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卷)
本科目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考试时长为60分钟,卷面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
1.下列关于法国“一票共和”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这一事件发生在1873年
B.它是法国迈入资本主义时期的标志
C.它是18世纪启蒙思想在法国的首次实践
D.法国的共和政体并没有因为它的颁布而巩固
2.下列选官制度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①科举制②察举制③九品中正制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②①③ D.①③②
3.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A.中国主权遭到破坏,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B.清王朝开始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中国开始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D.中国人民承担反封建反侵略斗争任务
4.中国本土化的民间宗教是
A.佛教 B.伊斯兰教 C.基督教 D.道教
5.20世纪中期,新中国对国内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采取的措施是
A.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策略 B.对小企业实行严格监督
C.允许外国资本介入承租 D.宣布将大企业收归国有
6.下列哪一项不能视为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
A.文字的诞生 B.历法的出现 C.阶级的产生 D.国家的形成
7.工业革命首先开始于哪一个生产部门()
A.钢铁工业 B.化学工业 C.棉纺织业 D.石油工业
8.实施新经济政策改变不了社会主义性质,这是因为:
A.国家大中小工业都收归国有
B.农民欢迎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C.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工矿企业仍归国家所有
D.在流通领域实行自由贸易
9.“亭长(指刘邦)何曾识帝王,入关便解约三章,只消一勺清凉水,冷却秦锅百沸汤。”诗中的“清凉水”喻指
A.社会矛盾尖锐 B.休养生息政策 C.布衣将相格局 D.汉承秦制策略
10.罗马的《法学总论》说广罗马人民所适用的,一部分是自己特有的法律,另一部分则是全人类共同的法律。”文中的第二个“法律”是指()
A.习惯法 B.成文法 C.公民法 D.万民法
11.“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开始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国,却呈现冷淡全球化的倾向,因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这段话旨在说明全球化
A.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利益
B.导致英美两国走向衰落
C.对各国都是机遇与挑战
D.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2.美国投资专家麦克法伯说:联邦政府给每人600美元的退税。如果拿这笔钱去沃尔玛消费,钱归了中国;如果拿它买汽油,钱归了阿拉伯;如果买电脑,钱归了印度;如果买水果,钱归了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墨西哥;如果买好车,钱归了德国;......”这一现象表明
A.国际分工体系的不平等 B.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C.世界经济成为紧密联系的整体 D.亚洲商品的世界市场份额增大
13.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步行来到某会址纪念馆,习近平动情地说,毛泽东同志称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产床”,这个比喻很形象,我看这里也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该会址是
A.中共“一大”会址
B.中共“二大”会址
C.八七会议会址
D.中共七大会址
14.以下是清朝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与该谕旨相关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5.汉代时,中国的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下列可予以证明的是
A.山西夏县发现了半个割裂的茧壳 B.定州富人何明远创办了私营纺织作坊
C.马王堆基中出土了素纱禅衣 D.钱山漾遗址佐证人工育蚕技术出现
16.有人认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西欧一直存在两个联盟,一个侧重经济领域,一个侧重政治军事领域。其中,侧重“政治军事领域”的组织是()
A.国际联盟 B.欧洲联盟 C.华约组织 D.北约组织
17.晚清时期,西洋钟表大量流入中国,在社会中上层达到了一定的普及率。同时,西方的“时分秒”制在中国流传开来。西洋钟表的大量流入()
A.标志着西学东渐的开启 B.导致了传统计时的消亡
C.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提升 D.体现了生活观念的变迁
18.据学者考证“大禹治水”的传说最早见于春秋《诗经·商颂》,此处的水”仅指黄河中下游的河济地区。而在战国《尚书·禹贡》中,禹不仅治水,还划分了“九州”和“五服”,其活动范围远远超越了商周之地,甚至达到了钱塘江地区。这可以说明()
A.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B.夏统治区域范围较大
C.战国时期水患频发 D.传说故事无史料价值
19.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这里的“进步”从制度变革层面来讲主要指
A.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B.决策程序更加规范
C.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D.打破门阀士族特权
20.徐中约认为,孙中山设想通过一个三段式的革命程序,即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及最后由一部新宪法来统治全国。据此可知,孙中山革命的最终政治目标是()
A.推翻封建统治B.赢得民族独立 C.建立宪政民主 D.解决民生问题
21.河南境内新石器时代的贾湖遗址与商朝的殷墟遗址相距不过300公里。两个遗址的先民都曾经在龟甲等器物上刻了一些记事标记(见如表)。这些标记符号体现了()
A.中原地带新石器遗址分布广泛 B.殷墟先民来自贾湖
C.商周时代奴隶制文明比较发达 D.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22.康熙十五年(1676年),大臣上疏写道:今则盛京、直隶、山东之海船固听其行矣,海洲云台(连云港)之弃地亦许复业矣,香山、澳门之陆路再准贸贩矣。”由此可知,此时
A.清朝已经禁绝对外贸易 B.北方经济发展快于南方
C.部分地区已经解除海禁 D.东南沿海地区贸易繁荣
23.1938年1月,近卫文麼发表强硬声明,声称蒋介石如不接受议和条件,日本将“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而另扶植傀儡政府。11月3日,发表第二次声明:如国民政府“坚持抗日容共政策,则帝国决不收兵,一直打到它崩溃为止12月发表第三次声明,提出“中日睦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合作”三原则。这种变化是由于
A.灭亡中国计划破产 B.日本侵华战略调整
C.英美力谋对日妥协 D.抗战相持阶段到来
24.民国初年,在袁世凯和溥仪的周围聚集了两种形相各异而实质相同的复辟实体:一个企图复清朝之辟,拥戴溥仪复辟;一个力谋复帝制之辟,推动袁世凯称帝。两股复辟势力导致了“洪宪帝制”和“丁巳复辟”。这实际上表明当时()
A.资产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B.权力重心逐渐下移
C.军阀割据影响国会运作 D.民主共和道路曲折
25.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与中国共产党对时局的正确把握,并据此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密切相关。当时国内局势的基本特征是()
A.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势在必行 B.国民党失去民众的支持
C.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业已形成 D.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计35分)
26.发展
(1)17世纪, 出现早期启蒙思想。
(2)18世纪, 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
(3)18世纪后期,启蒙运动达到高潮,并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及北美地区。
2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我们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
-《孙中山文集》
材料二国庆庆典游行中的标语方阵
材料三毛泽东以实践证明,人民一旦被动员起来,其力量无穷而且战无不胜。因此,人民成为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邓小平把财富定义为人民的合法追求目标。政府给政策、给条件、给机会,于是财富以及财富所能够实现的“幸福生活”变成了近在眼前的甘泉,而不再是远在天边的海市蜃楼。先行者的成功是最好的鼓舞。人们只模仿成功者,无数人立即模仿,最终形成改革的洪流,就像当年的革命洪流一样势不可挡,温州人的成功可以看作是中国成功的一个缩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主要思想观点。
(2)材料二中的方阵图体现的两代领导集体的理论成果分别侧重解决什么问题?两者有何内在的联系?
(3)据材料三,分析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能够成功的原因。
三、探究题(本大题共计15分)
28.下表以唐朝的官僚行政和官员选拔为例,请补全表格内容。(将表中序号与表后各项匹配)
方式 说明
官僚行政 唐朝三省六部制,三省是皇帝直接掌控的政治中枢。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①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三省长官并称宰相分掌相权,他们共同议政的地方叫②。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处理具体政务。此制度使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官员选拔 唐朝统治者将③作为官员选拔制度,此制度有利于打破魏晋以来门阀垄断政治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A.科举制 B.门下省 C.政事堂 D.御史台 E察举制
2025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模拟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A D A B C C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A A B D D A B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C D D D
1.B
【知识点】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法国共和制的最终确立
【详解】试题分析:法国“一票共和”是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A不对,这一事件发生在1875年;C不对,法国大革命是18世纪启蒙思想在法国的首次实践;D不对,法国的共和政体因为它的颁布而确立并巩固;B表述正确。
考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点评: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最终确立,为法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B
【知识点】科举制
【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朝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实行九品中正制;隋朝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故正确顺序是②③①,排除ACD,所以选B。
点睛:本题属于识记型题目,关键是掌握选官制度的相关史实即可知道正确答案。
3.A
【知识点】鸦片战争的影响、第一次鸦片战争
【详解】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主要依据是中国主权受到破坏,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开始解体,近代工业兴起,A正确;B是《辛丑条约》影响;C属于经济方面表现,排除;D是民主革命角度说明。排除。
4.D
【知识点】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儒学、道教、佛教的发展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本土化的民间宗教是东汉末年兴起的道教,故D正确;佛教兴起于印度地区,故A错误;伊斯兰教兴起于阿拉伯半岛,故B错误;基督教兴起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故C错误。
5.A
【知识点】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三大改造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措施,A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形式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而不仅仅是对小企业实行严格监督,B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后,对国内的资本主义企业采取社会主义改造的措施,没有采取允许外国资本介入承租的措施,C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后,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形式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不仅仅将大企业收归为国有,D项错误。
6.B
【知识点】人类文明的产生
【详解】根据所学,文明产生的重要标志是文字的出现,阶级的产生和国家的形成,有历法不是标志,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A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D项。故选B项。
7.C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列举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英国公众对棉纺织品的喜爱,导致棉纺织品价格上涨,棉纺织业获利丰厚。市场的需求刺激了棉纺织业的发展,也催生了新的技术发明。C项正确;ABD项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开始的行业,排除ABD项。故选C项。
8.C
【知识点】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影响和评价、新经济政策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决定社会性质的根本因素是看所有制的构成,苏俄虽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生产,但占主体的仍是公有制成分,而这是通过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实现的,故C选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实行时期,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转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而不是国家大中小工业都收归国有,故A选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时期,大型企业仍然由国家管理,就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因此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工矿企业仍归国家所有,使新经济政策实施不会改变社会主义性质,而不是因为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故B选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恢复了自由贸易,但这不是判断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的标准,故D选项错误。
9.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详解】材料“只消一勺清凉水,冷却秦锅百沸汤”体现的是由于秦朝暴政和秦末的战乱,国家百废待兴,因此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实行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故诗中的“清凉水”喻指休养生息政策,故B项正确“秦锅百沸汤”指的是社会矛盾尖锐,排除A项;CD两项均和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B项。
10.D
【知识点】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及发展
【详解】依据材料另一部分则是全人类共同的法律”可知,该法律适用于罗马境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罗马帝国时期的万民法,D项正确;习惯法、成文法以及公民法均适用于罗马公民,属于“一部分是自己特有的法律”,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1.C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国,却呈现冷淡全球化的倾向”信息说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故C项正确;A不符合题意;B用词片面;D中趋势不符合题意。
考点: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影响
【详解】
12.C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的原因、过程和表现、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详解】试题分析:材料表明美国人可以买到世界各地的产品,说明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加强,故C项正确;A、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D项错误;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是在19世纪中期,与工业革命的影响有关,故B项错误。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向全球化发展。13.A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详解】中共一大标志中国共产党诞生,与材料中“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产床”相符,故A 项正确。中共二大确定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问题;八七会议批判和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选出了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BCD三项与“产床”不符,故排除。
14.A
【知识点】《南京条约》、第一次鸦片战争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内容是《南京条约》的相关条款,是鸦片战争的结果,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15.B
【知识点】主要的手工业部门、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详解】何明远创办私营纺织作坊是在唐代而非汉代,B符合题意;A、C、D三项都可以证明汉代丝织业相当发达,不符合题意,排除。
16.D
【知识点】冷战与两极格局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现代史(西欧)。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为了遏制苏联,维护其在欧洲的主导地位,联合西欧一些国家于1949年4月4日正式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一个军事政治组织集团,D 项正确;国际联盟是一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欧盟涉及的是经济政治领域,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华约组织是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针对北约,成立的军事政治组织,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7.D
【知识点】钟表的发展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材料西洋钟表大量流入中国,在社会中上层达到了一定的普及率”“西方的”时分秒”制在中国流传开来”体现的是晚清时期,西方钟表流入中国,受到中国社会的欢迎,说明的是人们对时间观念的重视,强调的是生活观念的变化,D项正确;西学东渐早在明中叶后就已经开始,排除A项;受社会环境影响,当时的传统计时并未消亡,排除B项;西洋钟表并不会推动社会阶层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8.A
【知识点】华夏族的发展和华夏认同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大禹作为华夏始祖之一“大禹治水”在战国著作中传说范围的扩大,体现了周边部族认同自身的华夏身份,故选A项,“大禹治水”传说范围的扩大是在战国时期,不能体现夏统治区域,排除B项,“大禹治水”传说范围扩大,并不能说明战国水患频,排除C项;传说故事有一定史料价值,但需与其他史料相印证,排除D项,故选A项。
19.B
【知识点】唐代君主专制的加强
【详解】根据材料“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制度变革层面来讲”可知,三省六部制将皇帝决策权纳入三省决策职责之内,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B项正确;题干涉及的是中枢机构的变革,不能得出中央集权加强的结论,排除A项;C 项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C项;中枢机构的变化与士族门阀特权被打破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0.C
【知识点】国民党“训政”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华民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的最终政治目标是建立西方式的民主共和政体,即通过宪法来实现宪政民主,C项正确;推翻专制、赢得民族独立以及解决民生问题是孙中山的目标,但都不是孙中山的终极政治目标,排除ABD项。故选C项。
21.D
【知识点】商朝的统治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距今约600年左右的贾湖遗址先民的刻画符号与距今3000多年前殷墟甲骨文相似,说明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D项正确;殷墟遗址并非新石器时代,排除A项;殷墟的先民多次迁徙才到殷的,并非来自贾湖,排除B 项;材料不涉及周代,C项结论无法得出,排除C项。故选D项。
22.C
【知识点】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统治危机的初显
【详解】由材料“盛京、直隶、山东之海船固听其行矣”等可知.康熙+五年(1676年)时北方部分沿海省份已经解除了海禁,故选C项。A项“完全禁绝”的表述错误;B项由材料无法判断;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23.D
【详解】材料反映了近卫军对国民党的态度逐渐的缓和。依据所学可知,1938年武汉会战后进入了抗战相持阶段,日军的压力逐渐增加,开始转变对国民党的态度,诱胁蒋介石停止抗日。D正确;1937年11月淞沪会战结束,已经表明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A错误;材料只反映了日本对国民党政府的要求,未体现其政策的调整,B错误;1941年11月之前英美一直对日本实行妥协的政策,C错误。故选D。
24.D
【知识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张勋复辟
【详解】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民国初年(中国)。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明确描述了两股复辟势力的活动,这些活动都是对民主共和制度的挑战和阻碍,民主共和的道路并不平坦,充满了曲折和挑战,D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明确提及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而是聚焦于复辟势力的活动,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政治权力中枢势力的活动,与权力重心下移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袁世凯死后中国形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材料中并未涉及军阀割据对国会运作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25.D
【知识点】局部抗战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时期,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确实非常突出,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助于国共两党暂时放下内部矛盾,共同面对外来的民族矛盾,D项正确,“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势在必行”,指的是1920年代中国的政治情况,与西安事变时期的1936年不符,排除A项;虽然国民党在某些方面可能存在问题,但这个失去民众的支持”的选项并没有直接反映西安事变时期的主要局势,排除B项;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达成了第二次合作,共同抵抗日本的侵略,可以说为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奠定了基础,“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业已形成”的是西安事变之后的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
26.(1)英国
(2)法国
【知识点】启蒙运动的扩展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英国出现早期启蒙思想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
27.(1)观点: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国家的独立是个人自由获得的前提;革命的同时进行社会经济改革。
(2)问题:毛泽东思想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问题;邓小平理论主要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联系:继承与发展。
(3)原因: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的动力推动;政府政策支持;先行者的成功。
【知识点】三民主义的提出与实践、毛泽东思想的发展、邓小平理论
【详解】(1)观点:根据材料一中“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我们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等信息,从政体设计、个人发展和政治、民族、社会革命三者关系三个方面,概括孙中山的主要思想观点。
(2)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理论成果分别侧重解决的是中国革命道路和改造、建设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联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3)原因:根据材料三中毛泽东以实践证明,人民一旦被动员起来,其力量无穷而且战无不胜”“政府给政策、给条件、给机会,于是财富以及财富所能够实现“先行者的成功是最好的鼓舞”等信息,从群众创造、政府支持和榜样示范等方面,分析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能够成功的原因。
28.①B;②C;③A。
【知识点】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唐朝三省六部制,三省是皇帝直接掌控的政治中枢。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三省长官并称宰相分掌相权,他们共同议政的地方叫政事堂。唐朝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此制度有利于打破魏晋以来门阀垄断政治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因此,①是B;②是C;③是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