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五下10《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是基于史实的文学创作,主要讲了毛主席在听闻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牺牲的噩耗后,内心极度痛苦、煎熬,几经踌躇后,最终决定将毛岸英的遗骨安葬在朝鲜,表现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和伟人的胸怀。教者教学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走进伟人的世界,了解伟人与常人有一样的情感,可又有着超于常人的胸怀,体会家国情怀。二是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不同人物的特点,感受不同的描写方法,认同中华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学习运用不同的描写方法写人物。
思维能力:了解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方法,借助生动鲜活的具体事例写作。
审美创造:深刻领会毛主席作为父亲和领袖的常人情感和伟人胸怀。通过典型事例写出人物具体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借助文中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难点:体会毛泽东身为父亲与主席的双重身份的内心纠结,体会他伟大的家国情怀。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课前韵律操:《国家》手势舞
【设计意图:在红歌中营造家国情怀的氛围,将学生带入生于华夏,长于中国是何等的幸运,为接下来的学习,与结尾感悟家国情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舍小家为大家的感情升华相呼应。】
大单元主题:红色故事会
智慧引学
创设情景:一封未寄出的家书
配乐旁白:1950年,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作为父亲,毛主席曾写下这样一封家书:岸英,昨晚我又梦见你在延安时的模样……可这封家书,最终也未能寄出去,但却承载着一位父亲最深的思念与挣扎。让我们透过这封家书,走进课文,探寻毛主席痛失爱子后的内心世界。
1.齐读课题——青山处处埋忠骨
2.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知道这“忠骨”指的是文中的毛岸英。
3.通过“一封电报——两个来电——一个决定”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课前互动,奠定下情感基调。复习导入,使学生对第一课时学习重点做到心中有数,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快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状态。】
活动一:体会父亲丧子之痛
1.重点关注描写毛主席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毛主席面对毛岸英牺牲后内心的痛楚,揭示“家之父亲”的悲痛欲绝。
师生先把目光聚焦到毛主席看到电报的那一刻。(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
学法提示: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和神态、心理的语句.思考:看到电报时,毛主席有怎样的表现,体会了他怎样的内心感受世界?写写批注。
表达支架:请看到____(读句子),这是对主席的 描写,我感受到了主席_______。
◎句子1: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1)关注动作。从持续抽烟的动作,感受到主席对痛苦的压抑。
(2)关注数字。“一天”“一句话”“一支接着一支”,你体会到了什么?
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他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3)补充资料并指导朗读。
主席有三个儿子。五岁的岸青流浪街头被警察打伤头部,一直在治疗。幼子岸龙不幸失踪,再无音讯。长子岸英,受尽苦难才回到父亲身边。谁知,噩耗传来,岸英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作为父亲,主席痛不欲生!一起读——
以此点拨人在极度悲痛时,语调低沉,语速缓慢。
◎句子2: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1)联系上下文,感受“聚少离多”。岸英和父亲之间经历过哪些分离?
(2)借助资料,加深情感体验。观察毛岸英的人生经历图。你有什么发现?
(3)对比感悟,加强学生对主席内心的挖掘:岸英可是主席的儿子呀,原本应该过怎样的生活?但岸英实际上过的怎样的生活?主席一想到这些,内心除了悲痛外,还对儿子充满了愧疚与自责。
(4)你觉得这里的毛主席更像是一个家庭中的父亲?还是一个国家的主席?(板书:家 父亲)
(5)创设情境,指导感情朗读
2.配乐师生合作朗读,感悟悲痛
师: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毛主席在他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父爱。所以当听到 岸英牺牲的噩耗时,他不敢相信,更不愿意相信。只能在心里一遍遍地反问自己——
生: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岸英!岸英!”
师:正是因为岸英从小历经磨难,所以主席心怀愧疚,不敢面对,不愿面对,只能在心里一遍遍地反问自己——
生: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岸英!岸英!”
师:正是因为和岸英聚少离多,却没有机会补偿,所以他只好独自舔舐悲痛,一遍遍地对自己说——
生: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岸英!岸英!”
3.学法点睛:学生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走进了主席内心,体会到了主席无比悲痛的情感。这就是聚焦细节描写,体会人物内心。
活动二:体会主席艰难抉择
1.出示第二处文字品读。重点关注描写毛主席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毛主席面对遗骨的安置问题,身为“国之主席”最后的艰难抉择。
细读课文第7-10自然段,抓住描写毛主席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
思考:面对这样的抉择,你体会到主席怎样的内心?组内交流。
出示: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
(1)理解“眷恋”。
(2)学生交流。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体会矛盾的巨大、抉择的艰难。
(3)指导朗读。好的朗读能用声音还原画面,再现场景。谁来试试?
(4)作为父亲,面对抉择,他本能的反应是?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这一处心理描写。作为一个父亲,他的内心是希望把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安葬的。(板书:常人情感)
(5)但是他很快就打消了这个念头,为什么?主席若有所思,再说这段话的时候可能都考虑到了什么?
(6)资料引入民主人士的话语及主席为了革命事业,已经失去5位亲人了,岸英是第6位。
(7)此时,主席的身份是一个家庭中的父亲?还是一个国家的主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主席?(板书:国 主席 伟人胸怀)
2.聚焦冲突,感受伟人胸怀
教师引读:作为岸英的父亲,他强忍悲痛,心里想着——
预设: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
然而,主席是一位父亲,更是共和国的主席,是千千万万人民子弟兵的主席,所以,他这样说——
预设:“哪个战士……安葬在朝鲜吧。”
过渡:一夜无眠,矛盾挣扎,泪湿枕巾,主席舍小家,为大家,做出了一个领袖的决定,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这个决定是伟大父爱的延续,更是伟人宽广胸怀的见证。(板书:伟人胸怀)
3.情感升华、理解诗句
革命者将整个身心都奉献给祖国了,至于死后尸身是否归葬又有何妨。
【设计意图:教学这一类文本,要从儿童的思维特点出发,关注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才能真正聚焦人物,走进人物的内心,这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不谋而合的,是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体会毛主席的内心世界”的重要支架。两个活动的最后环节都是通过配乐朗读,体会父亲的常人情感及主席的伟人胸怀。】
活动三:续写未寄家书
1.创设情境。视频观看主席珍藏岸英遗物片段,观察视频中毛主席思念爱子岸英时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 夜深人静,当所有人都离开的时候,毛主席,这位老年丧子的父亲,悄悄地打开了箱子……(主席会会做什么?会想什么?又会说什么?)
2.随堂练笔。拿出作业纸,让我们写下那些令人心碎的细节……
3.教师巡视,标注星号。
4.反馈交流。从同学们的文字里,老师看到了一个又一个不一样却又一样的毛主席。请已被老师标注星号的同学到台前分享。
5.指导评价。出示评价标准,指导自评星级。
【设计意图:儿童的情感是细腻的,进入了故事情境中,他们很自然地就会设身处地想故事人物之所想。所以,阅读革命传统类文本,要充分利用这一点,要在阅读中进行角色体验。在通过前面的教学设计,一是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体会情感;二是帮助学生掌握并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的人物描写方法,达到读写一体、相得益彰的效果,实现教学评一体化。音乐声中,学生已经有千言万语想倾诉,而这倾诉当中,自然而然追寻到了毛主席身为父亲对爱子的疼惜,身为主席对新中国,对全国人民的责任与担当。】
6.视频展示部分志愿军烈士名单及数据,进一步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是的,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中有国、国中有家——这就是毛主席的家国情怀,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及数据,进一步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作为课堂最后的小结。此时,毛主席内心当中的家国情怀已经自然而然融入到了每一个孩子的内心。】
拓展延伸
1.推荐读物:作家魏巍的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感受文字里的热血忠魂;
2.推荐影片:2021年上映的电影《长津湖》,触摸光影中的铁血荣光。
总结:串联大单元内容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听一听,“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迈誓言;‘
讲一讲,“青山处处埋忠骨”的革命故事;
想一想,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责任担当;
请全体起立,举起右拳,跟我宣誓:
山河已无恙,吾辈当自强。以青春之我,守盛世中华。
板书设计
10青山处处埋忠骨
家 父亲 常人感情
国 伟人胸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