设了长约3364米的健身步道,方便市民在活动之余,领略连续且多变的现代工业景观体系。
(取材于辛自强的相关著作)
4.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传统工业基地”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它的衰退促成了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B.正在逐渐地向城市的中心地带集中。
C.对它的改造是城市发展的当务之急。
D.作为工业遗产的它是新型城市景观。
5.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世纪60年代前,人们对工业时代遗留物的弃留没有争议。
B.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传统工业基地已被规定为历史遗产。
C.在20世纪80年代,对传统工业基地的改造有成功也有失败。
D.在20世纪90年代,城市的更新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工业遗产。
6.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我国工业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意识的增强,工业遗产改造和更新项目逐渐增多。
B.科技水平的提高和艺术、生态等处理手法的运用,为工业遗产改造提供了技术保障。
C.首钢工业园区在改造过程中大量采纳一些老员工的规划设计,保留了原有建筑风貌。
D.群明湖是由晾水池改造而成的,这一改造工程,体现了我国绿色、共享的办奥理念。
7.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工业遗产的改造和更新应坚守的原则。
8.结合材料二、三,请以首钢工业园区的改造和更新为例,阐释其成功因素。
(2025高一下·贵阳开学考)文学类文本阅读
我的轮椅
史铁生
坐轮椅竟已坐到了第二十二个年头,用过的轮椅也近两位数了,这实在让人没想到。1980年秋天,“肾衰”初发,我问过柏大夫:“鄙人刑期尚余几何?”她说:“阁下争取再活十年。”都是玩笑的口吻,但都明白这不是玩笑——问答就此打住,急忙转移了话题,便是证明。十年,如今已大大超额了。
用过手摇的轮椅,结构近似三轮摩托,唯动力是靠手摇。那是我的二十位同学和朋友的合资馈赠。那轮椅我用了很多年,摇着它去街道工厂干活,去地坛读书,去“知青办”申请正式工作,在大街小巷里风驰或鼠窜,到城郊的旷野上看日落星出……摇进过深夜,也摇进过黎明。
1979年春节,摇着它,柳青骑车助我一臂之力,我们去《春雨》编辑部参加了一回作家们的聚会。在那儿,我的写作头一回得到认可。那是座古旧的小楼,又窄又陡的木楼梯踩上去“嗵嗵”作响,一代青年作家们喊着号子把我连人带车抬上了二楼。大家或坐或站,一起吃饺子,读作品,高谈阔论或大放厥词,真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
所以,这轮椅殊不可以“断有情”,最终我把它送给了一位更不容易的残哥们儿。
两腿初废时,我曾暗下决心:这辈子就在屋里看书,哪儿也不去了。可等到有一天,家人劝说着把我抬进院子,一见那青天朗照、杨柳和风,决心即刻动摇。又有同学和朋友们常来看我,带来大世界里的种种消息,心就越发活了,设想着在那久别的世界里摇着轮椅走一走,也算不得什么丑事。于是有了平生的第一辆轮椅,那是邻居朱二哥设计的。父亲捧了图纸,满城里跑着找人制作。用材是两个自行车轮、两个万向轮并数根废弃的铁窗框。母亲为它缝制了坐垫和靠背,后又求人在其两侧装上支架,撑起一面木板,书桌、饭桌乃至吧台就都齐备。
我在一篇题为《看电影》的散文中,也说到过这辆轮椅:“事先已探知手摇车不准入场(电影院),母亲便推着那辆自制的轮椅送我去……雪花纷纷地还在飞舞,路上的雪冻成了一道道冰凌,母亲推得沉重,但母亲心里快乐……母亲知道我正打算写点什么,又知道我跟长影的一位导演有着通信,所以她觉得推我去看这电影是非常必要的,是件大事。怎样的大事呢?我们一起在那条快乐的雪路上跋涉时,谁也没有把握,唯朦胧地都怀着希望。”
那一辆自制的轮椅,寄托了二老多少心愿!但是下一辆真正的轮椅来了,母亲却没能看到。
那是《丑小鸭》杂志社送的,一辆正规并且做工精美的轮椅,全身的不锈钢,可折叠,可拆卸,两侧扶手下各有一金色的“福”字。除了这辆轮椅,还有一件也是我多么希望母亲能看见的事,她却没能看见:1983年,我的小说得了全国奖。得了奖,像是有了点儿资本,这年夏天我被邀请参加了《丑小鸭》的“青岛笔会”。我执意要连人带那辆手摇车一起上行李厢,理由是下了火车不也得靠它!
这辆“福”字牌轮椅,开启了我走南闯北的历史。其实是众人推着、背着、抬着我,去看中国。先是北京作协的一群哥们儿送我回了趟陕北,见了久别的“清平湾”;后又有洪峰接我去长春领了个奖。父亲年轻时在东北林区待了好些年,所以沿途的大地名听着都耳熟;马原总想把我弄到西藏去看看,我说:下了飞机就有火葬场吗?吓得他只好请我去了趟沈阳。王安忆和姚育明推着我逛淮海路,是在1988年。那时她们还不知道,所谓“给我妹妹挑件羊毛衫”其实是借口,那时我真的摇进了爱情,并且至今没再摇出来。希米成了我的妻子。少功、建功还有何立伟等等一大群人,更是把我抬上了南海舰队的鱼雷快艇。仅于近海小试风浪,已然触到了大海的威猛——那波涛看似柔软,一旦颠簸其间,竞是石头般的坚硬。
又跟着郑义兄走了一回五台山,在“佛母洞”前汽车失控,就要撞下了山崖时被一块巨石挡住。大家都说“这车上必有福将”,我心说我呀,没见轮椅上那个“福”字?1996年迈平请我去斯德哥尔摩开会。飞机缓缓降落时,我心里油然地冒出句挺有学问的话:这世界上果真是有外国呀!转年立哲又带我走了差不多半个美国,那时双肾已然怠工。我一路挣扎着看:大沙漠、大峡谷、大瀑布、大赌城……立哲是学医的,其实他心里全明白。他所以急着请我去,就是怕我一旦“透析”就去不成了。他的哲学一向是:命,干吗用的?单是为了活着?
说起那辆“福”字轮椅就要想起的那些人呢?如今都老了,有的已经过世。大伙儿推着、抬着、背着我走南闯北的日子,都是回忆了。这辆轮椅,仍然是不可“断有情”的印证。我说过,我的生命密码根本是两条:残疾与爱情。
如今我已年近花甲,手摇车是早就摇不动了,“透析”之后连一般的轮椅也用着吃力。上帝见我需要,就又把一种电动轮椅放到我眼前,临时寄存在王府井的医疗用品商店。妻子逛街时看见了,标价三万五。她找到代理商,砍价,不知跑了多少趟。两万九?两万七?两万六,不能再低啦。好吧好吧。希米偷着笑:“你就是一分不降我也是要买的!”这东西有趣,狗见了转着圈地冲它喊;孩子见了总要问身边的大人:它怎么自己会走呢?这东西给了我真正的自由:居家可以乱窜,出门可以独自疯跑,跳舞也行,打球也行,给条坡道就能上山。
时隔三十几年我居然上了山——昆明湖畔的万寿山。坐在山上,看远处天边的风起云涌,眺望地坛的方向,想那园子里“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想那些“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想我曾经的那些想:“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有个回答突然跳来眼前:扶轮问路。尼采说“要爱命运”,爱命运才是至爱的境界。“爱命运”既是爱上帝——上帝创造了无限种命运,要是你碰上的这一种不可心,你就恨他吗?“爱命运”也是爱众生——假设那一种不可心的命运轮到别人身上,你就会松一口气怎的?而凡·高所说的“经历生活”,分明是在暗示:此一处陌生的地方,不过是心魂之旅中的一处景观、一次际遇,未来的路途一样还是无限之问。
(有删改)
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年,如今已大大超额了”,是说生病的“我”还活着,大大超出了当初医生对“我”十年寿命的预期。
B.“我”坐着手摇轮椅,去工厂干活,去地坛读书……后来还去了《春雨》编辑部参加聚会,“我”的写作开始得到认可。
C.“我”两腿初废时,决心这辈子哪儿也不去了;但很快决心就动摇了,心也越发活了。可见“我”的意志非常薄弱。
D.“上帝见我需要,就又把一种电动轮椅放到我眼前”,意为市场上出现了电动轮椅,妻子在王府井逛街时发现了。
10.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坐轮椅竟已坐到了第二十二个年头,用过的轮椅也近两位数了”,文章开头直接点题,也引出了下文,叙写有关轮椅的故事。
B.“……谁也没有把握,唯朦胧地都怀着希望”,文章引用散文《看电影》中的语句,主要表达了母亲对“我”的担忧和内心的痛苦。
C.“那时我真的摇进了爱情,并且至今没再摇出来”,表达含蓄而有韵致,坐着轮椅的“我”与希米相识相知,她成了“我”的妻子。
D.电动轮椅给了“我”真正的自由,时隔三十几年,“我”坐着电动轮椅上了万寿山。文章写“我”坐在山上,思绪万千,心理活动丰富。
11.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2.文章最后一段说“有个回答突然跳来眼前:扶轮问路”,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扶轮问路”的内涵意蕴。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2025高一下·贵阳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樊迟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节选自《论语·颜渊》)
材料二:
齐宣王谓尹文曰:“人君之事何如?”尹文对曰:“人君之事,无为而能容下。夫事寡易从,法省易因,故民不以政获罪也。大道容众,大德容下,圣人寡为而天下理矣。《书》曰:‘睿作圣。’”宣王曰:“善!”
周公践天子之位,布德施惠,远而逾明。十二牧,方三人,出举远方之民。有饥寒而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以入告乎天子。天子于其君之朝也,揖而进之,曰:“意朕之政教有不得者与?何其所临之民,有饥寒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也?”其君归也,乃召其国大夫告用天子之言。百姓闻之,皆喜曰:“此诚天子也何居之深远而见我之明也岂可欺哉?”故牧者,所以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也。是以近者亲之,远者安之。
成王与唐叔虞燕居,剪梧桐叶以为珪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汝。”唐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封虞耶?”成王曰:“余一与虞戏也。”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遂封唐叔虞于晋。
王者何以选贤?夫王者得贤才以自辅,然后治也。虽有尧、舜之明,而股肱不备,则主恩不流,化泽不行。故明君在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重其禄,贤者进以显荣,罢者退而劳力。是以主无遗忧,下无邪慝,百官能治,臣下乐职,恩流群生,润泽草木。昔者虞舜左禹右皋陶,不下堂而天下治,此使能之效也。
(节选自《说苑·君道》)
13.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此诚A天子也B何C居之深D远E而见F我之明也G岂可H欺哉
14.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迟,字子迟,他与后文“子夏”都是孔子的弟子,二人同列“七十二贤”之位。
B.“易因”指容易沿袭,“因”与《鸿门宴》“因击沛公于坐”的“因”字含义不同。
C.“失职”指失去常业,“失”与《齐桓晋文之事》“无失其时”的“失”字含义相同。
D.“称”意思是颂扬、称赞,与《出师表》“先帝称之曰能”的“称”字含义相同。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尹文认为齐宣王应该采用无为且能够宽容臣民的理念治国,他还引用《尚书》中的语句加以佐证,齐宣王认可尹文的想法。
B.周公旦登上天子之位,任命十二州牧,每方派三人,外出考察远方的百姓,这样做能够使邻近的百姓亲附,边远的百姓安乐。
C.成王把梧桐叶剪成玉珪的形状,开玩笑说要用它分封唐叔虞,唐叔虞怕他反悔,就请求周公旦帮忙,最终得到了封地晋国。
D.即使是尧那样的明君,也不可能仅仅依靠自身来传布恩德、施行教化,更遑论使天下奸邪尽除,百官能理事,臣下乐于职守。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道容众,大德容下,圣人寡为而天下理矣。
②天子于其君之朝也,揖而进之,曰:“意朕之政教有不得者与?”
17.虞舜为什么能够“不下堂而天下治”?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2025高一下·贵阳开学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将进酒
李贺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①。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注】①鼍(tuó) 鼓:用鼍皮制作的鼓。鼍:扬子鳄。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前五句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描写了一幅奇丽熏人的酒宴图,场面绚 丽斑斓,有声有色,给读者极强烈的感官刺激。
B.中间四个三字句写宴上歌舞音乐,在遣词造句上更加奇妙。仅十二字,就将音乐歌舞之美描写得尽态极妍。
C.诗人写花瓣随风如雨而落,真是令人目眩神迷的美。但每一秒的美丽,都是以死亡为代价的,何等奢侈的美丽!
D.结尾二句猛作翻转,出现了“坟上土”的惨淡形象,劝人们不要像刘伶一样终日醉酒,最后因酗酒而死。
19.请从不同方面,简要分析本诗与李白《将进酒》的差异之处。
(2025高一下·贵阳开学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20.《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评论屈原《离骚》所写均为寻常事物但它的意旨极为博大,所举的事例浅近但表达的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 。
21.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中经常用美人香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了解释: , 。
22.《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屈原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相比,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 , 。
23.《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分析了《离骚》称引古代帝王来讽刺当世政治的句子是: , , , 。
24.《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评价屈原的《离骚》文字简练、表达含蓄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2025高一下·贵阳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近代以来170多年的奋斗史,新中国70年的发展史,犹如__________,激荡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那些浩瀚的技艺精巧的典籍、睿智的哲思,成就了中国号巨轮前行的不竭动力。伟大的民族精神,由无数中华儿女书写,又借历史之笔在一代又一代人中__________。中华民族的心灵史、精神史,犹如浩荡长河,每一个历史阶段,都以其时代精神为这条长河注入新的活力。这是传承积淀的力量,也是发展变化的力量。割断了历史,就割断了这样的精神脉络,让我们的心灵没有归处。我们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并不是要在历史的苦难上唉声叹气,__________要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民族之魂。正如鲁迅所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________)母亲给孩子讲述远古寓言,惩恶扬善的观念在幼小的心灵里生根;“说书唱戏劝人方”,杨家将、薛家将的故事__________数百年,忠、孝、节、义的内核从未改变;团圆佳节里看似烦琐的“老例儿”,寄寓了对家人的深情、对物产的敬惜。
2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黄钟大吕 星火燎原 而是 衍化
B.九鼎大吕 薪火相传 更是 衍化
C.黄钟大吕 薪火相传 而是 演绎
D.九鼎大吕 星火燎原 更是 演绎
26.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历史文化的滋养,既隐藏于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也彰显在简牍文书的字里行间。
B.历史文化的滋养,既彰显在简牍文书的字里行间,也隐藏于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
C.历史文化的滋养,既彰显在简牍文书的字里行间,更隐藏于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
D.历史文化的滋养,既隐藏于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更彰显在简牍文书的字里行间。
2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那些精巧的技艺、浩瀚的典籍、睿智的哲思,成就了中国号巨轮前行的不竭动力。
B.那些浩瀚的技艺、精巧的典籍、睿智的哲思,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成就了中国号巨轮前行的不竭动力。
C.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那些浩瀚的技艺、精巧的典籍、睿智的哲思,成了中国号巨轮前行的不竭动力。
D.那些精巧的技艺、浩瀚的典籍、睿智的哲思,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成了中国号巨轮前行的不竭动力。
(2025高一下·贵阳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正是因为真菌有如此①,我们生存的地球上才没有看到堆积如山的动植物残骸,所以说真菌在维护地球环境的清洁方面功不可没。生命进化中有许多不同有机体之间亲密合作或共生的故事,真菌是地球历史上最令人惊讶的共生行为的主要参与者。在大约5亿年前,真菌开始与植物合作,才让植物从水里爬上岸,在陆地上扎下根。数千万年前,( )。今天,菌根真菌仍被超过90%的植物所依赖。菌根真菌从植物根部获取必需的碳水化合物等养分,但同时也向植物的根系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酶类和水分,②。菌根真菌在“资源共享”的植物根系网中③,被称为“树联网”。
2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植物根系一直由真菌在充当,直到植物进化出自己的根系
B.真菌一直在充当植物根系的角色,直到植物进化出自己的根系
C.真菌一直在充当植物根系的角色,直到进化出自己的根系
D.植物根系一直由真菌在充当,直到进化出自己的根系
2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四、写作
30.(2025高一下·贵阳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⑴蝴蝶需经历蛹化阶段中艰难破茧的过程,才能翩翩飞舞,这是生命的蜕变与新生。其实,个人、国家、民族乃至文明的发展,也要经历“破茧”的过程。破茧而出,意味着成长、蜕变,更意味着在新境遇下的探索与开拓。
请以“破茧而出”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⑵生活常有晦暗时刻,但每因一缕微光——一句暖心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或自己的一份信念、坚持……而重新燃起希望。每一缕“微光”的背后,也会有一段故事。请以“微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C
3.B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不仅……更重要的是”错。原文中“改变了文化传承的方向”与“造就了一种全新的文化传承方式”是解说关系,而非递进关系。
故答案为: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进行对比”错。对比论证重在对事物间的差异性的揭示,而类比论证则着重于对事物间共性的展现。文中球类比赛中新老球员面对新的比赛规则时的表现和当今世界年长一代和年轻一代面对新变化、新规则的表现具有相同性,应为类比论证。
故答案为: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两个同等重要的因素”错。由“另一方面更是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所造就的”一句,可以看出后者更为重要。
C.“必然导致所有亲子”错。文化反哺同亲子两代人各自的身心特点有关,社会变迁只是引发文化反哺现象出现的外在的宏观背景;再者文化反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就总体而言,并不一定存在于所有的亲子两代之间。
D.“这正是文化反哺的意义所在”错。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可知,文化反哺的意义并非如此。
故答案为:B。
【答案】4.D
5.B
6.C
7.原则:不仅要考虑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要考虑其历史文化价值。
8.①采用合理的改造类型,节约了成本;②尽可能保留原有建筑的风貌,保护了工业遗产;③将工业景观融入城市发展,实现了可持续发展;④让市民共享改造成果,一举多得。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找到题干语句在原文中的具体位置,再结合上下文(全文)及文章感情主旨分层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它的衰退促成了第三产业快速发展”错误,因果倒置。根据原文“第三产业逐渐代替了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主导地位,导致了许多传统工业基地结构性衰退”可知,应该是“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导致了“传统工业基地”的衰退,属于因果倒置。
B.“正在逐渐地向城市的中心地带集中”错误,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城市化的蔓延造成内城经济的严重萎缩,被围合于城市中心地带的产业类用地被废弃”可知,并不是逐渐向城市的中心地带集中,而是被围合于城市中心地带的“传统工业基地”的产业类用地被废弃。
C.“对它的改造是城市发展的当务之急”错误,无中生有。根据原文“工业遗产的再开发也是我国城市发展转型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可知,并没有谈到“当务之急”,属于无中生有。
故答案为:D。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传统工业基地已被规定为历史遗产”错误。根据原文“到70年代早期,一些西方学者和政府机构就明确认为这些产业类地段是历史地段,并把一些城市20世纪初的工业区规定为历史遗产”可知,列为“历史遗产”的不是“传统工业基地”而是“一些城市20世纪初的工业区”。
故答案为:B。
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C.“……大量采纳一些老员工的规划设计”错误,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团队请来在首钢生活三四十年的老工人,老管理者一起帮助判断,充分参考他们的意见,尽量保留了建筑原有的风貌”可知,请来的是“老管理者”,是考虑其“意见”,不是“采纳规划设计”。
故答案为: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材料一中“这些传统工业基地乃是非传统的城市景观,是一种工业景观,对它们的开发再不能一铲了之,不仅要考虑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要考虑其历史文化价值。到90年代,城市的更新产生了更多不活跃的城市内部空间,其中包括衰退的产业类地段,这些工业遗产的再开发已成为全球性的普遍关注的问题”“而是通过改造和更新,让城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对工业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意识的增强,出现了大量的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功能空间类型,其中不乏成功的案例,像北京798艺术区、上海的八号桥等”可知,工业遗产的改造和更新应坚守的原则是:“不仅要考虑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要考虑其历史文化价值”或者“让城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或者“保护与再利用同时进行”。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依据材料二中“实现了对首钢工业记忆的延续和对北京城市西部独特风貌的保护”“尽量保留了建筑原有的风貌”可知,尽可能保留原有建筑的风貌,保护了工业遗产。
依据“制氧厂的造应性再利用按照其原有布局逻辑进行,对不同建筑采用了更多样的策略。对手冷却泵站,同样保留原有结构”“对于其它4座厂房,设计团队修改了结构,只保留底层的构造,在顶部增加了棱层和连接”可知,对于不同的工厂、厂房采用合理的改造类型, 节约了成本。
依据“将水体面积适当缩小,扩大绿地生态空间,形成丰富多变的群明湖景观节点序列,为城市居民提供多种形式的亲水空间。同时,基于群明湖开阔的景观视野,设计围绕群明湖铺设了长约3364米的健身步道,方便市民在活动之余,领略连续且多变的现代工业景观体系”可知,将工业景观融入城市发展,实现了可持续发展;让市民共享改造成果,一举多得。
【答案】9.C
10.B
11.①内容上,表达了“我”的认识和感悟:父母为“我”制作轮椅,包含着浓浓的爱,寄托着许多心愿;“我”更为母亲的离去深感悲伤和遗憾。②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父母为“我”制作轮椅的内容;开启下文,写与“福”字牌轮椅相关的内容,“我”走南闯北,到了更远的地方。
12.①“扶轮问路”是“我”对“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问题的回答,表面意思是“我”扶着轮椅,不断探寻前方的路,走向更远的地方。②也指“我”腿残后,依靠轮椅前行,不断追寻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前进之路。③表达了“我”对人生的思考:人生道路充满无限之问,不管未来面临着怎样的遭遇,都应该从容淡定,学会知足。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结构、主题理解、结构思路等角度分析判断。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重点,注意结合语境。
(2)本题考查分析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应从语句理解、修辞运用、结构手法、抒情技巧等方面分析艺术特色及作用,准确解题。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作用的能力。答此类题,通常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思考。内容方面要先概括句子的内容,然后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结构方面,则考虑其和上下文这间的关系,是否照应前文或标题,是否为下文某部分内容做铺垫,是否与某部分内容形成对比等关系。
(4)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该从修辞、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
9.ABD无误。
C.“可见‘我’的意志非常薄弱”错误,根据原文“两腿初废时,我曾暗下决心:这辈子就在屋里看书,哪儿也不去了可等到有一天,家人劝说着把我抬进院子,一见那青天朗照、杨柳和风,决心即刻动摇。又有同学和朋友们常来看我,带来大世界里的种种消息,心就越发活了,设想着在那久别的世界里摇着轮椅走一走,也算不得什么丑事。于是有了平生的第一辆轮椅,那是邻居朱二哥设计的。父亲捧了图纸,满城里跑着找人制作。用材是两个自行车轮、两个万向轮并数根废弃的铁窗框。母亲为它缝制了坐垫和靠背,后又求人在其两侧装上支架,撑起一面木板,书桌、饭桌乃至吧台就都齐备”可知,这些内容是为后文写父母为“我”制作轮椅做铺垫的,并不是说“我”的意志薄弱。
故答案为:C.
10.ACD无误。
B.“主要表达了母亲对‘我’的担忧和内心的痛苦”错误,根据原文“母亲推得沉重,但母亲心里快乐……母亲知道我正打算写点什么,又知道我跟长影的一位导演有着通信,所以她觉得推我去看这电影是非常必要的,是件大事。怎样的大事呢 我们一起在那条快乐的雪路上跋涉时,谁也没有把握,唯朦胧地都怀着希望”可知,主要表达的是对于我在文学之路上的探索,母亲心里是快乐的,我们都心怀希望。
故答案为:B。
11.结构上,根据原文“父亲捧了图纸,满城里跑着找人制作。用材是两个自行车轮、两个万向轮并数根废弃的铁窗框。母亲为它缝制了坐垫和靠背,后又求人在其两侧装上支架,撑起一面木板,书桌、饭桌乃至吧台就都齐备”可知,承接上文父母为“我”制作轮椅的内容;
根据原文“那是《丑小鸭》杂志社送的,一辆正规并且做工精美的轮椅,全身的不锈钢,可折叠,可拆卸,两侧扶手下各有一金色的·福’字”“这辆‘福’字牌轮椅,开启了我走南闯北的历史”可知,开启下文,写与“福”字牌轮椅相关的内容,“我”走南闯北,到了更远的地方。
内容上,根据原文“父亲捧了图纸……都齐备”“母亲便推着那辆自制的轮椅送我去……我们一起在那条快乐的雪路上跋涉时,谁也没有把握,唯朦胧地都怀着希望”可知,表达了“我”的认识和感悟:父母为“我”制作轮椅,包含着浓浓的爱,寄托着许多心愿;
根据原文“那是《丑小鸭》杂志社送的,一辆正规并且做工精美的轮椅,全身的不锈钢,可折叠,可拆卸,两侧扶手下各有一金色的‘福’字。除了这辆轮椅,还有一件也是我多么希望母亲能看见的事,她却没能看见:1983年,我的小说得了全国奖。得了奖,像是有了点儿资本,这年夏天我被邀请参加了《丑小鸭》的‘青岛笔会’。我执意要连人带那辆手摇车一起上行李厢,理由是下了火车不也得靠它”可知,“我”更为母亲的离去深感悲伤和遗憾。
12.根据原文“坐在山上,看远处天边的风起云涌,眺望地坛的方向,想那园子里‘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想那些‘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想我曾经的那些想:‘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可知,“扶轮问路”是“我”对“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问题的回答,表面意思是“我”扶着轮椅,不断探寻前方的路,走向更远的地方。
根据原文“尼采说‘要爱命运’,爱命运才是至爱的境界。‘爱命运’既是爱上帝--上帝创造了无限种命运,要是你碰上的这一种不可心,你就恨他吗 ‘爱命运’也是爱众生--假设那一种不可心的命运轮到别人身上,你就会松一口气怎的”可知,也指“我”腿残后,依靠轮椅前行,不断追寻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前进之路。
根据原文“而凡·高所说的‘经历生活’,分明是在暗示:此一处陌生的地方,不过是心魂之旅
中的一处景观、一次际遇,未来的路途一样还是无限之问”可知,表达了“我”对人生的思考:人生道路充满无限之问,不管未来面临着怎样的遭遇,都应该从容淡定,学会知足。
【答案】13.BEG
14.C
15.C
16.①宽阔的大路可以容纳众多的人,博大的美德可以包容天下臣民,圣明的君王少做纵欲扰民的事,天下就能治理得很好。
②天子在那些诸侯国君朝觐时,拱手行礼并使他们上前,说:“莫非我的政令教化有不得当的地方吗?”
17.①虞舜有识人之智,他在众人中选拔出禹、皋陶等贤才,使得不仁之人远离自身;②虞舜能任用贤能,他使贤才的爵位尊贵、俸禄优厚,让他们显赫荣耀。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学常识;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使他们的地位在不正直的人之上,这样就能使邪恶的人归正。”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使他们的地位在不正直的人之上,这样就能使邪恶的人归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的含义太丰富了!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离开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离开了。”
材料二:
齐宣王对尹文说:“国君的政事应该怎么办?”尹文回答说:“国君的政事,就是清静无为又能够宽容臣民。政事减少了,百姓就容易顺从;法令简省了,百姓就容易沿袭,所以百姓便不会因为政事而犯罪。宽阔的大路可以容纳众多的人,博大的美德可以包容天下臣民,圣明的君王少做纵欲扰民的事,天下就能治理得很好。《尚书》上说:‘宽容通达就能成为圣人。””齐宣王说:“好!”
周公旦登上天子之位,颁布德政,施行恩惠,边远的地方更加昌明。他任命十二州牧,(分为四方,)每方委派三人,外出考察远方的百姓。如有挨饿受冻而得不到衣食的人,有因打官司而失去常业的人,有贤才而不被举荐的人,将这些情况入朝向天子禀告。天子在那些诸侯国君朝觐时,拱手行礼并使他们上前,说:“莫非我的政令教化有不得当的地方吗?为什么你们治理下的百姓,有挨饿受冻而得不到衣食的,有因打官司而失去常业的,有贤才而不被举荐的呢?”那些诸侯国君回去后,便召集本国的大夫并把天子的话告诉他们。百姓听说这件事后,都高兴地说:“这果真是天子啊!不然为何远居深宫中,却能明察我们的情况?难道可以欺骗这样的天子吗?”因此所谓州牧,是用来打开四方之门、明察四方情况、通达四方意见的。这样就能够使邻近的百姓亲附,边远的百姓安乐。
成王与弟弟唐叔虞在一起闲耍,成王把梧桐叶剪成玉珪形状授给唐叔虞,说:“我用这个来分封你。”唐叔虞听了很高兴,把这件事告诉了他们的叔父周公旦。周公旦因此请求拜见成王,他说:“天子您封了唐叔虞吗?”成王说:“那是我偶尔与唐叔虞开的玩笑。”周公回答说:“我听说,天子没有戏言,话说出来史官要记载它,乐工要唱诵它,士大夫要颂扬它。”于是成王就把晋国封给唐叔虞。
做君王的为什么要选用贤才呢?君王只有得到贤才来辅佐自己,才能治理好天下。(不然的话,)即使有尧、舜那样的英明,而不配备重臣,那么君王的恩德就不能传布,教化惠泽就不能施行。所以英明的君王居于上位,应谨慎地挑选官吏,务必求得贤才,设置四位大臣来辅佐自己,有才智出众的人才来管理百官。要使他们的爵位尊贵,给他们的俸禄优厚;对贤才要进用并使他们显赫荣耀,对行为不端的人要黜退并让他们从事劳作。这样,君王就不会留下忧患,臣民中就不会有奸邪之人,百官能理事,臣下乐于职守,恩泽遍布众生,滋润草木。从前虞舜左有禹,右有皋陶,不下殿堂而天下得到治理,这就是任用贤能的功效啊。
13.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句意:这果真是天子啊!不然为何远居深宫中,却能明察我们的情况?难道可以欺骗这样的天子吗?
“此诚天子也”是完整的判断句,“也”表判断,中间不能断开,故应于句末B处断开;
“何居之深远而见我之明也”中,“何居之深远”和“见我之明也”两句形成对比相反关系,中间用连词“而”衔接,表转折,故在连词“而”前,即E处断开;
“见我之明也”中,“也”句尾语气词,“岂可欺哉”是省略句,应为“岂可欺(之)哉”,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故应于G处断开。
故答案为:BEG 。
1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A.说法正确。
B.说法正确。“因击沛公于坐”的“因”指趁机。句意:法令简省了,百姓就容易沿袭。/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
C.说法错误。含义不同。“无失其时”的“失”指错过。句意:有因打官司而失去常业的人。/不要错过时节。
D.说法正确。句意:士大夫要颂扬它。/先帝称赞他能干。
故答案为:C。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唐叔虞怕他反悔,就请求周公旦帮忙”错误,从原文“唐叔虞喜,以告周公”可知,唐叔虞听了很高兴,便把这件事告诉了周公旦,并非怕成王反悔而请求周公旦帮忙。
故答案为:C。
16.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容”,容纳;“下”,天下臣民;“理”,治理得好。
(2)“朝”,朝觐;“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上前;“意”,难道,莫非;“得”,得当。
17.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材料一原文“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的意思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离开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离开了可知,虞舜有识人之智,他在众人中选拔出禹、皋陶等贤才,使得不仁之人远离自身
结合材料二原文中针对“虽有尧、舜之明,而股肱不备,则主恩不流,化泽不行”给出的对策“故明君在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重其禄,贤者进以显荣,罢者退而劳力”,即英明的君王居于上位,应谨慎地挑选官吏,务必求得贤才,设置四位大臣来辅佐自己,有才智出众的人才来管理百官。要使他们的爵位尊贵,给他们的俸禄优厚;对贤才要进用并使他们显赫荣耀,对行为不端的人要黜退并让他们从事劳作,可知:虞舜能任用贤能,他使贤才的爵位尊贵、俸禄优厚,让他们显赫荣耀。
【答案】18.D
19.①主题情感:李贺诗书写生的快乐和死的悲哀,抒发由苦短人生所铸就的生命悲愁,郁结着对现实世界的无奈、压抑和逃避。\李白诗呈现虽怀才不遇,却藐视权贵,激愤而不衰颓、自信乐观的情感。
②艺术风格:李贺诗色彩浓丽、迷离凄冷、阴森扑朔,情感压抑。\李白诗大气豪迈,情绪起伏跌宕,飘逸酣畅。
③精神境界:李贺诗纤弱气馁、醉生梦死,精神软弱内倾。\李白诗倔强有力、自信昂扬。
④场面、意象:李贺诗呈现绮丽、美艳、奢华却又私密的饮酒场面,意象多为珠、玉 、花、雨、皓齿、细腰等秀美之物,美器、美酒、美乐、美人。\李白诗场面宏阔、意象磅礴。
⑤内涵多寡:李贺诗内涵比较单纯,只描摹酒席场面和个体感觉,着意表现悲愁。\ 李白诗内涵丰富、底蕴十足,万千况味。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对诗歌进行比较阅读的能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诗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注意意境的概括和手法的分析。
18.D.“劝人们不要像刘伶一样终日醉酒,最后因酗酒而死”赏析错误,诗的结尾“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意思是应该整天痛饮美酒,因为人一旦死去,就再也享受不到酒的乐趣了,是一种消极的、及时行乐的思想,而不是劝人们不要像刘伶一样终日醉酒。
故答案为:D。
19.本题需要对两首诗进行比较赏析,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
①主题情感方面:李贺的《将进酒》前半部分极力渲染奢华的宴会场景,但结尾“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流露出对时光易逝的悲哀。他感慨生命短暂,美好的事物(如青春、桃花)都会消逝,只能用醉酒来逃避这种无奈和悲哀。李白的《将进酒》中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等句子,体现出他虽有怀才不遇的愤懑,但依然自信乐观,对自己的才华充满信心,并且对权贵持藐视态度,饮酒更多的是一种豪放的表达。
②艺术风格方面:李贺诗中用“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等句,色彩浓丽,如“红雨”等词又带有一种迷离凄冷的感觉。整体氛围比较压抑,像“酒不到刘伶坟上土”这句给人一种阴森的感觉。 李白诗风格大气豪迈,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情绪起伏跌宕,语言表达上酣畅淋漓,有一种飘逸的美感。
③精神境界方面:李贺诗中的主人公是一种纤弱气馁的形象,在面对生命的短暂和无奈时,选择醉生梦死来逃避,精神比较软弱,且情感内倾。李白诗中的主人公形象是强有力的,充满自信,如“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情绪昂扬向上,体现出豪迈的精神境界。
④场面、意象方面:李贺诗中的饮酒场面是绮丽、美艳且奢华的,像是在罗帏绣幕之中,有精美的酒器(琉璃钟)、美酒(琥珀浓的酒)、美乐(吹龙笛,击鼍鼓)、美人(皓齿歌,细腰舞),意象多为比较秀美的事物。李白诗中的场面更加宏阔,像“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意象磅礴,如黄河之水这样宏大的意象,体现出广阔的意境。
⑤内涵多寡方面:李贺诗主要是描摹酒席场面和个人对生命易逝的感觉,重点在表现悲愁情绪,内涵相对单纯。李白诗不仅有饮酒的欢乐,还有对人生价值、权贵的看法等诸多内容,如“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内涵丰富,底蕴深厚。
故答案为:
①主题情感:李贺诗书写生的快乐和死的悲哀,抒发由苦短人生所铸就的生命悲愁,郁结着对现实世界的无奈、压抑和逃避。\李白诗呈现虽怀才不遇,却藐视权贵,激愤而不衰颓、自信乐观的情感。
②艺术风格:李贺诗色彩浓丽、迷离凄冷、阴森扑朔,情感压抑。\李白诗大气豪迈,情绪起伏跌宕,飘逸酣畅。
③精神境界:李贺诗纤弱气馁、醉生梦死,精神软弱内倾。\李白诗倔强有力、自信昂扬。
④场面、意象:李贺诗呈现绮丽、美艳、奢华却又私密的饮酒场面,意象多为珠、玉 、花、雨、皓齿、细腰等秀美之物,美器、美酒、美乐、美人。\李白诗场面宏阔、意象磅礴。
⑤内涵多寡:李贺诗内涵比较单纯,只描摹酒席场面和个体感觉,着意表现悲愁。\ 李白诗内涵丰富、底蕴十足,万千况味。
【答案】20.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1.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22.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23.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24.其文约;其辞微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属于情境理解型默写,难度比直接填上下句的题型要大,所以要求做到三点:一是熟练背诵,二是能理解文句,三是能准确书写。只有同时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不丢分。
20.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 所写均为寻常事物但它的意旨极为博大,所举的事例浅近但表达的意义却很深远 ”,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如指、类迩。
故答案为: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21.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 经常用美人香草作比喻 ”“ 在《屈原列传》中作出了解释”,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如洁、芳。
故答案为: 其志洁 故其称物芳
22.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 认为屈原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相比,光辉也毫不逊色 ”,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如
故答案为: 推此志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23.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 《离骚》称引古代帝王来讽刺当世政治 ”,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如喾、桓 、述、刺。
故答案为: 上称帝喾 下道齐桓 中述汤、武 以刺世事
24.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 评价屈原的《离骚》文字简练、表达含蓄 ”,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如微。
故答案为: 其文约 其辞微
【答案】25.C
26.B
27.D
【知识点】语句连贯;近义词辨析;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
25.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能力。第一空,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九鼎大吕:比喻说得话力量大,分量重。此句想表达新中国70年的发展史犹如庄严和谐的乐声激荡着国人的心怀,故填入“黄钟大吕”恰当,排除BD。
第二空,薪火相传: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星火燎原:比喻新生事物开始时力量虽然很小,但有旺盛的生命力,前途无限。此句想表达伟大民族精神代代相传,故填入“薪火相传”恰当,排除A。
第三空,而是:表并列关系。更是:表递进关系。此句想表达不能在历史的苦难上唉声叹气,要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民族魂,属于并列关系,故填入“而是”恰当。
第四空,引用之语未独立,句末标点符号放置引号外。引用之语能独立,标点符号放置引号里。此句为直接引语,句末点号应置于引号里面,故填入“。”恰当。
第五空,衍化:演变而产生质的变化。演绎:铺陈、表现。此句想表达杨家将、薛家将的故事以不同的表现形式流传了数百年,故填入“演绎”恰当。
故答案为:C。
26.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结合后文“母亲给孩子讲述远古寓言”“说书唱戏劝人方”“团圆佳节里看似繁琐的‘老例儿”可知,“隐藏于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与下文衔接最紧密,应该放在后面,故排除A项与D项;
“简牍文书的字里行间”与“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为并列关系,而关联词“既……也”表并列,由此可排除C项。
故答案为:B。
27.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多处语病。
一、搭配不当。“浩瀚的技艺、精巧的典籍”,应该改为“精巧的技艺、浩瀚的典籍”;“成就了动力”,应该改为“成为了动力”。排除 ABC。
二、语序不当。“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那些浩瀚的技艺、精巧的典籍、睿智的哲思”应该改为“那些精巧的技艺、浩瀚的典籍、睿智的哲思,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故答案为:D。
【答案】28.B
29.①强大的分解能力。②二者互利共生。③将树木连接起来。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这类题在新课标卷中是出现频率很高。它要求补写后的句子与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有时候还会有字数的限制。这类题除了考查语言连贯外,还有对压缩、仿写和推断能力的考查,是一种综合性题型。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同时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28.根据前句可知此处陈述的主语应是“真菌”,而A、D两项的主语是“植物根系”错误,与前句陈述对象不一致,应排除这两项。再根据“真菌……才让植物从水里爬上岸,在陆地上扎下根”可知,真菌的作用是帮助植物进化出自己的根系,而不是进化出自己的根系,所以应排除C项。
故答案为:B。
29.语段讲的是真菌的作用。第一空,根据后句“我们生存的地球上才没有看到堆积如山的动植物残,所以说真菌在维护地球环境的清洁方面功不可没”等信息,可知此处是说真菌具有分解动植物残骸,情节环境的作用,故可填“强大的分解能力”。第二空,据前句“真菌是地球历史上最令人惊讶的共生行为的主要参与者”“菌根真菌从植物根部获取必需的碳水化合物等养分,但同时也向植物的根系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酶类和水分”,可知此处是说菌根真菌和植物共生,二者获利,故可填“二者互利共生”。第三空,由后句中“被称为‘树联网’”可知,此处是说菌根真菌在“资源共享”的植物根系网中起到将树木连起来的作用,故填写“将树木连接起来”。
30.【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一、作文解析:
本次作文提供了两个题目供学生选择,分别是“破茧而出”和“微光”。
“破茧而出”要探讨个人、国家、民族乃至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破茧”过程,强调成长、蜕变以及在新境遇下的探索与开拓。写作指导:论点需明确,直接点明“破茧而出”的意义和价值。论据要充实,可以从历史、现实或文学作品中寻找相关案例进行论证。论证需合理,逻辑清晰,能够有力支撑论点。语言要流畅,书写清晰,确保文章易于阅读和理解。
“微光”要描述生活中微小而温暖的瞬间,这些瞬间可能源于他人的鼓励、自己的信念或坚持等,强调这些“微光”如何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思想要健康,传递正能量,展现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内容需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通过细腻的文字展现“微光”背后的故事和情感。语言流畅,书写清晰,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些温暖的瞬间。
【点评】“破茧而出”这个题目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启发性,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成长和变革的重要性。通过论述“破茧而出”的过程,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论证能力。同时,这个题目也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微光”这个题目温馨而细腻,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小美好,培养感恩和乐观的心态。通过记叙“微光”背后的故事,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叙事能力和细节描写能力。同时,这个题目也鼓励学生传递正能量,用文字温暖人心,传递爱与希望。
综上所述,这两个题目都具有很高的写作价值,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活、成长和变革等话题,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思想境界。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