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三部分构成。主要讲述了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挽救民族危机而做的艰辛努力,发动了辛亥革命,结束了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等内容,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巨大冲击,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对辛亥革命的认知停留在基础知识层面,因初高中重难点的不同未进行系统的深入学习。只能说,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另外,通过调查,学生对三民主的内容及关系存在疑惑,尤其是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认识不足,未能对辛亥革命形成客观的合理的历史解释。基于此,本节课的重难点也就设置为三民主义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三、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通过学习,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理解认识辛亥革命的成果及思想实践的特点,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辛亥革命》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辛亥革命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3、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运用文献史料及后人研究评论性材料,解读印证辛亥革命的特点、意义,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辛亥革命是一次更具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5、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辛亥革命所反映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
在研读《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内容基础之上,综合本校校情,确定本课的重难点如下:
1.重点: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影响
2.难点:多角度认识辛亥革命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五、课前准备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六、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展示图片
教师讲述:20世纪的三次历史巨变,产生了三位历史伟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带领中国人民醒了过来。
展示 辛亥革命的概念
【讲授新课】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P108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时,清政府有哪些自救措施?结果如何?
自主学习
1、“新政”的内容:与戊戌维新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但更为广泛深入。清政府力图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
2、“新政”的结果: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这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问题情境一: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P108-109及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孙中山又是如何建立同盟会并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的?
自主学习
1、孙中山是广东省山县人,出身于农民家庭,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了西方式的近代教育。
2、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孙中山深知改良道路不能挽救国家,于1894 年11 月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
3、1905 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从此,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开始了。
4、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孙中山还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1911 年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
合作探究
三民主义的内容与评价
纲领 含义 地位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用革命手段推翻 清政府统治 前提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 资产阶级共和国 核心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 补充发展
评价:
⑴性质: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
⑵进步性:
①表达了资产阶级政治上、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②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⑶局限性:(这是由孙中山所处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决定的)
①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
②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问题情境二: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在革命形势的推动下,清政府是如何进行预备立宪的?结果如何?
自主学习
1906 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1908 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1911 年5 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问题情境一: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10内容,指出武昌起义的背景有哪些?经过及影响如何?
自主学习
背景:1911 年5 月,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马上又出卖给英、法、德、美4 国银行团,引发保路运动。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后,清政府抽调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
合作探究
辛亥革命的背景条件
(1)经济基础:清末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资产阶级力量发展。
(2)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特别是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的影响。
(3)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的建立和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
(4)军事基础:同盟会发动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了民主革命进入高潮。
(5)有利时机: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保路同志军起义,湖北防务空虚。
自主学习
起义经过及影响:1911 年10 月10 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随后,起义军很快控制了武汉三镇,并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 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图片情境
问题情境二: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指出中华民国是如何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与评价如何?
自主学习
(1)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 年1 月1 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等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问题情境三: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P111,指出辛亥革命的成果是如何丧失的?
自主学习
1、袁世凯在英国等列强支持下,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诱使其展开和议。袁世凯随后又以南方革命党的共和要求,对已束手无策的清政府施压。
2、1912 年2 月12 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清王朝结束了统治。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就这样落到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
图片情境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与北洋将领合影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问题情境一: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P112,指出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自主学习
1、进步性: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1)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2)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思想的牢笼;
(3)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局限性:
(1)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它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大多数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这是辛亥革命历史局限性的基本体现,也是留给后人的根本教训。
知识拓展:关于辛亥革命胜利还是失败
对辛亥革命的结局,传统观点一般认为,这场革命既胜利,又最终失败。言其胜利,主要是鉴于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言其失败,主要是因为革命胜利果实未能保持和巩固,南京临时政府很快完结,政权最终落于袁世凯等军阀之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年来有的学者对这种观点提出异议,认为既胜利又失败的表述似有自相矛盾之嫌,衡量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应当主要从革命者所应担负和所能担负的两项基本任务,既推翻清王朝的民族革命和建立民权政治的政治革命所完成的情况去考察:就推翻清王朝而言,辛亥革命无疑是胜利了;就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来说,尽管不能说辛亥革命取得彻底胜利,但也不能说它的结局就意味着失败。有的论者更明确提出,辛亥革命作为近代中国一次有广泛群众参加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已经成功地完成了它应该完成的历史使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它有终结,但不是失败。
辛亥革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无论从哪个方面讲,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都不具备彻底铲除腐败社会机制,建立更新机制的能力。从主观角度看,中国民族资本自身发育严重不良。从客观角度看,阻碍中国进步的反动力量远远大于资产阶级,辛亥革命的失败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尽管如此,辛亥革命仍可称是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为它对封建体制的冲击、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对进步意识的弘扬、对风俗习惯的革故鼎新与激浊扬清都是空前的,尽管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最根本的任务,但是它留下的经验和教训成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为薪火相传的后来者提供了极好的借鉴。毛泽东同志正是从前辈的革命历程中悟出了革命纲领、革命政党、农民问题、武装斗争、革命中心等关键性问题的解决方法,才积小胜为大胜,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由此可见,简单地讲辛亥革命成功还是失败都不是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应该进一步拓宽历史的视界,而不是简单下结论。
【本课小结】
孙中山先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历史伟人,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 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精力。他主张“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敢于向几千年来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皇权制度 和一切阻碍社会进步的反动势力宣战。他最早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期望中国迎头赶上世界上先进的国家,并为推动实现这 个美好理想而顽强工作。他历经险阻,但百折不挠,忠实地实践了他所说的“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誓言!
七、教学评价
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及“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相关要求,将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学习及掌握情况划分四个层次。
第一层:能够认识辛亥革命爆发前夕中国的社会状况及当时的国际形势;能够阐述辛亥革命的经过以及影响;能够阐述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到辛亥革命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
第二层:能够运用历史时间轴和历史地图,分析辛亥革命前夕中国面临的严峻处境;能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辛亥革命是一次更具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第三层:能够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理解认识辛亥革命的成果及思想实践的特点;能够从不同角度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第四层:能够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挽救民族危机所做的种种努力的视角阐述辛亥革命的发生与帝制的终结、建立民国的艰辛,认识到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是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换来的,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板书
1、新政与预备立宪
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活动
辛亥革命 1、武昌起义的背景、经过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2、中华民国的成立
3、革命成果的丧失
3、辛亥革命的意义 进步性
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