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2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23 09:00: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 挂罥(juàn) 翩翩(piān) 邺城戍(shù)
B. 塘坳(ào) 老妪(yù) 口称敕(chì)
C. 两鬓(bìn) 突兀(wù) 辗冰辙(niǎn)
D. 布衾(jīn) 幽咽(yè) 风怒号(háo)
2. 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B.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C.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D.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吏呼一何怒(             )
(2)一男附书至(             )
(3)死者长已矣(             )
(4)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5)翩翩两骑来是谁(           )
(6)回车叱牛牵向北(          )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1)老翁逾墙走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
(2)听妇前致词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出入无完裙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4)请从吏夜归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杜甫,字子美,有“诗圣”之称,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古体诗。
B.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他与元稹共同倡导古文运动,世称“元白”。
C.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
D.杜甫的诗“三吏”“三别”,真实地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以及对社会造成的极大破坏。
6. 理解性默写。
(1)《石壕吏》中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甘愿牺牲自己以换取天下贫寒士人幸福的博大胸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土在火中煅烧,练就青瓷“烈火焚烧若等闲”的气度,而勤劳的古代窑工形象,也许就如《卖炭翁》中所写的老人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学完本课后,班级举行以“古诗阅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活动一:识诗人,长知识。
(1)唐代不少诗人都有雅号,这些雅号同他们的诗篇一样流芳千古。如李白的雅号是“诗仙”,杜甫的雅号是“诗圣”,王维的雅号是“诗佛”等。请问下列诗人中谁的雅号是“诗杰”?(  )
A.王勃     B.苏轼 C.刘禹锡 D.贺知章
活动二:观图片,仿句子。
(2)观察下面的图片,仿照示例介绍这位“文学大师”。
示例:屈原——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创造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审美意象。代表作《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
活动三:看提示,补对联。
(3)请将下面一副关于杜甫的对联补写完整。
上联:________________,笔底波澜
下联:世上疮痍,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一)阅读《石壕吏》,完成练习。
石壕吏(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8.《石壕吏》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9.全诗情节紧紧围绕着哪一句展开?
展开丰富的想象,各用一两个恰当的词语描绘“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句诗中吏、妇当时的情景
11.老妇人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说明了老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2.简要谈一谈《石壕吏》在艺术构思上的特点。
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回答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见此屋,吾独破受冻死亦足!
13.品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妙处。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14.诗歌最后一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5、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
1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句诗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三)阅读《卖炭翁》,完成下面各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8.“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19.“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
20.“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说明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21、全诗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
22.《卖炭翁》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传达出忧国忧民的情怀,请结合两首诗的结尾,分析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新安吏
杜 甫
客①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②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③选中男④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⑤有母送,瘦男独伶俜⑥。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⑦,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⑧。掘壕不到水⑨,牧马役亦轻。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⑩如父兄。”
【注释】①客:指作者杜甫。②更:岂。③次:依次。④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男丁。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⑤肥男:指健壮的男子。⑥伶俜(pīnɡ):形容孤独。⑦相州:即“三男邺城戍”之“邺城”,今河南安阳。⑧旧京:指东都洛阳。⑨不到水:指掘壕很浅。⑩仆射:指郭子仪。
23、说说诗歌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24.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结合全诗思考:将“肥男有母送”改为“肥男父母送”行吗?为什么?
诗人是怎样安慰这些入伍的人的?
27.请对下面的诗句进行品读。
(1)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从诗人的问话中可以看出他对这件事持怎样的态度?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这句话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复杂感情?
28.“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和《石壕吏》中哪些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
1、D 2.B 3.(1)多么 (2)书信 (3)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4)遮盖,覆盖
(5)轻快的样子 (6)吆喝 4.(1)跑 行走 (2)对……说话 指在举行某种仪式时说勉励、感谢、祝贺、哀悼等的话 (3)泛指衣服 仅指裙子 (4)请让我 用于希望对方做某事,敬辞 5.B 6.(1)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7.(1)A (2)示例:杜甫——唐朝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其诗因反映当时的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他的“三吏”“三别”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品。
(3)民间疾苦 诗中圣哲
8.官差深夜捉丁不能,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9.有吏夜捉人。
10.吏:凶神恶煞、声色俱厉。妇:涕泪交加、苦苦诉求。
11.老妪是一个善良、凄苦、机智、有胆略,能强忍痛苦,保护家人的人。
12、明写老妇人一家的遭遇,暗写官吏的凶横残暴。一明一暗,构思巧妙。
13、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且富有浓烈的情感——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
14、直抒胸臆,情感由前三段的记叙一家之苦升华到最后的忧国忧民之情。
15、这两句属于环境描写,写傍晚秋雨之前的景色,渲染出一种黯淡阴冷的氛围,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床头屋漏无干处”作铺垫,而且烘托出诗人凄恻悲惨的心境。
16、示例:这句诗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状况,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和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17.D
18、“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19、既写出了牛车的重量,又写出了卖炭翁的辛苦,说明了卖炭翁的勤劳。
20、说明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21、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掠夺,反映了“宫市”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
22、示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结尾采用议论和抒情,表达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民生疾苦的济世情怀;而《卖炭翁》只是记叙和描写,故事在高潮中戛然而止,并没有观点和情感的直接表达。
23、点名征兵,连那些年轻的人都不肯放过。
24、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前线需要不断补充兵员,这样,许多年轻男子都要奔赴前线
25、不行。因为前文有“县小更无丁”一句,说明成年男子已全部被征兵,故只有母亲送行。
26、不要过于伤心,这样会伤了身体,你们去的任务就是挖城壕和牧马,这些都不是很重的活儿,你们参加的是一场正义的战争,那些将领们对你们会很关心的。
27.(1)反对。(2)一方面表现了他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对乡亲的劝慰,希望人民对战争理解和支持
28、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