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2 23:23: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教科书版本及章节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七单元
课题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从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两个方面,说明1927-1937年十年间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生的重要变化,探寻历史发展变化的过程及趋势。第一子目从“宁汉合流”、国民政府继续北伐、东北易帜、民族工业的发展等几个方面,对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做了概要说明。与初中历史教科书相比,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民族工业的发展是新增内容,旨在补充介绍南京国民政府通知下的社会经济状况。第二子目通过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等基本事实,引出中国工共产党如何开辟和确立革命新道路。这一子目的内容侧重革命新道路的形成与实践,是本课的重点。第三子目对红军长征的原因、过程及意义做了介绍。
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对1927-1937年十年间的历史史实已经有了基本了解,并且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奋斗及开辟革命新道路有了基本认识。但是由于本课线索及概念相对较多,有些核心问题不能够运用唯物史观的相关原理去进行合理的阐释,因此在本课中,还需提高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相关原理进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确定
1.梳理教材时间线索,明确国民党统治时期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时空关系。2.通过欣赏《七律·长征》手迹,提高审美水平,能够感受美,鉴赏美,同时能够分析该手迹的史料价值,并且体会红军长征的革命英雄气概。3.通过与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对比及与苏俄对比,认识中国共产党建立政权的性质和为中国革命作出的巨大贡献。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难点: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建立
学习评价设计
1.小组互评2.教师点评3.生生互评4.自我反思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展示《七律·长征》手迹教师活动1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首先我们一起来鉴赏一首诗《七律·长征》。问题一:从书法鉴赏的角度对该手迹进行赏析。(可以让学习书法的学生来说一说,先说明这是真么书体,再分析其特点。)问题二:我们再从史料价值的角度来看这首诗,这首诗词对研究长征有哪些史料价值?问题三:再从诗词的内涵来看,该诗词表达了红军怎样的革命情怀?(可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学生活动1回答一:该手迹是草书,并且自成一体,为毛体。线条流畅,纵逸奔放,大气磅礴,自由潇洒。回答二:《七律·长征》为毛泽东亲笔撰写的诗词。毛泽东作为长征的亲历者,其诗词是研究长征历史的一手史料。诗词中所提到的五岭逶迤、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桥、过岷山雪山等地名,可作为文献史料,用于研究长征的路线和所遇到的艰难险阻。回答三:表达了红军在战略转移征途中不畏艰险,勇敢战胜千山万水和敌人围追堵截的英雄豪迈气概,反映了毛泽东和红军指战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革命抱有必胜的信念和对革命未来充满希望的情怀。活动意图说明:本环节主要创造鉴赏毛泽东诗词的情境,意在学生能够提高审美情趣,培养良好的审美意识,在鉴赏和朗诵的过程中,感受美、鉴赏美,达到美育培养的目的。同时作为史料,本首诗又能够落实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认识,增强对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的认同感,树立高远志向,培养乐观奋斗精神。环节二:梳理南京国民政府为巩固统治采取的措施教师活动2问题一:根据教材,梳理南京国民政府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宁汉合流后,南京国民政府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政府呢?根据材料分析。材料一: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国民党于1928年通过《训政纲领》,确定国民政府实行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种治权。稍后,国民政府颁布《中国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国民政府“总揽中华民国之治权”,由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五院组成。--《中外纲要》(上)第134 页行政院是五院之首、全国最高行政机关,设正副院长各一人。蒋介石多年将院长之职控于自己之手或者安排自己的亲信充任。南京国民政府的专制统治已经确立,为什么还要继续北伐?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和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有何不同?找一位同学进行对比。为什么说形式上统一呢,看地图,1929年的中国还存在大小很多军阀,只不过名义山听从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还有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建立的政权。问题三:官僚资本主义是指本国统治者凭借国家权力获得的资本,这种资本通常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运用国家政权力量,与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密切结合。利用政治特权,通过滥发纸币、募借内外债、商业投机等方式,残酷掠夺广大劳动人民而形成。从这里可见国民党代表的是哪个阶级的利益?学生活动2回答一: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秋宁汉合流。根据材料中:“国民政府“总揽中华民国之治权”蒋介石多年将院长之职控于自己之手或者安排自己的亲信充任”可知,南京国民政府是国民党专制通知的政权。回答二: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继续北伐。战争国民革命时期北伐南京国民政府北伐宗旨目标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全国打到张作霖讨伐对象孙传芳、吴佩孚、张作霖张作霖战争性质反帝反封建军阀争夺地盘和统治权结果合作破裂,革命失败形式上统一全国日本为阻止国民政府北伐,制造了“济南惨案”。日本见张作霖不能满足他们侵略的要求,,在皇姑屯将他炸死,同年底,张学良改旗易帜。全国形式上统一。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同时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回答三: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活动意图说明本环节意图使学生明确国民党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以盘剥和压迫人民为手段巩固其一党专制统治,使学生通过对比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并且能够理解教材中提到的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环节三: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教师活动3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31万多中国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杀,在此极端严峻的形势下,要不要坚持继续革命?如何坚持核名?这是摆在刚成立6年的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两个根本性问题。最终,中国共产党用实际行动做出了回答。那就是开辟一条革命新道路。问题一:找一位同学,根据教材树立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一步一步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材料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选举产生各级苏维埃政府,广泛吸收工农群众代表参加政权管理,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从1931年11月到1934年1月,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三次民主选举并颁布选举法则,许多地方参加选举的人占选民人数的80%以上。其他根据地也相继召开各级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各级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简史》问题二:根据材料分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政权?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成立了民主政权,又进行了土地革命,是工农群众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更加拥护中国共产党,壮大了革命力量。这些最终证明这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而这些成果都是在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失联的情况下取得的。所以遵义会议不仅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更标志这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从幼稚走向成熟。问题三:那么中国共产党开辟分革新新道路与十月革命相比,“新”在哪?问题四:中国共产党经过革命斗争的不断洗礼,在挫折中不断成长,终于探索出一天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新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哪些贡献?(给三分钟时间讨论)学生活动3回答一:1927年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中国共产党认识到领导自己的革命队伍进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开始人民军队的建设。这是开辟革命新道路的初步尝试。8月七日召开八七会议,制定了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并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大理论突破与创新。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以及朱毛会师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新道路的确立。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回答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民主政权。(学生继续梳理教材)蒋介石重兵围剿,共产国际脱离实际的指导,中共反了左倾错误,使得中央红军被实行战略转移。在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及其危机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红军长征历经艰难险阻,最终到达甘肃会宁会师,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养了骨干力量,也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的活动,住久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回答三:道路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理论新:创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回答四:1.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新道路2.推动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3.形成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央的领导地位。4.长征等革命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内涵活动意图说明体会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辛与困苦,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并且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继承革命文化,坚持唯物辩证法,运用联系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到中国人民和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教师活动4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时代的接力棒交到我们手中,我们就是建设中华的星星之火。请你结合教材139页问题探究的材料,谈谈长征精神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学生活动4长征精神在过去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力量,使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最终实现民族独立。长征精神现在使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向心力,激励中华民族不懈奋斗,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活动意图说明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联系社会现实,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立志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重任。
板书设计
“新”道路:道路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新: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贡献:1.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新道路2.推动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3.形成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央的领导地位。4.长征等革命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内涵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史事的面相某教师为学生做有关“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农村”的专题讲座,请你回答相关问题。教师首先出示了史料一:教师提问:(1)根据史料一概括“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农村”的面相。(2分)答案 政府采取各项积极措施改进农业,效果显著。接着,教师出示史料二:教师提问:(2)通过这一则史料,你还可以看到“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农村”的哪一面相?(2分)答案 农村赋税加重,地主和农民不堪重负。最后,教师又出示史料三:教师提问:(3)这则史料可与上述哪则史料相佐证?请说明理由。(4分)(4)综合上述史料,概述你眼中的“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农村”的面相。(4分)答案  (3)史料二。因为史料二、三都反映了农村赋税加重,农民遭受残酷剥削的现象。(4)面相: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下的农村既有农业快速发展、农产增加的一面,同时也存在农村赋税沉重、地主和农民负担较重的另一面。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国共关系彻底破裂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很快就走上了苏维埃革命的道路。在中国推行的俄国苏维埃革命模式,很快就遇到了中国政治、经济以及革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次次武装暴动的失败,清楚地证明了在中国不可能像俄国那样一下子掀起全国革命的形势。实行农村武装割据不可避免地成为共产党人的唯一选择。然而,无论是中共中央还是当时负有指导中国革命责任的莫斯科,都没有及时地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这一重要特色。直到1930年秋天之后,中共中央的工作重心才开始逐渐地从城市转移到了农村。——摘编自杨奎松《中国近代通史:内战与危机(1927—1937)》根据材料并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以“工农武装割据”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答案 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选择。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失败后,客观分析了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地区,领导井冈山军民开展游击战净,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革命政权。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后,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到1930年夏,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革命武装力量达到10万人,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课后说课反思
1.在教学内容上,本课围绕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主线进行内容设计。但有关“南京国民政府统治”这部分内容讲解太多,造成课堂主线不清晰,学生容易忽略主线和课堂重点。2.在处理教学难点的问题上,有关“长征精神”这部分的内容设计不够出彩,除去对《七律·长征》的有感情朗读外,教师的讲解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对全课的升华作用有限。3.在教学方法上,问题设置没有由浅入深,部分设问不合理,对教学起不到推动作用。此外,讲课速度偏快,学生反映思考时间过少;这节课给学生的探究时间较少,自主思考不足。
任务一:鉴赏《七律·长征》
书法:草书;飘逸、奔放、潇洒
史料价值:一手史料;研究长征路线的文献史料
革命精神:不畏艰险,英雄豪迈气概,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必胜的信念对革命未来充满希望的情怀。
任务二: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任务三: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1927初次尝试
1928新道路确立
1929思想建党政治建军
1931最终证明
1934红军长征
1935重大转折
1936转危为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