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
苏教版●X一年级下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多姿多彩的植物》单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类活动,初步认识植物的多样性,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本单元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直观的植物图片、实物观察以及动手操作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其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周围世界充满探索欲望,但注意力易分散,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他们对植物有一定的直观认识,但缺乏系统的分类和特征识别能力。因此,教学中应采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方法,结合游戏、实践操作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对植物多样性的初步认识。
核心素养分析
1. 科学精神与实践能力:通过观察、记录、分类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2. 问题解决与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探索问题的答案,培养创新思维。 3. 责任感与环保意识:引导学生认识到植物对地球生态的重要性,培养爱护环境、珍惜资源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识别不同植物的特征,理解植物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根据植物的特征进行分类,以及理解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各类植物图片、视频) 实物植物(如盆栽植物、干花标本) 观察记录表 分类卡片 判断题卡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展示多彩的植物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讨论:“你认识这些植物吗?它们有什么不同?” 观看并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植物的初步认识。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入植物多样性的主题。
二、讲授新课 1. 观察植物 分发实物植物或标本,指导学生观察植物的叶、花、果实等部位。 植物分类 提供分类卡片,讲解分类标准(如按叶形、花色等)。 植物与环境 展示不同环境下生长的植物图片,提问:“为什么这些植物长得不一样?” 4. 植物小画家 引导学生用画笔描绘自己最喜欢的植物。 小组内轮流观察,记录观察结果。 小组合作,将植物卡片进行分类。 小组讨论,猜测原因,教师适时引导。 自由创作,展示作品并分享创作灵感。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习惯。 理解植物多样性的基础上,学习分类方法。 理解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通过艺术创作加深对植物特征的理解。
三、课堂练习 1. 所有植物都有叶子。(×) 2. 花是植物繁殖的器官之一。(√) 3. 仙人掌不需要水也能生长。(×) 4. 植物只能在土壤里生长。(×) 5. 不同颜色的花代表不同的植物种类。(×) 举手示意答案,教师核对并讲解正确答案。 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生理解程度。
四、课堂小结 总结本课学习要点,强调植物的多样性和对环境适应性。 回顾学习内容,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加深记忆。
板书设计
植物多样性: 叶形多样 花色丰富 生长环境各异 多姿多彩的植物 植物分类: 按叶形分类 按花色分类 植物与环境: 适应性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实物观察和分类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对植物的多样性有了直观认识。判断题练习有效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成果。 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在分类活动中遇到困难,说明分类标准的讲解可能不够深入。植物与环境的关系部分,学生理解深度有待加强。 教学建议: 未来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互动环节,如角色扮演(扮演不同植物,介绍自己的特征和环境适应性),以提高学生参与度和理解深度。同时,加强对分类标准的细致讲解,并引入更多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