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A10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质检 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A10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质检 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3 07:49: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I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安徽蚌埠某新石器文化遗址(距今约7300-6600年)发现了大量的“鱼、猪、鹿、蚕”等内容的刻画符号。其中猪的形象刻画符如图1所示:左侧猪头占比小,身体浑圆;中间猪的吻部突出,獠牙较长;右侧没有獠牙,但吻部较长。这可以说明当时()
A.淮河流域农畜经济发达
B.先民生计来源的多样性
C.石器打制技术大幅提升
D.多元一体文明格局形成
2.西汉中后期,社会上百姓送终之制,竞为奢靡。以至于“糜破积世之业,尽于坟土”,而“子孙饥寒”的现象愈演愈烈,皇帝多次下诏禁止,却无济于事。于是侍生的“孝道”演变为“显名于世”的侍死的“行为艺术”。这折射出这一时期( )
A.事死如生思潮逐渐兴起
B.孝宗敬祖传统根深蒂固
C.商品经济影响力的加强
D.功利追求侵蚀儒家伦理
3.周太祖宇文泰当政时,以关内诸州为入关鲜卑人的本望;北周明帝诏曰:“三十六国,九十九姓,自魏氏南徙,皆称河南之民。今周室既都关中,宜改称京兆人。”这体现出北周( )
A.华夏认同观念的演进
B.封建化进程的加速
C.胡汉界限的逐渐消失
D.实现了北方的统一
4.南宋时期,相较于如《押韵》《歌诗押韵》《诗律武库》等诗赋类科场文章选本,强调历史研究、政府决策和文章写作等能力的策论类文章选本则覆盖面更广,影响力更深。这反映出南宋( )
A.活字印刷的推广
B.选官制度的事功取向
C.文官制度的成熟
D.理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5.明朝中后期的文坛,郎署官为主的中层士人升起济世情怀,擎复古大旗,力促雄浑古奥文风隆兴;受心学传播影响的部分士人由关注自我走向放纵自我,性灵说酝酿形成并影响文风;同时,受到市民欢迎的通俗小说更是蓬勃发展。这反映出明朝中后期()
A.文化下移趋势加强 B.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
C.社会价值的多元化 D.士人自我意识的觉醒
6.盛宣怀在洋务运动时期内,曾总揽轮船、电报、铁路、煤矿诸大政,其死后的遗产主要是官督商办企业轮船招商局和汉冶萍公司的股票。据统计,其所持有的股份占了两家公司股本的四成之多。这从侧面反映出洋务企业()
A.资本规模不断扩大
B.实现了管理的近代化
C.官商勾结腐败严重
D.借鉴了西方经营方式
7.1902年,梁启超指出,列强“由民族主义而变为民族帝国主义,皆迫于事理之不得不然······能不断扩充实力的国家理应占据更多土地、获取更多资源,无须遭到谴责”,为此他赞扬德意志帝国“今皇续起,以雄武之英姿,力扩其民族帝国之主义”。由此可知,梁启超()
A.准确揭示了欧美帝国主义本质
B.延续了戊戌变法的基本主张
C.强调国家主义以实现民族自强
D.肯定了德国的君主立宪制度
8.《长征日记》记载了红军巡视工作的大量内容,如“传达遵义会议精神”“战士情绪较稳定”“协同各团对连队党支部活动进行检查”“帮助改进连队的支部领导,发挥堡垒作用”“搜集云贵等地地主及百姓的经济情况、群众对红军的态度”等。这表明红军的巡视工作()
A.立足革命斗争需要
B.重视解决民生问题
C.坚持实践群众路线
D.保证了长征的胜利
9.抗战时期,苏联和美国向中国提供了飞机1300多架,火炮1800多门,汽车2200多辆以及其他各种武器弹药;截至1945年9月,中国政府使用英国信用贷款8055406英镑;使用苏联易货贷款173175810.36美元;使用美国易货贷款176299386.04美元。这( )
A.增强了中国对外贸易竞争力
B.表明了中国战场的重要地位
C.决定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走向
D.奠定了反法斯西同盟的基础
10.表1为1949-1953年国家对私营工业企业的加工订货情况。由此可知,国家对私营企业的加工订货( )
表1
指标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国家加工、订货、包销、收 购的产品价值(亿元) 8.11 20.98 43.21 58.98 81.07
指数(%) 100 259 533 727 1000
国家加工订货等产品价值占 私营工业总产值的比例(%) 12 29 43 56 62
A.为工商业的改造创造了条件
B.推动了国民经济全面恢复
C.服务于“一五”计划的实施
D.实现了对物资的统一管理
11.在亚历山大大帝正式加冕埃及的王之前,埃及的卡尔纳克和卢克索神庙祭司就已经迫不及待地在浮雕中将其刻画为传统法老的形象并使用到祭祀的仪式之中。据此可知()
A.军事征伐推动希腊文化传播
B.宗教集团意图维系特权地位
C.埃及政教合一体制得到巩固
D.交流互鉴促进区域文明发展
12.14世纪初,国家的权力已不再体现在法国国王个人身上,国王的个人能力对于国家来说也不再像以往一样重要,即使这个国王是个疯子,都不影响下属以他的名义来仲裁纠纷,发动战争和征收税项。这体现出当时的法国( )
A.封建领主势力庞大
B.大臣专权现象突出
C.民众负担日益沉重
D.君主制度有所发展
13.莎士比亚将金钱比作“害人灵魂的更坏的毒药”。如在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准备服毒殉情时对药贩说道:“这儿是你的钱,那才是害人灵魂的更坏的毒药,在这万恶的世界上,它比你那些不准贩卖的药品更会杀人;你没有把毒药卖给我,是我把毒药卖给你。”这反映出()
A.文学创作的人文主义色彩
B.社会经济转型与道德观念的冲突
C.新兴市民阶层的价值追求
D.作者极力控诉资本积累的罪恶性
14.1693年,东印度公司根据威廉三世颁发的特许状,扣留了驶往东印度群岛的非该公司的船只,举国哗然。1694年,英国议会宣布任何公民都有与东印度群岛进行贸易的同等权利,在此情况下,东印度公司解除了扣押并以认购巨额公债为条件换取了议会对其独占权的批准。这体现出英国()
A.自由主义的盛行
B.垄断资本势力膨胀
C.议会主权的原则
D.财政危机日益严峻
15.19世纪末,许多德国学者批评俾斯麦,并对德国边界现状不满,认为新统一的德国算不上完美意义上的统一民族国家,或者说只是一个“有限的民族国家”,“只是德意志祖国的一部分”。据此可知,当时的德国()
A.民族主义出现极端化趋向
B.学术研究崇尚自由之风
C.意图挑战维也纳国际体系
D.尚未完成政治上的统一
16.1958年,比利时世博会上,不同于苏联展示发达的科技成就,美国采取了“真实战略”,以“谦逊”的基调展示了在黑人种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欧洲引起了明显的关注。这一做法( )
A.响应了非洲民族独立的浪潮
B.凸显了苏联模式在科技领域的成功
C.表明文化领域成为冷战焦点
D.对美国国家形象进行了逆向性塑造
第II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是典型的“宗法农业社会”,祈雨可以起到调节社会关系、稳定人心、展现施政有效性的作用,从而巩固统治的合法性,因而成为国家祭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崇尚天地、注重农事、追求安定、尊重祖先的权威和经验、强调以家长为中心的价值观念与规则体系逐渐形成。西汉王朝以降,祭孔进入国家祭祀的行列,至唐代竟成为“国之大祭”。儒生们希望通过道统意识来左右孔庙的从祀(配享的儒家圣贤),但最后裁决权仍然掌握在历代皇帝手里。宋王朝通过赐额或赐号的方式,把一些影响较大的民间祭祀神祗纳入国家祭祀系统,更多的民间祭祀被视为“淫祀”而受到严格禁止。
-摘编自廖小东、丰凤《中国古代国家祭祀的政治功能及其影响》
材料二 表2民国时期重大公共祭祀和悼念活动
时间 相关祭祀和悼念活动
1913年 国民党在上海为宋教仁举行公祭,祭祀仪式接受西方简朴风格、呈现中西合璧的时代特色,国民党要人纷纷出席。
1920年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老板简氏兄弟之母逝世,湖北义赈会等十八团体因“追念简母乐善好施”,专门在上海报本堂设奠公祭。
1925年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在全国各地举行了公祭活动,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国民党掌握政权的广州,全市人民停止工作默哀五分钟;12月,广州国民政府规定3月29日为“祭黄花岗各志士殉国纪念日”,并放假一天。
1937年 清明节,国共两党共同祭祀黄帝陵,毛泽东发表古体祭文,将黄帝文化符号再创造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以此呼吁“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1944年 延安枣园广场集会悼念张思德,毛泽东发表讲话,该讲话后来以《为人民服务》为题发表在延安《解放日报》上。
1945年 延安各界公祭彭雪枫,毛泽东挥笔写下“为国牺牲,满腔悲愤,为中华民族悼英雄”。
-据窦畅宇、曹家齐《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设立十周年》等
材料三
2014年,国务院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之后,民政部又于清明节前公布了一套《公祭烈士办法》。
-摘编自王霄冰、林海聪《公祭的语义衍变、古今形态与当代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国家祭祀的功能。(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我国古代相比,民国期间公共祭祀活动的新变化,并简析其背景。(13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当代中国设置国家公祭日的意义。(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20世纪70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终结,宏观经济环境极不稳定。西欧国家出现了一系列的罢工事件,工人要求大幅度增加工资,与此同时大规模、标准化的“福特制”遭遇严重危机,新的替代性生产组织形式方兴未艾。这种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形成的产业集群在部分国家成为工业经济的新内核。在这一过程中,德国深具政府色彩的工业协会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意大利等国则实现了“积极地自发式增长”。1973年,石油危机的爆发,使得西欧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愈发重视节能环保,能源密集型产业逐渐退出了市场。以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兴起。创新拉动型增长使得欧洲在诸多技术及相应产业环节可以和美国展开竞争。但是受制于福利制度的僵化、劳动力市场缺少竞争,欧洲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仍落后于美国和日本,并未抢占新技术浪潮的先机。
-摘编自孙彦红《试析1970年代以来的欧洲经济转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西欧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西欧产业转型升级的特点。(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主持朝政,他的同年挚友滕宗谅遭到了挪用公务接待费的弹劾。宋朝的公务接待费使用制度本身不合理,大部分负责任的边州军政首长都会挪用这笔公款。滕宗谅挪用公款,的确违反了正式制度,但他用挪用的公款犒赏士兵,笼络军心,无一钱入于私囊。滕宗谅被审查之后,范仲淹极力为他辩护,而这种辩护也成了反对派攻击范仲淹朋党的口实之一。最终,“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新政流产。
-摘编自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
根据材料,就“制度的构建与运行”提出你的观点(见解),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025届高三4月质检考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B D A B C D C A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A B D B C A D
1.B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该遗址的刻画符提示的信息表明当时的先民采用渔猎、养殖等多种方式获得肉食来源,这说明当地先民生计来源存在着多样性,故选B项。材料无法说明整个淮河流域的情况,排除A项;材料提及的是新石器时代,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排除D项。
2.D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中后期社会出现了标榜“孝”的行为,这种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是传统儒家孝悌观念的异化,使本来出于血缘亲情的“孝”演变为“行为艺术”,借以获得现实中的利益,故选D项。A项表述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材料描述的现象超出了传统孝宗敬祖的界限,带有明显的功利化色彩,排除B项;材料无法说明西汉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排除C项。
3.A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周时期的太祖以汉族故地为鲜卑人本望,明帝也以鲜卑人为关中人等,这都表明北周统治者为维护统治,体现出历史长河中华夏认同观念的演进历程,故选A项。材料未提及其措施推动了封建化进程,排除B项;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材料未提及北方的统一问题,排除D项。
4.B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南宋时期对策论等侧重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文章十分重视,这有利于选拔实用人才,反映出科举选官的事功取向,故选B项。两宋时期,虽然发明了活字印刷,但仍然以雕版印刷为主,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材料强调人才的选拔,未提及文官制度的成熟,排除C项;D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5.C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的变迁,社会价值取向也出现了多元的取向,反映在文坛上,则是如题干材料所述,故选C项。材料提及的文化样态丰富,不仅仅涉及市民文化,A、B项排除;D项也无法说明士人自我意识的觉醒,排除。
6.D 依据材料提及的信息可以得知,洋务运动创办的官督商办企业借鉴了西方的经营方式,实行了“股份制”,故选D项。材料提及股票,但无法说明资本规模的不断扩大,排除A项;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材料未涉及官商勾结和腐败问题,C项排除。
7.C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梁启超的言论基于当时中国的国情,对德意志帝国予以赞扬,其蕴含着明显的国家主义倾向,其目的在于探索救亡图存实现民族独立自强,故选C项。梁启超的言论更多是从强国的角度出发,未全面揭示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A项排除;梁启超的这些言论与戊戌变法的主张有差异,戊戌变法更多关注政治改革,而梁启超此时更关注国家实力的提升,B项排除;材料主旨在于梁启超赞扬的是德国的民族帝国主义扩张行为,而非单纯的君主立宪制度,排除D项。
8.A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红军长征期间巡视工作立足于革命斗争的需要,故选A项。其余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9.B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抗战时期苏联和美国向中国提供了大量武器装备和其他物资,表明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故选B项。材料未提及中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问题,排除A项;决定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走向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D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
10.A 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1949-1953年国家对私营工业企业的加工订货规模不断扩大,为后续的公私合营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故选A项。1952年底,国民经济已经恢复,B项与试题材料中的时间不吻合,排除;“一五”计划从1953年开始,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11.B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埃及祭司急切地迎接“新法老”,其意图在于维护自身特殊的地位和权力,故选B项。材料未提及希腊文化的传播问题,排除A项;材料主旨在于祭司集团的行为和做法,未涉及政教合一的体制,排除C项;材料无法说明文明的交流互鉴,排除D项。
12.D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的法国国王的权力不依个人的能力为消长的凭借,这体现出君权的制度化和体系化,说明君主制度的发展,故选D项。其余选项皆不符合题意,排除。
13.B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莎士比亚的创作一方面植根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彰显出人文色彩,另一方面却对金钱持否定态度,说明其深受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因此折射出经济与伦理道德观念的冲突,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出人文主义的内涵,排除A项;材料信息是莎士比亚对“金钱至上”的控诉,无法反映新兴市民阶层追求财富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资本积累的罪恶性,排除D项。
14.C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提及国王授予的特许权受到议会的打压和挑战,最终屈服于议会,这体现出当时的英国议会主权的实现,故选C项。材料主旨是国王和议会的关系,排除A项;垄断资本崛起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财政危机的问题,排除D项。
15.A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部分德国知识分子追求跨国界的德意志,这很显然是民族主义极端化的表现,也为后来德国军国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学术研究,排除B项;材料仅提及知识分子对德国现状的不满,未提及德国与维也纳体系的关系,排除C项;当时的德国已经实现统一,排除D项。
16.D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通过展示自身存在的问题,对国家形象进行了逆向性的操作,意图重塑国家形象,维护本国的利益,故选D项。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材料主旨在于美国的行为和做法,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25分)
(1)功能:维护等级制度;巩固统治合法性;维持统治有效性;强化中央集权;整合社会精英;强化正统思想;加强地方治理。(1点2分,3点6分,任答3点即可,共6分)
(2)变化:仪式简朴,中西合璧;主体多元,公众参与程度高;政治色彩浓厚;以公共纪念日的形式直接纳入到国家法定的节庆系统;注重民族精神和人文传统;应用范围广。(1点2分,3点6分,任答3点即可,共6分)背景:西方文明的传入;民族危机和政治局势的变动;政党和政府政策的推动;传统文化奠定的基础;社会经济发展等。(1点2分,2点3分,3点5分,4点7分,任答4点即可,共7分)
(3)意义:有利于强化民族认同、增强国家凝聚力;有利于发挥人文教化,促进社会治理;有利于促进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延续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引导民俗的规范化发展;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形式等。(1点2分,3点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共6分)
18.(15分)
(1)背景:经济滞胀危机的爆发,社会矛盾的激化;石油危机加剧能源压力,增加社会成本;福利国家政策的弊端;新科技革命的影响;欧洲实力的增长等。(1点3分,3点9分,任答3点即可,共9分)
(2)特点:生产组织形式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各国转型路径存在差异;科技的作用有所增加;国家的干预减少等。(1点2分,3点6分,任答3点即可,共6分)
19.(12分)
参考示例
观点(见解):制度的构建应在运行实践中加以完善。(2分)
论述:制度的构建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因此尚需要在实践运行中加以完善。材料中宋朝的公务接待费使用制度本身很不合理,理应加以调整完善,但结果却间接导致国家新政的破产,不可不谓教训之深刻。
当然,也有许多制度的构建在运行实践中加以完善。比如,唐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程序性分工,在实践中不仅会影响决策效率,也因决策与执行的分离而影响执行效率,为此唐朝设立了宰相议事的政事堂,推动三省办公一体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再比如,明初废除宰相制,皇帝直接领导六部,实践中不仅使皇帝工作压力巨大,也使得皇帝的个人决策失误的风险增加,为此明朝设立了内阁,并赋予阁臣票拟权,从而在君主专制与国家决策机制上实现较好的平衡,推动了明朝的国家治理。
总之,制度的构建与运行是一个系统工程,制度的构建应在实践运行中加以检验和完善,这样才能使得制度建设适应实际需要,从面发挥制度的优势,促进国家治理的有效性。(言之成理即可,10分)(以上“参考示例”仅供阅卷参考,不是唯一标准答案。如学生提出其他观点,论述合理亦可赋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