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新部编版第18课《井冈翠竹》课时练习
一、基础知识综合
1.第一组同学学习本课后,拟写了下面语段用于活动展示,其中有一些问题拿不准,请你判断。
巍巍井冈山,绵① (延 廷)五百里,到处都生长着郁郁葱葱的竹子,一片连着一片,一簇接着一簇,望不到边际。它们青翠脱俗,四时常绿,欺霜傲雪,[③ ]有昂扬绝俗之姿,疏朗潇酒之态,虚心凌云之节,[④ ]有着不同寻常的品格,有着摄人心② (瑰 魄)的精神。并冈山竹不论矗立于高山深坳,还是植根于溪塘之畔,都高雅隽永铁骨铮铮,一身正气。战争年代,它们历经烽火硝烟的洗礼,立成丰碑般的身姿;和平岁月,它们又承载着英烈的嘱托,用真情回报社会,用绿色装点河山,赓续不屈的精神。
(1)语段中的三个加点字应该怎么读?请写出正确的拼音。
郁郁葱葱( ) 簇( ) 深坳( )
(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请工整书写。
(3)请在语段括号内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意完整连贯。
2.下面是筱熙设计的主题展览导语,请你阅读,将内容补充完整。
在那荒无人烟之地,有一丛翠竹屹立于悬( )岩绝壁之旁。它们干xiū( )长,叶稠( )密。即便立于陡qiào( )之处,它们也毫不畏惧。这丛翠竹 。
(1)请你为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补全空缺的汉字。
(2)请根据文意,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将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3.下列各组短语结构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好奇地问 宁静和喜悦 祖国万岁 游山西村
B.非常委屈 摘花的习惯 来得及时 登飞来峰
C.登幽州台 孙权劝学 阳光灿烂 驿路梨花
D.一棵桃树 重视语文 千山万水 逢入京使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 “蛟龙号”的研制和应用,使我国在深海探测技术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B.为了避免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我们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范。
C.他的报告内容丰富,生动形象,对我们了解深海探测很有帮助。
D.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关键在于是否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锻炼。
5.下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这句话的标点使用正确
B.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这一句中“厄运”“毁灭”“高尚”的词性分别是形容词、动词和名词。
C.仙露琼浆 土地的誓言 稳操胜券 郑人买履 四个短语的结构类型各不相同。
D.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这两句诗(文)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二、综合性学习
6.第二组同学准备展示井冈山市的市花——杜鹃,下面是他们搜集的资料,请阅读后完成各题。
①井冈四月,杜鹃如海,当地人称之为“映山红”如今已成为这座英雄山岭的几大著名象征。杜鹃花儿红得奔放大气,如鲜艳的旗帜,指明前进方向:如星星之火,燎遍山川大地。一朵朵红艳艳的杜鹃,就像一颗颗革命的火种,播撒在井冈山这片红色圣土上,历经沧桑,不断生根、开花、结果迸发出顽强不屈的生命力量。②“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这首经典的革命歌谣,唱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军民的鱼水情深,唱出了当年老百姓渴盼革命胜利的美好愿望。
(1)上面语段中的两处画线句子,一句存在语病,一句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请指出并修改。
(2)第二组同学正在讨论用下图作为上面语段的配图是否合适,请表达你的观点并结合图片内容简述理由。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碧血山丹
张 贵
①我随同老区慰问团回到了阔别30余载的大青山抗日革命根据地——翠泉村。一踏入山乡,我的心就如同缭绕在峰头的白云,情缠意牵。那幽谷深涧一股股清澈的小溪,犹如追逐嬉戏的儿童,发出爽朗的笑声。坡梁上、沟谷底、山腰间的杂草丛中,山花竞相开放。草丛中冒出一团团抖动的火苗——那不是山丹花吗?
②一进杨大娘家,就见那争芳斗艳的山丹花,像堆燃得正旺的火焰,耀眼夺目。我环顾这熟悉而又陌生的院落,满怀深情地叫了声:“大娘!”大娘忙走出门来,惊喜得又像当年一样答道:“噢,是珊丹姑娘回来啦!”其实,我已是50多岁的人了,可大娘习惯把我称作“姑娘”,正如大娘永远像我母亲一样。我抢前几步,一头扑入她的怀里,40年前的战火硝烟就滚在了眼前:
③那是1944年春,我16岁,在连队担任卫生员,在这里已度过三个春天。当时救护所就设在杨大娘的西屋。杨大伯是支前小队长,他带领乡亲们为部队运送弹药,转移伤员,接济军饷,传送信件,踏遍千里青山。大娘是我救护伤病员的得力助手,常常几天几夜不合眼守护在床前,她熬红了眼睛,消瘦了身体,却从不喊累。伤病员们最爱吃她做的香喷喷的小米饭炒山药丝。当一个个伤病员恢复了健康,打起背包重返前线时,大娘总要一个一个地送出村外,凝视着他们远去的背影,久久不肯离去。
④一天上午,天空传来飞机的轰鸣。“有情况!”杨大伯话声一落,飞身跃出窑洞,操起了担架直奔阵地。两架敌机在山野的阵地上轮番俯冲扫射,随后一队鬼子也蹿进了山里,阵地上炮火连天,硝烟弥漫,一场恶战开始了。
⑤当我刚跳出隐蔽壕时,头顶又传来了敌机刺耳的呼啸声。“珊丹,快,快卧倒!”随着喊声,杨大伯那壮实的身躯挡住我,随即一颗炸弹在我身旁爆炸,那撼天裂地的轰响几乎把我震聋了。我从大伯身下爬起,大伯却昏迷在血泊中。“大伯,大伯……”我大声呼叫着,只见他脸色苍白,慢慢睁开那布满血丝的眼睛微弱地对我说:“快救伤员去!”我忙查看他的伤情,为他包扎抢救。
⑥太阳落山时,敌人溃败而逃,战斗胜利结束。同志们从阵地上归来,老连长还没顾扑扑衣服上的尘土就直奔救护所:“老杨怎么样?”我哽咽着:“大伯是为了掩护我才受了伤……”我再也说不下去了。那天晚上,月亮也变成了有情的人儿,皎洁的银辉洒满大地。我们抬着担架大步流星地穿过白天激战过的阵地,沿崎岖的盘山小路疾速赶到团部卫生队。由于伤势过重,大伯停止了呼吸。
⑦安葬了大伯,第二天我徘徊在大伯流过血的阵地,蓦地发现一棵含苞待放的山丹花,细细瞅去,它的茎叶和花骨朵上洒满了斑斑血迹。我含泪把这棵洒有大伯血迹的山丹,小心翼翼地连根刨了起来,移植在大伯窗前的花池内。经过精心栽培,不几天它就绽出了血红的花瓣,似乎比山野的山丹更红更艳,像燃烧的火炬!
⑧抗战胜利后,我要随军南下,临别时大娘再三嘱咐,等解放了一定要回来看望这山丹。
⑨这些往事深深地沉在我的心底。后来,人民政府把大伯的坟墓迁进了青山革命烈士陵园。当年移植来的山丹,长得一年比一年旺,花开得一年比一年多。火红的山丹,你是我永恒的怀念!
(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由眼前的山丹花回忆起40年前的战争岁月,山丹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主题。
B.第②段末句以“滚”字引出下文,凸显了作者对战争岁月的记忆深刻。
C.第⑥段调动视觉感官写皎洁多情的月光,旨在烘托大青山的美丽怡人。
D.本文与《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样,都通过场面描写表现人物英雄气概。
8.首段中作者笔下的翠泉山乡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简要概括。
9.请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设计朗读。
语句 朗读·赏析
(1)一踏入山乡,我的心就如同缭绕在峰头的白云,情缠意牵。 根据理解,为句子设计朗读的重音(一处即可),请陈述你的设计和理由。
(2)大娘总要一个一个地送出村外,凝视着他们远去的背影,久久不肯离去。 根据理解,为句子设计朗读的语速(一处即可),请陈述你的设计和理由。
10.本文与课文《井冈翠竹》一样,标题中的物象在文中反复出现。请简要分析“山丹”这一物象在本文反复出现的好处。(从行文结构或内在意蕴方面)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①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
②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③“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井冈山人爱这么自豪地说。
④有道是:天下竹子数不清,井冈山竹子头一名。
⑤是的,当年用自己的血和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谁不记得井冈山上的翠竹呢?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如今,早就不再用竹钉当武器了,然而谁又能把它们忘怀呢?
⑥你看,那边山路上走来了两位老表,一人提着一只竹筒。这是什么?这不是红军的硝盐罐吗?要不,是给山头的红军送饭来了吧?这两只竹筒,能引起老战士们多少回忆!看见它,就想起了竹筒饭的清香,想起了老俵们冒着生命危险冲过白匪封锁线送上山来的粮食,想起了山上缺粮的年月。那时,红军每天每顿只能用南瓜充饥,但是同志们仍然意气风发地唱:“天天吃南瓜,革命打天下!”
⑦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能挑得起。当年毛委员和朱军长带领队伍下山去挑粮食,不就是用这样的扁担么?他们肩上挑的,哪里只是粮食?挑的是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我们最敬爱的毛主席和其他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正是用井冈山毛竹做的扁担,挑着这一副关系着全中国人民命运的重担,从井冈山出发,走过漫漫长途,一直挑到北京。
11.文中第②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毛竹?有什么作用?
12.为什么说 “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1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2)他们肩上挑的,哪里只是粮食?挑的是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
14.文中第⑥段和第⑦段的回忆有什么作用?
①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
②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③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
④毛竹年年长,为的是向敌人示威:井冈山是压不倒、烧不光的。毛竹年年绿,为的是等待亲人,等待当年用竹筒盛水蒸饭、用竹钉竹枪打白匪的红军,等待自己的英雄子弟。朝也等,暮也等,等了漫长的二十年。二十年过去了,毛竹依旧是那么青翠,那么稠密,井冈山终于换了人间!
⑤你看,你看,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道,穿云钻雾,呼啸而来。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
⑥井冈山的翠竹啊,你是革命的竹子!你不仅曾经为革命建立功勋,而且现在和将来仍然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大厦继续献出一切。你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这正是英雄的井冈山人,也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
(根据《井岗翠竹》改写)
15.概括文中所写毛竹的形态,多次描写其形态有什么作用?
16.“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17.根据选文内容概括毛竹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18.文章结尾说 “这正是英雄的井冈山人,也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语言表达
19.展示会最后一个环节,大家将围绕“如何传承革命精神”进行发言。请从下列词语中任选两个写一句话,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奋斗 创意 体验 铭记 坚定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新部编版第18课《井冈翠竹》课时练习》参考答案
题号 3 4 5
答案 A D D
1.(1) yù cù ào
(2)①延 ②魄
(3)③不仅(或:不但) ④而且(或:更)
2.(1)xuán 修 chóu 峭
(2)示例:仿佛一位坚毅的勇士,向我们诉说着勇敢与执着,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3.A
4.D
5.D
6.(1)①句成分残缺,应在“象征”后加上“之一”。
②句句末的句号应移至引号内。
(2)示例:合适。画面中央是井冈山“胜利的号角”雕塑,象征着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和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与语段中“这座英雄山岭”“革命的火种”等内容相呼应。鲜艳的杜鹃在雕塑周围盛开,如同革命的火焰热烈而奔放地燃烧,与语段中对杜鹃的描绘一致。故适合作为语段配图。
7.C 8.翠泉山乡环境优美,充满生机。表达了“我”对翠泉山乡的赞美以及重访故地的激动、喜悦之情。 9.(1)“缭绕”(或“情缠意牵”)应读重音,让人感受到“我”与翠泉村难以割舍的情感。
(2)“一个一个”(或“久久不肯离去”)语速缓慢,在舒缓的朗读节奏中,强调杨大娘对重返战场的战士的不舍、牵挂。 10.示例一:开篇点题,前两段描写了如火般的山丹花,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第⑦段中,将火红的山丹花与杨大伯的精神建立起关联,照应文题;末段写山丹花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升华主题,首尾呼应,使作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示例二:山丹花是军民鱼水情的见证;山丹花是杨大伯英勇无畏、舍己为人精神的象征;山丹花是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的体现。
11.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排比句“有的…… 有的…… 有的……”增强了语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毛竹的各种形态;比喻句将毛竹比作岗哨、奇兵等,突出了毛竹的挺拔、茂密和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对井冈翠竹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也为下文写井冈山竹子的革命精神作铺垫。 12.因为在革命年代,井冈山的竹子被用来搭帐篷、做梭镖、当罐盛水、当碗蒸饭、做扁担和吹火筒,还摆过竹钉阵打击敌人,它与革命战士们的生活和战斗紧密相连,为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说它是革命的竹子。 13.(1)运用了远近结合的描写方法,先从远处写竹子的整体形象“郁郁苍苍,重重叠叠”,再从近处写竹子的不同姿态,如 “修直挺拔”“密密麻麻”“亭亭玉立”等,使读者对井冈翠竹有了更全面、更直观的感受,表现了竹子的繁茂与生机勃勃。
(2)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毛主席和老一辈革命家所肩负的责任重大,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粮食,更是精神上的革命使命,突出了井冈山毛竹扁担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和革命精神,增强了语气和情感表达。 14.第⑥段和第⑦段的回忆,通过具体的事例,如竹筒饭、毛委员和朱军长挑粮食等,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井冈山竹子在革命时期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突出了“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这一主题,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情感更加真挚,也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的艰苦卓绝和伟大精神,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历史厚重感。
15.通过描写毛竹修直挺拔、密密麻麻、亭亭玉立等形态,展现了毛竹的生机勃勃,既突出了毛竹的外在特点,又为后文借毛竹表达革命精神做铺垫,用毛竹的坚韧形态象征革命精神的坚韧不拔。 16.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毛竹赋予人的品质,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毛竹在恶劣环境下坚韧不屈的特点,象征着井冈山人民在革命斗争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17.毛竹象征着英雄的井冈山人以及亿万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它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经历风雨仍保持青翠挺拔,象征着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坚韧不拔、不屈不挠,永远保持高昂的斗志和坚定的信念。 18.井冈山的翠竹在血雨腥风中顽强生长,不向敌人屈服,年年生长等待亲人,如今又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这种坚韧不拔、不屈不挠、无私奉献的品质,正是井冈山人在革命年代英勇斗争的体现,也是亿万中国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困苦,都始终坚守的革命气节和精神,激励着人们不断前进。
19.示例:我们应当积极参与缅怀先烈、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活动,铭记革命先辈们的奋斗历程,深入体验红色文化,感受革命精神的伟大与不朽。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