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3 00:28: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章节名称 辛亥革命 学时 1学时
课标要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历史局限性。
内容与学情分析 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包括三民主义主要内容,解读辛亥革命影响两部分内容。初中时期学生对三民主义的内涵和影响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教材也有简单的叙述,并在学思之窗中展开说明,这节课我将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阅读材料梳理三民主义具体内容,理解三民主义的提出对于结束君主专制制度,传播民主共和思想,促进中华民族思想解放的积极意义;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成立时期的土地革命,思考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则是这一节课的重难点,是检验学生是否对辛亥革命有全面、客观认识的重要标准,教材也给了专门一子目的内容进行阐述。针对这一问题,我将指导学生阅读材料从政治、经济、思想、革命任务等方面思考辛亥革命的积极影响和局限性。
内容分析 这一单元主要涉及两课,主要的历史事件一个是辛亥革命,一个是北洋军阀的统治。这两者不单单是时间的前后,他们也有因果联系。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是辛亥革命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的具体表现。除此之外,想学好这一单元,必须要将资产阶级的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与共产党对救国道路的探索联系起来进行相互比较,才能让学生深刻意识到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整个单元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提醒我们要用发展、联系的眼光看待这个单元。本课包括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三部分内容,这三部分是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主要以时间的先后为线索展示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影响,而学会辩证、客观、结合时代背景来看待辛亥革命是这节课的重点。
学情分析 这一部分的内容学生在初二的时候已有了大致的了解,学生常常会感到讲这一课是老生常谈而因此失去兴趣,所以这课更需要老师们从新切口切入,更深层次去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必要性、取得结果、给中国社会带来持久的影响;其次,高一学生还习惯用直观来感知知识,我们需要在丰富学生直观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学习目标 通过梳理时间轴,回忆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加剧与孙中山对救国道路的探索,认识个人思想的变化与社会历史背景息息相关通过梳理时间轴、研究四川保路运动路线图,说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及表现,认识到辛亥革命能取得一系列成果的深层原因通过梳理中华民国成立后各方力量对袁世凯的态度变化,整理辛亥革命的成就及阅读史料,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历史局限性,认识到评价历史事件要结合时代背景,要全面地、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4、通过阅读孙中山遗嘱,认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与担当,认识到共产党是孙中山事业的继承者和开创者
重难点 1.通过梳理时间轴、研究四川保路运动路线图,说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及表现,认识到辛亥革命能取得一系列成果的深层原因2.通过梳理时间轴、研究四川保路运动路线图,说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及表现,认识到辛亥革命能取得一系列成果的深层原因
学习策略 讲授法、读书指导法、课堂讨论法、启发法
学习环节 学习任务设计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落实目标
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提到每年的3月12日大家会想到什么? 学生观看材料并思考 引出孙中山先生对于救国道路的贡献,激起对其的敬仰之情
活动一少年励志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自救:从清末新政到预备立宪1、找学生完善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社会背景的时间轴,指出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积极地展开自救运动2、展示史料并提问新政能否扭转中国命运,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为什么?材料:新政启动后,地方各级官员大多数敷衍塞责,应付了事。新政实施的费用由中央向地方摊派,地方官员借机大肆搜刮,民众苦不堪言,这使清朝统治者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更加的紧张激化,各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这成为辛亥革命重要的社会基础。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梳理预备立宪过程、出示内阁成员名单提问预备立宪带来的影响他救:从改良之路到革命道路1、梳理孙中山成长历程,出示材料并提问孙中山在上书李鸿章失败后其思想有怎样的变化材料: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速其颠覆……显而易见,要想解决这个紧急的问题,清除妨害世界和平的根源,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向美国人民的呼吁》(1904年8月31日),《孙中山全集》第1卷 学生整理作业并回答学生阅读史料、思考并回答学生阅读史料并回答学生整理作业、阅读材料并回答 帮助学生了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引导他们将特定的史事与特定的时空相联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材料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到资产阶级革命兴起的必然性和伟大性
活动二改天换地篇 ——从辛亥革命到民国建立 1、展示材料并提问概括指出三民主义的内涵及意义播放视频,出示林觉民的《与妻书》并提问学生观看材料有何体会出示时间轴,要求学生归纳武昌起义成功的有利条件4、出示图片、史料并提出问题:如何理解保路运动与武昌起义的关系?“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要迟一年半载的。” ——孙中山5、出示材料并要求学生完成各方力量对袁世凯态度的思维导图材料: 公果能来归乎?与吾共扶大义,将见四百兆之人,皆皈心于公,将来民国总统选举时,第一任之中华共和大总统,公固不难从容猎取也…… ——黎元洪《复袁世凯书》 我认为,行动的时间已经到了,如果列强不欲担负使北京政府瘫痪的后果。袁世凯必须得到支持,因为他是稳定的保障。 ——《德驻京公使哈豪森致外电》 文不忍南北战争,生灵涂炭,故于议和之举,并不反对。倘由君之力,不劳战争,达国民之志愿,保民族之调和,清室亦得安乐,一举数善,推功让能,自是公论。 ——1912年1月2日孙中山发给袁世凯电文6、出示材料提出问题,辛亥革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材料1: 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清帝退位诏书》(1912年2月12日)材料2:任凭你像尧舜那样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样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样狡猾,再想要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梁启超 材料3: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万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448马力,1918年尾82750马力,约增加一倍。——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材料4:民国建立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理论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人剪辫子、女人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晴民国卷》材料5: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同盟会,早已处于十分涣散的状态,内部“意见不相统属,议论歧为万途”,起不了领导革命的作用。——李侃《中国近代史(1840-1949)》 学生思考并回答学生观看材料并思考学生归纳史事并回答阅读材料,整理思维导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帮助学生理解三民主义的影响;引导学生以史实为基础,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历史事件做出客观评价激起学生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之情引导学生从特定的历史背景理解具体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借助历史地图来分析问题、解释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到袁世凯就任大总统是多方力量对抗、妥协的结果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历史局限性引导学生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时空下,学会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问题
活动三:课堂小结 出示时间轴引导学生复救国道路的探索并出示孙中山遗嘱图片 学生思考并整理笔记 梳理近代救亡图存探索,引导学生思考救亡图存不仅要实现政治近代化,更要实现思想近代化,让学生感受自己是孙先生理想的继承者、实践者
活动四:达标检测 1、导致“皇帝倒了,辫子割了”的历史事件是A.清末新政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D.北伐战争2.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3.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A.立法服从于政治 B.行政服从于司法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4.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学生思考完成习题 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活动五:作业布置 准备材料并布置作业:作业1:整理材料观点,写出你的看法(要求:论点明确; 史论结合; 200-300字)作业2:制作中英近代资产阶级改革的对比表格材料: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政府向民国的和平转移。有学者将此称为中国版的“关荣革命”,我看是恰如其分的。我们看到,辛亥革命政权转移等一切重大政治议题,都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袁刚《国会与辛亥革命》 学生阅读材料完成作业 照顾不同学习基础、不同思维能力的学生,培养他们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辛亥革命一、少年励志 ——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二、改天换地 ——从辛亥革命到民国建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