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一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试卷密封线内及答题纸上面的考生信息填涂清楚。所有试题答案
均须涂、写在答题纸限定的区域,答在本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请把正确选项的字母
填入答题纸的答题栏内。每小题2分,共50分。)
].都城是古代帝王所在的城市或主要的行政中心。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的期代有着不同
的都城。581年,杨坚建立隋朝,都城定在
A,大兴
B.东京
C.临安
D.大都
2,588年,附文帝杨坚命令杨率水陆大军50余万渡江作战,进攻江南的陈沏,589年,
陈后主被俘投除,陈朝灭亡。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A.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隋翻
B,结束了长期分裂,统一企国
C.夺取了陈棚政权,建立唐朝
D.击败了东西突厥,控圳西域
3.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盛极一时的隋随之灭亡。所灭亡最亚要原因是
A.隋场帝的爆政
B.大运河的开凿
C.啼文帝改草失败
D.李附起兵反附
4.唐太宗统治时期,勤于政事,虚心纳评,从普如流。有一位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
次的大臣、他死后,唐太宗痛借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他是
A.姚崇
B.规征
C.杜如晦
D.房玄龄
5、唐太宗把太子成年礼这一重大礼仪,由农忙的二月改在十月举行。进攻突厥这样的组要
战争,也放在十月到次年一月的冬闲时进行。以上材料说明唐太宗
A.以民为本,避免干扰生产
B.虚心纳谏,变革礼仪制度
C、普于谋略,选准作战时机
D.提倡节俭,减轻人民负担
6、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
A.“文爱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
七年级历史试题第1页共6页
1.唐朝出现了长安、洛阳、扬州等大都市;草市逐渐兴起:丝绸之路畅通。这说明当时
A.经济繁荣,社会安定
B.商业繁荣,交通发达
C.外交活跃,农业发达
D.政治安定,民族交融
8.天宝元年(742年),边军达到49万人,占全国总兵数85%以上。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
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与中央政权矛盾日深,终于酿成安史之乱。材料
说明安史之乱的爆发是由于
A.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
B.中央与地方力量严重尖衡
C.唐朝的统治遭到致命打击
D.战乱给北方人民造成浩劫
9.安史之乱爆发后,率军平叛,收复河北、河东,后收复长安和洛阳,被誉为中兴名臣的是
A.杨国忠
B.郭子仪
C.李林甫
D.房玄龄
0.黄巢率领起义军攻入长安,建立政权,并宣布要“洗涤朝廷”,把贪污的地方官吏处斩。黄
巢起义的直接后果是
A.唐朝形成落镇割据局面
B,使唐朝的统治由盛转衰
C.使唐朝受到致命打击
D.形成五代十国分立乱局
11.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历经
54年,每个政权统治时间平均约为10年,最短的不到4年。由此可知五代时期
A.经济有一定发展B.政权更迭频繁
C.政局相对稳定
D.弧土日益扩大
12.五代十国时期军阀混战,后梁军队三次掘开黄河挑防拒敌,造成连年水灾,人民流离死
亡。农民被迫反抗,要求消灭割据,建立统一国家。可见
A.分封同姓酿成八王之乱
B.社会危机下人民渴望统一
C.政权频繁更迭民不聊生
D.安史之乱造成了巨大破坏
13.在中国古代史上有这样一个民族,在9世纪以后从漠北西迁到河西走廊和西域,大多数
西迁到今新疆地区,逐渐与当地民族融合,成为维吾尔族先民的主体。这个古代民族是
A.突厥
B.回鹘
C.南诏
D.靺蝎
14.遣唐使将中国的很多风俗习惯带到日本,如五月初五的端午(阳)节、七月初七的七夕节、
七月十五的中元节、九月初九的重阳节等。这主要反映了
A.日本对中国影响深远
B.中国对日本影响深远
C.中日间文化相互影响
D.遣唐使喜好中国习俗
15.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唐诗题材丰富,风格多样,诗坛名家辈出。“笔
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诗圣”对“诗仙”的评价。“诗仙“诗圣”分别是
A.韩愈、李白
B.李白、杜甫
C.韩愈、杜甫
D.李白、白居易
七年级历史式题第2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