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2 23:10: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年 级 高一 单元与课题 (纲要上)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
单元 整体把握 1.教学设计的依据:《高考评价体系》、课标和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为。 2.单元地位:本单元讲授的内容承接第五单元晚清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发展而来,是晚清中国转型接力跑的关键一棒,更是民主主义革命的最高潮,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这对于理解下一单元即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也大有裨益。从单元构成来看,能够使得学生感受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是时代的召唤,从侧面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基本能够掌握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过程,可以在自学的基础上把握革命的进程,需要强化对该阶段历史的时空观念的深化,渗透唯物史观的教育例如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辛亥革命的评价,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历史思维。对重点知识可以加强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的训练。
教学目标 1.了解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及局限性。 2.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 3.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 课程标准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教学目标 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并结合史料,归纳出资产阶级革命兴起的背景, 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2.通过建立时间轴,再现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武昌起义等),进而以多角度、全面的、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探究辛亥革命的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性。 3.结合上一目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孙中山及其题词》、《学习思窗》、老师展示去南京游学时的照片--《中山陵》等史料,知道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4.通过史料阅读,加深对孙中山等一批革命先行者的爱国情怀与牺牲精神的感悟,正确认知树立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志向。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及历史意义、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教学难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局限。
教学方法 讲授法、展示演示法(时间轴制作,思维导图)、合作探究、情景体验法
教学资源 与工具 教材,教参,教材上的史料,地图等; PPT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环节时间分配根据老师具体要求(时长)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相统一 描述教师活动,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描述学生活动,描述学生的具体动作,如:倾听、观看、回忆、思考、回答、游戏、练习、答题、自学等 描述每个教学活动的设计意图与宗旨,描述设计思路
预习 学习任务1: 为什么说辛亥革命的爆发是中国历史的选择,具有必然性。 1.老师做好本课的导学案, 以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导学案上把辛亥革命的含义写清楚有助于学生理解重大历史概念。(狭义:辛亥年1911年的武昌起义;广义:19世纪末起资产阶级革命者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及保卫共和制的一系列革命斗争。) 3.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历史唯物主义等。 1.预习方法: 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2.复习第五单元的重要历史发展线索的时间轴的基础上,完成四个学习任务并标明疑难问题。 3.通过导学案初步了解辛亥革命的含义。 4.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联系》的方法基本概括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意义。 5.学生结合孙中山题词和课本,知道三民主义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核心养和 关键能力: 1.时空概念、历史唯物主义等。 2.培养学生准确掌握重大历史概念能力。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学习任务2: 知道三民主义的 基本内容。
学习任务3: 了解武昌起义、民国的建立和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学习任务4: 运用已掌握的 “评价方法”评价 辛亥革命。
新课导入 (5分) 显示时间轴---中近史有两条主线:外国侵略和国家出路的探索和斗争,我们通过第5单元的学习了解了各个阶级的救亡图存的探索和斗争。那么这些斗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腐朽的清政府,在签订了辛丑条约后清政府成为了洋人的朝廷,他们会采取怎样的自救方法呢? 本节课是: 第六单元的第一课,因此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五单元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宏观上先掌握第六单元的重要历史线索和主要历史事件。 预设: 1.学生(小组展示)较好的利用时间轴,在历史时空框架下把握重要历史线索。 2.学生能够达到水平1.2。 培养学生的核心养和关键能力: 1.时空概念、历史唯物主义等。 2.掌握和运用知识体系的能力。
新课 第一子目: 辛亥革命的 背景--- 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的兴起 (8分) 学习任务1: 理解为什么说辛亥革命的爆发是中国历史的选择,具有必然性。 1.引导学生在第五单元的时间轴图基础上继续做时间轴。 2.导学案: 提问:本课导言邹容的《革命军》你认为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影响?(思想基础) 3.再以通过五个单元的教学学生已经能够掌握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联系》 全面分析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了,老师一定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4.引导学生阅读道清政府的清末新政。 通过合作探究能分析和概括说出 1.背景:(必然性) 政治: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不断加深②清政府的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加速其灭亡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迅速传播(革命军) 阶级: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积极准备 2.学生能够达到水平1.2。 培养学生的核心养和关键能力: 学生能够更好的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例如: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联系)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同时加强“学科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例如:历史、政治科)提高全方位学习能力。
第一子目: 辛亥革命的 背景--- 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的兴起 (4分) 学习任务2: 知道三民主义的 基本内容。 这些照片是老师去南京游学时拍下的有关《中山陵》的照片,同学们从这些照片中能提取到哪些信息呢? (老师要注重历史情境设计,让学生体验当时人们所处的历史背景,感受当时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及抉择。) 预设: 1.能说出三民主义在此基础上阅读《民报》能解读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2.学生情绪高昂,敬重革命先辈, 从而更加增强爱国情怀。 3.学生能够达到水平1.2。 培养学生的核心养和关键能力: 1.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素养 2.通过学习革命先辈为国家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精神,培养家国情怀。
第二子目: 辛亥革命的 过程--- 武昌起义 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7分) 学习任务3: 了解民国的建立和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及其意义。 1.情景体验: (展示)同学们,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充分体现了 中国近代史。其中有一副浮雕就是武昌起义浮雕。如果拿掉这幅浮雕你们觉得如何?谈谈为什么? 2.运用《辛亥革命形势图》了解革命过程。 3.《临时约法》的意义时老师引导学生与古代的政治对比,理解其意义。 预设: 1.在老师引导下通过合作探究《临时约法》意义。 2.学生情绪高昂,敬重革命先辈,从而更加增强爱国情怀。 。 培养学生的核心养和关键能力: 1.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理解历史进程中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以此培养史料实证与历史唯物主义观。 3.运用课本地图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同时再次提醒学生“学科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例如:历史、地理科),从而更好的掌握各学科知识。
第三子目: 辛亥革命的 历史意义 (7分) 通过背景和过程的学习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下面的问题 :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有人说胜利了,你是怎么认为的?请说明你的理由。 学习任务4: 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评价方法”评价辛亥革命。 引导学生运用“评价方法” ——多角度、全面的、一分为二的方法,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局限性。 合作探究并做出表格及老师补充点评。 预设: 1.学生运用“评价方法”主动合作探究并做出表格,基本能解释说明主要功绩与局限性。 2.学生能达到水平2.3。 培养学生的核心养和关键能力: 1.通过史料阅读与问题探究,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2. 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的能力。 3.鼓励学生多角度、全面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
课堂总结 板书 (3分) 主要由学生总结, 老师补充。 1.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节课的知识点,以简单的思维导图把握整体结构。 2.老师利用为板书。 3.老师补充并引导学生知道第六和第七单元的连续性:具有伟大意义的辛亥革命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仍将继续向新的阶段发展。(引导学生看看第七单元目录即可) 预设: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较好构思出思维导图。 板书: 培养学生的核心养和关键能力: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整体把握主要历史线索的能力(时空观念)及总结概括的能力。
课堂检测 (7分) 鉴于每节课都会采纳课文上的很多辅助教学的史料,以提高学生的解读史料的能力。 因此课堂检测以 选择题为主。 预设: 1.大多数同学能较好的完成。 2.比较熟练地运用选择题的方法。(排除法,每个选项的注解等) 3.老师快速检查学生是否按选择题方法做题及时给予点评。 培养学生的核心养和关键能力: 1.学生更好的掌握做选择题的方式方法。 2.巩固学生基础知识。(体现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基础性)
作业 (1分) 本课: 探究与拓展 (112页) 鉴于每节课堂练习以选择题为主, 课后作业以材料解析题为主。 老师强调学生做材料题的方法。 (审题抓关键词—读材料找有效信息—链接所学知识—组织答案答题) 预设: 通过五个单元的教学,部分学生走出《懒得做》的心态,并付诸行动,已经有了一定的提高。 但还有一部分学生仍出现“蜗牛爬行”情况。不过只要开始爬就是好现象老师不能气馁,对学生不能失去信心,反而更要鼓励他们。 多年的实践证明学生和老师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培养学生的核心养和关键能力: 1.提高学生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总结概括写作能力。 2.老师一定要检查批改,并面对面一对一的做出正确评价,鼓励学生改变学《懒得做》的思想,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老师虽累但学生的成长提升面前累也值得!)
5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