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位于《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的第2课,是继上一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后继续深入了解探究古代文明扩展下各帝国带来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本课通过三个子目(古代文明的扩展、古代世界的帝国、文明的交流)讲述了古代世界文明的交流情况以及各帝国的具体状况,重在揭示农业文明扩张的潜能,说明古代帝国的建立是农耕文明扩张的表现,同时也也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本课三个子目之间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农耕文明的扩张潜能是前提,帝国建立是扩张的表现,文明的交流是农耕文明和帝国扩张的逻辑结果。因此,第一子目为铺垫,第二、三子目是重点。本节课主要按照原因-表现-结果的逻辑线索进行组织教学,通过学习,学生需要能够认识到西方史学相关材料的重要性,并对其分析方法有所了解,能够理解文明扩张和帝国建立统治的关系,以及正确看待文明联系交流的结果,树立起正确的文化观。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经过初中和《中外历史纲要(上)》的学习,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对于世界古代历史这部分的基础知识有所掌握,知道了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希腊等文明的相关内容;简要地理解明白古代文明之间存在着早期联系。然而初中的学时的了解只停留于基础知识层面,并未对文明扩展的原因、帝国建立和文明扩张的关系等内容进行深入思考探究,且所学知识并未形成逻辑体系,仍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此外,基于已有知识基础,高中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辩证思维逐渐增强,身心发展逐渐成熟,更希望能够探究和教材内容相关更深层次的内容,因此,教师需要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渐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确定
1、知道古代文明的发展、拓展情况,正确认识其中的原因,培养学生在唯物史观基础上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2、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科书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的有效信息,认识分析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的不同特点以及其形成的不同背景条件,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史料解读、历史解释) 3、通过史料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概述各文明帝国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状况,认识各奴隶制帝国发展的不同特点,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 4、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梳理秦汉王朝与罗马帝国交往的过程,培养对人类文明交流历史的理性情怀。(家国情怀) 5、了解不同文明之间联系的存在以及各文明带来的影响,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尊重多种文化,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古代世界帝国的空间分布与文明交流 教学难点:理解世界历史在空间上建立区域联系与时间上的发展趋势一致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引领性) 学生活动(学生任务或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意图(设计意图或评价目标)
导入 新课 你知道这扑克里的四个老K都是谁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 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思考中迅速神入历史情境。
讲 授 新 课 一、积厚流广,薪火相传—古代文明扩展的原因 1、教师提问:人类文明产生的特点,完成问题: 古代埃及、印度、希腊、中国等文明呈现出独立发展的多元特征,这主要是因为( ) A.大河与高山阻隔了文明交流B.自然环境和历史发展的不同 C.生产力发展水平低限制交流D.政治动荡导致文明交流受阻 学生根据上节课知识回答:多邻近大河流域;明显多元化特征;基本独立发展。能分析多元的主要原因。 巩固上节课知识内容,为新知识学习做准备
2、问题探究:结合教材内容和以下材料分析古代文明为什么会由独立发展变成对外扩展连成帝国?哪些因素促使农耕文明的范围和影响不断扩大? 课件出示材料 农业文明具有一定的扩张性和外向性,原因在于: 其一,农业文明的发展使人口激增,有可能离开文明中心向四周迁徙。 其二,农业文明物质资料手段的先进性和可靠性,极易为文明周边原始部族所了解、所模仿。 其三,农业的先进性使生产出现了剩余,从而使一部分人能脱离农业而从事工商业,而工商业在本质上又是需要与外界交往的。 ——刘景华:《人类六千年》(上)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8-9页相关内容并结合课件材料,思考古代文明扩展的两种方式,并举例说明,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课件补充 史料一:据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载,约公元前630年前后,铁拉岛七年无雨,颗粒无收,于是铁拉人用抽签的办法从每两兄弟中选一人到非洲殖民。中签者泪流满面地离开家乡,结成生死与共的患难弟兄,终于在异乡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史料二:我们沿着大海生活,就像蚂蚁或青蛙围绕着一个池塘。 ——柏拉图 教师要求学生完成学思之窗问题:结合柏拉图的描绘和示意图思考古希腊人殖民扩张方式的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人口增多;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 学生自读教材,完成课件中的表格内容:武力扩张和移民两种方式。古希腊移民方式的主要特点是:沿海岸线建城邦,呈线状分布。 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和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培养学生提取教材有效信息,归纳理解能力。4、【课堂探究】结合教材,探究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的扩展方式存在哪些不同?
课堂探究总结:结合教材,探究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的扩展方式存在哪些不同?教师出示课件学生填表完成 文明类型农耕文明海洋文明扩展区域扩展方式扩展因素扩展影响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内容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二、征服移民、帝国建立--古代文明扩展的表现 1、早期帝国:教师课件补充赫梯帝国、埃及新王国和亚述帝国的有关内容 学生跟着老师思路观看课件地图及文字, 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波斯帝国:要求学生阅读课件及教材有关内容思考:西亚帝国版图如此大,民族如此复杂,如何维系统治?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课件问题要求学生回答:(1)波斯帝国实行行省制,由君主指定军队指挥官,在地方上实行军政分治,派监察官监督地方,建立驿道以便传递消息。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 A.维护中央集权 B.活跃国内经济 C.发展对外交往 D.监察地方施政 (2)约从公元前2000年开始,雅利安人陆纥向东,向南进入伊朗高原及南亚地区。进入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保留了其强悍善战的特性,并建立了强盛一时的波斯帝国;而进入南亚的雅利安人则变得养尊处优,于哲学思第,难以抵初外敌入侵。材料可用于说明( ) A.古代印度宗教环境的复杂性 B.波斯帝国统治方式的残酯性 C.古代印度和波斯的文化交流 D.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学生阅读教材和课件补充史料后回答: (1)中央:君主专制制度、君权神授。 (2)地方:行省制,行省总督与军事长官相互制约。 (3)官僚体制和税收: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3、亚历山大帝国:教师出示课件介绍亚历山大大帝: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帝国创造者,西方四大军事统帅之首。 16岁起,他就随父征战,挥师南下。18岁,他指挥马其顿军右翼,击败希腊联军。20岁,他以马其顿、希腊联军最高统率的身份,组织东侵。32岁,完成了大帝国的梦想,至今无人超越。 他是一个真正马背上的皇帝,一生东征西讨,没有打过一次败仗。前323年突然发病致死,没有指定继承人,导致帝国迅速瓦解。课件出示亚历山大扩张过程,然后对学生提出问题,结合教材内容概括亚历山大如何进行统治? 教师补充:推广希腊文化,打破了历史上形成的东、西方各自独立发展的模型,也就是希腊化进程,教师出示课件解释“希腊化”: 所谓希腊化是指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公元前 334 -前 323 年)后的三个世纪里, 古希腊文明和小亚细亚 、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 、埃及以及印度的古老文明相融合的一种进程。 学生分析后教师出示课件问题,考查学生理解问题能力 亚历山大东征后,在希腊化世界及其周边地区实际上形成了以西亚为中心,以地中海和中亚、印度为两端的新交通体系,在张骞到达中亚之前的公元前2世纪中后期,后来的丝绸之路西段(自帕米尔以西)实际上已经开通。这表明( ) A.希腊文明的传播对丝绸之路开通的贡献 B.丝绸之路的开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C.张骞为丝绸之路开辟作出决定性贡献 D.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自古以来就很频繁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①亚历山大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宣布君权神授,将政治、军事等大权集于一身。 ②地方实行行省制,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 ③推广希腊文化。 学生讨论后回答 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同时教师扩展知识点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为更好地解决相应问题提供基础。 培养学生联系相关材料解决历史问题能力
4、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476年-1453年):教师出示课件,并根据课文内容讲解:古罗马通过扩张把地中海变成了罗马的内海,这样的帝国市如何进行统治的?教师出示课件表格内容,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和所学过的知识(初中学习内容)进行填表完成 奴隶制帝国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地中海标称内海统治方式奴隶制迅速发展(军事征服) 政治:实行帝制(元首)、地方行省制 法律:以罗马法维系统治 文化:4C末基督教成为国教衰亡4世纪末帝国分裂,5 世纪后期西罗马帝国灭亡
学生读取课件中材料并回忆初中所学知识完成表格内容: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5、知识总结:教师出示课件,要求学生梳理古代世界三大帝国的统治概况,并指出其统治的共同点: 古代帝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崛起时间统治概况衰亡时间
学生观看课件表格,讨论后回答:(表格内容略) 统治的共同点:疆域辽阔,地跨欧亚非;制度继承关系,君主专制,行省制,奴隶制。 共同点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三、文明交流,互融共传—古代文明扩展的影响 1、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完成课件出示的表格:教师进行总结:文明扩展的影响: 一方面扩展途径充满着暴力和灾难; 另一方面在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途径表现 技术传播农耕技术:冶铁技术: 文化传播神话传说:雕刻艺术:字母文字:贸易往来丝绸之路:
学生阅读教材12页第三目内容梳理完成表格内容 培养学生阅读教材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小结 教师出示课件,学生齐读: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 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 最后教师出示习近平的话结束本课: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因丰富而发展。 ——习近平
板书设计
一、古代文明的扩展 二、古代世界的帝国 三、文明的交流
教学反思与改进
1、本课设计使用了较多教材之外的地图、文字史料,以及要求学生分析除去基础课文之外的课文辅助栏目,对于学生理解能力等的要求较高。所以在时间安排上比较紧张,45分钟内完成时间匆忙,学生还不能完全掌握好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世界史内容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且地图等跨度较大,理解难度较大。使用课件讲解虽然扩展的内容较多,但是讲课中忽略了板书内容,这是教学中最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后教学要注意改进。 3、课文内容和补充的史料之间存在脱节情况,加大了学生理解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