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3 00:40: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学年度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高一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质量调研
历史试卷 2025.04
(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 100分)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标有“单选”的试题正确选项有1个;
2.标注“双选”的选择性类试题,有 2个正确选项,可以少选,不得多选。
一.“脸谱化”的李鸿章
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客主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聚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1874年12月12号
1.根据材料,李鸿章认为清朝面临的威胁来自何方?为应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清政府采取了什么相应的国防举措?
2.从海防角度看,甲午战争失败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2018年9月,国家文物局对大连庄河海域一艘沉没的军舰进行了水下考古调查,发现了主要舰体遗迹,提取出水的遗物达500多件。经确认,这是消失了124年的北洋海军沉舰“经远舰”。
3.结合以上出水又物,谈谈“经远舰”考古的史学研究价值。
4.图一是《时局图》的较早版本。近代革命家冯自由曾回忆戊戌六月赞泰感慨时事,特绘制一东南时局形势图'。”据此可知,该图绘制的年份应是()
A.1898年 B.1899年 C.1900年 D.1901年
5.图二是1940年在美国华盛顿国立档案馆发现的新版《时局图》,相较图一,它更关注时局哪些方面的内容?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大学士一等肃毅伯直隶总督李鸿章,器识渊深,才猷(猷:功绩)宏远,由翰林倡率淮军。戡平发捻诸匪,厥功甚伟·····复命总督直隶兼充北洋大臣·····去年京师之变,特派该大学士为全权大臣,与各国使臣妥定和约···遽闻溘逝,震悼良深···予谥文忠,追赠太傅,晋封一等侯爵,入祀贤良祠,以示笃念荩臣至意。
-1901年《御制原任大学士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一等侯赠太傅李鸿章碑文》
材料二:“(李鸿章)实中国之民贼,为爱新觉罗氏一家一姓之人。却为那拉西后一人一己之人···殄灭同类,剥丧民权,谓为鞑靼之功臣则有之,谓为中国之功臣则未也。
-1902年(革命党)《檀香山新中国报》
(1)材料一中提到李鸿章“戡平发捻诸匪,厥功甚伟”,这里的“发捻诸匪”是指()
A.白莲教起义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2)“与各国使臣妥定和约”中的“和约”是指()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如何评价李鸿章?
(4)两则材料对于李鸿章的评价为何会有差异?
(5)想要进一步了解李鸿章的相关史事,以下哪一史料的价值最高?请说明理由。
①长篇历史小说《李鸿章》②电视剧《北洋水师》有关李鸿章的片段
③梁启超《李鸿章传》④部分李鸿章奏折、书信的影印件
(6)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评价李鸿章?
二.近代以来的中国
7.根据提示,填写与下面时间轴有关的内容。注意填写内容与序号的对应。
8.根据第7题的提示,你如何看待1840-1919年的中国:
9.2021年6月3日,中共一大纪念馆全新开馆,前厅的正前方中间照壁为“日出东方-从石库门到天安门”历史组画。上海、嘉兴南湖、井冈山、瑞金、遵义、延安、西柏坡、北京......一个个光辉的红色地标,再现了中国共产党苦难辉煌的历史征程。请根据地点提示写出发生在下列地点的大事及其意义。(事件及意义与地点匹配正确者得分)
地点 事件 意义
上海 ① ②
井冈山 ③ ④
遵义 ⑤ ⑥
10.根据第9题的提示,简述并评价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奋斗历程。
11.综合上述材料,以下对先行者的探索说法正确的是 (双选)
A.经历了从个体到群体的过程 B.是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的运动
C.实现从器物到制度的探索 D.解决了近代中国根本问题
12.归纳以下三幅图片,中国社会分别出现了哪些新气象,推动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并从空间上归纳三幅图的特征。
13.近代不平等条约体系。将下列的字母填写到对应条约内容。(涂答题卡)。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①口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②通商:增开汉口、九江、南京等10处。
③通商: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④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⑤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⑥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⑦协定关税:在华进口货物关税税率与英国协商。
⑧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允许各国派兵常驻。
⑨拆除大沽口和北京通海沿线的所有炮台,准许各国在此沿线的战略要地驻兵。
⑩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
严禁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具有反帝性质的组织。
赔款4.5亿两白银。
14.澳大利亚人莫里循曾任《太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居住北京20余年(1897-1920)。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里,他不可能留下的是()
A.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照片
C.关于戊戌政变的通讯稿 D.与义和团冲突的日记
15.慈禧曾说:“我本来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期,因洋人欺负太甚了,也不免有些动气。虽是没拦阻他们,始终总没叫他们十分尽意的胡闹....我若由他们尽意的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攻不下来的道理?慈禧所称的“他们”是指()
A.太平军 B.洋务派 C.八国联军 D.义和团
16.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洋人的朝廷”是以下列哪个条约的签订为标志()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北京条约》
17.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中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严重后果是()
A.打开了日本封锁中国的大门 B.英国实现了对印度的占领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确立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
18.胡适曾俏皮地说:“北大是由于三只兔子(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都属兔)而成名的。”关于这“三只兔子”,说法有误的是()
A.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并延揽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前来任教
B.陈独秀在北京创办《青年杂志》,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
C.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D.三人所倡导的新文化运动推动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革新
19.这是当时20世纪初的一幅漫画,这幅讽刺漫画中讽刺的对象是()
A.清政府的顽固派大臣 B.“皇族内阁”的成员
C.袁世凯的专制统治 D.军阀混战和割据
三.救亡图存
20.近代思想的转变
1923年,梁启超应邀为《申报》建馆五十周年撰文。
材料一这五十年间......读书人的脑筋却变迁得真厉害。记得光绪二年有位出使英国大臣郭嵩焘......说“现在的夷狄和从前不同,他们也有二千年的文明。”......传到北京,把满朝士大夫的公愤都激起来了......到如今“新文化运动”这句话,成了一般读书社会的口头禅。
材料二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这种感觉,从鸦片战争后渐渐发动......但这一期内,思想界受的影响很少,其中最可纪念的,是制造局里头译出几部科学书。......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所以拿“变法维新”做一面大旗 -他们的政治运动,是完全失败,只剩下前文说的废科举那件事,算是成功了。......第三期新运动的种子,也可以说是从这一期播殖下来,这一期学问上最有价值的出品,要推严复翻译的几部书......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梁启超文集》
(1)根据提示,请将下列表格填写完整。
西学东渐
主题 核心思想 代表人物
了解世界 林则徐、魏源、徐继畬等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奕诉、李鸿章、张之洞等
救亡图存 进化论等维新思想 康有为、梁启超等
民主革命 孙中山等
科学启蒙 、马克思主义 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等
(2)据材料一,概括“读书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变化。
(3)结合所学,概述第二期中为改变“制度不足”进行的探索。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谈谈你如何看待近代国人思想的转变。
(5)陈独秀曾撰文写道:“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陈独秀旨在强调()
A.共和体制并不能为中国带来真正改变
B.巩固民主政体需要加强文化上的觉醒
C.北洋军阀的混战引发社会的强烈不满
D.政党政治的尝试只是一场荒唐的闹剧
(6)《中华文明史》指出: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A.阻止了民族危机的继续加深 B.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C.宣传了“师夷长技”的主张 D.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
四.何以共和
21.辛亥革命。
探究一:掌握革命的重大史实
(1)清王朝在辛亥革命中分崩离析,这是孙中山领导的党和人民一起推翻的结果”。这里“孙中山领导的党”,主要是指()
A.同盟会 B.兴中会 C.国民党 D.革命党
(2)下面所示是某个同学整理的课堂笔记,该同学记录的历史事件()
A.响应了黄花岗起义 B.推翻了南京临时政府
C.推动了同盟会的成立 D.重创了清朝的统治
(3)“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集中概括了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力追不舍的社会政治目标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方向,即要在中国建立一个真正的以“三权分立”为核心的近代民主国家。为此,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
A.《天朝田亩制度》 B.“明定国是”诏书
C.《钦定宪法大纲》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1915年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皇帝后,很快护国运动便取消了帝制:1917年张勋复辟仅仅维持了十二天就被迫逃亡。这实质上反映出当时()
A.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B.资产阶级无法领导民主革命
C.各派政治力量不断分化重组 D.军阀割据使共和制名存实亡
探究二了解革命思想的内涵
(5)请将下列孙中山革命思想按照表格配对。
主张:A暴力推翻满清王朝 B核定地价涨价归 C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内涵:A民权 B民生 C民族
革命纲领 具体主张 革命内涵
创立民国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平均地权
探究三解读分析革命的史料
材料一
1912年2月12日清帝正式下诏退位
材料二(我们)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我们知道了!我们醒觉了!
-毛泽东《民众的大联合》
材料四 1912年-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材料五民国二年(1913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戴君身着外国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君“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戴君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范小芳等《戴季陶传》
材料六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有效;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贵,不变更其条件。
-孙中山《告各友邦书》节选(1912.1)
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的,也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失败的,综合探究---探究三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是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
参考解析:
一.“脸谱化”的李鸿章
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客主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聚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1874年12月12号
1.根据材料,李鸿章认为清朝面临的威胁来自何方?为应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清政府采取了什么相应的国防举措?
威胁:清朝面临的主要威胁来自东南海疆,特别是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干涉
举措:建立近代海军,加强海防设施建设;通过签订条约,进行外交努力。
2.从海防角度看,甲午战争失败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意味: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中国海防的崩溃。由于战略失误、指挥不当以及武器装备的落后,最终导致了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使得中国失去了对东海的控制,中国的周边海域的制海权基本丧失。
2018年9月,国家文物局对大连庄河海域一艘沉没的军舰进行了水下考古调查,发现了主要舰体遗迹,提取出水的遗物达500多件。经确认,这是消失了124年的北洋海军沉舰“经远舰”。
3.结合以上出水又物,谈谈“经远舰”考古的史学研究价值。
研究价值:“经远舰”的考古发现具有重大的史学研究价值,其提供了关于晚清海军建设、中日海军实力对比以及当时舰船设计和建造水平的直接物证,对于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4.图一是《时局图》的较早版本。近代革命家冯自由曾回忆戊戌六月赞泰感慨时事,特绘制一东南时局形势图'。”据此可知,该图绘制的年份应是(A)
A.1898年 B.1899年 C.1900年 D.1901年
图二是1940年在美国华盛顿国立档案馆发现的新版《时局图》,相较图一,它更关注时局哪些方面的内容?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内容:关注当时时局下,许多还没有进入中国境内瓜分的国家。
说明:在图二下方还有学的等待列强瓜分以后再瓜分的国家,更进一步表现出中国在当时世界上所处的地位之低,毫无抵抗之力。
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大学士一等肃毅伯直隶总督李鸿章,器识渊深,才猷(猷:功绩)宏远,由翰林倡率淮军。戡平发捻诸匪,厥功甚伟·····复命总督直隶兼充北洋大臣·····去年京师之变,特派该大学士为全权大臣,与各国使臣妥定和约···遽闻溘逝,震悼良深···予谥文忠,追赠太傅,晋封一等侯爵,入祀贤良祠,以示笃念荩臣至意。
-1901年《御制原任大学士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一等侯赠太傅李鸿章碑文》
材料二:“(李鸿章)实中国之民贼,为爱新觉罗氏一家一姓之人。却为那拉西后一人一己之人···殄灭同类,剥丧民权,谓为鞑靼之功臣则有之,谓为中国之功臣则未也。
-1902年(革命党)《檀香山新中国报》
(1)材料一中提到李鸿章“戡平发捻诸匪,厥功甚伟”,这里的“发捻诸匪”是指(C)
A.白莲教起义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2)“与各国使臣妥定和约”中的“和约”是指(D)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如何评价李鸿章?
材料一高度赞扬李鸿章,认为其为匡扶社稷的忠诚楷模;材料二严厉批判李鸿章,认为其是维护封建王朝的“民贼”
(4)两则材料对于李鸿章的评价为何会有差异?
两则材料对于李鸿章评价的差异,受到二者的身份立场以及其所带有的主观目的影响;材料1是以清政府立场所颁布的碑文,希望将李鸿章塑造为忠臣的形象,以此激励其他官僚效仿,从而维系王朝统治;材料2则是同时期革命党报刊中的报道,冀图以自下而上革命形式推翻清王朝腐朽统治的革命党人,对于李鸿章维护清王朝的举动自然是严加斥责,进而宣传自己的革命主张。
(5)想要进一步了解李鸿章的相关史事,以下哪一史料的价值最高?请说明理由。
①长篇历史小说《李鸿章》②电视剧《北洋水师》有关李鸿章的片段
③梁启超《李鸿章传》④部分李鸿章奏折、书信的影印件
价值最高的史料:④李鸿章奏折书信影印件
理由:作为研究李鸿章相关史实的第一手资料,奏章和书信能够直接反映李鸿章当时的思想与参与的相关事件。
(6)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评价李鸿章?
评价: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开展洋务运动、签订《马关条约》等不平等条约。李鸿章作为封建统治集团的一员,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是为维护清朝统治。但是他作为统治阶级的一员,能够看到西方国家先进的军事技术和练兵方法,并认真学习研究还是很有发展眼光的。他创办江南制造总局、上海织布局、上海轮船招商局等一批近代工业企业,筹建北洋海军,客观上对西方国家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签订《马关条约》时,也敢于同日本据理力争的,但最终还是背负了一个千古骂名。我们评价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客观公正的进行评价。
近代以来的中国
7.根据提示,填写与下面时间轴有关的内容。注意填写内容与序号的对应。
①南京条约②英法联军③甲午战争
④辛丑条约⑤海国图志⑥太平天国运动
⑦洋务运动⑧戊戌变法⑨辛亥革命
⑩民主科学
8.根据第7题的提示,你如何看待1840-1919年的中国:屈辱与抗争并存,在灾难中砥砺前行。
9.2021年6月3日,中共一大纪念馆全新开馆,前厅的正前方中间照壁为“日出东方-从石库门到天安门”历史组画。上海、嘉兴南湖、井冈山、瑞金、遵义、延安、西柏坡、北京......一个个光辉的红色地标,再现了中国共产党苦难辉煌的历史征程。请根据地点提示写出发生在下列地点的大事及其意义。(事件及意义与地点匹配正确者得分)
地点 事件 意义
上海 ① ②
井冈山 ③ ④
遵义 ⑤ ⑥
①中共一大②)建党③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④中国式革命道路⑤遵义会议⑥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确立毛泽东为领导人,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10.根据第9题的提示,简述并评价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奋斗历程。
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1927年,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国革命走上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端,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召开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感悟;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带领着中国人民踏上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经过28年的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1.综合上述材料,以下对先行者的探索说法正确的是A C (双选)
A.经历了从个体到群体的过程 B.是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的运动
C.实现从器物到制度的探索 D.解决了近代中国根本问题
12.归纳以下三幅图片,中国社会分别出现了哪些新气象,推动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并从空间上归纳三幅图的特征。
新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开始觉醒; 新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新的组织: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三幅图片反映的史事均发在上海。
13.近代不平等条约体系。将下列的字母填写到对应条约内容。(涂答题卡)。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①口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②通商:增开汉口、九江、南京等10处。
③通商: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④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⑤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⑥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⑦协定关税:在华进口货物关税税率与英国协商。
⑧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允许各国派兵常驻。
⑨拆除大沽口和北京通海沿线的所有炮台,准许各国在此沿线的战略要地驻兵。
⑩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
严禁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具有反帝性质的组织。
赔款4.5亿两白银。
南京条约:①⑤⑦天津条约:②⑥马关条约:③④⑩ 辛丑条约:⑧⑨
14.澳大利亚人莫里循曾任《太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居住北京20余年(1897-1920)。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里,他不可能留下的是(A)
A.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照片
C.关于戊戌政变的通讯稿 D.与义和团冲突的日记
15.慈禧曾说:“我本来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期,因洋人欺负太甚了,也不免有些动气。虽是没拦阻他们,始终总没叫他们十分尽意的胡闹....我若由他们尽意的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攻不下来的道理?慈禧所称的“他们”是指(D)
A.太平军 B.洋务派 C.八国联军 D.义和团
16.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洋人的朝廷”是以下列哪个条约的签订为标志;(C)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北京条约》
提示:《辛丑条约》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南京条约: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BD为加剧......
17.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中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严重后果是(C)
A.打开了日本封锁中国的大门 B.英国实现了对印度的占领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确立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
18.胡适曾俏皮地说:“北大是由于三只兔子(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都属兔)而成名的。”关于这“三只兔子”,说法有误的是(B)
A.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并延揽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前来任教
B.陈独秀在北京创办《青年杂志》,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
C.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D.三人所倡导的新文化运动推动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革新
19.这是当时20世纪初的一幅漫画,这幅讽刺漫画中讽刺的对象是(C)
A.清政府的顽固派大臣 B“皇族内阁”的成员
C.袁世凯的专制统治 D.军阀混战和割据
三.救亡图存
20.近代思想的转变
1923年,梁启超应邀为《申报》建馆五十周年撰文。
材料一这五十年间......读书人的脑筋却变迁得真厉害。记得光绪二年有位出使英国大臣郭嵩焘......说“现在的夷狄和从前不同,他们也有二千年的文明。”......传到北京,把满朝士大夫的公愤都激起来了......到如今“新文化运动”这句话,成了一般读书社会的口头禅。
材料二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这种感觉,从鸦片战争后渐渐发动......但这一期内,思想界受的影响很少,其中最可纪念的,是制造局里头译出几部科学书。......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所以拿“变法维新”做一面大旗-他们的政治运动,是完全失败,只剩下前文说的废科举那件事,算是成功了。......第三期新运动的种子,也可以说是从这一期播殖下来,这一期学问上最有价值的出品,要推严复翻译的几部书......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梁启超文集》
(1)根据提示,请将下列表格填写完整。
西学东渐
主题 核心思想 代表人物
了解世界 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奕诉、李鸿章、张之洞等
救亡图存 进化论等维新思想 康有为、梁启超等
民主革命 孙中山等
科学启蒙 马克思主义 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等
师夷长技以制夷、自强求富、三民主义、民主科学
(2)据材料一,概括“读书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变化。
态度变化:从骄傲、固守传统文化到怀疑、否定、抨击传统文化。
(3)结合所学,概述第二期中为改变“制度不足”进行的探索。
探索: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发动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制,发动辛亥革命。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谈谈你如何看待近代国人思想的转变。
随着近代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国人思想深受触动而产生转变;向西方学习是国人思想但贯穿近代始终,随着转变的主要内容,先后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由浅入深的过程;国人思想转变过程是渐进的,对西方了解认识的深入而加速,从少数人接受到成为普遍共识,这些都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
(5)陈独秀曾撰文写道:“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陈独秀旨在强调(B)
A.共和体制并不能为中国带来真正改变
B.巩固民主政体需要加强文化上的觉醒
C.北洋军阀的混战引发社会的强烈不满
D.政党政治的尝试只是一场荒唐的闹剧
(6)《中华文明史》指出: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D)
A.阻止了民族危机的继续加深 B.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C.宣传了“师夷长技”的主张 D.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
四.何以共和
21.辛亥革命。
探究一:掌握革命的重大史实
(1)清王朝在辛亥革命中分崩离析,这是孙中山领导的党和人民一起推翻的结果”。这里“孙中山领导的党”,主要是指(A)
A.同盟会 B.兴中会 C.国民党 D.革命党
(2)下面所示是某个同学整理的课堂笔记,该同学记录的历史事件(D)
A.响应了黄花岗起义 B.推翻了南京临时政府
C.推动了同盟会的成立 D.重创了清朝的统治
(3)“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集中概括了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力追不舍的社会政治目标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方向,即要在中国建立一个真正的以“三权分立”为核心的近代民主国家。为此,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D)
A.《天朝田亩制度》 B.“明定国是”诏书
C.《钦定宪法大纲》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1915年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皇帝后,很快护国运动便取消了帝制:1917年张勋复辟仅仅维持了十二天就被迫逃亡。这实质上反映出当时(A)
A.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B.资产阶级无法领导民主革命
C.各派政治力量不断分化重组 D.军阀割据使共和制名存实亡
探究二了解革命思想的内涵
(5)请将下列孙中山革命思想按照表格配对。
主张:A暴力推翻满清王朝 B核定地价涨价归 C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内涵:A民权 B民生 C民族
革命纲领 具体主张 革命内涵
创立民国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平均地权
创立民国的具体主张是:主张C;革命内涵是:内涵A。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具体主张是:主张A项;革命内涵是:内涵C。
平均地权的具体主张是:主张B;革命内涵是:内涵B。
探究三解读分析革命的史料
材料一
1912年2月12日清帝正式下诏退位
材料二(我们)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我们知道了!我们醒觉了!
-毛泽东《民众的大联合》
材料三
材料四 1912年-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材料五民国二年(1913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戴君身着外国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君“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戴君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范小芳等《戴季陶传》
材料六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有效;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贵,不变更其条件。
-孙中山《告各友邦书》节选(1912.1)
(6)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的,也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失败的,综合探究---探究三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是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存在局限性。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推动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但同时,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