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示范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 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安庆市示范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 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3 07:51: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安庆示范高中2025届高三联考
历史试题 2025.4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易·系辞下传》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由此可知,八卦创作
A.反映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B.源于对自然的科学观察
C.为记录当时的历史事件 D.体现古人朴素的唯物观
2.东汉永平四年春,汉明帝下诏:“朕亲耕藉田,以祈农事。京师冬无宿雪,春不燠沐,烦劳群司,积精祷求。而比再得时雨,宿麦润泽。”汉明帝此举反映了
A.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 B.自然灾害激化社会矛盾
C.君主受天明命的姿态 D.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
3.《唐律疏议·户婚律》“不言及妄言部内旱涝霜虫”条规定:“诸部内有旱涝霜雹虫蝗为害之处,主司应言而不言及妄言者,杖七十。覆检不以实者,与同罪。若致枉有所征免,赃重者,坐赃论。”此条款旨在
A.加强地方治理 B.缓和社会矛盾
C.抑制官员腐败 D.完善法律制度
4.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十二月,礼部尚书刘大中上奏说,浙东百姓已经开始拒绝养活新生儿了,“愚民宁杀子,不欲输绸绢”。这表明了宋朝
A.人地矛盾突出 B.政府赋役繁重
C.厚嫁之风盛行 D.社会治安恶化
5.康熙十四年,清政府规定“兵器向来禁止,不许带往卖给外国,但商人往来大洋,若无防身军器,恐致劫掠。嗣后内地贸易商民,所带火炮军器等项,应照船只大小、人数多寡,该督抚酌量定数。”该条款
A.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表明了海禁政策全面开放
C.统一了商船军械标准 D.彰显了海疆治理的灵活性
6.武昌起义爆发后,全国二十四个省区中,最早响应该起义的北方省份是陕西,在10月22日这一天爆发起义,随后成立了军政府,宣告脱离清政府而独立。由此可见,陕西
A.以暴力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 B.是中国最早响应革命的省份
C.牵制清军兵力支持南方的革命 D.同盟会组织的革命势力强大
7.该图表为1933年中国农业对工业的原料贡献表。由此可知,中国近代工业
农业对工业的原料贡献(1933年)
产品 单位 机器生产 占比(%) 手工业生产 占比(%)
棉纱 市担 5666000 75 1866000 25
棉 布匹 18729000 19 79280000 81
生丝 市担 92000 41 131000 59
绸 匹 1517000 25 4550000 75
糖 市担 134000 2 6600000 98
豆油 市担 431000 8 4802000 92
A.总体结构不合理 B.机械化水平较低
C.完全依赖于农业 D.原料自给率较高
8.1956年2月8日,周恩来在国务院全体会议上说:“热火朝天很好,但应小心谨慎。要多和快,还要好和省,要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率,现在有点急躁的苗头。”这表明
A.中共八大的纲领得以践行 B.党对大跃进运动的积极反思
C.政治上左倾错误愈演愈烈 D.经济建设的失误已初现端倪
时间 举办地 名称
2006年 绍兴 第二届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
2007年 北京 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理念与实践国际研讨会
2010年 上海 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2届大会暨第25届全体会议
2021年 福州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
2024年 青岛 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理事会第二次会议
由表格内容可知,当前中国
A.积极推动全球文化保护与传承 B.借助国际力量推动国内遗产保护
C.文化遗产保护面临严峻的形势 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文化活动
10.距今4300多年前,在两河流域产生了制作黄金的锤揲、拉丝、吹珠等工艺。苏美尔文明时期的乌尔王陵中,出土了由金箔锤揲而成的半环形额饰;还出土了一把缀满了小金珠的黄金匕首。这体现了该地区
A.黄金工艺是文明发展的主要体现 B.锤揲工艺是独有的黄金制作技术
C.当时的黄金制作工艺已相当精湛 D.乌尔王陵中金饰陪葬品丰富多样
1.库斯科西北处的莫雷梯田是一个实验性农业培育基地,印加人在石灰岩高原上开凿了3个47-84米不等深度的圆锥型凹地梯田,每个梯田复制了帝国不同生态区的气候环境,以帮助印加进行农业栽培实验。由此可知,印加梯田
A.促进农作物品种多样化 B.破坏美洲自然环境
C.生产主要农作物是玉米 D.增加了土壤侵蚀性
12.法国思想家爱尔维修(1715-1771)认为一切公民的教育必须有一个统一目的,在于增进全社会的福利及最大多数公民的最大快乐和幸福。应当培养能够把个人福利跟民族福利结合起来的爱国者。由此可见,其教育观
A.表达了基于人性的思想主张 B,契合了构建未来理性王国蓝图需要
C.体现了工业革命时期的需要 D.反映了追求全社会福利的最高愿景
13.1900年,康涅狄格州高等法院宣布:“向河流排放污水的权利,并不包括将污水中混杂的大量有毒物质排入河流的权利,因为在河水流经他人的地产之时,不可能不对其财产造成损害。”这可用于说明,当时美国
A.保护公民财产权 B.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C.各州拥有立法权 D.污水处理技术落后
14.到1900年智利硝酸盐产量为140万吨,占世界硝酸盐总产量的四分之三,而30年前智利还不产硝酸盐。电镀业和运输业的发展分别刺激了对锡和橡胶使用的增长,使马来西亚的贸易自1874年至1914年间增长近百倍。这反映了
A.工业革命对殖民地经济巨大推动作用 B.新兴民族国家的迅速发展
C.列强对原料的需求刺激了殖民地发展 D.发展中国家迎来发展机遇
15.二战后,面对西方殖民体系的崩溃,有西方学者把英国海外殖民地的丧失描述为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的“殖民撤退”,说是英国明智的殖民主义政策的目标和结果。这侧面体现了
A.战后英国实力削弱 B.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C.英国民主政治发展 D.大陆均势政策的破产
6.2018年8月,印度、孟加拉国、尼泊尔等国领导人在加德满都举行第四届BIMSTEC峰会,发表“迈向和平、繁荣和可持续的孟加拉湾地区”的联合宣言,印度就消除贫困、为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等议题做出承诺。印度此举
A.促进了南北合作与发展 B.有利于促进地区和平发展
C.旨在专注国际事务发展 D.体现大国层面的多边外交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5分)
材料一“户绝之家(没有男性继承人的家庭),遗产归于女儿,如果宗主生前遗嘱,不用此令。出嫁女可以分得在室女的三分之一,归宗女基本等同于在室女,余准令敕处分”。“在室女合得男之半”。“守寡妻妾,操守妇道,可以继承亡夫遗产”。
-摘编自《宋刑统》
材料二 1925年《民国民律草案》第1298条称:“继承仍以男性的宗祧继承为前提”。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通过《中华民国法典》正式承认了女性的财产继承权,无论是未嫁女还是出嫁女都可以和儿子一样,作为第一顺位继承父亲遗产,并且拥有的财产所有权是和儿子相同,没有任何限制条件。
-摘编自《从司法判例看民国(1912-1949年)女性财产继承权的变化》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女性的地位得到了根本性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规定在民事权利上男女平等。这无疑表明法律认可女性和男性在继承权上享有平等的权利。1985年4月10日,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这是我国自1949年以来第一部继承法。女性财产继承也主要体现在《继承法》中,该法分总则、法定继承、遗嘱继承和遗赠、遗产的处理、附则等五章,共37条。《继承法》第九条的规定确立了女性在继承权利上的男女平等。第十条对遗产继承的顺序进行了规定:配偶、子女、父母同属于第一顺序继承人。
-摘编自《我国女性财产继承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法律关于女性财产继承权规定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法律中关于女性财产继承权的新变化,并分析其积极意义。(11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并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女性财产继承权不断完善的原因。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的认识。(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19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德国迟缓地迈出工业化的步伐。由于缺乏高新技术与高水平人才的支持,德国只能偷师学艺,模仿英法制造业的生产方式。例如,有的企业伪造英国品牌的商标,进行大量生产和销售;更有甚者,派出商业间谍,前往英国偷师生产大量仿制品出口。1887年,英国在修改《商标法》条款时,添加了一条侮辱性的规定:所有从德国进口商品必须有标明“德国制造”的标签。此举旨在抵制“德国制造”的产品。德国政府为改变世界各国的看法,决心改变“德国制造”的现状。
1907年,德国在穆特西乌斯等人的倡议下建立了标准化的组织-德意志制造联盟。1917年,德国国家级标准化的权威组织-德国标准化协会正式建立,这使德国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德国的工匠精神正是在此次觉醒后慢慢被巩固,包括西门子、蒂森、拜耳、博世等制造业品牌闻名世界,这些辉煌百年的企业都有一个共性,即认真对待每道工序,不断打造出高精尖的产品。在工匠们持续的匠艺活动中,积累了大量的造物经验与产品知识,由此构建起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工作态度、职业精神,而这正是现代化工厂时代必不可少的“工匠精神”。
-摘编自槐艳鑫、胡祎赟著《德国工匠精神的历史演变、文化基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德国工匠精神形成和巩固的因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德国工匠精神对我国当今工匠精神培育的启示。(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青海蒙古族与藏族因争夺牧场发生冲突,清廷将管理权授予西宁办事大臣,要求“于生番内设立千户、百户、头目管束”。陕甘总督与西宁办事大臣则认为:“循化、贵德生番,居住深山,各就水草游牧,打牲插帐,搬移无定,与内地语言不通,从不肯入城见官。今欲设立头目,传谕则必躲避不前。若亲往其地,代为选择,又恐番性多疑,张皇惊扰。应请暂仍其旧,惟饬地方官广为化导,俾稍知法度,俟情意渐孚,然后将番众所钦服者,赏给千户百户职衔,责令管束。”乾隆帝认为:“所见是······”。“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是历代王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方针。
-摘编自柏桦著《中国古代政治法律制度史析》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江淮十校2025届高三第三次联考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C A B D C B D A C A B A C A B
1.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文明。由“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可知,包牺氏通过观察天地万物,注重从自然和自身中探寻规律而创作八卦,体现了古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故选D。材料阐述古人对自然和自身等多方面的观察,未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故不选A。对自然的科学观察不符合史实,故不选B。材料没有阐述记录当时历史事件的史实,故不选C。
2.C【解析】材料中“朕亲耕藉田,以祈农事”“烦劳群司,积精祷求,而比再得时雨,宿麦润泽”体现封建社会天人感应的神权思想和君主受天明命的政治姿态,本质上是强化君权神授观念,故选C;材料有汉明帝重视农业生产的内容,但没有体现抑制商业发展的内容,故不选A;材料没有体现社会矛盾的激化,故不选B;D项符合东汉史实,但材料中没有直接体现,故不选D。
3.A【解析】据材料可知,《唐律疏议·户婚律》对官员隐匿或妄报灾情面临严厉处罚的规定,可以看出唐朝重视对地方官员如实上报灾情的监督,旨在加强社会治理,维护统治,故选A。缓和社会矛盾与材料主旨内容不符,故不选B。材料主要强调是对官员上报灾情不作为的规定,不能得出“抑制官员腐败”的结论,故不选C。材料没有体现唐朝法律制度的完善,故不选D。
4.B【解析】材料中“拒绝养活新生儿”“愚民宁杀子,不欲输绸绢”,反映出当时百姓赋役负担沉重,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以至于做出极端的行为,故选B。题干未提及人口与土地的关系,故不选A。材料中没有关于婚姻和嫁妆的内容,与厚嫁之风无关,故不选C。材料没有说明社会治安方面的问题,不能得出“社会治安恶化”的结论,故不选D。
5.D【解析】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允许商人出海携带一定数量的火炮军器等,由督抚酌量定数,故D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故不选A。清朝总体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海禁政策的全面开放”与史实不符,故不选B。材料中“该督抚酌量定数”表明并非统一了商船军械标准,故不选C。
6.C【解析】据材料可知,陕西作为北方省份在武昌起义后迅速响应并独立,能牵制部分清军兵力,减轻南方革命的压力,为南方革命提供支持,故选C。材料未体现推翻清王朝统治的结果,此结果也并非陕西一地起义就能完成,故不选A。陕西是最早响应武昌起义的北方省份,故不选B。材料没有体现陕西起义是由同盟会组织领导且势力强大,故不选D。
7.B【解析】由表格材料可知众多产品生产中,手工业生产占比普遍较高,机器生产占比较低,反映出当时中国近代工业在利用农业原料进行生产时,机械化水平较低,故选B。材料未体现中国近代工业结构不合理,故不选A。表格不能得出中国近代工业完全依赖农业的绝对结论,故不选C。材料无法判断原料自给率情况,故不选D。
8.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56年2月周恩来的讲话表明在当时经济建设中出现了急躁的苗头,过于追求快速度,为后来经济建设中出现左倾失误埋下了伏笔,故选D。践行中共八大纲领、党对大跃进运动积极反思均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A、B项。材料未涉及政治领域的左倾错误,故不选C。
9.A【解析】据材料可知,这些会议都是在中国召开的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承的国际会议,体现了中国积极推动全球文化保护传承,故选A。举办这些国际会议是展示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成果和经验,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世界文化的保护,而不仅仅是推动国内遗产保护,排除B项。材料没有直接信息表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面临严峻的形势和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史实,排除C、D项。
10.C【解析】材料中乌尔王陵出土的由金箔锤揲而成的半环形额饰及缀满小金珠的黄金匕首,可看出当时该地区在黄金制作方面,已能熟练运用锤揲、吹珠等工艺,制作精美饰品和武器,体现出黄金制作工艺相当精湛,故C项正确。黄金工艺是文明发展的主要体现不符合史实,故不选A。题干未提及锤揲工艺是独有的黄金制作技术,故不选B。题干仅列举了两件金饰陪葬品,不能得出乌尔王陵中金饰陪葬品丰富多样的结论,故不选D。
11.A【解析】材料中莫雷梯田的每个梯田能复制帝国不同生态区的气候环境,进行农业栽培实验,让适应不同气候的农作物在此培育,有利于促进农作物品种多样化,故A项正确。印加人开凿梯田是对自然环境的合理利用,题干未提及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故不选B;题干不能得出印加梯田生产的主要农作物是玉米的结论,故不选C;印加梯田的修建有利于保持水土,减少土壤侵蚀,故不选D。
12.B【解析】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倡导理性,主张构建自由、平等、民主等“理性王国”的社会秩序。根据材料,爱尔维修强调培养将个人与民族福利结合的爱国者,其教育观契合了构建未来理性王国蓝图的需要,故选B。“基于人性的思想主张”符合文艺复兴运动要求,故不选A。材料未体现工业革命时期的要求,故不选C;“追求全社会福利的最高愿景”只是材料部分信息的解读,故不选D。
13.A【解析】康涅狄格州高等法院强调不能向河流排放含大量有毒物质的污水,原因是造成污染的河水会损害他人财产,这体现了对公民财产权的保护,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工业化进程的快慢,故不选B。法院是在进行司法判决,与立法权无关,故不选C。题干未体现美国污水处理技术落后,故不选D。
14.C【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因产业发展对原料需求而刺激了智利硝酸盐和马来西亚橡胶等产业发展,这体现了列强对廉价原料的需求刺激了殖民地及相关地区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工业革命对殖民地经济的推动作用,而是强调西方列强对殖民地廉价原料掠夺的客观影响,故不选A。材料未体现新兴民族国家的迅速发展情况,故不选B。19世纪末20世纪初,智利和马来西亚都不能称为发展中国家,故D项错误。
15.A【解析】由材料“英国海外殖民地的丧失”反映二战后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第三世界兴起,形成的殖民体系走向崩溃,故选A。民族解放运动并非二战后才兴起,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近代殖民体系的瓦解与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无关,故不选C。英国大陆均势政策是针对欧洲大陆国家,故不选D。
16.B【解析】印度与孟加拉国、尼泊尔等国领导人举行峰会并发表联合宣言,就消除贫困等议题做出承诺,有利于加强地区内国家间的合作,促进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故B项正确。南北合作是指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故不选A。印度此举是基于国家利益等方面考虑,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大国层面的多边外交,故不选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答案】(25分)
(1)特点:内容全面具体;体现男尊女卑的观念;受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私权观念突出;遗嘱优先;对女性财产继承权有限承认。(任答三点即可得6分)
(2)新变化:取消了传统宗祧继承的立法前提;逐渐趋向男女平等;封建伦理道德的影响逐渐减少;受到近代西方法律的影响。(任答三点即可得6分)积极意义:提高女性社会地位,促进社会进步;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推动法制近代化;为后世继承法提供借鉴。(2点4分,任答三点即可得5分)
(3)原因: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党和政府重视;法制建设不断健全和完善;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社会观念的进步(任答两点即可得4分)
认识:女性财产继承权不断演变是女性社会地位不断提高的体现,也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关于女性财产继承权的法律规定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健全财产继承权立法是保障公民财产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任答两点即可得4分;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解析】(1)第一问由材料“如果宗主生前遗嘱,不用此令”、“出嫁女可以分得在室女的三分之一”“在室女合得男之半”“守寡妻妾,操守妇道,可以继承亡夫遗产”等信息可知当时社会女性纳入到财产继承对象,但对女性财产继承权是有限承认;法律内容规定较全面具体;遗嘱优先等。结合所学知识也体现了男尊女卑和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影响以及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私权观念突显。
(2)第一问新变化:由材料“无论是未嫁女还是出嫁女都可以和儿子一样,作为第一顺位继承父亲遗产”可知当时法律关于财产继承规定中明确取消了男性宗祧继承的立法前提以及男女平等趋向。由“拥有的财产所有权是和儿子相同,没有任何限制条件”材料信息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关法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明显减少。总体上南京国民政府法律关于女性财产继承方面的规定受到西方法律的影响。
第二问意义: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新变化有利于提高女性社会地位,促进社会进步;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推动法制近代化;也为后世继承法提供借鉴。
(3)第一问原因: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女性的地位得到了根本性改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和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等起到政治保障作用。相关法律的颁布,体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关于继承权方面法制的健全和完善,也是社会经济发展推动的结果。
第二问认识:此题主题是关于女性财产继承权的发展,其历程可以深刻反映社会的进步和女性地位的不断提高,同时也体现了在女性财产继承权方面的法律规定受到当时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也可以看到健全继承权立法是保障公民财产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
18.【答案】(15分)
(1)英国等对德国生产的仿制劣质产品的抵制和打压;德国政府的重视;社会力量的推动;德国制造标准化组织的建立不断提升标准化水平;德国工匠的敬业精神和企业实践经验的积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相对稳定。(任答三点9分)
(2)重视产品质量提升,加强企业竞争力;政府重视,注重人才培养;加强企业合作创新,强化企业主体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发挥工匠积极主动性。(任答三点6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解析】(1)本题第一问由材料信息“模仿英法生产方式,伪造英国品牌的商标,生产大量仿制品出口”、“德国政府决心改变德国制造形象”、“穆特西乌斯等人的倡议下建立了标准化的组织”、“1917年德国标准化协会正式建立,这使德国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这些辉煌百年的企业认真对待每道工序,不断打造出高精尖的产品”、“工匠们积累了大量的造物经验与产品知识”进行提炼、概括,影响德国工匠精神的形成和巩固的因素有:英国等国抵制的外部压力;德国政府的重视;社会力量的推动;德国制造标准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德国工匠的敬业精神和企业实践经验的积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相对稳定等。
(2)本题第二问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强化品牌意识,重视产品质量提升,加强企业竞争力;政府重视,注重人才培养;加强企业合作创新,强化企业主体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发挥工匠积极主动性等认识。第二问为开放性问题,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9.【答案】(12分)
论题一:清朝采取因俗而治的边疆治理策略。(2分)
论述:清朝在治理边疆地区时,推行“因俗而治”的治理方针。以青海蒙古族与藏族冲突后对生番的管理为例,根据生番居住深山、游牧无定、语言不通且对官府心存疑虑等实际状况,清廷虽有设立千户、百户等头目管束的想法,但还是采纳陕甘总督与西宁办事大臣的建议,先让地方官进行教化,待时机成熟再行赏职管束。这体现了清朝统治者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和文化传统,不轻易改变其原有的社会结构和风俗。在古代中国,汉朝对西域地区采取羁縻政策,保留当地原有的官职体系,册封首领,实现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发展;唐朝在少数民族地区任用当地民族首领为官,依据其风俗习惯制定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与边疆繁荣。(8分)
总之,清朝采取因俗而治的传统治理策略,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加强了民族交流与融合,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2分)
论题二:“因俗而治”是历代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方针。(2分)
论述:汉朝在西域设立都护府,对当地少数民族采取羁縻政策,册封其首领,按照当地的风俗文化进行治理,促进了西域地区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维护了边疆稳定,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唐朝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在西南地区,设立羁縻州府,任用当地民族首领为官,实现了边疆地区的相对稳定与民族融合。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政院进行管理,让宗教领袖和地方势力参与治理,加强了元朝对西藏的统治,也促进民族交流。清朝对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任命旗长,既加强了中央对蒙古地区的控制,又保持了蒙古族的风俗文化;在西藏,册封宗教领袖,进一步完善金瓶掣签制度,设置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地方事务的管理,确保边疆地区的长治久安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8分)
总之,历代王朝通过“因俗面治”的方针,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与共同发展,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稳定和巩固。(2分)
【解析】此道论述题涉及的时空是清朝边疆治理方针内容。根据材料“青海蒙古族与藏族因争夺牧场发生冲突,清廷将管理权授予西宁办事大臣”、“应请暂仍其旧,惟饬地方官广为化导”、“将番众所钦服者,赏给千户百户职衔,责令管束”、“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策略,可拟定“清朝因俗而治的边疆治理策略”、“清朝因地制宜的边疆治理策略有利于促进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巩固”、“因俗而治是历代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方针”等论题。论题要紧密围绕材料中清朝对青海蒙藏冲突的处理方式,同时联系中国古代史其他朝代的边疆治理举措等相关史实进行论述并分析其影响。本题要求考生,围绕材料,结合材料信息提炼论题,论点明确,论从史出,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