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2 23:11: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题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本单元第1课时,承接上一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主要内容为明朝的建立与灭亡:明朝建立后,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但是,高度专制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明朝统治当时已经面临重重危机。受到郑和下西洋、李自成起义、清军入关、沿海危机等内外因素的影响,明朝最后也走向了灭亡,由此下启下一课时“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围绕单元主题,本课时的教学主题为“明朝的强大与隐忧”,根据这一主题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主要有三条线索:明朝之大(明朝的统一与陆疆的治理)、明朝之强(郑和下西洋)、明朝之隐忧(专制集权的强化及世界大势下的沿海危机)。通过分别梳理明朝强大与危机的相关史实,引领学生认识到明朝强大,但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由此反思如今中国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了中国古代史前三个单元的学习任务,再加上初中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基础(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学生对明清时期的史实已有初步了解,对中国古代史的学习方法也已经有了初步心得。但在还不具备在史实基础上深入分析背景影响、探究史事之间的内在逻辑,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等方面的能力。在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体会唯物史观的科学性,理解不同时空条件下历史的延续、变迁与发展,史料实证并在此基础上对历史作出正确的解释等能力方面仍有更多进步空间,需要老师继续引导启发。
学习目标确定
1.能通过学习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了解历史发展的全面性(素养目标:唯物史观)。 2.能通过学习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欧洲殖民者侵占澳门和台湾等史实,将明朝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3.能通过分析史料,总结、归纳史料,从而得到对历史现象的正确认识,对郑和下西洋等历史史实作出客观评价(素养目标: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4.通过对课堂小结升华,使学生认识到要把握潮流、与时俱进、对外开放(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明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以及政治方面的重要变化 学习难点:认识明朝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学习评价设计
第一层次:识记明朝建立及统一的史实,知道加强皇权、边疆治理的措施。 第二层次:结合教材及相关材料,探究如何辩证看待君主专制的影响,认识明朝经略边疆的意义。 第三层次:从宏观历史角度,通过中西对比,感受明朝的隐忧。 第四层次:能够从时代出发,把握时代潮流,分析明朝落后的原因,并以史为鉴。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活动1 展示材料: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变局带来大挑战,也带来大机遇,我们必须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设问: 1368建立的大明王朝也遭遇时代大变局,那明王朝有没有把握机遇、顺势而为? 学生活动1 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把握了,郑和下西洋就是大明王朝的一大壮举。/明朝错失发展机遇,海禁让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今世界潮流的认识,抛出问题“曾经也遭遇时代大变局的大明王朝有没有把握机遇、顺势而为?”,由此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引入新课。环节二:大明之大教师活动2 朗诵:大一统颂 展示地图,创设问题情境: 结合教材分别指出A、B、C区域的主要民族。并说明明政府是如何经略这些地区的? 师生互评,归纳提升: 明朝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促进民族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学生活动2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梳理明朝建立及统一的相关史实。 读图学史:【读图学史】读明朝形势图,结合教材分别指出A、B、C区域的主要民族。并说明明政府是如何经略这些地区的? 交流展示:(A蒙古族:修筑长城、战争、和议;B藏族:封授、设机构、任用藏族上层人士管理;C女真族:奴儿干都司、封授)活动意图说明:培养学生概括材料的能力,通过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让学生理解、记忆明朝建立及统一的相关表现以及明朝经略内陆边疆的主要措施。培养学生阅读使用地图的能力,强化学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 环节三:大明之强教师活动3 利用课件展示材料,创设问题情境: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影响。 师生互评,归纳提升:“一带一路”绘就发展新蓝图。 “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 “一带一路”建设:从我国改革开放和长远发展出发;符合中华民族历来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符合中国人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天下观。 学生活动3 1.阅读教材及课件中展示的材料,梳理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时间、概况、特点)。 15世纪前期先后七下西洋,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达到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特点:时间长、规模大、范围广、领先世界。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教材内容概况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影响。 目的:打击敌对的政治势力;宣扬国威。 影响:积极:(1)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扩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消极:(2)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梳理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感受大明王朝的强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增进家国情怀;通过辩证的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影响,强化学生的唯物史观,并由此引发进一步思考——有没有一种兼顾经济发展和促进国际和平实现共赢的道路?进而联系现实“一带一路”。 环节四:大明之隐忧教师活动4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通过课件展示史料,创设问题情境:明朝政治制度因何而变、如何而变、变而如何? 2.利用史料,补充讲解明朝宦官专权。 “正常情况下,一切内外奏章由文书房登录后交司礼监由掌印太监转呈皇帝。皇帝阅后再逆行送内阁票拟。票拟之后,再返行文书房、司礼监,再经掌印太监之手呈皇帝审定。果系妥当,则令秉笔太监照内阁票拟批行,否则,再下内阁重拟。” —《监阁共理与相权游离》 明代设立东厂和锦衣卫,两机关作为皇帝的特务机关,依照皇帝诏令可通过秘密逮捕、私自刑讯来惩处所有官僚。 —— 摘编自《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概述》 3.师生互评,归纳提升:官僚机构对皇权的调节能力削弱,易导致政治黑暗,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学生活动4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问题探究:阅读史料分析,朱元璋为何废相?废相有何影响?明朝如何解决废相后的问题? 原因:历史原因:前朝丞相权势过重的教训。现实原因:废行省设三司相权扩大。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专权擅政。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影响:加强皇权;政务繁忙,效率低,易决策失误。 应对:设立内阁,协理政务。 2.基础梳理:设立内阁与宦官专权、明清朝代更替。 3.表格归纳: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对比。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设计明朝政治制度变化的相关问题链,引导学生认识明朝皇权的强化以及由此而来的封建制度的衰落;通过学生阅读史料、探究问题,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能力;通过对比内阁与宰相,提升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环节四:大明之隐忧教师活动5 (二)明朝在世界大势下的沿海危机 通过民族英雄戚继光以及地图创设新的问题情境:依据教材找出倭寇侵扰我国沿海的概况以及戚继光平倭的史实,欧洲殖民者对东南沿海的侵略史实。 名词解释:海禁。 师生互评,归纳提升:从“主动开放”到“故步自封”、西方殖民者侵略威胁初显。学生活动5 (二)明朝在世界大势下的沿海危机 1.依据教材找出倭寇侵扰我国沿海的概况以及戚继光平倭的史实,欧洲殖民者对东南沿海的侵略史实。 2.合作探究:结合史料分析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侵夺所产生的影响。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史料和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倭寇、欧洲殖民者侵略的相关史实,感受明朝面临的危机,并探究其对明朝带来的影响;通过学习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的光荣事迹,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升学生沟通学习能力。环节四:大明之隐忧教师活动6 通过课件展示材料,抛出问题:明朝的时代特征。 利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启发学生以史为鉴。 (综合研判世界发展大势,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我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我要明确告诉大家,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学生活动6 阅读材料,概括明朝的时代特征。 (强大,但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以史为鉴: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分析明朝在国家治理上带给我们的启示。 (把握潮流、顺势而为、对外开放)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引导学生概括在世界大势下的明朝的时代特征,回扣本课导入时的设问——明朝是否抓住时机、顺势而为;结合明朝错失发展良机这一基本史实,引导学生概括明朝在国家治理中带给我们的启示,以史为鉴。
板书设计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教学反思与改进
1.充分利用教材资料资源,提升学习效率。 2.凸显单元主题,整合教材内容,突出时代特征。 3.有效运用史料,学术前沿资料,小组合作探究,提升史学素养。 4.受课时、环境等因素影响,有些很好的视频资源没能在课堂上使用。 5.史料运用量较大,学生的深入探究与思考不足,须进行进一步优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