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宁古五校教学联合体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质量监测
高二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学家在广西桂林晓锦遗址中,发现非常多的灰坑、柱洞、烧陶用火遗迹和墓葬。该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炭化稻米,经鉴定其品种属亚洲地区的一种“粳稻”。据此推断,当时该地区
A.农业成为先民主要生活来源 B.受到了良渚文化的影响
C.自给自足农业模式已经形成 D.先民逐渐走向定居生活
2.《管子》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材料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A.依山傍水,因地制宜 B.遵循礼制,合理布局
C.顺应自然,天人合一 D.尊卑有序,等级森严
3.表1为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医学发展情况(部分)。据此可知,我国古代医学的发展
表1
朝代 发展情况
隋 杨上善奉敕编撰《太素》
唐 中央置太医署,分医学为四科······地方也广泛设立医学校教授医学
宋 设立校正医书局,校定古代医书,编写本草、医方,并刊刻印行
元 现存最早的宫廷处方《御药院方》于至元四年刻板成书
A.源于大一统的体制 B.得益于政府的支持
C.以继承传统为宗旨 D.由宫廷医生所主导
4.五代时期,房产税在一些地方已成正式税种,名为“屋税”。赵宋立国后,将“屋税”定为正税,被视为城郭赋税的主项。后来,随着实际情形的日趋复杂,城郭赋税的征收出现了从地产物业走向综合家业评估的趋势。上述变化源于
A.国家赋税制度的完善 B.城市功能的弱化
C.重农抑商政策的质变 D.城镇经济的发展
5.表2所示为乾隆十四年(1749年)山东半岛与南方诸省部分商船贸易统计情况。由此可知,当时
表2
起航地 目的地 载运商品
南下商船 胶州 乍浦(现浙江嘉兴) 青豆、白豆、绿豆、柿饼
胶州 江南 豆、豆油、猪、柴草、红枣
北上商船 厦门 胶州 苏木、碗、糖
泉州同安 胶州 糖、茶、粗碗
江南 胶州 纸货
A.海外贸易有所发展 B.区域经济特色较为鲜明
C.运河商业贸易繁荣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6.1862年,上海某洋行刊登广告,表示愿意接受“任何一家本地钱庄庄票或其他合格票据作为偿付保险费的手段”。随后,外国银行在取得一定担保的情况下,开始接受庄票的贴现业务(金融术语,实际上是贷款性质的资产业务)。洋行这些活动反映
A.列强侵华进入资本输出阶段 B.民族工业获得了资金支持
C.列强寻求扩大对华经济侵略 D.中国金融机构实现近代化
7.表3为1895-1927年间全国铁路建设资金中内外投资投入总量及其所占比重统计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国
表3
类别 数量(百万元) 比重(%)
内资 国家资金 69.8 6.0
民间资金 110.4 10.0
外资 直接投资 295.9 26.4
间接投资 647.6 57.6
A.政府投资推动工业结构优化 B.铁路建设半殖民地色彩浓厚
C.西方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D.官僚资本膨胀制约铁路修筑
8.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对学校体系、课程设置等做了具体规定,直接把“尚武”与“忠君”“尊孔”等内容定为教育宗旨,还规定几何代数、植物动物、体操等课程的课时,其中读经讲经以45课时居于榜首。由此可知,该《章程》的颁布
A.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 B.体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C.意在应对严重的统治危机 D.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废除
9.据不完全统计,1950-1953年,全国共出版卫生宣传通俗小册子及画刊约4000万册,挂图和招贴画约450万份;组织讲演会754000多次,听众达4070万人次;举办展览会13700多次;放映幻灯片43400多次,观众达1200多万人次。这些举措有利于
A.全民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 B.提高全社会的医疗卫生水平
C.杜绝传染病在国内的传播 D.调动民众力量参与卫生治理
10.截止2020年,总部位于杭州的连连国际逐渐搭建起遍及全球的新支付网络,支持全球20多个电商平台,覆盖100多个国家,支持10多种币种,累计服务50万跨境电商卖家。这反映出
A.“一带一路”打造了国际区域合作新平台
B.中国跨境电商“走出去”仍面临诸多挑战
C.跨境电商推动了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D.贸易、金融现代化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机遇
11.阿拉伯帝国建立后,实行促进商业发展的政策,还颁布了航运法律鼓励运输和交通。奥斯曼帝国建立后,采取了与阿拉伯帝国类似的政策,还与西方商人签订优惠的商业条约,以发展对外贸易。据此可知,两者举措的共通之处在于
A.扩大了统治的经济基础 B.巩固了文明交流的成果
C.稳定了亚欧的经济格局 D.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
12.12-15世纪,大西洋沿岸的很多海港城市出现大量银行,海外探险的商人会在此换取当地通行的货币,以缓解携带大量货币航行的不便;同时,银行发行的公共债券可以自由转让,成为一种支付手段。据此可推知,当时
A.银行诞生助推世界金融体系建立 B.资本输出促进世界市场形成
C.商业经营方式创新推动经济发展 D.海外探险推动贸易格局变化
13.英国近代第一条运河是1757年开通的桑基运河,随之布里奇沃特运河于1761年7月通航,1835年伯明翰--曼彻斯特运河的竣工通航,标志着英国运河系统的构建基本结束。英国近代运河体系
A.满足了国内军事斗争的需要 B.适应大宗物资运输的需要
C.以蒸汽轮船广泛运用为前提 D.推动海外市场的快速扩展
14.20世纪初,美国福特公司创立的生产流水线大大降低了汽车生产成本和售价,小轿车第一次成为人民大众的交通工具,福特公司的市场份额也迅速上升,在美国汽车行业占据了绝对优势。这种状况客观上
A.顺应了生产社会化的趋势 B.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出现
C.契合了利益最大化的追求 D.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15.表4是1928年与1940年苏联主要产品产量与城市化水平简表。这可用来说明当时苏联
表4
主要产品产量 城市化水平
钢 (万吨) 煤炭 (万吨) 棉织品 (亿米) 谷物 (万吨) 城市人口 (万人) 占比(%)
1928年 430 3550 26.78 7300 0.13 19%
1940年 1830 16600 39.54 9500 70 33%
A.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显露 B.工农业得到均衡发展
C.现代化模式的发展特征 D.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
16.图1为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就业人口分布变化(单位:%)。这种变化
图1
A.源于二战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B.导致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尖锐
C.反映日本经济在二战后的崛起 D.表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比例失衡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第17题8分,第18题8分,第19题2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15世纪,达芬奇留下了大量准确的人体解剖图。16世纪,比利时医生萨维利开拓了新的人体解剖学,西方医学走上了科学探索的新时代。1628年,英国医生哈维发表血液循环理论,标志着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医学新纪元开启,但医学依然受宗教思想的束缚。18世纪,越来越多的医学界人士摆脱宗教势力的禁锢,致力于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和规律。器官病理学成为这一时期医学成就的里程碑,体液病理学被推翻。19世纪,自然科学和技术更加快速的发展,西方医学在药理、诊断、免疫、麻醉等方面取得了进步。
-摘编自余前春主编《西方医学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近代西方医学发展的因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作为传统甘蔗糖业大国,中国糖业史研究与其历史地位极不相称。明清糖业史研究的传统观点一:糖品价格随产量不断递增而持续走低;观点二:糖品消费扩张动力源于甘蔗种植生产规模的扩大。表5为辨析两个传统观点而搜集整理的史料。
表5
序号 史料来源 摘要
① 宋应星《天工开物》(1637年刊本) 明代广泛使用一牛驱动立式双木辊压蔗、品字型三铁锅煎熬蔗汁、黄泥水淋瓦溜中糖清漏糖。
② 尼古拉斯·塔林《剑桥东南亚史》 17世纪中国的蔗糖精制方法和技术传入爪哇、暹罗等地区
③ 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 运销的中国糖价格变化记录:17世纪中期维持每担2.5两左右;1722年每担3两;1792年,糖价增至每担5两;1827-1832年维持每担6.50两左右。
④ 傅崇矩《成都通览》 四川地区的南溪,1830-1860年,每担糖价5两;1880年每担糖价7.2两;1910年,每担糖价9两。
⑤ 《日本调查资料中清末民初的中国砂糖业--以<中国省别全志>及く领事报告资料>为中心》 四川、广东、福建等蔗糖经济地区,发明三牛驱动立式双石辊、孔明灶、压泥滴漏法(覆土法),普遍存在制糖手工工场。
⑥ 中国精糖制造公司职工回忆录 1878-1927年间,精糖价格从每担4美元剧烈波动到40美元。
(1)选取表5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史料,提出一个与传统观点不同的新见解。(要求史料写出序号即可)(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明清糖业史研究的新出路。(4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 汉唐时期都将粮食视为国家管控的战略物资,以国有官营的方式统一管理粮食调运、中转、分配。汉唐用以储备粮谷的官方和民间仓廪种类繁多,形成了仓、廪、庾、国、窖等十余种仓储类型,形成了以常平仓、正仓、太仓、军仓为代表的官方“集中存贮”和以义仓、社仓为代表的民间“分散存放”现象。皇家仓廪因其重要性与规模性,承担了更为广泛的赈济职责;而民间系统则有效弥补了在官方难以维系时的不足,显示出对于百姓生活的保障属性。
-摘编自韩国河、王祖远《汉唐时期储粮制度和方式之变迁》
材料二 中国粮食进口历史悠久,北宋、清代等均有从国外输入米谷的记载。鸦片战争后,据海关统计,1867-1947年的81年中,78年有粮食进口,其中大米、小麦、面粉分别进口约6.607亿、1.568亿、1.391亿担,三项合计共约9.0266亿担。81年中只有1917年、1919年、1920年三年粮食贸易出超,分别约出超26万担、750万担和1190万担,其余78年分别共约入超6.02亿担、1.104亿担、1.127亿担,三项合计共约入超8.2517亿担。
-摘编自徐畅《近代中国粮食进口的历史启示》
材料三 目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国内粮食市场保持供应充足、运行平稳的良好态势。粮食总产量连续9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小麦、稻谷两大口粮品种实现百分之百自给。粮食库存充裕,高于17%-18%的国际粮食安全警戒线,小麦、稻谷库存量能够满足全国人民1年以上口粮消费需求。我国已基本建立起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涵盖中央储备、地方储备、社会储备的多层次、全方位粮食储备体系。京津沪渝等36个大中城市主城区成品粮储备保障能力在15天以上。
-摘自新华社《守住管好“天下粮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唐时期政府管控粮食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粮食进出口现象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1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生产的意义;并综合三则材料,说明粮食生产与国家治理的关系。(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日本学者川北稔在《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一书中以砂糖为独特视角,展现了相互独立的世界各大洲逐渐联为一体的过程。内容涵盖了八世纪初阿拉伯向西扩张的过程中引进了甘蔗种植技术和制糖技术,使地中海沿岸各岛都开始盛行甘蔗种植,并开始了强制奴隶劳动。新航路开辟后,甘蔗种植伴随着欧洲殖民扩张传到美洲,十九世纪拉美的独立运动驱赶了欧洲殖民者,但甘蔗种植园经济后遗症影响深远。尤其讲述了十六、十七世纪砂糖大量生产和普及的过程中,非洲黑奴的悲惨命运,加勒比海地区的社会变迁,以及欧洲生活方式的变化、政治力量的角力。看似离得很远的历史事件,却通过砂糖找到连接点。
-《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简介
结合材料及世界史相关知识,选择另一种物品,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与历史关联的书名,并为该书写份简介。(要求:史实准确,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福宁古五校教学联合体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质量监测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 2 3 4 5 6 7 8
D A B D B C B C
9 10 11 12 13 14 15 16
D D A C B A C A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第17题8分,第18题8分,第19题2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因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若答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或启蒙运动等具体事件可酌情给分);工业革命的开展;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近代教育的推动;医学理论的争鸣;医学人士的努力;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继承。(每点2分,任答4点即可)
18.(1)新见解:选择史料③④⑥,由史料可知中国糖品价格随着产量的递增出现持续走高;选择史料①②⑤,可知制糖技术革新是中国“食糖消费革命”(庶民化)的源(重要)动力。(史料选择2分,至少选择2个,否则不给分;新见解2分)
(2)新出路:①新资料的挖掘。充分利用已公布的电子资源;重视已经出版的中外新资料(档案、著作、刊物);收集分散于世界各地的糖业新资料。②新视角的转换。“从中国看东亚”向“从东亚看中国”“从世界看东亚”转换。③新领域的拓展。跨学科研究,如糖业地理研究;中国糖品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研究;中国糖业技术史;糖品消费与“食物史”“消费史”研究;糖业史研究与中国行业史研究。④整合相关研究力量。中国学界有必要集聚、共享糖业史资料;加强中外学术交流。⑤新的研究方法。如通过计量史学,收集大量数据进行研究。(每点2分,任答2点即可)
19.(1)措施:政府重视,统一管理;广设仓、廪等储粮设施;建立起官方与民间相互辅助的储粮体系;管控粮食重视赈灾等。(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共6分)
(2)特点:进口粮食作物类型多样;粮食进口总量大;粮食进出口整体呈入超状态。(每点2分,共6分)
原因:传统小农经济的制约;农业科技落后,粮食产能低下;近代中国政局动荡,影响粮食生产;世界联系加强,市场上流通的粮食类型增加;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列强倾销粮食等。(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共6分)
(3)意义:提升了粮食自给率,满足了国内市场的基本需求;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促进了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为世界粮食安全贡献了中国力量。(每点2分,任答2点即可)
关系:粮食安全生产关乎国计民生;国家治理的改善有利于粮食生产;守住耕地红线;国家要重视农业科技投入;要保障农民利益等。(2分,任答1点即可)
20.评分标准:书名部分0-2分,简介部分0-10分,具体赋分要求如下:
分值 要求
10-12分 所列书名符合题意,主旨突出,指向明确。能够运用两个及以上的世界史相关史实紧扣主旨进行合理阐释,时空关系清晰,史实准确,阐述充分,逻辑严密,文字通顺。
7-9分 所列书名符合要求,指向明确。能够运用两个及以上的世界史相关史实进行阐释,史实较准确,逻辑较严密,文字较通顺。
4-6分 所列书名基本符合要求,指向较明确。能够运用世界史相关史实进行阐述,文字较通顺。
0-3分 所列书名不符合要求或者物品与材料雷同,简介文字与书名的逻辑关系不清,或无关系;史实错误;文字没有逻辑性或不通顺。
[示例1]
书名:《白银与世界-近代早期的全球贸易》
简介:《白银与世界-近代早期的全球贸易》一书以白银的流通为视角,展现了16、17世纪早期殖民扩张时期世界贸易网络逐渐形成的进程。西班牙以马尼拉为中心,经营横跨太平洋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使欧洲、亚洲、美洲联系日益紧密;葡萄牙以澳门为中转站建立海上贸易网络,贸易线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这些贸易以白银与中国丝瓷交换为主要表现,通过白银的流通展示出世界贸易网和经济全球化的早期发展情况。
[示例2]
书名:《撼动世界的棉花》
简介:《撼动世界的棉花》是一部从棉花视角看世界的书,展现了18、19世纪棉花产业发展改变世界面貌的进程。英国公众对棉织品的推崇刺激了纺织业技术革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加速了世界近代化进程;工业革命后,英国棉纺织业的原棉需求推动了北美棉花种植园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奴隶制得到法律的保护,埋下了南北战争的隐患;欧洲国家通过战争的方式打开亚洲国家的“大门”,在不平等条约的助力下,倾销机器织布,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经济。因棉花而到来的工业革命,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推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